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压清洁设备的阀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003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压清洁设备的阀枪,阀枪包括壳体和布置在壳体中的具有闭合体的阀,闭合体在闭合位置中密封地贴靠在阀座上并且可以由阀挺杆加载以打开力,用以将闭合体移动到与阀座间隔开的打开位置中,以及阀枪包括以能绕第一摆动轴线枢转的方式受支承的触发杆,触发杆与阀挺杆机械联接,并且可以以手动方式从息止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中,在息止位置中闭合体占据其闭合位置,在释放位置中闭合体占据其打开位置。

背景技术:
借助这种类型的阀枪可以控制被高压清洁设备置于压力下的液体的输出。在阀的入口上例如可以接连压力软管,并且在阀的出口上例如可以接连喷杆。经由压力软管,可以给阀枪输送处于压力下的液体,并且液体可以经由喷杆向物体对准。为了控制液体输出,用户具有将触发杆从息止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中的可能性。触发杆与阀挺杆机械联接。阀挺杆可以使得打开力向阀的闭合体对准,从而闭合体抵抗在息止位置中作用于闭合体上的液体压力地从阀座上抬离,并且由此释放从阀入口到阀出口的流动连接除了液体压力以外,复位弹簧的力通常作用于闭合体上,该复位弹簧的力确保,在进行液体输出后,只要用户释放触发杆,那么闭合体再次自动占据其闭合位置。像已经提到的那样,闭合体抵抗液体压力地从闭合位置转换到打开位置中。因此,为了打开阀,必须将相当大的打开力施加到闭合体上,并且为了将闭合体保持在打开位置中,应将不小的保持力施加到闭合体上。相应地,用户必须施加到触发杆上的操作力是很大的。这使对阀枪的手操作变得困难。为了减小尤其是用于打开阀的操作力,在DE3518492中提出的是,触发杆从息止位置出发首先绕第一转动点并且随后绕第二转动点枢转。第一转动点与第二转动点相比以距阀挺杆更小间距的方式布置。第一转动点距阀挺杆的小的间距导致,在打开阀时,大的打开力首先可以施加到阀挺杆上,并且由阀挺杆施加到阀的闭合体上,其中,然而仅可以实现阀挺杆的比较小的移动路径。在阀挺杆继续枢转时,其转动点变更。第二转动点距阀挺杆具有更大的间距,从而能由用户实现的打开力是更小,然而现在会得到更大的移动路径。因此,由DE3518492公知的阀枪的突出之处在于改进的手操作,然而提供用于触发杆的两个转动点需要相当大的结构费用。为了减小结构费用,在EP0408865A2中提出一种阀枪,其中,触发杆的摆动运动与移动运动叠加。触发杆的摆动轴线保持在长孔中并且在触发杆枢转时改变其位置。在DE19614663A1中描述了一种阀枪,其中,操作部件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触发杆中,操作部件可以在阀挺杆与支撑滚子之间摆动。在触发杆的释放位置中,操作部件支撑在支撑滚子上。在DE3527922中描述了一种阀枪,其中,除了触发杆以外还使用一种锁定杆,锁定杆在触发杆的释放位置中支撑触发杆,并且由此减小由用户施加的用于将闭合体保持在打开位置中的操作力。也已经提出了一种阀枪,其中,触发杆与阀挺杆的联接通过曲杆(GB513013A)或通过多件式的杆机械结构(EP2165768B1)实现,以便由此简化对阀枪的手操作。然而这需要相当大的结构费用。由EP1389495A1公知了一种阀枪,其中,为了打开阀所需的操作力通过如下方式减小,即,活塞贴靠在触发杆上,阀座上游存在的液体压力作用于活塞上。活塞可以在通道中移动并且密封地受支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是改进开头提到的类型的阀枪,使其具有结构简单的构型、简单的手操作和小的易受干扰性。该任务在这种类型的阀枪中根据本发明以如下方式解决,即,触发杆通过以能绕第二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受支承的联接杆与阀挺杆联接,其中,联接杆具有操作元件,阀挺杆可以通过操作元件被加载以打开力,并且其中,联接杆具有第一和第二力吸收元件,其中,在触发杆从息止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中时,首先是第一力吸收元件并且然后是第二力吸收元件可以被加载以触发力,其中,第一力吸收元件与第二力吸收元件相比距第二摆动轴线具有更大的间距。在根据本发明的阀枪中,触发杆与阀挺杆的联接通过以能绕第二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受支承的联接杆实现。