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及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9337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置式及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恶臭气体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城市污水恶臭气体治理的内置式及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污水厂的恶臭污染对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并引起我国政府和各级环境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有效的进行城市污水厂的恶臭治理已迫在眉睫,《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恶臭污染物治理”。常见的恶臭处理技术多采用物化处理法及生物处理法。物化处理法包括洗涤法、吸附法等,这些技术的主要缺点是要不断消耗化学药剂、吸附剂等原料资源,运行费用高,且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二次污染。目前,生物处理法在该领域正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现在应用较多的生物滤池法也存在需要进行臭气的收集和输送,单独构建除臭装置或设施,系统维护复杂,占地面积大及反应条件不易控制等明显的缺点。近期,在采用生物处理法处理恶臭技术领域,针对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治理,业内人士研发出一种用于培养除臭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并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根据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预处理池,生物反应池及二沉池的结构,内置式除臭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安装在污水厂生物池里,可通过将培养出的除臭微生物投加到生物池并经二沉池的污泥输出口投加到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池来实现去除生物反应池内的臭味和实现从源头对恶臭污染物的处理。外置式除臭微生物的培养装置是通过连接在二沉池污泥输出口与生物反应池进水口之间和/或连接在二沉池污泥输出口与预处理池进水口之间以去除生物反应池内的臭味和/或实现从源头对恶臭污染物的处理。目前这种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有筒盖、底部设有筒底的外筒体及嵌套固装在其内侧中部的填料层,所述外筒体设有进泥口、出泥口,外筒体底部设有空气搅拌器,回流污泥由外筒体进入,自上而下通过填料层与其充分接触,进行除臭微生物活化培养,培养好的除臭污泥由外筒体流出分别投加到系统的生物反应池和/或预处理池中,实现除臭处理。采用该培养装置避免了前述生物滤池法除臭存在的反应条件不易控制、异地臭气的收集和输送等问题,也无需单独构建除臭设施,使系统维护简化,节省占地面积。但这种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结构上仍存在缺陷,由于填料层是充满整个外筒体截面填充,尽管采用空气搅拌器,依然存在装置内水体流态不易控制的问题,且活性污泥一次性通过填料层,活化培养不够充分,生物填料的利用率较低,同时影响除臭微生物的培养效果。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90%以上都是采用活性污泥工艺,如能在上述除臭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水体流态易于控制,提高生物填料的利用率的高效能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将对污水处理行业整体恶臭污染的治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提供一种用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内置式及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实现对培养污泥的水体流态的良好控制,提高生物填料的利用率及除臭微生物的培养效果。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有筒盖、底部设有筒底的外筒体及设置在外筒体内侧中部的填料层,所述外筒体设有进泥口、出泥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体中央纵向贯穿所述填料层设置导流筒,所述填料层是嵌套固装于所述外筒体和导流筒之间的内装填料的环形开孔腔体,所述出泥口为圆筒状口并与导流筒同轴设置在筒盖上,导流筒上端口伸入出泥口并与出泥口间保有间隙,其下端口与筒底之间保有间隔,所述进泥口至少为2个并中心对称设置在筒盖上;由外筒体下部水平插入一连接风机的供气管,供气管设有若干出气孔的端部横跨导流筒下部筒体并与导流筒筒壁密封连接。 所述填料层包括装填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的上层开孔腔室和装填天然火山岩类矿石的下层开孔腔室。所述筒盖为锥面筒盖。一种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有筒盖、底部设有筒底的外筒体及设置在外筒体内侧中部的填料层,所述外筒体设有进泥口、出泥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体中央纵向贯穿填料层设置导流筒,所述填料层是嵌套固装于所述外筒体和导流筒之间的内装填料的环形开孔腔体,所述导流筒上端口与筒盖间保有间隔,其下端口与筒底间保有间隔,所述进泥口与出泥口均设置在高于导流筒上端口的外筒体侧壁上;由外筒体下部水平插入一连接风机的供气管,供气管设有若干出气孔的端部横跨导流筒下部筒体并与导流筒筒壁密封连接。