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519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沼气净化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废弃物填埋场、污水污泥、有机性废弃物厌氧发酵设施等产生的沼气净化,从而作为能源再利用的沼气净化系统。

[支援此发明的国家研究开发项目]

[课题固有号码]2013001690019

[部门明]环境部

[研究管理专门机关]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Non-CO2温室气体消减技术开发机构

[研究项目名]全球顶级环境技术开发事业

[研究课题名]利用干式改质技术的甲烷发生源直接转换技术

[比率]1/1

[主管机关](株)KF

[研究期限]2014.5.1~2015.4.30



背景技术:

甲烷作为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6种物质(CO2、CH4、N2O、PFCS、HFCS、SF6)中的一种,是除了CO2以外的Non-CO2物质中排出量最多的物质,是地球温暖化指数(GWP100)比二氧化碳高25倍的物质,对地球温暖化有较大影响。

另外,在垃圾填埋场等中会生成大量的填埋气体。此填埋气体的主要成分为甲烷,若将这种甲烷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对地球温暖化有较多负面影响。

另外,如果回收甲烷气体,根据废弃物能源生产,不仅可以防止地球温暖化,还可以作为新能源使用。

最近,环境部对中小规模填埋场也在积极推动资源化设施的设置,截止至2012年,计划完成在每分钟产生2吨以上填埋气体的填埋场(龟尾等27处)中设置资源化设施,如果在中小规模填埋场40多处设置填埋气体资源化设施,由于每年生产原油313千筒左右的废弃物能源,推测365亿元的代替能源效果和277亿元的碳排放权等将创造出每年达到642亿元的经济效果。

并且,都市垃圾的填埋中或者填埋完的填埋场周边的大气、水质及土壤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都市行政课题之一,特别是,为了抑制由于填埋地表面扩散所引起的周边区域的信访发生,使填埋气体的强制回收量增加的同时,由大气中空气吸入引起的填埋气体中的氧气(O2)、氮气(N2)增加,回收气体的品质低下,从而导致气体发动机发电等的运转上存在难度。特别是,甲烷、氧、硅、氯、水、硫化和物质和灰尘等容易造成发动机发电机的接触部分的腐蚀和机器的磨耗等,除发电设施的输出减少之外,对运转率和使用率、整修周期、配件更换周期及运营维护管理费等存在较大影响。

由此,为了减少甲烷泄漏至大气中,需要开发在将甲烷发生源当中气体发生量和浓度相对较低的LFG向大气排放的中小规模填埋场中可运用的甲烷气体的直接转换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沼气净化系统:将废弃物填埋场、污水污泥、有机性废弃物厌氧发酵设施等产生的填埋气体净化,从而作为能源再利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沼气净化系统可包括: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脱除填埋气体中的水分以及灰尘;以及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在由所述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净化的填埋气体中脱除硫化氢和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沼气净化系统还可包括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利用铁催化剂降低所述填埋气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并引入所述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

所述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可包括:流路形成部,形成含水气体进入以及除水气体排出的气体移动通道;制冷部,形成在所述流路形成部的内部;以及碰撞凸起部,凸出形成在所述流路形成部,进而在所述含水气体通过所述气体移动通道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含水气体碰撞。

碰撞凸起部末端可向所述含水气体进入方向弯曲形成。

碰撞凸起部末端可分别双向弯曲,所述双向是所述含水气体的进入方向以及所述除水气体的排出方向。

碰撞凸起部可在形成相同的所述气体移动通道的所述流路形成部的相互不同位置上以面对面的方式凸出。

碰撞凸起部可形成在流路顶部,所述流路顶部是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最大的弯曲点。

碰撞凸起部通过设置在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流路结合部可拆卸地形成在所述流路形成部。

碰撞凸起部可包括凸起制冷部,与所述制冷部连通以使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碰撞凸起部内部流动。

碰撞凸起部可包括:凸起结合部,与所述流路形成部结合;凸起延长部,从所述凸起结合部延长;以及凸起头部,所述凸起头部是所述凸起延长部的末端。

碰撞凸起部可在弯曲面形成辅助凸起,所述弯曲面是朝向所述含水气体的进入方向的一面。

凸起延长部可形成一侧为开口部的圆形弯曲结构。

所述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可包括:第一净化塔,配置有第一惯性碰撞单元,所述第一惯性碰撞单元使制冷剂在内部流动,进而在与通过气体分支部流入的填埋气体接触时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二净化塔,设置有第二惯性碰撞单元并且填充第一吸附剂,所述第二惯性碰撞单元连续配置在所述第一净化塔,并且使制冷剂在内部流动,进而在与填埋气体接触时进行热交换。所述氨以及硫化氢脱除装置以及所述硅氧烷脱除装置可包括第三净化塔,设置有第三惯性碰撞单元并且填充第二吸附剂,所述第三惯性碰撞单元连续配置在所述第二净化塔,并且使制冷剂在内部流动,进而在与所述填埋气体接触时进行热交换。

第一吸附剂包括水吸附剂,第二吸附剂可包括硫化氢以及硅氧烷吸附剂中的至少一个吸附剂。

第一净化塔包括第一收集部,用于收集所述填埋气体与所述第一惯性碰撞单元碰撞而落下的污染物;第二净化塔包括第二收集部,用于收集所述第一吸附剂,所述第一吸附剂吸附从所述第一净化塔进入的所述填埋气体的污染物;第三净化塔可包括第三收集部,所述第三收集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吸附剂,所述第二吸附剂吸附从所述第二净化塔进入的所述填埋气体的污染物。

