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填料再生方法及反应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22192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附填料再生方法及反应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吸附填料再生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反应塔。
背景技术
吸附填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其吸附质量,需要将填料进行再生。有时,由于气体或液体经过填料时分布不均匀,导致填料有效性不均匀,这样,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部分填料需要再生,而部分填料暂时不必进行再生。而现有的设备再生时,需要停止工作,对填料进行整体再生,这样,不仅耗费再生剂,而且,还耽误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在不停产的情况能够进行填料再生的方法及反应塔。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首先是将吸附机构设计为下述结构它包括填料筒及其中间和外围通道,在填料筒的两端,其中间及外围通道的端口相错封闭、相错开通;将填料筒以及其中间通道和外围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分为分别与反应物进入端口或排出端口相通的相互隔离的区域,并对部分区域的入口端或出口端进行覆盖,然后利用再生剂对与该部分对应的填料区域实施再生,再将再生剂排出。对于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将填料筒、中间通道和外围通道全部以对应间隔为至少两个区域,也可以仅将填料筒和中间通道进行间隔或仅将填料筒和外围通道进行间隔。而且,在该结构中,填料筒可根据情况设计为各种形式的筒体结构,如截面呈多边形的直筒或带有锥度的筒,或截面呈圆形的直筒或带有锥度的筒。填料筒的间隔也可以用直板间隔或用弯曲或弯折的板间隔。
当填料部分呈圆筒状结构时,可将填料筒、其中间的通道和外围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由通过其直径的隔板均匀隔开,在中间通道或外围通道的开口端装有与一个区域的端口对应形状的盖板,盖板与其驱动机构连接。盖板的转动可以人工控制,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法实现。
对于再生剂的输入方式,可以采用随同盖板或其它覆盖机构同时变位的输入结构,也可以在每个区域设置再生剂的输入机构与填料筒的每个区域或其通道一端对应设置有再生剂输入管,在填料筒或其通道的另一端有对应的再生剂输出口。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可具体设计下述结构的吸附设备在外壳内安装外壁与外壳带有间隙的圆筒状填料筒,填料筒与外壳的间隙形成的外围通道以及其中间通道的上下端口相错封闭、相错开通;填料筒、中间通道以及填料筒与外围通道中的至少一组由沿填料筒直径的隔板隔为至少两个区域,中间通道或外围通道中的开口端口有与一个端口形状对应的、与其转动控制机构连接的盖板;填料筒的每个区域对应设置有再生剂输入口,下端有再生剂输出口。该结构中盖板的转动可以通过直接与外接的中心轴控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采用下述转动控制机构它包括安装在外壳内的从动锥面齿环,从动锥面齿环通过环形滚珠盘安装在外壳内;与从动锥面齿环啮合的锥齿轮的轴穿出外壳与动力机构连接;盖板固定在通过支架与从动锥面齿环连接。
为使盖板定位准确,外壳内对应每个填料筒的区域设置有接近开关,盖板上有相关的接近开关。
另外,具体设备中,填料筒及其中间通道上端口开通、下端口封闭,封闭结构上接有再生剂排出管;填料筒外围通道上端口封闭,下端口开通;盖板设置在中间通道的上端口处。或者,填料筒及其外围通道上端口开通、下端口封闭,封闭结构上接有再生剂排出管;填料筒中间通道上端口封闭,下端口开通;盖板设置在外围通道上端口处。
本发明所公开的再生方式,能够实现在某一时间可以仅对一部分填料进行再生,而另一部分填料可以仍然进行工作,这样就可以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对填料进行再生,从而实现设备的连续工作。而且还可以节省再生剂。而所述的设备中圆筒的结构,是实现该再生方式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这种方式还有节省占地面积、在吸收或合成反应中增大物质与填料的接触面积以使其工作效率更高的特点。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设备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视图;其中,1、外壳,2、锥齿轮,3、滚珠盘,4、外围通道,5、填料筒,6、再生剂排出管,7、封闭端板,8、中间通道,9、上端口封盖,10、再生剂输入管,11、从动锥面齿轮环,12、支架,13、扇形盖板,14、接近开关,15、隔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实施例包括塔体外壳1和装于外壳1内的圆筒状填料筒5,填料筒5外壁与外壳1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外围通道4,该外围通道4的下端开口、上端封闭。填料筒5筒体及其中间通道8上端开口、下端封闭,在该封闭端板7上设有再生剂排出口,与该口连接的再生剂排出管6通于外壳1外。本实施例的填料筒5及中间通道8通过沿筒体直径方向的隔板15均匀分隔,将填料筒5分为六部分,而中间通道8分为六个截面呈扇形的区域。在填料筒5的每个区域的上方有与由外壳1外引入的再生剂输入管10连接的喷嘴。在中间通道8上端开口处有与一个扇形区域截面相适应的扇形盖板13,扇形盖板13及中间通道8每个区域的上端口装有相配合的接近开关14。扇形盖板13装于支架12上,该支架12连接一从动锥面齿环11,从动锥面齿环11通过环状滚珠盘3装在外围通道4的上端口封盖9上。从动锥面齿环11与一锥齿轮2啮合,锥齿轮2的轴穿出外壳1与动力机构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各齿轮部分可通过覆盖机构进行覆盖,并在覆盖机构侧面留有穿出支架12并利于支架12转动的间隙。本实施例的动力机构包括电机和其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采用能够控制电路定时或不定时转动的现有技术实现,并能够根据扇形盖板13和填料筒5上接近开关14的信号控制电机停转。另外,锥齿轮2的轴也可以直接与一手柄连接,实现手动控制。