联接杆具有操作元件,通过操作元件,阀挺杆可以被加载以打开力。为了使得联接杆绕第二摆动轴线枢转,联接杆可以被加载以触发力。为此,联接杆具有第一力吸收元件和第二力吸收元件。第一力吸收元件与第二力吸收元件相比以距第二摆动轴线更大间距的方式布置。如果触发杆从其息止位置出发枢转到其释放位置,那么联接杆首先通过第一力吸收元件被加载以触发力,并且在触发杆继续枢转时,联接杆通过第二力吸收元件被加载以触发力。因此,在从触发杆的息止位置转换到释放位置时,联接杆的杠杆比发生改变。甚至当用户仅以比较小的操作力加载触发杆时,在第一转换阶段中,基于由第一力吸收元件与第二摆动轴线之间的大间距得到的有利杠杆比,可以将大的打开力施加到阀挺杆上。在第一力吸收元件与第二摆动轴线之间的大的间距导致在触发杆的转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仅可以实现阀挺杆的小的行程,即,仅可以实现阀挺杆的比较小的移动路径。然而比较小的行程足够用于将闭合体从阀的阀座上抬离,从而使阀座上游的液体的压力明显降低。然后,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的第二阶段中,通过第二力加载元件实现对联接杆的加载,第二力加载元件与第一力吸收元件相比距第二摆动轴线具有更小的间距。第二力吸收元件的更小的间距导致可以实现阀挺杆的更大的移动路径,从而阀的闭合体可以转移到距阀座的比较大的间距中。有利地,在闭合体的打开位置中,闭合体距阀座的间距为至少1mm。由此,液体的流动损失可以保持得小。根据本发明的阀枪的突出之处在于简单的手操作,这是因为用户仅必须将比较小的操作力施加到触发杆上,并且因此,阀挺杆可以加载以高打开力。力的关系以结构简单的方式通过联接杆的设计方案确定,触发杆通过联接杆与阀挺杆联接。阀挺杆由联接杆通过其操作元件加载以打开力。操作元件距第二摆动轴线的间距可以是小的。尤其可以设置的是,操作元件距第二摆动轴线所具有的间距大致为第一力加载元件距第二摆动轴线所具有的间距的十分之一。第二力加载元件距第二摆动轴线的间距有利地为第一力加载元件距第二摆动轴线所具有的间距的大致40%至80%,尤其是大致65%至75%。可以设置的是,在触发杆与联接杆之间布置至少一个另外的机械联接元件。为了将结构费用保持得特别小,有利的是,触发杆可以将触发力直接施加到联接元件上。为此可以设置的是,第一力吸收元件和第二力吸收元件可以贴靠到触发杆上。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触发杆具有第一和第二力加载元件,其中,联接杆的第一力吸收元件可以贴靠到触发杆的第一力加载元件上,并且其中,联接杆的第二力吸收元件可以贴靠到触发杆的第二力加载元件上。如果触发杆从其息止位置出发枢转到其释放位置中,那么首先是联接杆的第一力吸收元件接触触发杆的第一力加载元件,从而联接杆绕第二摆动轴线枢转,并且在此,阀挺杆被加载以大的打开力。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结束后,联接杆的第二力吸收元件接触触发杆的第二力加载元件,从而联接杆的摆动运动继续进行,其中,现在由联接杆的操作元件将较小的打开力施加到阀挺杆上,然而阀挺杆可以移动一段相当大的路径。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第一力吸收元件和第一力加载元件构造出第一引导面以及接触第一引导面且可沿第一引导面运动的第一接触元件,并且第二力吸收元件和第二力加载元件构造出第二引导面以及接触第二引导面且可沿第二引导面运动的第二接触元件。为了使所需用于将闭合体从阀的阀座上抬离的、必须由用户施加到触发杆上的操作力保持得特别小而有利的是,第一引导面在第一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相对于垂直于在第一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与第一摆动轴线之间的连接线取向的第一参考线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引导面在第二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相对于垂直于在第二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与第一摆动轴线之间的连接线取向的第二参考线的倾斜角度。