第二收集部以及所述第三收集部可分别包括再生部,所述再生部用于再生吸附所述污染物的所述第一吸附剂以及所述第二吸附剂。

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所述氨以及硫化氢脱除装置以及硅氧烷脱除装置可包括:外壳,具有脱除污染物质的空间;隔壁,一端与所述外壳结合,而另一端与所述外壳间隔,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区域区划成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第一空中喷射部,配置在所述隔壁下部,并以粉末状态喷射第一吸附剂,所述第一吸附剂与在流向下部空间的沼气中包含的第一污染物质吸附;第二空中喷射部,配置在所述外壳的最上部面的下部,并且以粉末状态喷射第二吸附剂,所述第二吸附剂与在流向所述上部空间的沼气中包含的第二污染物质吸附;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空中喷射部以及所述第二空中喷射部。

本发明的沼气净化系统可还包括:第四收集部,与所述外壳结合,并且收集第一吸附剂,所述第一吸附在所述下部空间中与在沼气中包含的第一污染物质吸附;第四再生部,用于再生由所述第四收集部收集的所述第一吸附剂;第四供应部,将由所述第四再生部再生的第一吸附剂供应到所述第一空中喷射部。

本发明的沼气净化系统还可包括:排放部,结合于所述外壳,并且排放通过所述上部空间的沼气;活性纤维过滤器,配置在所述排放部的内部,并脱除通过所述排放部的沼气中的灰尘;以及第一惯性碰撞板,配置在所述排放部的内部,并且使通过所述排放部的沼气中包含的第一污染物质碰撞并落下。

本发明的沼气净化系统还可包括:气体移动部,配置在所述隔壁与所述外壳之间的空间,并且从下部空间向上部空间移动沼气;以及第二惯性碰撞板,配置在所述气体移动部的内部,并且使在沼气中包含的第一污染物质碰撞并落下。

本发明的沼气净化系统还可包括:第五收集部,与所述外壳结合,并且收集所述第二吸附剂,所述第二吸附剂从所述第二空中喷射部喷射与所述隔壁碰撞;第五再生部,用于再由生所述第五收集部收集的所述第二吸附剂;以及第五供应部,将由所述第五再生部再生的第二吸附剂供应到所述第二空中喷射部。

隔壁可倾斜固定角度,以使所述第五收集部收集从所述第二空中喷射部喷射的所述第二吸附剂。

本发明还包括:流入部,与所述外壳结合,并且使沼气进入所述下部空间;第一传感器,检测通过所述流入部的沼气的通过量;以及第二传感器,检测通过所述气体移动部的沼气的通过量,所述控制部为,根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沼气的通过量调节从所述第一空中喷射部喷射的所述第一吸附剂的量,并且根据由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沼气体通过量调节从所述第二空中喷射部喷射的所述第二吸附剂的量。

沼气净化系统还可包括:填埋气体捕集装置,设置在填埋场来捕集填埋气体,并将捕集到的填埋气体引入所述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除氧装置,在通过所述硅氧烷脱除装置净化的填埋气体中脱除氧气;除氮装置,在通过所述除氧装置净化的填埋气体中脱除氮气;储存罐,储存通过所述除氮装置净化的填埋气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提供一种如下的技术:净化废弃物填埋场、污水污泥、有机性废弃物厌氧发酵设施等产生的填埋气体,作为机动车等的燃料使用,有利于对二氧化碳排放权贸易制度。

根据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都具有通过制冷部的冷却凝结效果以及通过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效果,进而可以提高脱除水分的效率。

另外,碰撞凸起部双向弯曲,可适用多种对含水气体的进入以及排放的方向。

另外,将碰撞凸起部形成为一侧为开口部的圆形弯曲部,从而可赋予循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沼气净化系统整体结构的概略说明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另外实施例的具备圆筒形冷却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备拆卸的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组装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备双向弯曲的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碰撞凸起部形成有圆形弯曲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和将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集成体现的多重吸附装置的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脱除填埋气体中污染物质的多种吸附装置再生部的截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和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集成体现的空中预处理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法

以下,参照附图将更加详细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沼气净化系统。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沼气净化系统整体结构的概略说明图。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沼气净化系统可包括填埋气体捕集装置100、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300、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400、除氧装置500、除氮装置600、二甲醚(DME)装置、二甲醚储罐800以及二甲醚或者净化气体搬运车辆900。

在此,填埋气体捕集装置100是用于捕集在填埋场等地产生的填埋气体,起到通过泵将埋藏在地下的填埋气体移动到地上的作用。

通常在垃圾填埋场等填埋场地产生的气体主要由甲烷和二氧化碳构成,包括约5~10%的杂质。这种杂质有氮气<10%、氧气<1%、硫化合物500~1000ppm、VOCs、灰尘等,这些物质作为在最终生产的DME气体或者净化气体中的杂质,是妨碍性能的要素。

据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下的装置脱除上述杂质。

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对于由填埋气体捕集装置100捕集的填埋气体可利用铁催化剂降低浓度。例如,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利用铁催化剂可脱除90~95%以上的硫化氢。具体地举例说明,为了处理在填埋气体微量物质中存在的相对高浓度的硫化氢(<数百ppm),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首次适用湿式催化脱硫技术。据此,可将包含于填埋气体的高浓度硫化氢(例如,1000ppm以上)变成低浓度硫化氢(例如,100ppm以下)。根据该方式,将填埋气体中的硫化氢和硅氧烷溶解于水,之后通过脱硫催化剂的液相氧化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转换成无害、五味的物质,进而脱除硫化氢以及硅氧烷。即,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不仅是硫化氢还能脱除氨。此时,已脱除的硫化氢转换成硫粒子固定在催化剂,而排放的废弃催化剂可在脱水后变成一般废弃物填埋或者可用作肥料。另一方面,若利用Fe族的新催化剂氧化反应硫化氢,则比在现有的液相催化氧化方式的硫化氢脱除法使用的催化剂在经济性方面更加优秀,并且不产生有害废弃物。

若不通过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将高浓度的硫化氢转换成低浓度的硫化氢,则只用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400无法完全脱除高浓度硫化氢。因此,若在填埋气体包含高浓度硫化氢,则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是必要装置。

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300可脱除填埋气体中的水分以及灰尘。对此的说明将在以下的图2至图7的进行说明。