扇形盖板14盖住某一中间通道8的区域后,由外围通道4进入的气体不再进入中间通道8的该区域,即没有气体穿过对应区域的填料,这时,可以通过再生剂输入管10经喷嘴输入再生液将该部分填料进行再生,再生液由再生剂排出管6排出。此时,设备的其它部分可以同时工作。因此,本实施例能够实现设备的连续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也可采用另一种结构即将外围通道的上端口开通、其下端口封闭,将中间通道的上端口封闭、下端口开通。这样,可将外围通道和填料筒通过隔板对应进行分隔,并将盖板设计为与外围通道一个区域的上端口对应的形状。另外转动机构可以设置在中间通道上端口封盖的上方,并进行相应的覆盖,利用伸出其覆盖机构的支架与盖板连接,并与接近开关配合,控制盖板的转动。在每个填料区域的上方设置与再生剂输入管连接的喷嘴用于再生时使用,在填料筒的下端板或外围通道下端的封盖上设置再生剂排出机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吸附填料的再生方法,其特征是其吸附机构包括填料筒及其中间和外围通道,在填料筒的两端,其中间及外围通道的端口相错封闭、相错开通;将填料筒以及其中间通道和外围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分为分别与反应物进入端口或排出端口相通的相互隔离的区域,并对部分区域的入口端或出口端进行覆盖,然后利用再生剂对与该部分对应的填料区域实施再生,再将再生剂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填料的再生方法,其特征是填料筒为圆筒状结构,将填料筒、其中间的通道和外围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由通过其直径的隔板均匀隔开,在中间通道或外围通道的开口端装有与一个区域的端口对应形状的盖板,盖板与其驱动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填料的再生方法,其特征是盖板的转动通过自动控制的方法实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吸附填料的再生方法,其特征是与填料筒的每个区域或其通道一端对应设置有再生剂输入管,在填料筒或其通道的另一端有对应的再生剂输出口。
5.一种实现上述吸附填料再生方法的反应塔,包括外壳(1),其特征是外壳(1)内装有外壁与外壳(1)带有间隙的圆筒状填料筒(5),填料筒(5)与外壳(1)的间隙形成的外围通道(4)以及其中间通道(8)的上下端口相错封闭、相错开通;填料筒(5)、中间通道(8)以及填料筒(5)与外围通道(4)中的至少一组由沿填料筒(5)直径的隔板(15)隔为至少两个区域,中间通道(8)或外围通道(4)中的开口端口有与一个端口形状对应的、与其转动控制机构连接的盖板(13);填料筒(5)的每个区域对应设置有再生剂输入口,下端有再生剂输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塔,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动控制机构包括安装在外壳(1)内的从动锥面齿环(11),从动锥面齿环(11)通过环形滚珠盘(3)安装在外壳(1)内;与从动锥面齿环(11)啮合的锥齿轮(2)的轴穿出外壳(1)与动力机构连接;盖板(13)固定在通过支架(12)与从动锥面齿环(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反应塔,其特征是外壳(1)内对应填料筒(5)的每个区域设置有接近开关(14),盖板(13)上有对应的接近开关(14)。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反应塔,其特征是填料筒(5)及其中间通道(8)上端口开通、下端口封闭,封闭结构上接有再生剂排出管(10);填料筒(5)的外围通道(4)上端口封闭,下端口开通;盖板(13)设置在中间通道(8)的上端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反应塔,其特征是填料筒(5)及其外围通道(4)上端口开通、下端口封闭,封闭结构上接有再生剂排出管(10);填料筒(5)的中间通道(8)上端口封闭,下端口开通;盖板(13)设置在外围通道(4)上端口处。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吸附填料再生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吸附设备。它是将吸附机构设计为下述结构它包括填料筒及其中间和外围通道,在填料筒的两端,其中间及外围通道的端口相错封闭、相错开通;将填料筒以及其中间通道和外围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分为分别与反应物进入端口或排出端口相通的相互隔离的区域,并对部分区域的入口端或出口端进行覆盖,然后利用再生剂对与该部分对应的填料区域实施再生,再将再生剂排出。能够实现在某一时间可以仅对一部分填料进行再生,而另一部分填料可以仍然进行工作,从而实现设备的连续工作。
文档编号B01D53/04GK101073739SQ20071001424
公开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6日
发明者王惠生 申请人:王惠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