在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中,在触发杆从息止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中时,首先是第一接触元件沿第一引导面运动,其中,第一接触元件接触第一引导面,并且随后是第二接触元件沿第二引导面运动,其中,第二接触元件接触第二引导面。第一引导面以如下方式构造,即,第一引导面在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倾斜于第一参考线,在瞬时接触部位上,第一接触元件在其沿第一引导面运动时接触第一引导面。第二引导面以如下方式构造,即,第二引导面在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倾斜于第二参考线,在接触部位上,第二接触元件在其沿第二引导面运动时接触第二引导面。在第一引导面的切线与第一参考线之间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引导面的切线与第二参考线之间的倾斜角度。第一参考线垂直于将第一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与第一摆动轴线连接的连接线取向。第二参考线垂直于将第二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与第一摆动轴线连接的连接线取向。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第一接触元件沿第一引导面运动,并且通过第一引导面和第一接触元件由触发杆将第一触发力传递到联接杆上。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的第二阶段期间,第二接触元件沿第二引导面运动,并且通过第二引导面和第二接触元件由触发杆将第二触发力传递到联接杆上。第一引导面的切线的较小的倾斜角度导致联接杆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仅很小地运动。触发杆因此可以在其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以比较小的力相对于联接杆枢转。在摆动运动的第二阶段期间,联接杆由于第二引导面的切线的更大的倾斜角度而更强烈地运动,从而可以实现闭合体的明显的行程。第一引导面在第一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与第一参考线之间的倾斜角度对于联接杆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中的运动程度来说是决定性的。在倾斜角度为0°的情况下,触发杆的摆动运动不导致联接杆运动。倾斜角度越大,联接杆的运动程度就越大。第一引导面在第一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相对于第一参考线的倾斜度例如可以是大约10°至40°,尤其是大约15°至30°。第二引导面在第二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相对于第二参考线的倾斜度例如可以是大约40°至70°,尤其是大约45°至65°。第一引导面和/或第二引导面可以是拱曲的,尤其是弧形地拱曲。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设计成平面的。两个引导面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分别构造成斜面,第一接触元件或第二接触元件在触发杆枢转时在斜面上沿着运动。第一引导面与第一接触元件相结合构造成第一楔形传动机构,并且第二引导面与第二接触元件组合地构造成第二楔形传动机构。通过两个楔形传动机构,触发杆与联接杆机械连接。第一引导面和/或第二引导面优选平行于第二摆动轴线取向。有利的是,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布置在触发杆上,并且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布置在联接杆上。替选地也可以设置的是,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布置在联接杆上,并且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布置在触发杆上。在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设计为能自由转动的接触滚子。