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400在通过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300净化的填埋气体中,可脱除硫化氢以及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400可脱除通过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300净化的填埋气体中包含的微量的硫化氢。例如,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400只脱除低浓度的硫化氢,或者只脱除硅氧烷,或者可同时脱除硫化氢以及硅氧烷。在脱除硫化氢的情况下,也可脱除在填埋气体中包含的氨。对此的具体说明将在以后的图8、图9以及图10中进行说明。

通过除氧装置500脱除填埋气体内的氧气。若该氧气在以后多包含于净化气体,则不仅存在爆炸的危险,还是腐蚀成为流动通道的金属管的构成要素,因此应该脱除氧气。在该除氧装置500中,可利用陶瓷吸附剂脱除氧气或者利用具有氧缺位(vacancy)的金属化合物脱除氧气。

尤其是,钙钛矿金属氧化物(ABO3type氧化物)的情况下,A是碱土金属族(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57-71阳离子、1A、2A族金属)金属阳离子,而B是被过渡金属占据将电价保持+6,与3个氧负离子(-6)结合实现电中性。在此,若代替A、B替换或者使用原子价不同的A’、B’原子,则为了调节电中性为缺少氧离子,因此生成氧缺位(vacancy)。此时,整体氧化物结晶在电气性上是稳定的,但是氧缺位周边的栅极保持电气性+状态,因此若外部氧分压高,则向栅极内部吸收氧气。

这种可逆循环氧气制造技术为,利用存在上述氧缺位的吸收剂吸收氧气之后,重新拆卸的原理来分离氧气。

除氮装置600是用于脱除填埋气体内的氮气的,对于该氮气,利用沸石吸附氮气,进而脱除填埋气体内的氮气。

从除氮装置600排放的填埋气体在二甲醚(DME)装置700变换成醚气,可储存在二甲醚储罐800。或者,将储存于二甲醚储罐800的气体装载于净化气体搬运车辆900,或者将从除氮装置600排放的填埋气体液化后装载于净化气体搬运车辆900,之后气体将运送至使用处。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1000可包括流路形成部1100、制冷部13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

如图2以及图3,流路形成部1100是用于形成引入含水气体G并排放除水气体G’的气体移动通道W的工具,形成第一流路形成部1110、第二流路形成部1130以及第三流路形成部1150,并且可相互间隔固定距离来形成气体移动通道W。在此,对于第一、二、三流路形成部1110、1130、1150,流路形成部1100由多个构成,只是为了进行更加有效地说明而提出的一实施例,本发明可包括能够形成气体移动通道W的多个流路形成部1100。

另外,流路形成部1100可形成连续的弯曲形状。据此,如同波浪形状向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侧以及另一侧连续变化弯曲方向的结构,如图所示可形成之字形状的气体移动通道W。相比于形成直线通道的气体移动通道,该之字形状的气体移动通道W扩大与含水气体G的接触面积,并且通弯曲的结构,并且能够更加提高存在于含水气体G的水分碰撞于流路形成部1100的频率。

制冷部1300是用于在流路形成部1100内部中收容从制冷供应装置(未示出)接收制冷剂1310的工具,在本图面中形成对应于流路形成部1100的板形状,不仅如此还形成圆筒形的管形状,进而可设置在流路形成部1100内部。在此,制冷剂1310包括液状或者气体状态的所有制冷剂1310,诸如氟利昂(Flon)、氨(Ammonia)、亚硫酸气体(Sulfite Gas)、氯甲基(Chloromethyl methyl)、水(Water)。

因此,流路形成部1100通过内部的制冷剂1300降低表面温度,进而在含水气体G接触于流路形成部1100的情况下,降低存在于含水气体G的水分温度以使凝结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表面。另外,流路形成部1100以板状垂直配置,进而在表面凝结的水分因重力可向下方落下。同样地,具有制冷部1300的流路形成部1100通过冷却凝结效果,可脱除含水气体G的水分。

碰撞凸起部1500是用于在含水气体G通过气体移动通道W移动的情况下与含水气体G碰撞的工具,可包括凸起结合部1510、凸起延长部1530、凸起头部1550以及凸起制冷部1570。

凸起结合部1510是用于与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侧结合的结合工具,如图2以及图3所示可形成一体,并且如待后述的图5可拆卸地形成在流路形成部1100。

凸起延长部1530可从凸起结合部1510延长形成。该凸起延长部1530作为决定冲击凸起部1500的凸出长度的支撑部,并且可延长的长度相当于可与冲击凸起面对的流路形成部1100间隔固定距离的长度,并且是从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面凸出的结构,因此可与进入流入形成部1100内的含水气体G碰撞。

凸起头部1550可向水分含有气体G向凸起延长部1530的末端进入的方向弯曲形成。因此,凸起头部1550与凸起延长部1530可形成鱼钩形状,并且含水气体G可沿着凸起头部1550的内侧弯曲面1555旋转。因此含水气体G通过凸起延长部1530以及凸起头部1550碰撞以及旋转,进而含有的水分通过惯性效果凝结在凸起延长部1530以及凸起头部155表面来脱除水分。另外,为了更加提高该惯性碰撞效果,在凸起头部1550以及凸起延长部的一面,更详细地说引入含水气体G的方向的碰撞凸起部1500一面凸出辅助凸起1557,进而可提高与含水气体G的接触面积以及碰撞频率。

凸起制冷部1570在碰撞凸起部1500的内部中与流路形成部1100的制冷部1300连通,进而可使制冷部1300的制冷剂1310流动至凸起碰撞部内部。据此,在碰撞凸起部1500与含水气体G碰撞的情况下,不仅是惯性碰撞效果,还可通过制冷剂1310的凝结效果脱除含水气体G中的水分。

另外,碰撞凸起部1500在相互不同的流路形成部1100的各个面中以相互面对的方向轮流凸出,尤其是分别配置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最大弯曲点的顶部1170,进而可将与含水气体G的接触面积以及碰撞频率最大化。

