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3968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一种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结构简易、维修保养方便且效率高的气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气水分离装置,有如中国台湾公告第125706号“全量式气水分离器结构”新型专利案所示,其主要包括密闭式本体、过滤器、进口喷嘴、出口喷嘴及套筒等构件,其中该密闭式本体顶端向下延设一朝下开口的套筒,套筒为二截式,其颈部位置设有套孔,套合过滤器,而过滤器顶端设有一把手,恰顶着旋合于密闭式本体顶端的盖子,以防止过滤器震动;进口喷嘴以管状信道延伸通入密闭式本体的上方内壁中,而套筒自颈部以下扩大成一圆管体,并在颈部上方设有螺丝以供过滤器置入后旋入一盖子螺合;出口喷嘴是以另支管状管状信道穿越密闭式本体后接入套筒颈部,使密闭式本体内的气体得经套筒颈部而自出口喷嘴流出,在密闭式本体与套筒外壁间设有连接二壁间的螺旋叶片,其上方位于进口喷嘴信道进入密闭式本体的开口下方,并以螺旋状向下延绕,直至套筒的底部开口而止;当气体自进口喷嘴进入密闭式本体后,沿螺旋叶片向下方开口围绕套筒外壁而下,以将气体中的水分与气体分离,而干燥的气体自套筒下开口流入套筒内,经过滤器过滤作用,而自出口喷嘴流出;而在螺旋叶片上分离出的水分,将向下流至密闭式本体底部设置的排水口流出管线。
然而,上述气水分离装置其于应用上有下列缺失由于密闭式本体内的流动空气与水分并未加以分隔,因此由空气中分离出的水分向下流的过程中,易受快速流动的气流抽吸带出至外部使用,影响其气水分离效果。气流由进口喷嘴进入密闭式本体,经螺旋状导流片、过滤器而由出口喷嘴流出的整个过程中,皆保持一高速流动的状态,且于密闭式本体接近底部的气流方向改变的部位,极容易产生乱流,影响空气中水分的流动及排除。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滤水分离装置,其是一种结构简易、维修保养方便且效率高的气水分离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方案为其主要是于一筒形的主容器内部中央接近顶部设有一出气箱,于该出气箱顶端设有一出气口与使用端连通,而于出气箱周缘设有螺旋导流片,主容器于该导流片顶端旁侧更设有一进气口与供气源连通,将自该进气口导入的可能含水份的高压空气,经由螺旋导流片的导引而呈螺旋状气流向下流动,利用旋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水份被甩至主容器内之外围或壁面上,再向下滴流至主容器的底部以供收集排放,而经过分离排除水份的干燥空气,则可受主容器内的压力作用而往出气箱的出气口向外排出,如此即可利用简易的结构而达致高效率的气水及杂质分离功效。
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其于主容器的底部另结合一集水槽,该集水槽与主容器之间中央设有一隔板,且于该隔板周缘与主容器内壁间设成镂空,可供主容器内壁面的水份向下流入该集水槽内,而该隔板则可挡止主容器内空气流动的抽吸情形,避免集水槽内的积水被抽出,使流出出气口的空气保持干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是一种结构简易、维修保养方便且效率高的气水分离装置,但简易的结构却能达到高效率的气水及杂质分离功效,且使流出出气口的空气保持干燥。


图1是实施例1的构造分解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例说明1.....主容器11....容置空间12、31....结合凸缘121、311、351...定位孔122...定位螺123...固定螺栓124...内螺纹孔13、203...导流片14....进气口15....压力表151...通孔16....调压阀2、20....出气箱21、201...出气口211、2011、2021..滞流空间202...凸部2031..缝隙204...帽体3.....集水槽312...脚孔32....隔板321...隔板支架33....支脚34....排放阀35....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主容器1、出气箱2及集水槽3等部份,其中该主容器1是一下方镂空的中空筒体,其内设有容置空间11,且于下方开口周缘设有向外凸出的结合凸缘12,于该结合凸缘12上设有数个定位孔121,而主容器1一旁侧上方设有一进气口14,该进气口14并与一设于主容器1内部上方的螺旋状导流片13连通,于该导流片13所形成的流道上设有调压阀16及通孔151(可供衔接压力表15)等组件,出气箱2设于前述主容器1的内顶部,且其顶端设有一出气口21与使用端连通,由于该出气口21底端向下凸伸于出气箱2内,使该出气口21底侧周缘与出气箱2内壁之间,自然形成一滞流空间211;集水槽3是一顶侧开口的中空容器,其顶侧开口周缘设有向外凸出的结合凸缘31,其上间隔设置有数个定位孔311及脚孔312分别对应于前述主容器1的结合凸缘12上定位孔121,并于各脚孔312下方可配合装设有向下延伸的支脚33,其顶端可设有适应固定螺栓123尾端螺锁的内螺纹孔124,而于结合凸缘31上方可垫设一垫圈35,于该垫圈35上设有数个定位孔351对应于前述主容器1的结合凸缘12上定位孔121,又于集水槽3内上方设有交叉设置的隔板支架321,用以支撑一隔板32,而集水槽3的底部则设有一排放阀34。