接触滚子例如能够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联接杆上。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布置在触发杆的朝向联接杆的侧上。第一和第二引导面有利地布置在触发杆的背离第一摆动轴线的端侧上。如果阀的闭合体位于其打开位置中,那么闭合体被处于压力下的液体绕流,并且以有利方式附加地被阀的闭合弹簧加载以闭合力。因此用户必须为触发杆加载以一定的保持力,以便将闭合体保持在其打开位置中。这可能会导致用户疲劳。为了实现对阀枪的手操作的改进而期望的是,减小所需的保持力。为此,在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设置的是,第二接触元件在触发杆的释放位置中贴靠在支撑面上,其中,支撑面的切线相对于垂直于在支撑面与第一摆动轴线之间的连接线取向的第三参考线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引导面在第二接触元件的瞬时接触部位上的切线相对于第二参考线的倾斜角度。像已经提到的那样,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的第二阶段期间,可以通过提供第二引导面和第二接触元件实现阀挺杆的比较大的移动路径。第二引导面的切线相对于第二参考线的倾斜角度优选具有比较大的值,尤其是至少大约45°的值。如果闭合体在触发杆的摆动运动结束时到达其打开位置,那么阀挺杆的继续的移动运动是不再需要的,并且闭合体可以随后保持在其打开位置中。第二接触元件为此可以在触发杆的释放位置中占据支撑面中的位置。支撑面相对于第三参考线的倾斜小于第二引导面的切线相对于第二参考线的倾斜。第三参考线垂直于将支撑面与第一摆动轴线连接的连接线取向。支撑面的切线相对于第三参考线的倾斜角度越小,那么必须由用户施加到触发杆上的保持力就越小。如果倾斜角度为0°,那么支撑面垂直于支撑面与第一摆动轴线之间的连接线取向,从而联接杆可以通过第二接触元件支撑在触发杆上,其中,由联接杆施加到触发杆上的力向第一摆动轴线对准,并且被该第一摆动轴线吸收。因此,在支撑面的切线相对于第三参考线的倾斜角度为0°时,用户完全不必将力施加到触发杆上,以便将阀的闭合体保持在其打开位置中。然而这导致的是,当用户无意地从手中放下阀枪时,闭合体本身还是保留在其打开位置中。为了在这种情况下避免闭合体保留在其打开位置中而有利的是,支撑面的切线相对于第三参考线的倾斜角度为大约1°至大约20°,尤其是大约5°至15°。有利的是,支撑面设计成平面的。第二联接元件优选布置在联接杆上,并且支撑面布置在触发杆上。有利的是,支撑面布置在触发杆的朝向联接杆的侧上。有利的是,支撑面布置在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之间。在这种设计方案中,在触发杆的朝向联接杆的侧上不仅布置有第一和第二引导面而且布置有支撑面。支撑面在此占据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之间的位置。联接杆在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笔直地设计。替选地可以设置的是,联接杆L形地设计。对阀枪的手操作的进一步的简化在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实现,即,阀具有阀入口和阀出口,其中,阀出口从阀枪壳体的前侧探伸出来,并且壳体具有可由用户用手握住的手柄,其中,触发杆在其息止位置中从手柄的背离阀出口的背侧探伸出来。在根据本发明的阀枪的这种设计方案中,用户可以用其鱼际部操作触发杆。如果由阀枪输出处于压力下的液体,那么液体将反作用力施加到阀枪上。将触发杆定位在手柄的背离阀出口的背侧导致阀枪在液体的反推力的影响下向用户的鱼际部挤压。因此,用户的鱼际部按照支座的方式起作用,阀枪支撑在鱼际部上。用户的手指因此得到减负。有利的是,手柄凸出于阀枪壳体的中央或后面的区域,并且第一摆动轴线布置在手柄的背离壳体的中央或后面的区域的端部区域中。有利地,中央的壳体区域至少部分容纳联接杆,通过联接杆,触发杆与阀挺杆联接。有利地,阀枪的壳体由两个壳体罩形成,在壳体罩上以能枢转的方式支承有联接杆和/或触发杆。特别有利的是,联接杆以能枢转的方式支承在阀的阀壳体上。为了防止触发杆无意地从息止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中,阀枪在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具有至少一个能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来回运动的锁止机构,其中,触发杆通过至少一个锁止机构能在第一位置中锁止并且能在第二位置中释放。