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5453发布日期:2022-06-22 00:12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生态治理系统,多为河湖排口的生态治理系统,此类系统通常采用在河道内顺水流方向用软围隔进行包围,以实现拦污和净化,然而软围隔占用河道面积较大,降低了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且系统只有在雨季有雨水排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在旱季时此系统的利用率降低。或者完全采用人工生态系统,例如人工浮岛或者人工水草,使其漂浮在水面上,并通过设置在河底的混凝土墩固定,相比于软围隔的方式确实不影响河道水流流速,但是由于缺少了能够有效进行拦污的设备,所以容易使湿地系统挂污,降低了处理效果以及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
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包括河道和连通至所述河道的沟渠,所述沟渠内的沟渠来水能够汇入所述河道内,其特征在于,
5.所述沟渠的靠近所述河道的端部区域形成沉淀区,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吸附所述沟渠来水中的杂质的植物覆层;
6.所述河道的靠近所述沟渠的入河口的区域形成过滤区,所述过滤区的底部铺设有用于过滤所述沟渠来水中污染物的滤料层;
7.所述河道内形成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内种植有用于对所述沟渠来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的水生植物。
8.可选的,所述河道的侧边具有河堤,所述沟渠通过横贯穿所述河堤的涵洞连通至所述河道内。
9.可选的,所述涵洞的与所述沟渠的衔接处盖设有格栅,所述格栅用于阻挡所述沟渠来水中的垃圾和杂物流入所述河道内。
10.可选的,所述沟渠具有沟底和边坡,位于所述沉淀区的所述沟底和所述边坡的表面均铺设有所述植物覆层。
11.可选的,所述滤料层的垂直于所述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沿远离入河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12.可选的,所述滤料层为若干铺设在所述河道底部的石砾或火山岩形成。
13.可选的,在所述河道连通所述入河口的位置处形成所述净化区。
14.可选的,所述净化区位于所述入河口下游的所述河道的一部分区域内。
15.可选的,位于所述净化区的所述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16.可选的,所述挺水植物种植于所述河道的河岸和坡脚位置处;所述沉水植物种植
于所述河道内并沿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浮叶植物种植于所述河道的靠近所述入河口的水面位置处。
1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8.该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通过在沟渠的连接至河道的端部区域形成沉淀区,沉淀区通过底部的植物覆层实现了对沟渠内水流中杂质的吸附和沉淀,即运用生态的治理方式直接净化入河支流沟渠内的水质,直接削减了沟渠入河的来水污染,然后由于已在支流处进行了杂质清理及吸附,进一步通过过滤区过滤来水中的污染物,在沟渠来水流入河道后就可仅通过河道内的植物覆层进行净化作用即可,从而实现了对沟渠来水的净化,并且由于不用设置软围隔、支墩等结构,又降低了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在沟渠和河道内长期流水的状态下,发挥了最大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河道;11、过滤区;12、净化区;121、挺水植物;122、沉水植物;123、浮叶植物;2、沟渠;21、沉淀区;211、植物覆层;22、沟底;23、边坡;3、河堤路;4、涵洞;5、格栅;10、沟渠来水;20、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现有的针对于沟渠入河来水的生态治理系统较少,多为河湖排口的生态治理系统,即只针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例如在河道内顺水流方向用软围隔进行包围;或者采用人工生态系统,例如人工浮岛或者人工水草,设置在河底的混凝土墩固定,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进行阻截和净化。然而,软围隔占用河道面积较大,汛期时降低了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且系统只有在雨季有雨水排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在旱季时此系统的利用率降低;人工生态系统拦污能力又较差容易使湿地系统挂污,降低了处理效果以及处理效率。
26.因此,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其通过在沟渠处就设置沉淀区来进行杂质吸附和沉淀,并在沟渠和河道的连接口处设置进一步的过滤区过滤杂质和污染物,当进行了一定程度拦污的沟渠来水流入河道内后,就可以仅进行净化作用,因此不仅保证了拦污效果,同时保证了净化的处理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包括河道1和连通至河道1的沟渠2,沟渠2内的沟渠来水10能够汇入河道1内;
28.沟渠2的靠近河道1的端部区域形成沉淀区21,沉淀区2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吸附沟渠来水10中的杂质的植物覆层211;
29.河道1的位于沟渠2的入河口的边侧区域形成过滤区11,过滤区11的底部铺设有用于过滤沟渠来水10中污染物的滤料层;
30.河道1内形成净化区12,净化区12内种植有用于对沟渠来水10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的水生植物。