组合时,可以该垫圈35垫置于该主容器1的结合凸缘12与集水槽3的结合凸缘31之间,利用数个定位螺122分别贯穿定位孔121、351、311形成锁定,再分别以固定螺栓123贯穿对应之的定位孔121、351、312,并使其受同数的螺母所锁定,此时可特别让固定螺栓123的末端,伸出螺母相当长度,再已支脚33顶端的内螺纹孔124加以锁结固定各支脚33,使该主容器1与集水槽3得以精确而稳固的结合。
使用时,将可能含水份的高压空气由进气口14导入主容器引进入出气箱20,并进而自出气口201排往使用端;再此阶段更得以再次将残留的水份以离心力甩至出气箱20内壁面,使该水份可沿出气箱20内壁通过缝隙2031向下流动并滴落至集水槽3内,同时向上的气流由于惯性作用而可将空气中残留的水份分别积存于凸部202旁侧的滞流空间2021及出气口201旁侧的滞流空间2011内,并使之向下滴落,经出气箱20的缝隙2031而至集水槽3内;经由本创作上述实施例2结构中的该出气箱20再次分离空气中残留的水份,可将由出气口201流出空气中的水份减至最低,而该实施例2结构中的主容器1、集水槽3等部份结构则与前述实施例1结构相同,在此不多作赘述。
1,使的经由导流片13饿导引而沿出气箱2外围周缘呈螺旋状向下产生螺旋状气流,利用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使气流中较重的水份或杂质被甩至主容器1之内的外围或内壁面,再逐渐向下滴流,再通过隔板32周缘与主容器1间的镂空处,流至集水槽3内收集,而经过分离去除水份的干燥空气,则可于容置空间11内受再来空气的压力推送,而向上由出气箱2的出气口21向使用端排出;在此时需特别注意的是,当气流由容置空间11快速流向出气口21时,残留于空气中的水份由于重量较重,因此较大的惯性易使其冲向黏附于出气口21周缘外的滞流空间211处产生积存,再沿出气箱2的内壁向下滴落;又由于集水槽3的上方有一隔板32的隔离挡止,可有效避免集水槽3内的积水被容置空间11内气流向上抽吸带引,因此可使由出气口21流出的空气保持干燥;而该压力表15可显示主容器1内的空气压力,调压阀16则可于主容器1内气压异常时排出空气,以避免造成损害及危险,又排放阀34则可供排放该集水槽3内所积存的水或异物;若须维修时,则可将固定螺栓123分别拆除,以分离该主容器1与集水槽3。
实施例2如图4所示,其于主容器1内部上方设有出气箱20,于该出气箱20内部中央设有一帽体204,且于该帽体204周缘设有一螺旋状延伸的导流片203,该导流片203的螺旋延伸方向与前述主容器1的导流片13反向,且于其较低侧与出气箱20的内壁间并留有缝隙2031;又该出气箱20上方设有一上突的凸部202,且凸部202底部向下伸入主容器1顶面,使其底部周缘形成一滞流空间2021,而于该凸部202顶面中央设有一贯通的出气口201,该出气口201底部向下伸入于凸部202顶面,使其底部周缘形成一滞流空间2011。
如此,当分离水份后的空气进入出气箱20时,由于导流片203的导引,可使该气流在保持原螺旋向流动时,即可往被导
权利要求1.一种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主容器,其是一下方镂空的中空筒体,其下方结合一集水槽,而主容器一旁侧上方设有一和供气源连接的进气口,该进气口并朝向设于主容器内部上方呈螺旋状延伸的导流片方向连通;一出气箱,设于前述主容器内上方的导流片中央,其底侧与主容器内连通,而其顶端设有一缩小的出气口与使用端连通;一集水槽,其是一顶侧开口的中空容器,其顶侧开口,可与前述主容器相对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上方设有一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与集水槽间,互设有相对应的以利两者接合的结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箱内部中央设有一帽体,且于该帽体周缘设有螺旋状延伸的导流片,该导流片于其较低侧与出气箱的内壁间并留有缝隙,而出气箱上方设有一上突之凸部衔接该出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箱内部中央设有一帽体,且于该帽体周缘设有螺旋状延伸的导流片,该导流片于其较低侧与出气箱的内壁间并留有缝隙,而出气箱上方设有一上突的凸部衔接该出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箱内的导流片螺旋延伸方向与前述主容器内的导流片反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箱内的导流片螺旋延伸方向与前述主容器内的导流片反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底端是向下凸伸于出气箱内,使其周缘形成一滞流空间,使气流由于惯性作用而可将空气中残留的水份分别积存于该滞流