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124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除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除湿装置,特别涉及具备水分吸附单元和制冷剂回路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供制冷剂循环;去湿构件,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以及解吸。该除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由配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第2热交换器而构成。

该除湿装置进行交替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在所述第1运转模式下,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并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对保持于去湿构件的水分进行解吸,在所述第2运转模式下,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并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由去湿构件从空气吸附水分。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525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除湿装置中,在第2运转模式中,当检测到霜附着(结霜)到第1热交换器时,进行结束第2运转模式而切换到第1运转模式的动作。由此,使附着于第1热交换器的霜的增大所致的空气风路的堵塞降低,抑制了送风量的下降。

但是,在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低且湿度高的情况下,从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的第2运转模式的开始起至霜附着到第1热交换器为止的时间(结霜时间)短,会频繁地实施第1运转模式与第2运转模式的切换。即,切换制冷剂流路的流路切换器(例如四通阀)会频繁地进行动作。

因此,流路切换器的切换动作的次数增大,存在产品寿命下降这样的课题。另外,第2运转模式会在利用去湿构件充分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之前结束,存在除湿效率下降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以如上所述的课题为背景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流路切换器的动作次数的除湿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单元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是由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切换制冷剂流路的流路切换器、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第2热交换器而成的,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循环;水分吸附部件,所述水分吸附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之间,进行在风路内流动的空气所包含的水分的吸附以及所吸附的水分的解吸;送风机,所述送风机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流动到所述风路内,且使空气依次流动到所述第1热交换器、所述水分吸附部件以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除湿对象空间的温度;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所述除湿对象空间的湿度;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流路切换器以及所述送风机,所述控制单元构成为执行第1吸附运转模式、第2吸附运转模式以及解吸运转模式中的任意运转模式,在所述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控制所述流路切换器以及所述压缩机,以使所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方式使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循环,使所述送风机动作,使所述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流动到所述风路内,进行由所述水分吸附部件进行的水分的吸附,在所述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使所述压缩机的动作停止而使所述制冷剂的循环停止,使所述送风机动作而使所述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流动到所述风路内,进行由所述水分吸附部件进行的水分的吸附,在所述解吸运转模式下,控制所述流路切换器以及所述压缩机,以使所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且使所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方式使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循环,使所述送风机动作,使所述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流动到所述风路内,进行所述水分吸附部件所吸附的水分的解吸,所述控制单元交替切换所述第1吸附运转模式和所述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与所述解吸运转模式。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交替切换第1吸附运转模式和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与解吸运转模式。因此,能够抑制流路切换器的动作次数。因此,能够抑制产品寿命的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水分吸附部件的平衡吸附量相对于相对湿度的推移的吸附等温线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所具备的控制单元和由控制单元控制的元件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的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的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的温度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的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的温度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的解吸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路径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的解吸运转模式下的温度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运转模式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除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除湿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装置100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除湿装置100具备被收容于框体(未图示)内的、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11、第1热交换器12a、第2热交换器12b、第3热交换器12c、减压装置13以及流路切换器14而成的制冷剂回路10、水分吸附部件20以及送风机30。另外,在除湿装置100的框体内形成将吸入口1a与吹出口1b进行连接的风路1,所述吸入口1a取入来自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除湿对象空气),所述吹出口1b向除湿对象空间放出空气。在风路1,从吸入口1a起依次配置第1热交换器12a、水分吸附部件20、第2热交换器12b、第3热交换器12c以及送风机30。

压缩机11被未图示的马达驱动,是对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容积式压缩机。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410a、r407c、r404a等hfc制冷剂、r22、r134a等hcfc制冷剂、或者如烃、氦那样的自然制冷剂等。另外,压缩机11的台数并非限定于1台,也可以并联或者串联地连接两台以上的压缩机。

第1热交换器12a、第2热交换器12b以及第3热交换器12c是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第1热交换器12a以及第2热交换器12b根据利用流路切换器14切换的制冷剂循环路径,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者蒸发器发挥功能。第3热交换器12c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3热交换器12c,从而能够将第1热交换器12a以及第2热交换器12b做成相同结构的热交换器。由此,能够使构件通用。

减压装置13对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调节流量。作为减压装置13,使用能够利用步进马达(未图示)调整节流的开度的电子膨胀阀、采用膜片作为受压部的机械式膨胀阀、或者毛细管。

流路切换器14是对流经第1热交换器12a以及第2热交换器12b的制冷剂的方向进行切换的四通阀。流路切换器14在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形成制冷剂按照第3热交换器12c、第2热交换器12b、减压装置13以及第1热交换器12a的顺序流过的流路。在后述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第3热交换器12c以及第2热交换器12b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第1热交换器12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外,流路切换器14在解吸运转模式下,形成制冷剂按照第3热交换器12c、第1热交换器12a、减压装置13以及第2热交换器12b的顺序流过的流路。在解吸运转模式下,第3热交换器12c以及第1热交换器12a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第2热交换器12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由流路切换器14进行的流路的切换由控制单元4(图3)控制。