31.其中,沉淀区21的植物覆层211具体为在沟渠2的底部种植的水草或者敷设在沟渠2底部的草垫,当沟渠来水10流入该区域后,底部的植物覆层211能够将水中的杂质进行沉淀吸附并将垃圾杂物进行拦截。
32.沟渠2连通至河道1,其一般为呈倒梯形的外露的水道,通常为灌溉或排水而挖。沟渠2与河道1通常通过涵洞4衔接,涵洞4为过路箱涵或者管涵,涵洞4的位于和河道1的一侧开口即形成入河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能存在沟渠2的一端直接连通至河道1而不是通过涵洞4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沉淀区21以及过滤区11的设置不受影响,仍然以相对应的位置为准进行设置。
33.河道1的过滤区11通过滤料层形成,而形成的滤料层由于内部形成有能够流通的若干细小缝隙,因此不会阻挡沟渠来水10的水流,同时又能够通过滤料沿水流方向的堆叠式设置将绝大部分沉淀杂质进行过滤,使其不会顺着水流流入河道1内。
34.净化区12采用水生植物对沟渠来水10进行最后的净化处理。该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净化的方式为生态净化技术,是指以湿生植物或水生植物群流的构建为核心,利用植物自身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系列技术,能够截留面源污染、吸附吸收水体营养物质,从而达到保障、改善水质的目的。
35.具体实现时,上述系统应用在河道1的支流,即沟渠2的入河口附近区域上。沟渠来水10自图中所示的水流方向流向河道1,在流经沉淀区21时,通过沉淀区21的底部设置的植物覆层211来对水流中的杂质和垃圾进行拦截吸附,由于植物覆层211能够适当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能够使水中细小的泥沙杂质等逐渐沉淀,实现初步的沉淀过程;滤料层位于涵洞4出口处,即入河口处,使得沟渠来水10经过涵洞4便流经过滤区11,通过过滤区11的吸附作用削减沟渠来水10的污染物;经过滤区11后,沟渠来水10汇入河道1,随河水流经净化区12的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作用实现对河水中污染成分的净化。
36.该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通过在沟渠2的连接至河道1的端部区域形成沉淀区21,沉淀区21通过底部的植物覆层211实现了对沟渠2内水流中杂质的吸附和沉淀,对沟渠2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即运用生态的治理方式直接净化入河支流沟渠内的水质,直接削减了沟渠2入河的来水污染,然后由于已在支流处进行了杂质清理及吸附,进一步通过过滤区11过滤来水中的污染物,在沟渠来水10流入河道1后就可仅通过河道1内的植物覆层211进行净化作用即可,由于不用设置软围隔、支墩等结构,从而实现了既保证了对沟渠来水10的净化,又不影响河道1内的水流速以及如何流量,在沟渠2和河道1内长期流水的状态下,发挥了最大的利用率。
37.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净化区12位于连通有沟渠2的部分河道1,也就是边侧的河堤
面上具有入河口的河道段,因为此处是沟渠来水10的汇入区域,因此将此处设置为净化区12便于在汇入口处就进行净化,以保证净化效果。具体地,将净化区12设置在河道1内的位于入河口的沿水流方向20的下游位置处。
38.另外,针对沉淀区21的植物覆层211,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将植物覆层211在沉淀区21内的沟渠2的沟底22和边坡23上均进行种植,以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在涵洞4与沟渠的衔接处,即位于沟渠2的一侧开口处设置格栅5结构,通过格栅5来对沟渠来水10中的较大沉淀以及垃圾和杂物进行拦截。在此处拦截方便清理,且不会堵塞涵洞4内部影响水流汇入。
39.针对滤料层的设计,可采用若干铺设在河道1底部的石砾或火山岩形成。选用上述这种颗粒较大的材料作为滤料,不易被水冲刷,且吸附能力较强。另外,滤料层设计为,其垂直于水流方向20的截面面积沿远离入河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以顺应水流的趋势进一步保证对沟渠来水10的过滤效果。并且,在河道1的侧面形成有倾斜河堤面的情况下,滤料层可以延伸铺设到侧部的河堤边坡上,以进一步提高过滤功能。
40.净化区12内的水生植物具体包括有挺水植物121、沉水植物122和浮叶植物123三种,即多种植物搭配使用,避免了生态结构单一,不具备生物多样性,影响河道1的生态系统。其中,挺水植物指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一类植物,常见的有芦、蒲草、水芹等;沉水植物指植物体全部在水层下面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常见的有苦草、金鱼藻、黑藻等;浮叶植物指生于潜水钟,根长在水底土中的植物,仅在叶外表面有气孔,其腔道形成连续的空气通道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沉水器官可利用浮水器官的气孔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常见的有睡莲、水鳖、荇菜等。
41.其中,挺水植物121种植于河道1的河岸和坡脚位置处;沉水植物122种植于河道1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浮叶植物123种植于河道1的靠近入河口的水面上。
42.本实施例中的净化系统通过以上的实现方式,即采用了物理及生物手段对河道1支流的沟渠来水10进行净化,其并未使用影响河道1行洪的措施,保证河道1内拦截的垃圾、杂物以及植物生长后的残体能够定期清除,几乎不存在安全隐患,从末端解决了支流的沟渠来水10污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采用了环境友好型生态措施,植物配置可提高河道1景观,提高了河道1的整体的生态性。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
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