说明具有所述结构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1000的整体动作,最初若含水气体G以直线方向进入流路形成部1100,则通过流路形成部1100的制冷部1300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表面首次凝结含水气体G的水分。另外,正在直线移动中的含水气体G与凸出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前端的碰撞凸起部1500碰撞,通过惯性碰撞在碰撞凸起部1500的表面二次凝结含水气体G的水分。这时,碰撞凸起部1500还通过凸起制冷部1570提供凝结效果,因此能够提高含水气体G的水分脱除效率,并且通过辅助凸起部1557能够更加扩大含水气体G的碰撞面积。如此,与设置在流路形成部1100前端的碰撞凸起部1500首次碰撞的含水气体G通过碰撞凸起部1500与流路形成部1100之间的间隔空间再次移动。流路形成部1100形成弯曲结构,因此含水气体G与该弯曲结构持续碰撞,并且通过惯性碰撞效果以及制冷剂1310的冷却凝结效果连续实施水分脱除,甚至能够有效脱除微量的水分。另外,碰撞凸起部1500也是沿着流路形成部1100轮流连续设置,进而含水气体G通过弯曲结构的流路形成部11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赋予持续的惯性碰撞,以及通过制冷剂1310赋予冷却凝结效果,因此含有的水分被脱除,通过流路形成部1100的排放区域排放已脱除水分的除水气体G’。

在以上说明了通过具有制冷部以及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对含水气体利用惯性碰撞以及制冷剂的冷却凝结反应除去微量水分的结构以及方法。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另外实施例的具备圆筒形冷却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相比于图2以及图3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1000还可包括圆筒形制冷部1300’。

虽然在上述内容中进行了简单说明,但是参照本图面进行详细说明,制冷剂流动的制冷部1300’形成圆筒形,并且可沿着包括于流路顶部1170区域的流路形成部100内部延长设置。

因此,使制冷部1300’在流路形成部1100内部延长设置的同时与形成在流路顶部1170的碰撞凸起部1500接近配置,进而可将通过制冷剂1310降低温度的效果全部提供于流路形成部11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

相比于图2以及图3的板形状制冷部1300,这种圆筒形制冷部1300’要求更小的面积以及更少量的制冷剂,因此能够以低廉的费用对流路形成部11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赋予冷却凝结效果,因此提高了经济性。在后述的图6以及图7中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1000中,制冷部1300也被设置成本图面的圆筒形制冷部1300’,因此可具有相同效果,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备拆卸的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组装图。省略说明与图2以及图3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相同的结构。

如图所示,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1000具有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面沿着高度方向设置的流路结合部1190,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结合部1510可形成能够结合流路结合部1190的结构。因此,可使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结合部1510嵌入并固定在流路结合部1190,或者与此相反可从流路结合部1190分离被固定的碰撞凸起部1500。

通过这一结构,碰撞凸起部1500形成可拆卸于流路形成部1100的结构,进而可容易进行因损坏以及寿命更换碰撞凸起部1500。

在此,流路结合部1190以及凸起结合部1510的结合方式并非限定于图7揭示的滑动嵌合方式,而是可适用能够拆卸的所有结合方式。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备双向弯曲的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省略说明与图2以及图3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相同的结构。

如图所示,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1000的碰撞凸起部1500末端双向弯曲形成。也就是说,在图2中的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头部1550形成单一结构向含水气体G的进入方向弯曲,但是在本图面中的碰撞凸起部1500由于作为末端的凸起头部1550由第一头部1551以及第二头部1553构成,因此碰撞凸起部1500能够沿相互不同的方向弯曲。

更详细地说,第一头部1551向含水气体G的进入方向弯曲,而第二头部1551则可向与所述进入方向相反的除水气体G’的排放方向弯曲。如此,凸起头部1550双向弯曲,进而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可适用各种含水气体G的供应方向。

也就是说,最初以含水气体G进入方向供应含水气体G,进而可通过第一头部1551实施去水作业,之后从所述进入方向与反方向供应含水气体G,进而可通过第二头部1553实施脱除水分的作业。据此,在以单一方向持续供应含水气体G的情况下,在该碰撞凸起部1500的碰撞产生异物质,进而可降低脱除水分的效率,因此轮流运行可提高作业效率。为了实现该轮流作业,虽未示出但是优选为应该双向设置将已脱除水分的气体排放至下一工艺的排放工具。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碰撞凸起部形成有圆形弯曲部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的截面图。省略说明与图2以及图3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相同的结构。

如图所示,配置在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1000的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延长部1530可形成一侧为开口部1531的圆形弯曲部1533。该圆形弯曲部1533形成入口窄的罐子形状,进而可赋予旋风效果,在含水气体G进入时沿着内部弯曲结合旋转之后排放到外部。

为了更加提高这种水分脱除效果,也可形成沿着含水气体G进入的圆形弯曲部1533的弯曲面1555凸出的延长凸起部1535。

上述结构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利用通过制冷部的水分冷却凝结效果以及通过碰撞凸起部的惯性碰撞效果来脱除在含水气体包含的水分,进而可将水分脱除效果最大化。

如上所述的填埋气体中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并未限定地适用于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与方法,而是可选择性地组合各个实施例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使所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发明的名称不得限定地只适用于填埋气体中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或者该系统,而是可适用于所有用于脱除水分的热交换装置。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和将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集成体现的多重吸附装置的截面图;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脱除填埋气体G中污染物质的多种吸附装置再生部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多重吸附装置2000可包括气体分支部2200、净化部、传感器2400、气体集成部2500、控制部2600。

与图1比较,图1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300由第一净化塔2311以及第二净化塔2313实现,而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400由第三净化塔2314实现。

气体分支部2200是用于以相互不同的方向分支通过进气管P1进入填埋气体G的工具,可包括第一分支管2210、第二分支管2230以及分支单元2250。气体分支部2200可配置在图1的填埋气体捕集装置100与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300之间。