水分吸附部件20是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12a与第2热交换器12b之间的去湿块。水分吸附部件20为了相对于除湿装置100的风路1的截面面积采用大的通风截面面积,由沿着风路1的截面的形状(多边形或者圆形等)的多孔质平板等构成。而且,空气沿水分吸附部件20的厚度方向通过。另外,对多孔质平板的表面进行涂敷、表面处理或者浸渍具有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吸湿并对湿度相对低的空气进行放湿的特性的吸附剂。作为吸附剂,使用沸石、硅胶、活性炭或者高分子吸附剂等。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水分吸附部件20的平衡吸附量相对于相对湿度的推移的吸附等温线图。一般当相对湿度变高时平衡吸附量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对湿度为80%以上的平衡吸附量与相对湿度为40~60%(例如50%)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的吸附剂。由此,能够提高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以及解吸能力。

送风机30是能够对通过除湿装置100的风路1的空气的流量进行变更的风扇。作为送风机30,使用利用dc风扇马达等马达驱动的离心风扇或者多叶片风扇等。此外,送风机30并非限定于被配置于风路1的最下游的情况,只要按照第1热交换器12a、水分吸附部件20、第2热交换器12b以及第3热交换器12c的顺序吹送目标风量即可。

除湿装置100还具备:温度湿度传感器2a,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2a检测从吸入口1a取入的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相对湿度);第2温度湿度传感器2b,所述第2温度湿度传感器2b检测通过水分吸附部件20之后的空气的温度以及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传感器3,所述风速传感器3检测通过风路1内的空气的速度(风速)。此外,风速传感器3并非限定于图1的配置(风路1的最下游),能够配置于能够检测通过风路1的风速的任意的位置。

此外,温度湿度传感器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温度传感器”以及“湿度传感器”。另外,第2温度湿度传感器2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温度传感器”以及“第2湿度传感器”。

另外,除湿装置100具备控制单元4、计时单元5以及存储单元6。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100所具备的控制单元4和由控制单元4控制的元件的框图。控制单元4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控制除湿装置100的整体。控制单元4基于来自温度湿度传感器2a、风速传感器3以及计时单元5的输出,进行送风机30的转速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控制、减压装置13的开度控制以及流路切换器14的切换控制等各种控制。计时单元5在控制单元4的控制之下测量除湿装置100的运转时间。存储单元6是存储除湿装置100的动作所需的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存储器。

接下来,对除湿装置100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除湿装置100通过由控制单元4控制流路切换器14,切换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循环路径,从而以第1吸附运转模式以及解吸运转模式进行动作。另外,除湿装置100通过由控制单元4控制压缩机11,对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和停止进行切换,从而以第1吸附运转模式和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任意一方进行动作。

在任意的运转模式下,都由控制单元4对送风机30进行驱动控制。由此,来自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从吸入口1a被取入到风路1内,按照第1热交换器12a、水分吸附部件20、第2热交换器12b、第3热交换器12c的顺序通过,从吹出口1b放出。在第1吸附运转模式或者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水分吸附部件20以使水分保持量少的方式对高湿的空气(例如相对湿度70%以上)进行吸附动作,在解吸运转模式下,以使水分保持量多的方式对低湿的空气(例如相对湿度60%以下)进行解吸动作。

图4表示第1吸附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循环路径,图5是表示第1吸附运转模式中的温度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另外,图6是表示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温度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另外,图7表示解吸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剂循环路径,图8是表示解吸运转模式中的温度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

(第1吸附运转模式: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

首先,参照图4,说明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动作。在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制冷剂沿着图4所示的实线流动。详细而言,被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第3热交换器12c。第3热交换器12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而一部分冷凝液化。通过了第3热交换器12c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器14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12b。第2热交换器12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而冷凝液化。通过了第2热交换器12b的制冷剂流入到减压装置13,在被减压装置13减压之后,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12a。第1热交换器12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而蒸发。通过了第1热交换器12a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器14,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1。

(第1吸附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的除湿装置100的风路1内的空气的动作。在第1吸附运转模式下,首先,从除湿装置100的吸入口1a导入的除湿对象空气(图5、1-1点)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12a。此处,除湿对象空气被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12a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成为水分被除湿后而成的除湿空气(图5、1-2点)。被第1热交换器12a冷却除湿后的空气流入到水分吸附部件20。此处,冷却除湿后的空气的相对湿度高达80~90(%rh)左右,所以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剂易于吸附水分。由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剂对水分进行吸附(除湿),低湿化的空气(图5、1-3点)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12b。第2热交换器12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通过的空气被加热,温度上升(图5、1-4点)。通过了第2热交换器12b的空气流入到第3热交换器12c。第3热交换器12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通过的空气被加热,温度上升(图5、1-5点)。通过了第3热交换器12c的空气从吹出口1b放出。

