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群母液培殖发生器及其微生物污水处理方法_3

文档序号:8242439阅读:来源:国知局
箱I的内腔中并处于沉渣收集仓12上方;生物填料3充填在生物填料仓2中;微生物发生箱I的外侧设有进水井14和排渣井15,进水装置4和排渣装置5分别安装在进水井14和排渣井15中;水气同步切割配送装置7包括增氧装置701、环形配水仓702、供水管703、供气管704、水气混合仓705和布气盘管706,布气盘管706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707 ;水气混合仓705设置在微生物发生箱I的内腔中并处于生物填料仓2与沉渣收集仓12之间,水气混合仓705通过底部设有与沉渣收集仓12相通的沉渣口 16,布气盘管706安装在水气混合仓705中;增氧装置701安装在微生物发生箱I的上部,环形配水仓702沿周向安装在微生物发生箱I的上部;供水管703和供气管704均沿竖直方向安装在微生物发生箱I中;供水管703的上端与环形配水仓702相通连接,供水管703的下端与水气混合仓705相通连接;供气管704的上端与增氧装置701连接,供气管704的下端与布气盘管706相通连接;水气混合仓705的顶壁开设有多个喷射口 708,喷射口 708的横截面自下向上逐渐减小,水气混合仓705的顶壁及多个喷射口 708构成水气切割盘100 ;进水装置4与环形配水仓702相通连接;排渣装置5包括排渣管501和排渣泵502,排渣管501的一端与沉渣收集仓12连接;排渣泵502与排渣管501连接;止回阀8安装在排渣管501的另一端;管道架11处于生物填料仓2中;内循环管9的一端与排渣管501连接,内循环管9的另一端与管道架11相通连接;生物填料仓2、沉渣收集仓12、排渣管501、排渣泵502、止回阀8、内循环管9和管道架11构成水流内循环系统200 ;进水装置4包括进水泵401、进水管402和过滤器403 ;增氧装置701包括第一增氧泵7011和第二增氧泵7012,第一增氧泵7011、第二增氧泵7012分别与供气管704的上端连接;自动控制装置300与微生物发生箱I分体安装,并且自动控制装置300与进水装置4的进水泵401、排渣装置5的排渣泵501、止回阀8、增氧装置701的第一增氧泵7011、第二增氧泵7012电连接。
[0036]上述生物填料仓2包括圆筒形外仓201和圆筒形内仓202,圆筒形内仓202处于圆筒形外仓201中,并且圆筒形内仓201中生物填料3的高度低于圆筒形外仓202中生物填料3的高度。
[0037]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生物填料3包括内筒301、外筒302、两块隔板303和多条挂膜条304 ;内筒301处于外筒302中并且同轴设置,内筒301与外筒302之间形成夹层腔体305 ;内筒301与外筒302通过隔板303连接,隔板303穿过内筒301的内腔与夹层腔体305,两块隔板303呈十字形设置并且均通过内筒301中心轴线;多条挂膜条304设置在外筒302的外壁上。
[0038]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方案中,管道架11包括第一管道1101和第二管道1102,第一管道1101与第二管道1102在中间相通连接;第一管道1101的一端和第二管道1102的两端均封闭,第一管道1101的另一端作为与内循环管9的连接口。管道架11设置为第一管道1101和第二管道1102,第一管道1101与第二管道1102在中间交叉相通连接,由管道架11上的水流喷射孔10喷出的水流能够更均匀地冲刷生物填料仓2中生物填料3上的沉渣,反冲洗效果更佳。进一步优选第一管道1101与第二管道1102十字型连接。第一管道1101与第二管道1102呈十字型对称设置,使得由管道架11上的水流喷射孔10喷出的水流形成顺时针回旋。进一步优选水流喷射孔10在管道架11上呈顺时针方向均匀布置。
[0039]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方案中,供水管703的上端通过十字管道17与环形配水仓702相通连接。供水管703的上端通过十字管道17与环形配水仓702相通连接,微生物菌群母液培殖发生器的整体受力更加均匀,保持微生物菌群母液培殖发生器的平稳性。
[0040]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方案中,出气孔707开设在布气盘管706的底部。将出气孔707开设在布气盘管706的底部,气体输出后自下至上与水气混合仓705中水混合,并且能够与水气混合仓705底部的水充分混合,水气混合更加均匀。
[0041]如图6所不,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方案中,布气盘管706包括环形管7061、横向管7062和多条纵向管7063 ;横向管7062的两端与环形管7061相通连接;纵向管7063的两端及中部分别与环形管7061、横向管7062相通连接。布气盘管706设置为环形管7061,以及纵横交错的横向管7062、纵向管7063,使得出气孔707呈网状布置,多点均匀送气,使水气混合更加均匀。
