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31952发布日期:2022-02-09 12:2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磷化是常用的前处理技术,原理上应属于化学转换膜处理,主要应用于钢铁表面磷化,有色金属(如铝、锌)件也可应用磷化。磷化的目的主要是给基体金属提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被腐蚀;用于涂漆前打底,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与防腐蚀能力;在金属冷加工工艺中起减摩润滑作用。
3.在磷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要利用相关废水处理装置处理,现有废水处理装置一般由沉淀罐和过滤罐组成,废水进入到沉淀罐内部后加入絮凝剂,使得废水内部含有颗粒杂质发生沉淀,达到对废水的预处理,通常在沉淀罐内部一般安装有过滤装置,避免水泵抽取沉淀罐内部的水时,将沉淀的杂质一同吸入过滤罐内部,影响废水处理的效果。但现有的沉淀罐与过滤装置安装方式基本都是通过多个螺丝进行固定,对过滤装置进行更换时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固定块和一号支座,以及固定块上方设置的沉淀罐,所述沉淀罐外表面下方焊接有若干个二号支座,所述沉淀罐内部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沉淀罐内部焊接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外表面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二号封盖,所述二号封盖内表面焊接有三号支撑块,所述三号支撑块外表面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块,且所述螺纹块外表面一侧与所述过滤装置内部对应侧相旋合连接,所述沉淀罐内表面焊接有若干个限位块,且所述限位块外表面一侧与所述过滤装置外表面对应侧相贴合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沉淀罐内表面焊接有两个一号支撑块,便于与过滤装置外表面下方两侧相卡合连接,使得可以对过滤装置下方进行限位的同时不影响过滤装置的上移,在过滤装置内部上方开设有螺纹槽口,便于与螺纹块外表面一侧相旋合连接,便于保证过滤装置在沉淀罐内部的稳定性,同时方便与过滤装置之间安装或分离,在螺纹槽内部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槽口,避免影响过滤装置的移动,在螺纹槽外表面上方一体成型有螺纹,便于与二号封盖相旋合连接,便于螺纹槽开设槽口的密封性,避免沉淀罐内部废水从螺纹槽槽口处渗出,本装置三号支撑块外表面一侧与螺纹块内部对应侧通过轴承相转动连接,使得二号封盖带动三号支撑块进行转动时,可以带动螺纹块进行线性移动,方便过滤装置上移脱离沉淀罐的内部。
7.优选的,所述沉淀罐内部下方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一号封盖,所述固定块内部卡合连接有收集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号封盖进行转动,使得一号封盖与沉淀罐相分离,
从而杂质颗粒可以从沉淀罐下方槽口处掉落,进而方便对沉淀罐内部沉淀的颗粒杂质进行清理,在固定块内部卡合连接有收集槽,且收集槽与沉淀罐下方槽口处位置相对应,使得沉淀罐内部颗粒杂质可以直接掉落在收集槽的内部,进行集中收集理。
9.优选的,所述沉淀罐上表面焊接有若干个一号支撑块,所述一号支撑块外表面一侧焊接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外表面一侧焊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外表面焊接有若干个搅拌杆。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电机外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搅拌轴,且搅拌轴外表面焊接有若干个搅拌杆,方便通过转动电机带动搅拌轴和搅拌杆在沉淀罐内部进行转动,对废水进行搅拌,加速反应。
11.优选的,所述沉淀罐外表面一侧焊接有二号支撑块,所述二号支撑块上表面焊接有水泵,所述水泵内部两侧均套接有导管。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泵内部两侧均套接有导管,且一侧导管贯穿于沉淀罐内部一侧,便于通过水泵将沉淀罐内部沉淀后的废水抽取出,通过另一侧导管导入到过滤罐内部,进行后续处理。
13.优选的,所述沉淀罐内部上方焊接有若干个导管接口。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装置在沉淀罐内部上方设置有两个导管接口,一侧导管接口便于连接废水管道,向沉淀罐内部注入废水,另一侧导管接口便于与絮凝剂管道相连接,向沉淀罐内部注入絮凝剂,使得可以与废水相反应,便于废水中颗粒杂质的沉淀。