(第2吸附运转模式: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

在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控制单元4使压缩机11的动作停止,使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循环停止。

(第2吸附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的除湿装置100的风路1内的空气的动作。在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从除湿装置100的吸入口1a导入的除湿对象空气在第1热交换器12a中不进行热交换而通过第1热交换器12a。通过了第1热交换器12a的除湿对象空气(图6、1-2a点)利用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剂对水分进行吸附(除湿)(图6、1-3a点)。被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剂低湿化的空气在第2热交换器12b中不进行热交换而通过第2热交换器12b,从吹出口1b放出。

(解吸运转模式: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解吸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动作。在解吸运转模式下,制冷剂沿着图7所示的实线流动。详细而言,被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第3热交换器12c。第3热交换器12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而一部分冷凝液化。通过了第3热交换器12c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器14,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12a。第1热交换器12a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而冷凝液化。通过了第1热交换器12a的制冷剂流入到减压装置13,在被减压装置13减压之后,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12b。第2热交换器12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而蒸发。通过了第2热交换器12b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器14,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1。

(解吸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解吸运转模式下的除湿装置100的风路1内的空气的动作。从除湿装置100的吸入口1a导入的除湿对象空气(图8、2-1点)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12a。此处,除湿对象空气被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12a加热,温度上升(图8、2-2点)。通过了第1热交换器12a的空气流入到水分吸附部件20。此处,被第1热交换器12a加热的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导入时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低,所以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剂易于对水分进行解吸。由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剂对水分进行解吸(加湿),低温高湿化的空气(图8、2-3点)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12b。第2热交换器12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所以通过第2热交换器12b的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成为水分被除湿后而成的除湿空气(图8、2-4点)。被第2热交换器12b冷却除湿后的空气流入到第3热交换器12c。第3热交换器12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以通过的空气被加热,温度上升(图8、2-5点)。通过了第3热交换器12c的空气从吹出口1b放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热交换器12a或者第2热交换器12b结霜的情况下,利用流路切换器14对制冷剂流路(运转模式)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利用冷凝热来除霜。由此,无需具备用于除霜的加热器,或者为了除霜而使压缩机11停止等,能够削减消耗电力以及削减除霜时间。另外,在解吸运转模式下,不进行由水分吸附部件20进行的除湿,而仅进行由第2热交换器12b进行的除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第3热交换器12c,从而成为抑制第1热交换器12a中的冷凝热的结构。由此,能够使在第2热交换器12b中未完全捕获的水分量降低。

接下来,对各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交替切换第1吸附运转模式和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与解吸运转模式来进行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的除湿。控制单元4在实施了解吸运转模式之后,根据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选择第1吸附运转模式和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任意一方,实施所选择的运转模式。以下,基于图9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运转模式切换处理的流程图。当除湿装置100的运转开始时,控制单元4实施解吸运转模式(s1)。控制单元4基于由计时单元5测量的时间,判断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在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s2:否),返回到步骤s1。另一方面,在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s2:是),控制单元4从温度湿度传感器2a获取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湿度(s3)。

然后,控制单元4获取预先存储于存储单元6的温度阈值tr以及湿度阈值rhr,判断是否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t比温度阈值tr低,且除湿对象空气的湿度rh比湿度阈值rhr高(s4)。此处,湿度阈值rhr例如设定为能够充分地确保水分吸附部件20的平衡吸附量的湿度(例如80%)。另外,温度阈值tr例如设定为在第1热交换器12a容易发生结霜的温度(例如15℃~20℃)。

在步骤s4中,在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t为温度阈值tr以上,或者除湿对象空气的湿度rh为湿度阈值rhr以下的情况下(s4:否),控制单元4选择第1吸附运转模式(s5)。然后,控制单元4利用流路切换器14切换制冷剂流路,实施第1吸附运转模式。

接下来,控制单元4判断第1吸附运转模式的结束条件是否成立(s6)。在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控制单元4实施解吸运转模式。

作为第1吸附运转模式的结束条件,例如,既可以在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判定为结束条件成立,也可以在第1热交换器12a检测到结霜时判定为结束条件成立。对于向第1热交换器12a的结霜而言,例如在被判断为由风速传感器3检测出的风速下降到基准值以下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在第1热交换器12a结霜。此外,结霜的检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制冷剂回路10的低压压力比规定值低的时间持续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第1热交换器12a的翅片表面温度为0℃以下的状态持续而发生结霜。