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底端是向下凸伸于出气箱内,使其周缘形成一滞流空间,使气流由于惯性作用而可将空气中残留的水份分别积存于该滞流空间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底部向下伸入主容器顶面,使其周缘形成一滞流空间,使气流由于惯性作用而可将空气中残留的水份分别积存于该滞流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底部向下伸入主容器顶面,使其周缘形成一滞流空间,使气流由于惯性作用而可将空气中残留的水份分别积存于该滞流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的结合凸缘上设有数个定位孔及脚孔,而于该集水槽的结合凸缘上间隔也设置有数个对应的定位孔,通过数个定位螺分别贯穿各定位孔后加以锁结形成定位,再分别以固定螺栓贯穿对应的定位孔后,配合螺母等螺合组件加螺结,可使该主容器与集水槽得以精确而稳固的结合。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的结合凸缘上设有数个定位孔及脚孔,而于该集水槽的结合凸缘上间隔也设置有数个对应的定位孔,通过数个定位螺分别贯穿各定位孔后加以锁结形成定位,再分别以固定螺栓贯穿对应的定位孔后,配合螺母等螺合组件加螺结,可使该主容器与集水槽得以精确而稳固的结合。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的结合凸缘上设有数个定位孔及脚孔,而于该集水槽的结合凸缘上间隔也设置有数个对应的定位孔,通过数个定位螺分别贯穿各定位孔后加以锁结形成定位,再分别以固定螺栓贯穿对应的定位孔后,配合螺母等螺合组件加螺结,可使该主容器与集水槽得以精确而稳固的结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结合凸缘于固定螺栓下端结设有向下延伸的支脚。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结合凸缘于固定螺栓下端结设有向下延伸的支脚。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结合凸缘于固定螺栓下端结设有向下延伸的支脚。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一排放阀。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一排放阀。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一排放阀。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一排放阀。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之底部设有一排放阀。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上设有用来监控主容器内的空气压力,并于气压异常时排出空气,以避免造成损害及危险的压力表及调压阀。
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上设有用来监控主容器内的空气压力,并于气压异常时排出空气,以避免造成损害及危险的压力表及调压阀。
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上设有用来监控主容器内的空气压力,并于气压异常时排出空气,以避免造成损害及危险的压力表及调压阀。
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上设有用来监控主容器内的空气压力,并于气压异常时排出空气,以避免造成损害及危险的压力表及调压阀。
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容器上设有用来监控主容器内的空气压力,并于气压异常时排出空气,以避免造成损害及危险的压力表及调压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滤净式气水分离装置,其主要是于一筒形的主容器内部中央设有一出气箱,出气箱顶端设有一出气口与使用端连通,出气箱周缘设有螺旋导流片,该主容器于导流片顶端旁侧则以一进气口与供气源连通,而主容器的底部则结合一集水槽,该集水槽与主容器之间中央设有一隔板,且于该隔板周缘与主容器间设成镂空,从进气口导入含水分的高压空气,经由导流片的导引而呈螺旋状气流向下流动,利用离心力作用使较重的水分或杂质被旋甩至主容器之内的最外围或内壁面,逐渐向下流入该集水槽内,干燥空气则受主容器内的压力作用而可由出气口向外排出,集水槽的积水受隔板的挡止,可避免受主容器内气流带动而被向上抽吸。
文档编号B01D45/12GK2705227SQ20042003574
公开日2005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30日
发明者张仁本 申请人:张仁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