第一分支管2210使进气管P1与后述的第一净化部2310相互连通。

第二分支管2230使进气管P1与后述的第一净化部2360相互连通。

分支单元2250设置在进气管P1、第一分支管2210以及第二分支管2230的结合点,控制填埋气体G的分支方向以及分支量。例如,可由根据电气性信号控制开关的分支阀2250形成。

该分支单元2250可包括第一阀膜2253、第二阀膜2255以及阀轴2251。

阀轴2251设置在第一分支管2210与第二分支管2230的结合点。

第一阀轴2251以及第二阀轴2251向进气管P1延长,并且可旋转地结合于阀轴2251。也就是说,第一阀膜2253在旋转时向进气管P1与第一分支管2210的接触点旋转,可关闭或者开放填埋气体G进入第一分支管2210的通道。第二阀膜2255在旋转时向进气管P1与第二分支管2230的接触点旋转,可关闭或者开放填埋气体G进入第二分支管2230的通道。不仅如此,在使所述第一阀膜2253以及第二阀膜2255相互水平结合的情况下,未相互面对的各个面向阀轴2251逐渐变厚。据此,若第一阀膜2253以及第二阀膜2255相互向进气管P1水平结合,则进气管P1的填埋气体G可向第一分支管2210以及第二分支管2230分支相同量的气体。

净化部2300是用于在以相互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各个填埋气体G进入的情况下进行净化的工具,可包括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

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由相互相同的结构构成,区别在于第一净化部2310连通于第一分支管2210,而第二净化部2360连通于第二分支管2230。在此,以第一净化部2310为代表说明内部结构,并省略说明关于第二净化部2360的内部结构的说明。

第一净化部2310可包括第一净化塔2311、第二净化塔2313以及第三净化塔2314。各个净化塔的形状大致相同,因此以第一净化塔2311作为代表进行说明,只对存在区别的结构进行追加说明。

第一净化塔2311是用于首次净化通过第一分支管2210进入的填埋气体G的工具。因此,通过侧面的下部区域与第一分支管2210连通。这种第一净化塔2311内部为中空部,并且上部以及侧面形成四角形状,而下部区域可形成倒四角锥形状。

在第一净化塔2311的内部中空部配置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

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是用于碰撞填埋气体G中作为第一污染物的水分或者灰尘向下落下的工具。这种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由多个构成并且沿垂直方向相互平行配置。这时,在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的各个面凸出形成向填埋气体G的进入方向弯曲的多个惯性凸起2312a。

惯性凸起2312a在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的相互面对的面中,分别形成在不重复的区域并且形成之字形图案。

另外,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可在内部流动制冷剂。据此,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可具有低温状态的表面温度。在这一情况下,若填埋气体G碰撞于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则实现热交换,进而填埋气体G的水分凝结在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的表面。

如上所述,第一净化塔2311的下部区域可形成倒四角锥形状的集水槽2311a。

集水槽2311a向下部中心部倾斜形成,进而可储存通过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落下的水分。另外,集水槽2311a由顶点区域可开关的集水开关口2311b。因此根据电气性信号进行开关可向下部排放水分。

集水开关口2311b通过集水管2311c可与第一收集部2315连通。

第一收集部2315是用于向外部排放从集水槽2311a排放的水分的工具,可与外部泵(未示出)连接。

第二净化塔2313连续地配置在第一净化塔2311,并在内部设置第二惯性碰撞单元2312-2,并且可填充第一吸附剂A1。从而,第二净化塔2313大致与第一净化塔2311相同,但是在填充第一吸附剂A1的这一点上存在区别。因此,第二净化塔2313通过第二惯性碰撞单元2312-2使水分落下,并且可通过第一吸附剂A1捕集水分。即,可双重脱除水分。在此,第二惯性碰撞单元2312-2具有与上述第一惯性碰撞单元2312-1相同的结构。

第一吸附剂A1是用于脱除水分的水分吸附剂,可包括分子筛(Molecular sieve)、活性炭(Active Carbon)、硅胶(Silica Gel)等。该水分吸附剂能够以粉末或者颗粒性质填充。

另外,第二净化塔2313可包括第二收集部2316,该第二收集部2316用于收集第一吸附剂A1,该第一吸附剂A1捕集填埋气体G的污染物。

第二收集部2316与第一收集部不同2315,不仅收集水分还收集捕集填埋气体G的污染物的第一吸附剂A1。因此,第二收集部2315可包括用于再利用的再生部2320,该再生部2320再生捕集污染物而被降低吸附能力的第一吸附剂A1。

再生部2320是用于再生捕集污染物的吸附剂并重新供应于净化塔的工具。该再生部2320可在为了与集水管2311c连通而形成的再生外壳的中空部包括脱水单元2321以及加热单元2323。

脱水单元2321包括脱水外壳2321a,该脱水外壳2321a收容从集水管2311c移动的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剂A1,并且可根据电气性信号旋转。

脱水外壳2321a形成对应于集水管2311c的脱水开口部2321b,并在内部形成中空部。因此,若从集水管2311c移动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剂A1,则脱水外壳2312a可在所述中空部收容所述水分以及吸附剂A1。

另外,脱水外壳2321a的侧面形成具有细微的通孔2321c的脱水侧壁。这时,通孔2321c的直径可以是能够使水分通过但是不能使第一吸附剂A1通过的大小。因此,若脱水外壳2321a收容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剂A1的状态下通过驱动部(未示出)进行旋转,则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剂A1向脱水侧壁起到离心力作用。在脱水侧壁形成细微的通孔2321c,因此通过通孔2321c排放水分,而第一吸附剂A1则以脱除水分的状态下存在于脱水外壳2321a内。这时,在脱水侧壁与再生外壳之间的空间部可形成脱水排放口2321e,以用于脱除从脱水外壳2321a甩出的水分。