所述填料层包括装填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的上层开孔腔室和装填天然火山岩类矿石的下层开孔腔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外筒体中纵向贯穿填料层设置了导流筒,并与其匹配设置了端部设有若干出气孔的供气管,且出气孔正对由导流筒形成的导流通道,使气流沿导流通道顺畅通过并形成负压区产生较强的导流效果,引导培养污泥循环流动,使水体流态得到良好控制。此外,与现有技术中活性污泥一次性通过填料层不同,本实用新型中活性污泥可多次反复通过填料层,进行充分微生物活化培养,提高了生物填料的利用率及除臭微生物的培养效果。填料层采用了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和天然火山岩类矿石,吸附、分解恶臭成分的性能高,促进微生物活化。内置式和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可根据不同的场地及使用情况,灵活设置应用,并提高单套设备处理能力。

图I是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俯视图;图3是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中l、la进泥口,2、2a出泥口,3、3a导流筒,41、41a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42、42a天然火山岩类矿石,5、5a外筒体,51、51a筒盖,52、52a筒底,6、6a支腿,7、7a供气管,71、71a出气孔,8、8a支架,9、9a环形开孔腔体,91、91a上层开孔腔室,92、92a下层开孔腔室,93、93a环形孔板,94,94a外筒壳,95,95a内筒壳。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图I 图2示出一种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有筒盖51、底部设有筒底52的外筒体5及设置在外筒体5内侧中部的填料层,上述外筒体5设有进泥口 I、出泥口 2,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筒体5中央纵向贯穿上述填料层设置导流筒3。上述填料层是嵌套固装于上述外筒体5和导流筒3之间的内装填料的环形开孔腔体9。上述出泥口 2为 圆筒状口并与导流筒3同轴设置在筒盖51上,导流筒3的上端口伸入出泥口 2并与出泥口间保有间隙,其下端口与筒底52之间保有间隔。上述进泥口 I至少为2个并中心对称设置在筒盖5上,本实施例中,设置了 2个进泥口 1,对称设置在出泥口 2两侧。由外筒体下部水平插入一连接风机的供气管7,供气管7的设有若干出气孔71的端部横跨导流筒3的下部筒体并与导流筒筒壁密封连接。外筒体5底部设置支腿6。由于出气孔71正对由导流筒3形成的导流通道,使风机鼓进的气流从出气孔71吹出,沿导流通道顺畅通过,形成负压产生较强的导流效果,引导培养污泥循环流动。本实施例中,上述填料层包括装填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41的上层开孔腔室91和装填天然火山岩类矿石42的下层开孔腔室92。在实际制作中,环形开孔腔体9由3块间隔罗列设置的环形孔板93、内筒壳95及外筒壳94连接构成,上、下层开孔腔室分别由相邻两环形孔板93及内筒壳95、外筒壳94包拢形成,环形开孔腔体9通过支架8固定在外筒体5内壁上。上述筒盖51为锥面筒盖。这样,当外筒体5置入生物反应池中时,筒盖51上不会沉积污泥。上述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是现有的一种性能优良的复合填料,由质量百分比为30-70%的腐植酸以及30-70%的硅酸盐混合压制成型。腐植酸含有治臭微生物,该类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物都具有很好的吸附、分解恶臭成分的性能。天然火山岩类矿石既充当微生物载体,同时因含有溶出性二氧化硅成分,可促进微生物活化。工作时,将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放置在生物反应池内,活性污泥从两进水口 I进入外筒体5中,筒内为微生物活化培养区,活性污泥依次流经装填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41的上层开孔腔室91和装填天然火山岩类矿石42的下层开孔腔室92,在供气管7气流作用下,两种填料缓慢释放,由于导流筒3的上端口与出泥口间保有间隙,其下端口与筒底52之间保有间隔,活性污泥通过导流筒可多次反复通过填料层,进行充分微生物活化培养,提高了生物填料的利用率及除臭微生物的培养效果。箱内培养好的除臭污泥一部分经过导流筒3与出泥口 2之间的间隙返回外筒体5内再次通过填料层,其余除臭污泥通过出泥口 2流出。培养好的除臭污泥投加到污水中,使污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恶臭物质得到吸附和降解,从而控制污水中恶臭气体的逸出。工作时,装置内溶解氧控制在0.2-lmg/L。实施例2图3 图4示出一种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有筒盖51a、底部设有筒底52a的外筒体5a及设置在外筒体5a内侧中部的填料层,上述外筒体5a设有进泥口la、出泥口 2a,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筒体5a中央纵向贯穿填料层设置导流筒3a,上述填料层是嵌套固装于上述外筒体5a和导流筒3a之间的内装填料的环形开孔腔体9a,上述导流筒3a上端口与筒盖51a间保有间隔,其下端口与筒底52a间保有间隔,上述进泥口 I a与出泥口 2a均设置在高于导流筒上端口的外筒体5a的侧壁上。由外筒体5a下部水平插入一连接风机的供气管7a,供气管7a的设有若干出气孔71a的端部横跨导流筒3a的下部筒体并与导流筒筒壁密封连接。外筒体5a底部设置支腿6a。本实施例中,上述填料层包括装填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41a的上层开孔腔室91a和装填天然火山岩类矿石42a的下层开孔腔室92a。