阀枪优选具有第一和第二锁止机构,第一和第二锁止机构分别可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来回运动。有利的是,至少一个锁止机构以能运动的方式尤其是以能移动或能枢转的方式支承在壳体的可由用户用手握住的手柄上。特别有利的是,锁止机构在第一位置中从手柄的朝向阀出口的前侧探伸出来。如果用户以其手握住壳体手柄,那么用户可以凭直觉将布置在手柄前侧上的锁止机构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从而用户随后可以将触发杆从息止位置枢转到释放位置中,以便将处于压力下的液体通过阀出口输出。替选或补充地可以设置的是,锁止机构以能运动的方式尤其是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触发杆的在触发杆的息止位置中从手柄探伸出来的区域上,其中,锁止机构在其第一位置中从触发杆探伸出来,并且在其第二位置中完全沉入触发杆中。锁止机构在其第一位置中锁止触发杆朝手柄方向的运动,并且在锁止机构的第二位置中,触发杆可以朝手柄的方向运动。锁止机构例如能够以能平行于第一摆动轴线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触发杆上。触发杆优选在其在息止位置中从手柄探伸出来的区域中具有缺口,锁止机构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承在缺口中。附图说明下面对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的描述结合附图用于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图1示出阀枪的有利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示出阀枪沿图1中的线2-2的剖面图,其中,锁止机构占据第一位置;图3示出相应于图2的剖面图,其中,锁止机构占据第二位置;图4示出图1的阀枪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触发杆占据息止位置;图5示出图1的阀枪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触发杆占据中间位置;图6示出图1的阀枪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触发杆占据释放位置;图7示出阀枪的有利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触发杆占据息止位置;图8示出图7的阀枪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触发杆占据中间位置;图9示出相应于图7的阀枪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触发杆占据释放位置。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6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阀枪的有利的第一实施方式,并且整体以附图标记10标注。阀枪10包括壳体12,其由第一壳体罩14和第二壳体罩15形成。壳体12具有中央的壳体区域16,中央的壳体区域布置在前部的壳体区域18与后面的壳体区域22之间。前部的壳体区域18容纳阀20,并且手柄24从后部的壳体区域22中凸出,保护弓架28从手柄的自由的端部区域26延伸到前部的壳体区域18。保护弓架28、中央的壳体区域16和手柄24包围抓持开口30,用户在握住手柄24时可以用其手指抓进抓持开口中。中央的壳体区域16容纳基本上笔直的联接杆32,并且在手柄24中布置有触发杆34。触发杆34以能绕第一摆动轴线36枢转的方式支承在两个壳体罩上,并且可以由用户以鱼际部来从图1至4所示的息止位置经由图5所示的中间位置枢转到图6所示的释放位置。第一摆动轴线36布置在手柄24的自由的端部区域26中。触发杆34在其息止位置中以后部的杆区域37从手柄24背离阀20的背侧探伸出来。触发杆34由第一复位弹簧38加载以弹簧弹性的复位力。触发杆34可以锁止在其图1至4所示的息止位置中。为此,在手柄24上以能摆动的方式支承基本上L形的第一锁止机构40,并且在后部的杆区域37中以能平行于第一摆动轴线36移动的方式支承销栓状的第二锁止机构41。