如此,作为脱水外壳2321a的底面的脱水开关口2321d开放,进而可使脱除水分的第一吸附剂A1移动至连接于脱水单元2321下部的加热单元2323。

加热单元2323用于激活并再生从脱水单元2321运送的第一吸附剂A1的工具。因此,在加热单元2323的底面埋设电热丝2323a可将加热单元2323的内部空间加热。不仅如此,加热单元与2323与外部暖风机(未示出)连通,从所述暖风机接收热风可加热第一吸附剂A1存在的内部空间。在通过加热单元2323加热第一吸附剂A1的情况下,第一吸附剂A1被激活并且可再生在污染物捕集过程中耗尽的吸附能力。

如此,若在再生部2320再生第一吸附剂A1,则从新投入到第二净化塔2313,进而可将吸附剂再利用。

第二净化塔2313可包括再生移动部2330,作为该第一吸附剂A1的再供应工具。

再生移动部2330可包括再生移动管2331以及再生泵2333。

再生移动管2331可形成管形状,以使一端与加热单元2323的再生开关口连通,而另一端与第二净化塔2313的开关口连通。因此,从加热单元2323中再生的第一吸附剂A1沿着再生移动管2331可向第二净化塔2313移动。

再生泵233可通过吸气方式沿着再生移动管2331运送第一吸附剂A1。也就是说,在加热单元2323的加热开关口2323b开放的情况下,在再生泵2333旋转驱动吸入第一吸附剂A1,向第二净化塔2313方向排放吸入的第一吸附剂A1。

另外,虽未在图面中示出,但是再生移动部2330作为向第二净化塔2313运送第一吸附剂A1的工具,还可包括电动扶梯部。

用于收容第一吸附剂A1的收容部诸如装甲链连续设置在净化管来旋转驱动电动扶梯部。因此,若从加热单元2323向再生移动管2331推出第一吸附剂A1,则在扶梯部每次收容固定量的第一吸附剂A1,因此能够以第二净化塔2313方向移动并投入第一吸附剂A1。为此,在加热单元2323也可包括推进工具,可向再生移动管2331方向推动第一吸附剂A1。

第三净化塔2314连续配置在第二净化塔2313,并且在内部配置有第三惯性碰撞单元2312-3并填充有第二吸附剂A2。另外,包括第三收集部2317,在第二吸附剂A2捕集污染物的情况下用于收集并再生。也就是说,第三净化塔2314与第二净化塔2313大致相同,但是在填充的吸附剂相互不同的这一点上存在区别点。在此,第三惯性碰撞单元2312-3具有与第一、二惯性碰撞单元相同的结构。第二吸附剂可以是只脱除硫化氢、只脱除硅氧烷或者可同时脱除硫化氢以及硅氧烷的吸附剂。例如,第二吸附剂A2可包括各种形态的吸附剂,诸如硅沸石(Silicalite)、铁螯合物(Iron-Chelate)、氧化催化剂(Oxidation Catalyst)、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硅胶(Silica Gel)、硅藻土(Diatomite)、活性氧化铝(Activated Alumina)以及沸石(Zeolite)等。

从而,第三净化塔2314通过惯性碰撞单元使水分降落,并且可通过第二吸附剂A2脱除硫化氢以及/或者硅氧烷。另外,捕集硫化氢以及/或者硅氧烷的第二吸附剂A2可在第三收集部2317中再生并且可再利用于第三净化塔2314。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一净化部2310可在连续配置的第一净化塔2311、第二净化塔2313以及第三净化塔2314中脱除水分、硫化氢以及硅氧烷。第二净化部2360也具有相同结构。

此时,第一净化部2310可包括净化气体移动通道2350,该净化气体移动通道2350是用于使填埋气体G从第一净化塔2311向第二净化塔2313、从第二净化塔2313向第三净化塔2314移动的结构。

净化气体移动通道2350相互相同,因此从第一净化塔2311至第二净化塔2313之间形成的净化气体移动通道2350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净化气体移动通道2350是通过第一净化塔2311的第一侧壁2351以及第二净化塔2313的第二侧壁2353形成的通道。

第一侧壁2351在第一净化塔2311的底面中沿垂直方向凸出形成。第一侧壁2351的末端与第一净化塔2311的上部间隔固定宽度。

第二侧壁2352在与第一侧壁2351间隔固定距离的第二净化塔2313的上部面向地面沿垂直方向凸出形成。第二侧壁2353的末端与第二净化塔313的底面间隔固定宽度。

因此,净化气体移动通道2350可以是第一侧壁2351与第一净化塔2311的上部面之间、第二侧壁2353与第二净化塔2313的底面之间分别形成开口部的通道。据此,在第一净化塔2311升降的填埋气体G通过第一侧壁2351的开口部,沿着向第二净化塔2313的底面下降的路径进入第二净化塔2313。此时,在第一侧壁2351以及第二侧壁2353的相互面对的各个面可形成为了向填埋气体G的进入方向弯曲而凸出的侧壁凸起2355。

侧壁凸起2355分别配置在未相互重复的区域,进而可碰撞并凝结在填埋气体G中含有的水分。

传感器2400是用于感应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的状态的工具。在此,传感器2400在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以相同的结构进行设置并动作,因此以设置在第一净化部2310的传感器2400为代表进行说明。

感应传感器2400可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重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是用于获取吸附剂的图像信息的工具。从而,图像传感器设置在填充吸附剂的第二净化塔2313以及第三净化塔2314的内部,可实时或者以特定周期获取填充的吸附剂的图像信息。此时,在根据污染物的捕集程度吸附剂的明暗、亮度、颜色等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可通过图像传感器感应该变化。

重量传感器是用于感应因填充的吸附剂以及水分出现的重量变化的工具。因此重量传感器分别设置在第一、二、三净化塔2312、2313、2314的集水槽,可感应因吸附剂或者水分出现的重量变化。

