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76710发布日期:2023-01-12 19:19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厌氧塔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厌氧塔系统。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是由很多个处理单元组合而成,根据污水种类特性制定针对性的处理工艺。针对高浓cod(化学需氧量)的污水、或cod难降解的污水采用厌氧塔处理工艺,效果显著、处理成本低廉、且操作运行简单。
3.厌氧塔又称为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具有较大的高径比,一般可达3~5,生产装置反应器的高度可达15~20米,其可分为进水配水系统、反应区、三相分离区和出水渠系统。其中,颗粒污泥的膨胀床改善了废水中有机物与微生物之间的接触,强化了传质效果,提高了反应器的生化反应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反应器的处理效能。专利cn209338217u公开了一种实用简约的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其先通过厌氧污泥处理污水,再将初步净化后后的水输往净化室进一步进化。
4.然而,目前厌氧塔在初始运行调试阶段需要投加罐体容积30%以上厌氧颗粒污泥以进行接种,而厌氧颗粒污泥市面价格一般在1000~2000元/吨,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厌氧塔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厌氧塔在初始运行调试阶段需要接种厌氧颗粒污泥,成本相对较高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厌氧塔系统,该厌氧塔系统包括:
7.厌氧塔;以及,
8.污泥驯化组件,包括驯化罐及驯化循环泵,所述驯化罐用以盛装污泥,所述驯化循环泵具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驯化循环泵的输入端及第一输出端均与所述驯化罐连通,用以调整所述驯化罐内污泥的上升流速,且所述驯化循环泵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厌氧塔连通,用以将所述驯化罐内已驯化的污泥输往所述厌氧塔。
9.可选地,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厌氧塔相连通的调温池,所述调温池用以容纳污水,并将污水输往所述厌氧塔,且所述调温池连通有蒸汽输送管道。
10.可选地,所述调温池与所述厌氧塔之间设有用以输送污水的进水泵,所述进水泵的的扬程为h1;
11.所述驯化循环泵的扬程为h2,满足h2≥h1。
12.可选地,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塔体循环泵,所述塔体循环泵具有分别与所述厌氧塔相连通的输入端及输出端,用以调整所述厌氧塔内污泥的上升流速。
13.可选地,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厌氧塔相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还与所述塔体循环泵的输入端相连通,以经由所述塔体循环泵向所述厌氧塔输送沉淀污泥。
14.可选地,所述沉淀池连通所述厌氧塔的顶部,且所述塔体循环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厌氧塔的顶部,输出端连通所述厌氧塔的底部。
15.可选地,所述厌氧塔的有效体积为v1,且所述驯化罐的有效体积为v2,满足v2/v1≥0.1。
16.可选地,所述驯化循环泵单位时间内的输液体积为v3,且所述驯化罐的有效体积为v2,满足v3/v2≥0.2。
17.可选地,所述驯化循环泵的输入端连通的所述驯化罐的顶部,且所述驯化循环泵的第一输出端连通所述驯化罐的底部。
18.可选地,所述驯化循环泵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设有控制阀门;和/或,
19.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连通所述厌氧塔顶部的沼气收集管道。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厌氧塔系统,在调试运行阶段将含水率95%~98%的好氧污泥加入驯化罐中,通过驯化循环泵调整驯化罐中污泥的上升流速、并根据现场情况经由驯化循环泵将驯化罐中污泥及时输往厌氧塔中,以控制驯化罐中温度,同时定期向驯化罐中投加适量污水及营养液,经过5~7天驯化后,使得驯化罐中的好氧污泥能够在合适温度及ph区间内被驯化为厌氧污泥,以输往厌氧塔内。并依次循环直到厌氧塔内污泥达到设计污泥浓度后,每过一个月左右再进一次污泥,直到厌氧塔调试达到设计要求。因此,本方案能够利用成本较低的好氧污泥经过驯化后取代厌氧颗粒污泥接种,降低成本;且能够避免颗粒污泥在水质波动时出现污泥解体、颗粒空壳等现象。
21.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厌氧塔系统的一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厌氧塔、2-驯化罐、3-驯化循环泵、4-调温池、5-进水泵、6-塔体循环泵、7-沉淀池。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请参见图1,本厌氧塔系统包括厌氧塔1及污泥驯化组件;污泥驯化组件包括驯化罐2及驯化循环泵3,所述驯化罐2用以盛装污泥,所述驯化循环泵3具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驯化循环泵3的输入端及第一输出端均与所述驯化罐2连通,用以调整所述驯化罐2内污泥的上升流速,且所述驯化循环泵3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厌氧塔1连通,用以将所述驯化罐2内已驯化的污泥输往所述厌氧塔1。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厌氧塔系统,在调试运行阶段将含水率95%~98%的好氧污泥