第一锁止机构40的第一支腿42在第一锁止机构40的图1至4所示的第一位置中从手柄24朝向阀20的前侧探伸出来,并且第一锁止机构40的第二支腿46的自由的端部44在第一锁止机构40的第一位置中贴靠在触发杆34上,并且阻止触发杆摆动运动。如果用户以其手握住手柄24,那么用户就以其手指凭直觉使第一锁止机构40抵抗第二复位弹簧48的弹簧弹性(federnd)的复位力地枢转到图5和6所示的第二位置中,在第二位置中,第一锁止机构40的第二支腿46沉入触发杆34的凹部50中,从而触发杆34可以从其息止位置枢转到其释放位置。如果用户再次释放手柄24,那么第一复位弹簧38使得触发杆34自动枢转到其息止位置中,并且第二复位弹簧48使得第一锁止机构40自动枢转到其第一位置中,从而触发杆34又被锁止。第二锁止机构41以能平行于第一摆动轴线36地在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贯穿开口43中。贯穿开口43布置在触发杆34的后部的杆区域37中,并且因此在触发杆34的息止位置中从手柄24的背侧探伸出来。在该位置中,根据栓的类型构造的第二锁止机构41可以移动到第一位置中,在第一位置中,第二锁止机构以部分区域45从贯穿开口43伸出,并且贴靠在手柄24的背侧的棱边47上。由此,触发杆34被锁止,并且不能从其息止位置枢转到其释放位置。为了释放触发杆34,必须将第二锁止机构41完全推入贯穿开口43中,从而第二锁止机构41释放手柄24的背侧的棱边47。在第二位置中,触发杆34在不被第二锁止机构41阻止的情况下可以枢转到释放位置中。触发杆34在其背离第一摆动轴线36的端侧52(该端侧朝向联接杆32)上具有形式为平面的第一引导面54的第一力加载元件以及形式为平面的第二引导面56的第二力加载元件,并且在第一引导面54与第二引导面56之间,在触发杆34的端侧52上布置有平面的支撑面58。联接杆32在壳体12中可以绕第二摆动轴线60枢转。第二摆动轴线60平行于第一摆动轴线36取向,并且支承在阀20的阀壳体62上。与第二摆动轴线60小间距地,联接杆32具有可调节的操作元件64,操作元件64贴靠在阀挺杆66上。阀挺杆66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承在阀壳体62中,并且以其背离操作元件64的端部贴靠在阀20的球形的闭合体68上,闭合体由第三复位弹簧70加载以朝向阀座72的方向的弹簧弹性的闭合力。阀壳体62具有阀入口74和阀出口76。阀入口74从前部的壳体区域18的下侧78探伸出来,并且阀出口76从前部的壳体区域18的前侧80探伸出来。液体输送线路,例如压力软管可以与阀入口74接连,处于压力下的液体可以通过液体输送线路输送给阀枪10。例如喷杆可以与阀出口76接连,处于压力下的液体可以通过喷杆输出。阀座72在流动路径中布置在阀入口74与阀出口76之间。如果闭合体68位于其在图1中示出的闭合位置中,那么闭合体68密封地贴靠在阀座72上,从而中断了阀入口74与阀出口76之间的流动连接。阀体68在其闭合位置中被加载存在于阀座72上游的液体压力。借助阀挺杆66,闭合体68可以抵抗第三复位弹簧70的复位力地并且抵抗作用于闭合体的液体压力地从阀座72上抬离,从而闭合体释放阀入口74与阀出口76之间的流动连接。在此,在闭合体68的闭合位置中在阀座72上游存在的液体压力降低。联接杆32在其背离操作元件64的端部上具有形式为第一接触元件82的第一力吸收元件,第一接触元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计为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联接杆32上的第一接触滚子84。与第一接触元件82间隔开地,联接杆32在其朝向手柄24的下侧具有形式为第二接触元件86的第二力吸收元件,第二接触元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计为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联接杆32上的第二接触滚子88。第二接触滚子88距第二摆动轴线60所具有的间距小于第一接触滚子84距第二摆动轴线60所具有的间距。有利地,第二接触滚子88距第二摆动轴线60的间距为第一接触滚子84距第二摆动轴线60具有的间距的大致40%至80%。在操作元件64与第二摆动轴线60之间的间距优选为第一接触滚子84与第二摆动轴线60之间的间距的大致10%。在触发杆34的息止位置中,第一接触滚子84可以贴靠在触发杆34的第一引导面54上。第一引导面54的在其中第一接触滚子84瞬时接触第一引导面54的区域形成瞬时第一接触部位90。如果触发杆34从其息止位置出发绕第一摆动轴线36枢转,那么第一接触滚子84沿第一引导面54滚动,直到第一接触滚子84到达第一引导面54的背离支撑面58的后端部。