在实际制作中,环形开孔腔体9a由3块间隔罗列设置的环形孔板93a、外筒壳94a及内筒壳95a连接构成,上、下层开孔腔室91a、92a分别由相邻两环形孔板93a及外筒壳94a、内筒壳95a包拢形成,环形开孔腔体9a通过支架8a固定在外筒体5a的内壁上。工作时,本装置连接在二沉池污泥输出口与生物反应池进水口之间和/或连接在二沉池污泥输出口与预处理池进水口之间,活性污泥从进水口 Ia进入外筒体5a,筒内为微 生物活化培养区,活性污泥依次流经分别填装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41a和天然火山岩类矿石42a的上、下层开孔腔室91a、92a,在供气管7a的气流作用下,两种填料缓慢释放,由于导流筒3a上端口与筒盖51a间保有间隔,其下端口与筒底52a间保有间隔,活性污泥通过导流筒可多次反复通过填料层,进行充分微生物活化培养,提高了生物填料的利用率及除臭微生物的培养效果。经培养的除臭污泥一部分经过导流筒3a再次返回填料层,其余除臭污泥通过出泥口 2a流出。培养好的除臭污泥投加到污水中,使污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恶臭物质得到吸附和降解,从而控制污水中恶臭气体的逸出。运行时,装置内污泥浓度控制在5000-8000mg/L,污泥在外筒体5a内停留时间为24-48小时,溶解氧控制在0. 2_lmg/L。综上所述,由于在外筒体中纵向贯穿填料层设置了导流筒,并与其匹配设置了端部设有若干出气孔的供气管,且出气孔正对由导流筒形成的导流通道,使气流从出气孔吹出,沿导流通道顺畅通过,形成负压产生较强的导流效果,引导培养污泥循环流动,使水体流态得到良好控制。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活性污泥可多次反复通过填料层,进行充分微生物活化培养,提高了生物填料的利用率及除臭微生物的培养效果。在上述内置式及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场地及使用情况,灵活设计装置的结构及应用方式,整个装置可做成立式圆筒形或方筒形。根据工艺需要,可单独采用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还可增设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作为辅助,对于池体条件不允许放置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的情况,则使用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应用中,根据需要调整填料用量、导流筒直径及供气管量的大小,以提高单套设备处理能力。以上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以上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有筒盖、底部设有筒底的外筒体及设置在外筒体内侧中部的填料层,所述外筒体设有进泥口、出泥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体中央纵向贯穿所述填料层设置导流筒,所述填料层是嵌套固装于所述外筒体和导流筒之间的内装填料的环形开孔腔体,所述出泥口为圆筒状口并与导流筒同轴设置在筒盖上,导流筒上端口伸入出泥口并与出泥口间保有间隙,其下端口与筒底之间保有间隔,所述进泥口至少为2个并中心对称设置在筒盖上;由外筒体下部水平插入一连接风机的供气管,供气管设有若干出气孔的端部横跨导流筒下部筒体并与导流筒筒壁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包括装填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的上层开孔腔室和装填天然火山岩类矿石的下层开孔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内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为锥面筒盖。
4.一种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有筒盖、底部设有筒底的外筒体及设置在外筒体内侧中部的填料层,所述外筒体设有进泥口、出泥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体中央纵向贯穿填料层设置导流筒,所述填料层是嵌套固装于所述外筒体和导流筒之间的内装填料的环形开孔腔体,所述导流筒上端口与筒盖间保有间隔,其下端口与筒底间保有间隔,所述进泥口与出泥口均设置在高于导流筒上端口的外筒体侧壁上;由外筒体下部水平插入一连接风机的供气管,供气管设有若干出气孔的端部横跨导流筒下部筒体并与导流筒筒壁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包括装填腐植酸-硅酸盐复合填料的上层开孔腔室和装填天然火山岩类矿石的下层开孔腔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置式及外置式除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顶部设筒盖、底部设筒底的外筒体及设置在外筒体中部的填料层,外筒体设进泥口、出泥口,其特征是外筒体中央贯穿填料层设置导流筒,填料层是嵌套于外筒体和导流筒间的内装填料的环形开孔腔体,外筒体下部水平插入供气管,其设有若干出气孔的端部横跨导流筒下部筒体与筒壁密封连接;内置式装置出泥口与导流筒同轴设置在筒盖上;导流筒上端口与出泥口保有间隙,下端口与筒底保有间隔,进泥口对称设在筒盖上;外置式装置导流筒上、下端口分别与筒盖、筒底保有间隔,进泥口与出泥口设在高于导流筒上端口的外筒体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优点培养污泥的水体流态可良好控制,提高微生物培养效果。
文档编号B01D53/84GK202499752SQ20122017190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0日
发明者刘建阔, 张建, 张轶凡, 李玉庆, 聂英进, 薛二军, 谢慎琳, 轩兴歧, 郭金芳, 阎小禾 申请人:天津凯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