气体集成部2500是用于将由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完成净化的填埋气体G向排气管P2排放的工具。该气体集成部2500可包括第一集成管2510、第二集成管2530以及集成单元2550。

第一集成管2510一侧与第一净化部2310的第三净化塔2314连通,而另一侧则与排气管P2连通。因此,在第一净化部2310的第三净化塔2314完成净化的填埋气体G通过第一集成管2510可移动至排气管P2。

第二集成管2530一侧与第二净化部2360的第三净化塔2314连通,而另一侧则与排气管P2连通。因此,在第二净化部2360第三净化塔2314中完成净化的填埋气体G通过第二集成管2530可移动至排气管P2。

集成单元2550是用于向排气管P2引导由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分别净化的各个的填埋气体G。该集成单元2550可包括集成阀2550,该集成阀2550与上述的分支阀2250结构相同并且反方向配置。集成阀2550的结构以及动作与分支阀2250相同,省略详细说明。

控制部2600是用于控制在上述的结构中根据电气性信号运行的结构的工具。也就是说,控制部2600根据净化部的状态信息可控制气体分支部2200、再生部2320、再生移动部2330以及集成部。在此,净化部2300的状态信息是从设置在净化部2300的传感器2400接收的信息。因此可以是净化塔的水位信息以及吸附剂信息等的状态信息。

另外,控制部2600可控制流动于多个惯性碰撞单元2312的制冷剂。也就是说,根据使用者的输入信息或者其他装置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使制冷剂选择性地供应于各个惯性碰撞单元2312。

在以下,说明根据控制部2600的控制的吸附装置2100的运行方法。

最初,若通过进气管P1引入填埋气体G,则控制部2600判断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的状态来控制分支部的动作。对于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的状态是通过判断从设置在各个净化塔的传感器2400接收感应值是否符合基准值来决定。

因此,控制部260若判断各个净化部的全部良好,则将分支阀2250全部开放,通过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可实施填埋气体G的净化。

如此,在对填埋气体G实施净化时,第一净化部2310(任意选定,以便于说明)的水位信息或者吸附剂的状态信息可超出基准值。

在这一情况下,为了调节该水位或者再生吸附剂,控制部2600控制分支阀2250隔绝进入第一净化部2310的填埋气体G。另外,控制部2600也控制集成阀2550可关闭第一净化部2310与排气管P2的移动通道。

根据上述控制,第一净化部2310通过分支阀2250以及集成阀2550断开与各个气管的连接。与此相反,第二净化部2360是与进气管以及排气管P2持续连通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实施净化活动。

在第一净化部2310的净化活动中断的情况下,控制部2600开放集水开关部,进而可使在各个集水部收集的水分以及吸附剂分别移动至各个收集部。第一净化塔2311的情况,第一收集部2315只收集水分以及灰尘,因此可直接进行排放。

第二净化塔2313以及第三净化塔2314在各个收集部收集水分、第一吸附剂A1以及第二吸附剂A2。控制部2600驱动再生部可进行进行脱水并加热吸附剂的吸附剂再生动作。

之后,若在第二收集部2316以及第三收集部2317分别完成对各个吸附剂的再生,则控制部2600驱动再生移动部2330使再生的各个吸附剂在再投入到相应的净化塔。

若完成对再生的吸附剂的再投入,则控制部2600进行控制使分支阀2250以及集成阀2550向第一净化部2310开放。

据此,只在第二净化部2360进行净化的填埋气体G可分别重新分支到第一净化部2310以及第二净化部2360进行净化。

根据本实施例的多重吸附装置适用于在填埋气体包含的硫化氢是低浓度(例如,100ppm以下),并且硅氧烷是低浓度(例如,10~10mg/m3)的情况。在这一情况下,在填埋气体G中包含的低浓度的硫化氢几乎可被第二吸附剂脱除,并且低浓度的硅氧烷几乎可被以颗粒状填充的第二吸附剂脱除。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则无需将在填埋气体G中包含高浓度的硫化氢变成低浓度的硫化氢的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

图10是用于说明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和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集成体现的空中预处理装置的截面图。

与图1比较,图1的惯性碰撞型热交换装置300由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实现,而低浓度硫化氢/硅氧烷脱除装置400则由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实现。

如图10所示,用于脱除沼气中的污染物的空中预处理装置3100可包括外壳3110、隔壁3120、流入部3130、排放部3140、活性纤维过滤器3141、第一惯性碰撞板3142、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第四收集部3170、第四再生部3180、第四供应部3190、气体移动部3200、第二惯性碰撞板3201、第五收集部3210、第五再生部3220、第五供应部3230、第一传感器3240、第二传感器3250以及控制部3260。

外壳3110可具有脱除沼气中包含的污染物质的空间。

隔壁3120可将外壳3110的内部区域区划成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隔壁3120的一端与外壳3110结合,而另一端则与外壳310间隔配置。通过下部空间的沼气通过间隔配置的空间可移动至上部空间移动。

隔壁3120内部可具有空间,并且可储存供应于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的第一吸附剂。第一吸附剂通过第一供应部3190可供应至隔壁3120的内部空间。第一吸附剂是用于脱除水分的水分吸附剂,可包括分子筛(Molecular sieve)、活性炭(Active Carbon)、硅胶(Silica Gel)等。例如,第一吸附剂可以是亲水性活性炭。

流入部3130与外壳3110结合,并且可使沼气流入到下部空间。

若排放部3140与外壳3110结合,则可排放通过上部空间的沼气。

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可配置在隔壁3120的下部。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可将与第一污染物质吸附的第一吸附剂以粉末形态喷射,喷射出的第一吸附剂吸附第一污染物质向重力方向落下。例如,第一吸附剂可以是吸附水分的物质。隔壁3120与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之间可包括进行连通、被使用者手动控制或者被控制部3260控制的开关部(未示出)。据此,第一吸附剂暂时储存在隔壁3210内部之后可供应到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