瞬时第一接触部位90的位置也随第一接触滚子84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在触发杆34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联接杆32绕第二摆动轴线60枢转,直到闭合体68从阀座72上抬离,并且由此,在阀座72上游存在的液体的压力降低。如果第一接触滚子84到达第一引导面54的背离阀20的后端部,如在图2中示出的那样,那么第二接触滚子88接触第二引导面56的朝向阀20的前端部。第二引导面56的在其中第二接触滚子88瞬时接触第二引导面56的区域形成瞬时第二接触部位92。在触发杆34进一步枢转到释放位置中时,第二接触滚子88沿第二引导面56滚动,其中,联接杆32继续绕第二摆动轴线60枢转,并且在此移动阀挺杆66,从而闭合体68最终距阀座72具有明显的间距。如果触发杆34到达其图3所示的释放位置中,那么第二接触滚子88占据支撑面58上的位置。这在图3中示出。第一引导面54如第二引导面56那样同样构造成斜面。第一引导面54在第一接触部位90上具有第一切线94,并且第二引导面56在第二接触部位92上具有第二切线96。相对于第一参考线98(其垂直于将第一接触部位90与第一摆动轴线36连接的第一连接线100取向),第一切线94以第一倾斜角度102倾斜。第二切线96相对于第二参考线104以第二倾斜角度108倾斜,第二参考线垂直于将第二接触部位92与第一摆动轴线36连接的第二连接线106取向。第一倾斜角度102明显小于第二倾斜角度108。例如可以设置的是,第一倾斜角度为10°至40°,尤其是15°至30°,而第二倾斜角度为例如40°至70°,尤其是45°至65°。因为将第一倾斜角度102选择为小于第二倾斜角度108,所以只要第一接触滚子84在第一引导面54上滚压,联接杆32在触发杆34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就以比较小的枢转角度枢转,并且随后,只要第二接触滚子88在第二引导面56上滚压,联接杆32在触发杆34的摆动运动的第二阶段期间就以较大的枢转角度枢转。第一接触滚子84距第二摆动轴线60所具有的较大的间距与较小的倾斜角度102相机和导致用户仅须将比较小的操作力施加到触发杆34上以打开阀20。这使对阀枪10的手操作变得容易。在触发杆34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将闭合体68从阀座72上抬离,直至使得在阀座72上游存在的液体的压力明显降低,并且随后闭合体68能够以更小的打开力进一步运动到其打开位置中,其方式是,第二接触滚子88在第二引导面56上滚压。如果触发杆34到达其图3所示的释放位置,在释放位置中,闭合体68占据其打开位置,那么联接杆32通过第二接触滚子88支撑在支撑面58上。平面的支撑面58具有第三切线110,其相对于第三参考线112具有第三倾斜角度114,该第三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倾斜角度108。第三参考线112垂直于将支撑面58与第一摆动轴线36连接的第三连接线116取向。第三倾斜角度114优选小于第一倾斜角度102。有利的是,第三倾斜角度114为大约1°至大约20°,尤其是大约5°至15°。由于支撑面58相对于第三参考线112的比较小的倾斜度,用户仅须将比较小的保持力施加到触发挺杆34上,以便将闭合体68保持在其打开位置中。阀枪10的手操作因此非常简单地设计,阀枪10尤其是可以由用户以小的力操作。对阀枪10的轻松操作也通过如下方式得到支持,即,将触发杆34布置在手柄24的背离阀20的背侧上,由此,阀枪10在通过阀出口76输出的液体的反推力的影响下被挤压到用户的握住手柄24的手掌中。图7、8和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阀枪的有利第二实施方式,并且整体以附图标记120标注。阀枪120包括壳体122,壳体122由第一壳体罩124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第二壳体罩形成。壳体122具有中央的壳体区域126,其布置在前部的壳体区域128与后部的壳体区域130之间。前部的壳体区域126容纳阀132,阀132和上面参考图4至6阐述的阀20相同地设计。因此,为了避免重复,针对阀132的各个部件使用和针对阀20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避免重复,在这些各个部件方面参考上面的阐述。