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4181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废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废气处理设备,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三个依次配置的处理塔,1号塔的水线、水槽高于2、3号塔,当废气处理设备运行时,1号塔内的水雾会随风的吸引力被吸到2、3号塔内,使2、3号塔内的水位增高,当高到一定位置时,由于风吸力和水泵的作用下, 2、3号塔内的水没有溢出塔外,但当关闭废气处理设备后,2、3号塔的水槽内的水就会溢出塔外,造成塔内水大量流失,污染现场环境。同时,1号塔内由于被风机的作用吸出一定的水雾,塔内水位较低,最后呈亏水现象,接下来就要及时给1号塔内补水以及化学药品,故此过程中由于1号塔内水源的流失增加了成本,造成了无谓的浪费。综上,现有技术的废气处理设备中存在运行成本高、对现场污染较严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运行成本较低的、能够解决现场污染问题的废气处理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气体连通的废气处理塔,每个废气处理塔包括上液管道和液体槽,液体槽里的液体经过上液管道在所述废气处理塔内循环,在废气流向上,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通过回流管道连接,上述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该回流管道流回到上述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内。通过这样的设计,如果相对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位偏高时,将该下游侧废气处理塔的液体经由回流管道流回到位于相对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内,则避免了下游侧废气处理塔液位偏高而溢出废气处理塔、污染环境的情况。同时,将多余的液体经回流管道调回到相对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由于整个调动过程中无损耗,尤其无需对上游侧废气处理塔补液补药,所以也大大减低了运行成本。所述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或上液管道通过所述回流管道相连,且上述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或液体槽的用于与回流管道相连的出液口的高度与该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内的设计液位高度相同或略低。这样设计,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当下游侧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内的水位高于预定的设计液位时,液体依靠自身重力作用,回流到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不会产生溢出的问题。所述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或上液管道通过上述回流管道相连,且该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上还连接有水泵。连接有水泵,使得相对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的液体能够更方便、可靠地沿回流管道回流到相对位于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与其余的比它靠下游侧废气处理塔中的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通过上述回流管道相连。此处,一般情况下,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线、液体槽高于其余相对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更容易出现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液位过高,从而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亏液严重的问题,因此,将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与相对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相连,能够使得回流、防止现场污染的效果更明显。所述回流管道与所述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通过三通阀相连通。这样设置,便于对现有技术中上液管道的改造,只需将原上液管道裁断,并安装三通阀和回流管道即可,简单易行。该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四个废气处理塔,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回流管道或同一个回流管道与其余三个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对应地相连。一般情况下,选择四个废气处理塔既可以满足成本的需要,又可以使处理后的排气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将相对位于下游的三个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均与最上游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相连可以同时有效的防止位于下游的三个废气处理塔由于高液位而发生溢出的问题,以及能够更好的解决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的亏液问题。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为卧式分散塔,其余的废气处理塔均为洗涤塔。每个废气处理塔均设有两个上液管道。设有两个上液管道,目的是其中一个为备用。所述上液管道上还连接有水泵。水泵用来使得液体槽里的液体通过上液管道在该废气处理塔内部更好的循环,同时又便于上液管道内的液体的回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于将相对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或液体槽通过回流管道与相对位于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连接,则如果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位偏高时,将该废气处理塔内的液体调回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就避免了下游侧废气处理塔液位偏高而溢出废气处理塔、污染环境的情况;同时,整个调动过程中无损耗,尤其无需对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补液补药,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的废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气体连通的废气处理塔,关于废气处理塔的个数,可以为2个、3个、4个甚至更多,但由于工作原理类似,这里为方便起见仅以设有3个废气处理塔为例进行说明,其它情况可参照此情况进行类推,故此处不再赘述。如图2 所示,废气处理系统包括依次气体连通的I号塔1、II号塔2、III号塔3。I号塔1为卧式分散塔(分散塔如中国专利CN03263583. 4所述),且为逆向喷淋降解,其包括I号塔上液管道11、I号塔水泵12以及I号塔液体槽13。II号塔2为洗涤塔,且为顺向喷淋降解,其包括II号塔上液管道21、11号塔水泵 22以及II号塔液体槽23。III号塔3为洗涤塔,且为顺向喷淋降解,其包括III号塔上液管道31、III号塔水泵32以及III号塔液体槽33。此处各废气处理塔的类型以及喷淋方式均不限于上述类型,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它的类型。各废气处理塔的工作原理类似,这里以I号塔1为例进行说明,I号塔液体槽13里的液体(以下也称药液)通过I号塔水泵12的作用沿I号塔上液管道11被吸进I号塔1 内,并进行喷淋,喷淋后的药液再次回到I号塔液体槽13内,然后I号塔液体槽13内的药液再次在I号塔水泵12的作用下循环至I号塔内进行喷淋,如此往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此处也可以是每个废气处理塔设有两个上液管道的结构,此时,其中一个上液管道作为备用使用。位于最上游侧的I号塔1的I号塔液体槽13通过同一个回流管道4分别与II号塔 2的II号塔上液管道21 (或II号塔液体槽23)和III号塔3的III号塔上液管道31 (或 III号塔液体槽3 相连接并连通。