[004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方案中,供气管704处于供水管703中。将供气管704设置在供水管703的空腔中,将供气管704隐藏,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洁。
[0043]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方案中,挂膜条304为长条状挂膜条,各条长条状挂膜条沿外筒的周向设置在外筒302的外壁上,并且长条状挂膜条与外筒302的中心轴线相平行。长条状挂膜条沿外筒302的周向设置并且与外筒302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整体挂膜沿外筒302的长度方向,脱膜更加容易。进一步优选,长条状挂膜条等间距设置在外筒302的周向上。长条状挂膜条等间距设置在外筒302的周向上,微生物的挂膜、脱膜更加均匀。
[0044]本微生物菌群母液培殖发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自动控制装置300的控制,进水装置4从污水水域中吸水,并送入环形配水仓702中,环形配水仓702中的水自上至下进入水气混合仓705,同样的,增氧装置701产生的气体也自上至下通过布气盘管706进入水气混合仓705中,水和气体在水气混合仓705中充分混合,并经水气切割盘100的喷射口 708向上喷出,为处于上方的生物填料3供水供气,通过自动控制装置300对水量和气量的控制,以及给水时间段、供氧时间段的调节,污水中的微生物经过生物填料3的作用,有选择性地进行催化或进一步激活,在生物填料3上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人为创造一个集中培养最佳活力的绝对优势微生物菌群母液的载体,并顺着微生物发生箱I内水流的方向从菌群母液排出口 13输出到污水水域中,实现微生物的再繁殖和降解作用,对污水原位就地进行净化处理,快速高效对污水的悬浮物、有机物、氨氮、磷和有害物质进行硝化、反硝化反应和降解,使污水得到有效净化。
[0045]本发明突破传统污水净化的思维模式,人为创造一个集中培养最佳活力的绝对优势微生物菌群母液的载体,投入成本和运行成本都较低,治理效果明显突出,整机运行的稳定性较好、操作维护简单方便,在实践中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好评,尤其适用于生活污水为主或多种混合污染水体的治理;另外,本发明通过在微生物发生箱I内腔的下部设置水气混合仓705,在水气混合仓705中设置布气盘管706,并对环形配水仓702、增氧装置701、供水管703、供气管704的结构位置进行合理布局,将环形配水仓702、增氧装置701设置在微生物发生箱I的上部,供水管703、供气管704均自上至下设置,其中供水管703与水气混合仓705相通连接,供气管704与布气盘管706相通连接,气体和水在水气混合仓705中充分混合,水气混合更加均匀;而水气混合仓705顶壁开设有多个喷射口 708而构成水气切割盘100,对从水气混合仓喷705出的水气混合物进行均匀切割,水气的均匀混合,而水气切割盘100向上喷出的水气混合物形成回旋水流,大幅度提高了微生物活性,能够培殖出更强活力、生物量更多的微生物菌群;而自上至下向水气混合仓705供水,增大了压力差,水流进入水气混合仓705后快速向四周分散,与气体充分混合,进一步确保水气的均匀混合,同时增大水气混合物从喷射口 708喷出的速度,自下向上为上方的生物填料3供气供水,增加了水气混合物与生物填料3动态接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培殖出更强活力、生物量更多的微生物菌群,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由于构成内循环系统200,在关闭止回阀8的情况下,由于排渣管501被止回阀8封闭,排渣泵502从沉渣收集仓12中抽出的水流通过内循环管9进入管道架11,并由管道架11上的水流喷射孔10喷出,形成第二回旋水流,进一步增加生物填料仓2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微生物菌群母液的培殖效率;另外,由管道架11上的水流喷射孔10喷出的水流再次冲刷生物填料仓2中生物填料3上的沉渣,使其落入沉渣收集仓12,对生物填料3进行反冲洗,有效防止生物膜与生物填料3长时间粘连所造成的堵塞和覆盖,更有利于微生物在生物填料3上形成新的挂膜和繁殖,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菌群母液的培殖效率。将增氧装置701设置为包括第一增氧泵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