手柄134从后部的壳体区域130中凸出,保护弓架138从手柄的自由的端部区域136延伸至前部的壳体区域128。保护弓架138、中央的壳体区域126和手柄134包围抓持开口140,用户在握住手柄134时可以用其手指抓进抓持开口中。L形的联接杆142从中央的壳体区域126延伸直到手柄134的区域中,L形的联接杆在其朝向阀132的前端部承载操作元件144,并且直接相邻于操作元件144地以能枢转的方式支承在阀132的壳体上。在其背离阀132的后端部区域上,联接杆142具有形式为第一接触元件146的第一力吸收元件,第一力吸收元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计为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联接杆142上的第一接触滚子148。在操作元件144与第一接触元件142之间大致居中地,联接杆142具有形式为第二接触元件150的第二力吸收元件,第二力吸收元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计为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联接杆142上的第二接触滚子152。在手柄134中,触发杆154以能绕第一摆动轴线156枢转的方式支承在两个壳体罩上,并且可以由用户以手指从图7所示的息止位置经由图8所示的中间位置枢转到图9所示的释放位置。第一摆动轴线156布置在手柄134的背离中央的壳体区域128的端部区域136中。第一摆动轴线156平行于第二摆动轴线158地取向,联接杆142可以绕第二摆动轴线相对于阀132枢转。因此,在图7、8和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触发杆154在其息止位置中从手柄134的朝向阀132的前侧探伸出来,并且可以由用户转到手柄134中。借助复位弹簧160,触发杆154被加载以朝向息止位置方向的弹簧力。复位弹簧160在壳体122与触发杆154之间张紧。在触发杆154的息止位置中,第一接触滚子148贴靠在第一力加载元件上,该第一力加载元件形式为触发杆154的第一引导面162。第一引导面162布置在触发杆154的背离抓持开口140的背侧上。为第二接触滚子152配属形式为第二引导面164的第二力加载元件,触发杆在其背离第一摆动轴线156的前端部区域中具有第二引导面。如果触发杆154从其息止位置出发绕第一摆动轴线156枢转,那么第一接触滚子148沿第一引导面162滚动,其中,联接杆142绕第二摆动轴线158枢转,并且由此,阀132的闭合体从配属的阀座上抬离,并且存在于阀座上游的液体的压力降低。在触发杆154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期间,第二引导面164越来越靠近第二接触滚子152,第二引导面164在图8所示的中间位置中碰到第二接触滚子。在触发杆154进一步枢转时,第一接触滚子148从第一引导面162上抬离,并且第二接触滚子152沿第二引导面164滚动。联接杆142在此进一步绕第二摆动轴线158枢转,从而阀132的闭合体距阀座具有的增加的间距。如果触发杆154到达其图9所示的释放位置,那么第二接触滚子152占据与第二引导面164邻接的支撑面166上的位置。第一接触滚子148距第二摆动轴线158的间距明显大于第二接触滚子152距第二摆动轴线158的间距。这导致,利用比由用户施加到触发杆154上的较小的操作力就可以将非常强的触发力从联接杆152施加到阀132的阀挺杆上。然而,在触发杆154的摆动运动的第一阶段中,仅可以实现阀挺杆的比较小的行程。明显更大的行程在触发杆154的摆动运动的第二阶段中实现,在第二阶段中,第二引导面164贴靠在第二接触滚子152上。在根据本发明的阀枪的图7、8和9示出的有利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使用至少一个锁止机构,借助锁止机构,触发杆154可以锁止在其息止位置中。仅为了简明起见,锁止机构在图7、8和9中未示出。锁止机构例如可以在壳体122上以能运动的方式尤其是以能枢转或能移动的方式保持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第一位置中,锁止机构贴靠在触发杆154上,在第二位置中,锁止机构释放触发杆154。基于在触发杆154的摆动运动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实现的不同的杠杆比,对阀枪120的手操作是非常简单的,阀枪120尤其是可以被用户以小的力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