加入驯化罐2中,通过驯化循环泵3调整驯化罐2中污泥的上升流速、并根据现场情况经由驯化循环泵3将驯化罐2中污泥及时输往厌氧塔1中,以控制驯化罐2中温度,同时定期向驯化罐2中投加适量污水及营养液,经过5~7天驯化后,使得驯化罐2中的好氧污泥能够在合适温度及ph区间内被驯化为厌氧污泥,以输往厌氧塔1内。并依次循环直到厌氧塔1内污泥达到设计污泥浓度后,每过一个月左右再进一次污泥,直到厌氧塔1调试达到设计要求。因此,本方案能够利用成本较低的好氧污泥经过驯化后取代厌氧颗粒污泥接种,降低成本;且能够避免颗粒污泥在水质波动时出现污泥解体、颗粒空壳等现象。
29.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厌氧塔1相连通的调温池4,所述调温池4用以容纳污水,并将污水输往所述厌氧塔1,且所述调温池4连通有蒸汽输送管道。在本实施例中,调温池4内的污水通过蒸汽调整温度,传热速度快、且能够避免对污水二次污染,且将调整好温度的污水输往至厌氧塔1内,保证厌氧塔1内的污泥能够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对污水进行净化,进而保证净化效率及质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调温池4内对污水也会相应进行ph调整,同时控制好调温池4中的污水液位。
30.更进一步地,所述调温池4与所述厌氧塔1之间设有用以输送污水的进水泵5,所述进水泵5的的扬程为h1;所述驯化循环泵3的扬程为h2,满足h2≥h1。本方案中,通过进水泵5将调温池4中的污水输往厌氧塔1内,同时为保证驯化罐2内驯化好的污泥能够顺利进入厌氧塔1内,将驯化循环泵3的扬程设置为不小于进水泵5的扬程。
31.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塔体循环泵6,所述塔体循环泵6具有分别与所述厌氧塔1相连通的输入端及输出端,用以调整所述厌氧塔1内污泥的上升流速。本实施例中,厌氧塔1也对应设置有塔体循环泵6,以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实时调整厌氧塔1内污泥的上升流速,进而起到搅拌物料作用,使厌氧塔1内的污泥能够均匀分布,同时能够对厌氧塔1底部高浓度废水进行稀释;且可破壳,防止在厌氧塔1顶部形成硬壳,导致沼气无法排出;还可使温度在罐体内趋于平衡,减小温差;另调整厌氧塔1底部进水的ph。
32.更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厌氧塔1相连通的沉淀池7,所述沉淀池7还与所述塔体循环泵6的输入端相连通,以经由所述塔体循环泵6向所述厌氧塔1输送沉淀污泥。如此,污水经由厌氧塔1处理后输往沉淀池7中进行沉淀分离,使得部分被带出的污泥下沉与净化后的水分离,并将沉淀在沉淀池7底部的污泥经由塔体循环泵6再输往厌氧塔1中,实现污泥的回收利用,提高被驯化后的污泥的利用效率。
33.具体地,为避免自厌氧塔1输往沉淀池7中的水中污泥含量过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7连通所述厌氧塔1的顶部;同时,为提高塔体循环泵6调整厌氧塔1内污泥上升流速的能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塔体循环泵6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厌氧塔1的顶部,输出端连通所述厌氧塔1的底部。
34.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塔1的有效体积为v1,且所述驯化罐2的有效体积为v2,满足v2/v1≥0.1。应当理解的是,厌氧塔1在调试运行阶段需要经过多次污泥循环,为保证驯化罐2具有足够的提供污泥能力,将驯化罐2的有效体积控制为不小于厌氧塔1有效体积的1/10,以保证厌氧罐调试能够顺利进行。
35.进一步地,所述驯化循环泵3单位时间内的输液体积为v3,且所述驯化罐2的有效体积为v2,满足v3/v2≥0.2。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驯化循环泵3具有足够的调整驯化罐2中污泥流速的能力,将驯化循环泵3在单位时间内的输液体积控制为不小于驯化罐2有效体积
的1/5,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v3=0.2
×
v2。
36.进一步地,为提高驯化循环泵3调整驯化罐2内污泥分布的能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驯化循环泵3的输入端连通的所述驯化罐2的顶部,且所述驯化循环泵3的第一输出端连通所述驯化罐2的底部,如此,使得驯化罐2内污泥上下流动更加充分,进而加快好氧污泥被驯化为厌氧污泥。具体地,在本方案中,所述驯化循环泵3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设有控制阀门。也即,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均能够独立控制开闭,使得驯化循环泵3的输泥更加灵活。
3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厌氧塔系统还包括连通所述厌氧塔1顶部的沼气收集管道。如此,实现了厌氧塔1沼气的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