另一方面,在步骤s4中,在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t比温度阈值tr低且除湿对象空气的湿度rh比湿度阈值rhr高的情况下(s4:是),控制单元4选择第2吸附运转模式(s7)。在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控制单元4使压缩机11的动作停止,使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的循环停止。此时,控制单元4不使流路切换器14动作,而流路的切换状态依旧是解吸运转模式下的切换状态。由此,低温且高湿的除湿对象空气在第1热交换器12a中不进行热交换而通过第1热交换器12a,由水分吸附部件20的吸附剂吸附水分。

接下来,控制单元4判断第2吸附运转模式的结束条件是否成立(s8)。在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s8:是),返回到步骤s1,控制单元4实施解吸运转模式。

作为第2吸附运转模式的结束条件,例如,在温度湿度传感器2a检测出的温度与第2温度湿度传感器2b检测出的温度的温度差低于预先设定的温度差时,判断为结束条件成立。即,在通过水分吸附部件20之前的空气的温度与通过了水分吸附部件20之后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差低于预先设定的温度差时,结束第2吸附运转模式,切换到解吸运转模式。进行这样的基于温度差的判定是因为当水分吸附部件20的水分吸附量饱和时,通过水分吸附部件20的空气不再产生温度变化。此外,不限于温度,也可以在通过水分吸附部件20之前的空气的湿度与通过了水分吸附部件20之后的空气的湿度的湿度差低于预先设定的湿度差时,判定为结束条件成立。进行这样的基于湿度差的判定是因为当水分吸附部件20的水分吸附量饱和时,通过水分吸附部件20的空气不再产生湿度变化。此外,在不进行基于上述温度差或者湿度差的判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做成不设置第2温度湿度传感器2b的结构。

此外,第2吸附运转模式的结束条件不限于这些,也可以在第2吸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判定为结束条件成立。例如,预先设定直至水分吸附部件20的水分吸附量饱和为止的足够的时间。另外例如,也可以预先根据水分吸附部件20的规格、实验数据等,根据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获取直至水分吸附部件20的水分吸附量饱和为止的时间,根据第2吸附运转模式的开始时的温度以及湿度设定上述规定时间。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4交替切换第1吸附运转模式和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与解吸运转模式。因此,能够抑制流路切换器14的动作次数。另外,在第2吸附运转模式下,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的循环停止,所以除湿对象空气不进行热交换而通过第1热交换器12a。因此,在第1热交换器12a中不发生结霜,能够抑制运转模式被频繁地切换。不实施与第1热交换器12a中的结霜相伴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所以不在由水分吸附部件20充分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之前切换到解吸运转模式,能够抑制除湿效率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4在从第2吸附运转模式向解吸运转模式切换时、或者从解吸运转模式向第2吸附运转模式切换时,不使流路切换器14动作。因此,能够减少流路切换器14的切换次数,能够抑制与开闭次数增加相伴的故障,提供可靠性高的除湿装置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上或者除湿对象空气的湿度为预先设定的湿度以下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选择第1吸附运转模式。另外,在除湿对象空气的温度比预先设定的温度低且除湿对象空气的湿度比预先设定的湿度高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选择第2吸附运转模式。即,在除湿对象空气为低温高湿的条件下,选择不实施除湿对象空气的冷却的第2吸附运转模式。因此,能够抑制向第1热交换器12a结霜的发生,并且能够抑制流路切换器(例如四通阀)频繁地进行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水分吸附部件20的前后的空气的温度差或者湿度差低于预先设定的值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结束第2吸附运转模式,实施解吸运转模式。因此,在水分吸附部件20中的吸附量饱和的情况下,能够从第2吸附运转模式切换到解吸运转模式。因此,在由水分吸附部件20充分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之前第2运转模式不会结束,能够抑制除湿效率的下降。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除湿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100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除湿装置100与实施方式1的区别点在于未具备第3热交换器12c。其它除湿装置100的结构以及运转模式切换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从压缩机11流入到流路切换器14,之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流经与运转模式相应的制冷剂循环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控制单元4交替切换第1吸附运转模式和第2吸附运转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与解吸运转模式。因此,能够抑制流路切换器14的动作次数。

以上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或者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风路;1a:吸入口;1b:吹出口;2a:温度湿度传感器;2b:第2温度湿度传感器;3:风速传感器;4:控制单元;5:计时单元;6:存储单元;10:制冷剂回路;11:压缩机;12a:第1热交换器;12b:第2热交换器;12c:第3热交换器;13:减压装置;14:流路切换器;20:水分吸附部件;30:送风机;100:除湿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