1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通过对二号封盖进行转动,使得三号支撑块带动螺纹块进行上移,使得过滤装置进行上移,从而过滤装置可以脱离沉淀罐的内部,同时对过滤装置进行转动,与螺纹块进行分离,进而即可达到对过滤装置快速方便的更换。通过一号封盖进行转动,使得一号封盖与沉淀罐相分离,从而使得沉淀罐内部颗粒杂质可以直接掉落在收集槽的内部,进行集中收集理,提高了该装置一定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申请实施例的废水处理装置主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申请实施例的沉淀罐内部剖面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申请实施例的沉淀罐与过滤装置剖面放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申请实施例的二号封盖与过滤装置剖面放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一号支座;2、固定块;3、收集槽;4、一号封盖;5、二号支座;6、沉淀罐;7、导管接口;8、一号支撑块;9、转动电机;10、二号封盖;11、水泵;12、二号支撑块;13、搅拌杆;14、过滤装置;15、搅拌轴;16、螺纹槽;17、导管;18、限位块;19、螺纹块;20、三号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参照图1、图2、图3以及图4,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在固定块2下表面四个拐角位置处均焊接有一号支座1,便于保证改装置底部的支撑性以及稳定性,在沉淀罐6外表面焊接有若干个二号支座5,且二号支座5
外表面一侧与固定块2上表面对应处相焊接,便于保证沉淀罐6的支撑性以及稳定性,在沉淀罐6内表面焊接有两个一号支撑块8,便于与过滤装置14外表面下方两侧相卡合连接,使得可以对过滤装置14下方进行限位的同时不影响过滤装置14的上移,在过滤装置14内部上方开设有螺纹槽口,便于与螺纹块19外表面一侧相旋合连接,便于保证过滤装置14在沉淀罐6内部的稳定性,同时方便与过滤装置14之间安装或分离,在螺纹槽16内部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槽口,避免影响过滤装置14的移动,在螺纹槽16外表面上方一体成型有螺纹,便于与二号封盖10相旋合连接,便于螺纹槽16开设槽口的密封性,避免沉淀罐6内部废水从螺纹槽16槽口处渗出,本装置三号支撑块20外表面一侧与螺纹块19内部对应侧通过轴承相转动连接,使得二号封盖10带动三号支撑块20进行转动时,可以带动螺纹块19进行线性移动,方便过滤装置14上移脱离沉淀罐6的内部,在二号封盖10上表面焊接有转动把手,方便使用者更好的对二号封盖10进行转动。
23.参照图1,在内部下方槽口处旋合连接有一号封盖4,可以通过一号封盖4进行转动,使得一号封盖4与沉淀罐6相分离,从而杂质颗粒可以从沉淀罐6下方槽口处掉落,进而方便对沉淀罐6内部沉淀的颗粒杂质进行清理,在固定块2内部卡合连接有收集槽3,且收集槽3与沉淀罐6下方槽口处位置相对应,使得沉淀罐6内部颗粒杂质可以直接掉落在收集槽3的内部,进行集中收集理。
24.参照图1和图2,在沉淀罐6上表面焊接有若干个一号支撑块8,便于保证转动电机9的稳定性,本装置转动电机9外表面一侧贯穿于沉淀罐6内部上方一侧,避免影响转动电机9一侧转动,在转动电机9外表面一侧末端焊接有搅拌轴15,且搅拌轴15外表面焊接有若干个搅拌杆13,方便通过转动电机9带动搅拌轴15和搅拌杆13在沉淀罐6内部进行转动,对废水进行搅拌,加速反应。
25.参照图3,在沉淀罐6外表面一侧焊接有二号支撑块12,便于保证水泵11的支撑性以及稳定性,在水泵11内部两侧均套接有导管17,且一侧导管17贯穿于沉淀罐6内部一侧,便于通过水泵11将沉淀罐6内部沉淀后的废水抽取出,通过另一侧导管17导入到过滤罐内部,进行后续处理。
26.参照图1和图2,本装置在沉淀罐6内部上方设置有两个导管接口7,一侧导管接口7便于连接废水管道,向沉淀罐6内部注入废水,另一侧导管接口7便于与絮凝剂管道相连接,向沉淀罐6内部注入絮凝剂,使得可以与废水相反应,便于废水中颗粒杂质的沉淀。
2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新型磷化废水处理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本装置在沉淀罐6内部上方设置有两个导管接口7,一侧导管接口7便于连接废水管道,向沉淀罐6内部注入废水,另一侧导管接口7便于与絮凝剂管道相连接,向沉淀罐6内部注入絮凝剂,使得可以与废水相反应,便于废水中颗粒杂质的沉淀,同时在沉淀罐6上方设置有转动电机9,使得可以通过外接电源,启动转动电机9带动搅拌轴15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搅拌轴15外表面焊接的若干个搅拌杆13进行转动,对沉淀罐6内部废水与絮凝剂进行搅拌,加速反应,便于更快速的沉淀。
28.同时在沉淀罐6内部设置有过滤装置14,有效过滤杂质颗粒,避免水泵11在抽取沉淀罐6内部废水时,部分的沉淀杂质颗粒同废水一起被抽出,影响到废水处理效果,同时螺纹块19外表面一侧通过螺纹与过滤装置14内部对应侧相旋合连接,便于保证过滤装置14上方在沉淀罐6内部的稳定性,同时过滤装置14下方两侧卡合于两个限位块18之间,使得可以对过滤装置14下方进行限位,便于保证过滤装置14下方在沉淀罐6内部的稳定性。
29.当需要对过滤装置14进行更换时,在螺纹块19一侧与三号支撑块20对应侧通过轴承相连接,使得可以通过对二号封盖10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三号支撑块20上移,进而带动螺纹块19进行同步上移,同时螺纹块19一侧与过滤装置14对应侧相旋合固定,从而转动电机9同步带动过滤装置14进行上移,使得过滤装置14可以脱离沉淀罐6的内部,同时通过对过滤装置14进行转动,与螺纹块19进行分离,从而即可达到对过滤装置14快速方便的更换。
3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