为使流入流入口3130的沼气能够以之字形移动,第一流路形成部3155可形成沼气的移动通道。例如,第一流路形成部3155从与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之间的隔壁3120延长形成,或者可从外壳3110的下面内部延长形成。若在从外壳3110的下部的内面延长形成,则在内部形成空间可使与第一污染物质吸附的第一吸附剂移动至第四收集部3170。

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可配置在外壳3110的最上部面的下部。同样的,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可设置在将第二吸附剂喷射于外壳3110的上部空间的位置。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能够以粉末形状喷射与第二污染物质吸附第二吸附剂。喷射的第二吸附剂吸附第二污染物质向重力方向落下。例如,第二吸附剂可以是同时吸附硫化氢与硅氧烷的物质。第二吸附剂可包括硅沸石(Silicalite)、铁螯合物(Iron-Chelate)、氧化催化剂(Oxidation Catalyst)、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硅胶(Silica Gel)、硅藻土(Diatomite)、活性氧化铝(Activated Alumina)以及沸石(Zeolite)中的至少一种的吸附剂。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与第五供应部3230之间可包括进行连通、被使用者手动控制或者被控制部3260控制的开关部(未示出)。

第二流路形成部3165可形成沼气的移动通道,以使流入到气体移动部200的沼气以之字形移动。例如,第二流路形成部3165从与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之间的隔壁3120延长形成,或者可从隔壁3120的上部延长形成。若从隔壁3120的上部面延长形成,则在内部形成空间可使与第二污染物质吸附的第二吸附剂移动至第五收集部3210。

第四收集部3170与外壳3110结合,可在外壳3110的下部空间中收集第一吸附剂,该第一吸附剂与在沼气中包含的第一污染物质吸附。例如,为了更加容易收集吸附第一污染物质的第一吸附剂,外壳3110的下端可具有越向下直径越窄的形状。举另一示例,第四收集部3170还可包括用于更加容易收集第一吸附剂的吸附装置。

第四再生部3180可再生由第四收集部170收集的第一吸附剂。第四再生部3180可包括开关部(未示出),控制部3260根据需要开关开关部(未示出),进而可使第一吸附剂移动至第四再生部3180。例如,第四再生部3180可包括:从第一吸附剂物理性掉落第一污染物质的旋转单元;以及加热通过旋转单元的第一吸附剂来脱除第一污染物质的第一加热单元。对此的具体说明已在图11说明过,因此对此省略说明。

第四供应部3190可将通过第四再生部3170再生的第一吸附剂供应到喷射用飞行部3150,例如,第四供应部3190可由能够供应第一吸附剂的机械性运送部实现,或者可由诸如吸气装置或者送风装置的各种形态的装置实现。

气体移动部3200配置在隔壁3120与外壳3110之间的空间,可使沼气从下部空间向上部空间移动。例如,气体移动部3200可由能够使沼气通过的各种形态实现,诸如孔(hole)或者管形状等。例如,若气体移动部3200是管形状的情况下,在第一惯性碰撞板3201配置在管的内部,并且可使在沼气中包含的第一污染物质碰撞并落下。例如,第一污染物质可以是微量水分。

第五收集部3210与外壳部3110结合,并且从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喷射,进而可收集与隔壁3120碰撞的第二吸附剂。第二吸附剂可从外壳3110的上部空间中吸附在沼气包含的第一污染物质。隔壁3120可倾斜预定角度,以使第五收集部3210容易收集到从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喷射的第二吸附剂。

第五再生部3220可再生由第五收集部3210收集的第二吸附剂。第五再生部3220可包括开关部(未示出),控制部3260根据需要开关开关部(未示出),进而可使第二吸附剂移动至第五再生部3220。例如,第五再生部3220可包括:从第一吸附剂物理性掉落第一污染物质的旋转单元;以及加热通过旋转单元的第一吸附剂来脱除第一污染物质的第一加热单元。对此的具体说明已在图11说明过,因此省略对此的说明。

第五供应部3230可将由第五再生部3220再生的第二吸附剂供应到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例如,第五供应部3230由可供应第二吸附剂的机械性运送部实现,或者可由诸如吸气装置或者送风装置的各种形态的装置实现。

第一传感器3240可检测通过流入部3130的沼气的通过量。

第二传感器3250可检测通过气体移动部3200的沼气的通过量。

控制部3260可控制包括于空中预处理装置3000的全部结构。例如,控制部3260根据第一传感器3240以及第二传感器3250检测的沼气的通过量,可调节从第一空中喷射部3150以及第二空中喷射部3160喷射的第一吸附剂的量以及第二吸附剂的量。举另一示例,控制部3260可控制开关部(未示出)的开关。

根据本实施例的多重吸附装置适用于在填埋气体中包含的硫化氢是低浓度(例如,100ppm以下),并且硅氧烷是高浓度(例如,50~100mg/m3)的情况。在这一情况下,在沼气G中包含的低浓度的硫化氢几乎被第二吸附剂脱除,而高浓度的硅氧烷可几乎被粉末形态的第二吸附剂脱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将在填埋气体G中包含的高浓度的硫化氢变成低浓度硫化氢的高浓度硫化氢脱除装置200。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中预处理装置,喷射粉末形态的吸附剂来脱除污染物质,进而将吸附剂与污染物质的接触面积最大化,进而提高吸附效率。

另外,空中预处理装置将粉末形态的吸附剂连续喷射于沼气移动通道上,进而充分确保吸附剂与污染物质的吸附时间,进而显著提高吸附效率。

另外,空中预处理装置根据进入的沼气量调节喷射的吸附剂的量,进而可防止喷射不必要的量的吸附剂。

另外,空中预处理装置再生吸附污染物质的吸附剂,进而能够显著降低维护费用。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研究是得到了环境部全球塔环境技术开发事业中Non-CO2降低温室气体技术开发事业的支援。

对于如上所述的沼气净化系统,并不是要限定适用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与方法,而是也可选择性地组合各个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来构成上述的沼气净化系统,进而可使所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