具体而言,在II号塔上液管道21上通过一个II号塔三通阀M连接有一个II号塔辅助管道25,该II号塔辅助管道25与回流管道4(回流管道4材质优选0 75PVC给液管材、及PVC给水球阀等管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它材质)连接并连通,同时,也可考虑在开三通阀处连接水阀门(图略),此外,II号塔上液管道 21上用于与辅助管道25相连的出液口的高度与II号塔液体槽23内的设计液位高度相同或比II号塔液体槽23内的设计液位高度略低;在III号塔上液管道31上通过一个III号塔三通阀34连接有一个III号塔辅助管道35,该III号塔辅助管道35与回流管道4连接接并连通,同时,也可考虑在开三通阀处连接水阀门(图略),此外,III号塔上液管道31与辅助管道35相连的出液口的高度与III号塔液体槽33内的设计液位高度相同或略低;而回流管道4又连接到I号塔液体槽13。此处位于下游侧的II号塔液体槽23内的设计液位一般为如下高度,即使II号塔液体槽23内液体不溢出的最高液位;而位于下游侧的III 号塔液体槽33内的设计液位一般为如下高度,即使III号塔液体槽33内液体不溢出的最高液位。这样,如果位于下游侧的II号塔2或III号塔3的液位偏高时(高于液体槽上的设计液位),只需打开相应的三通阀门,使得II号塔上液管道21或III号塔上液管道31与回流管道连通,则II号塔2或III号塔3的II号塔液体槽23或III号塔液体槽33的液体则经由回流管道4流回到位于相对上游侧的I号塔1的I号塔液体槽13内,不仅避免了下游侧的II号塔2或III号塔3液位偏高而产生溢出、污染环境的情况,同时,也将多余的液体经回流管道4调回到相对上游侧的I号塔1内,由于整个调动过程中无损耗,尤其无需对上游侧的I号塔1补液补药,所以也大大减低了运行成本。本废气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启动整个系统,酸雾从I号塔1的进气管进入I号塔1,在塔内经过加设药品的药液由上至下逆向喷淋作用来分解酸雾,降解酸雾含量,经过降解后的酸雾进入II号塔2,进行分段式顺向喷淋降解,(气流由上至下)经过降解的酸雾又进入III号塔3,最后达到排放标准后,工艺结束。此外,在工艺过程中或结束后,如果操作人员检查Π号塔2或III号塔3的液位时,发现液位偏高,就需打开相应废气处理塔的三通阀门,则相应废气处理塔内的液体被回调到I号塔1内,此处的回调可以是II 号塔液体槽23或III号塔液体槽33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回流管道回流至I号塔液体槽13内,也可以是在运行过程中依靠II号塔水泵22或III号塔水泵32的作用,将液体沿回流管道压回至I号塔液体槽13内。故此,药液在来回的调动过程中,没有损耗,无需补水补药,不仅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工作环境,也为后续的生产工艺减轻了负担。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是I号塔1的I号塔液体槽13直接通过回流管道与II 号塔2的II号塔液体槽23以及III号塔3的III号塔液体槽33相连,此设置更加方便II 号塔液体槽23以及III号塔液体槽33内的液体回流到I号塔液体槽13内。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位于最上游侧的I号塔1的I号塔液体槽13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回流管道与II号塔2的II号塔上液管道21和III号塔3的 III号塔上液管道31相连(图略)。具体而言,在II号塔上液管道21上设有的II号塔三通阀M通过一个单独的回流管道连接至I号塔液体槽13,同时,也可考虑在开三通阀处连接水阀门(图略);在III号塔上液管道31上设有的III号塔三通阀34也通过另外一个单独的回流管道连接至I号塔液体槽13,同时,也可考虑在开三通阀处连接水阀门(图略)。 这样同样也可以达到使II号塔2或III号塔3的II号塔液体槽23或III号塔液体槽33 的液体回流的目的。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每个废气处理塔内连接有两组上液管道时,在每组上液管道上都通过回流管道与位于最上游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相连接。而废气处理系统中的废气处理塔的个数为其它时,回流管道的个数也和废气处理塔的个数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内容,还可以为如下结构,例如,三通阀的位置也可设于回流管道上的与所述回流管道连接的上液管道的交界处。此外,与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连接的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个数也可以为一个、两个、多个的任意个数。 另外,作为回流液体接受源的废气处理塔不限于最上游的废气处理塔,在废气流向上,只要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通过回流管道连接即可,具体而言,只要是相对位于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或液体槽通过回流管道连接至相对位于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即可,至于带动回流的动力,可以利用重力差的连通器原理,也可以利用下游侧废气处理塔所设有的水泵的作用将液体压入回流管产生回流(此时,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上设有的用于与回流管道连接的出液口的高度也可以高于该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的设计液位的高度,这里省略图示)。三通阀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为其它类型的阀门,这样的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气体连通的废气处理塔,每个废气处理塔包括上液管道和液体槽,液体槽里的液体经过上液管道在所述废气处理塔内循环,其特征在于 在废气流向上,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通过回流管道连接,上述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该回流管道流回到上述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或上液管道通过所述回流管道相连,且上述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或液体槽的用于与回流管道相连的出液口的高度与该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内的设计液位高度相同或略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上还连接有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或上液管道通过上述回流管道相连,且该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上还连接有水泵。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与其余的比它靠下游侧废气处理塔中的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通过上述回流管道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道与所述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通过三通阀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四个废气处理塔,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液体槽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回流管道或同一个回流管道与其余三个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的上液管道对应地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游侧的废气处理塔为卧式分散塔,其余的废气处理塔均为洗涤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废气处理塔均设有两个上液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液管道上还连接有水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气体连通的废气处理塔,每个废气处理塔包括上液管道和液体槽,液体槽里的液体经过上液管道在所述废气处理塔内循环,在废气流向上,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与比它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通过回流管道连接,上述靠下游侧的废气处理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该回流管道流回到上述至少一个废气处理塔内。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处理系统运行成本较低、能够解决现场污染问题。
文档编号B01D53/78GK202315661SQ20112042007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8日
发明者刘志远 申请人:唐山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