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空双层滤料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865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空双层滤料波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滤料波管,尤其涉及一种中空双层滤料波管。



背景技术:

目前,盐碱地排盐用的滤料波管,单层滤料波管存在处理效果不理想,有时候不能够达到安装设计的排放要求,从而会影响盐碱地排盐;另外,单层滤料波管装填滤料操作复杂,不能够便于工作人员填装滤料;因此,我们需要一种中空双层滤料波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中空双层滤料波管。

一种中空双层滤料波管,包括注料装置、排料装置、外管、第一滤料装填室、第二滤料装填室和网孔内管;所述注料装置设置在外管圆周面上;所述注料装置设置有滤料添加盖、螺纹和密封圈;所述滤料添加盖设置在注料装置正上方,且滤料添加盖通过螺纹锁紧设计;所述滤料添加盖设置有防滑凸条;所述防滑凸条设置在滤料添加盖的上部圆周面上,且防滑凸条无缝粘接在滤料添加盖上设计;所述螺纹设置在注料装置顶部中央内壁上设计;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注料装置的顶部中央外壁上;所述排料装置设置在外管上注料装置的右侧;所述排料装置设置有防护网和旋盖;所述防护网设置在排料装置内壁中央位置,且防护网能够自由拆卸清洗设计;所述旋盖设置在排料装置上部中央位置处,且旋盖螺纹锁紧在排料装置上设计;所述旋盖设置有橡胶垫和把手;所述橡胶垫设置在旋盖的下表面上,且橡胶垫水平无缝固定在旋盖上设计;所述把手设置在旋盖的上表面中央位置,且把手水平无缝焊接固定在旋盖上;所述外管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设置在注料装置与外管接触处外侧;所述第一滤料装填室设置在外管内;所述第一滤料装填室设置有石英砂滤料和孔道;所述石英砂滤料设置在第一滤料装填室内;所述孔道设置在第一滤料装填室与第二滤料装填室之间,且孔道穿透过两相邻管壁设计;所述第二滤料装填室设置在第一滤料装填室相连内侧设计;所述第二滤料装填室设置有无烟煤滤料和排料管;所述无烟煤滤料设置在第二滤料装填室内;所述排料管设置在外管、第一滤料装填室和第二滤料装填室上;所述网孔内管设置在外管的最中心位置,且网孔内管与第二滤料装填室相连通设计;所述网孔内管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圆孔内管上排料管外侧后方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注料装置设置在外管圆周面上,且注料装置均匀分布在外管上设计,注料装置无缝焊接固定在外管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注料装置的顶部中央外壁上,且密封圈的内径等于滤料添加盖下部直径设计并无缝粘接在注料装置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排料装置设置在外管上注料装置的右侧,且两排料装置对称固定在外管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卡槽设置在注料装置与外管接触处外侧,且卡槽垂直无缝焊接固定设计,卡槽的内径等于注料装置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滤料装填室设置在外管内,且第一滤料装填室与外管内壁相连设计,第一滤料装填室与注料装置、排料装置以及排料管均连通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排料管设置在外管、第一滤料装填室和第二滤料装填室上,且排料管与第二滤料装填室、第一滤料装填室以及排料装置连通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圆孔内管上排料管外侧后方位置,且缓冲装置直径等于网孔内管的内径设计。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外管按照技术要求需要起始端深埋入地下1.2米,终端深埋地下1.5米,且按照水流方向从西向东铺设,铺设坡比为0.07%,各外管间距为18米;注料装置用于先装填无烟煤滤料,再装填石英砂滤料使用;排料装置用于利用灌溉水和大气降水对网孔内管以上的含盐土层进行冲洗脱盐,即一方面不让地下水位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方面是控制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到地面蒸发的过程;就是利用这一水盐运动规律,借助水的重力自运动,将土壤的盐分挟带到外管内通过排料装置中石英砂滤料的作用吸出含盐颗粒物,从而随着水流从排料装置排出;第一滤料装填室用于装填石英砂滤料使用;第二滤料装填室用于装储无烟煤滤料使用;石英砂滤料用于辅助盐碱地中盐形成颗粒物,和随着水流碰撞将盐块杂碎使用;无烟煤滤料用于在盐碱地排盐过程中,吸附、截留水中的悬浮杂物、絮状物等,从而防止管道堵塞使用;孔道用于装储滤料和排出滤料使用;排料管用于将使用后的滤料排出,便于有效地排盐使用;网孔内管用于形成第二滤料装填室的内壁,以及充分接触污染水质,使管道内所要排出的盐与滤料充分接触;缓冲装置用于减缓盐块的流动速度,使盐块充分接触滤料,继而变成碎状的盐晶块,从而顺着排料装置排出,最终达到处理和排盐的效果;本发明中空双层滤料波管具有盐碱地排盐效果显著;能够防止管道排盐过程中堵塞;能够很方便的填装滤料;而且将滤料集成到波管内,更加实用便捷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中空双层滤料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中空双层滤料波管截面图。

图3为中空双层滤料波管中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中空双层滤料波管中排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滤料添加盖;2、防滑凸条;3、外管;4、卡槽;5、密封圈;6、螺纹;7、排料装置;8、旋盖;9、把手;10、橡胶垫;11、防护网;12、第一滤料装填室;13、第二滤料装填室;14、孔道;15、排料管;16、石英砂滤料;17、网孔内管;18、无烟煤滤料;19、注料装置;20、缓冲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4,一种中空双层滤料波管,包括注料装置19、排料装置7、外管3、第一滤料装填室12、第二滤料装填室13和网孔内管17;所述注料装置19设置在外管3圆周面上,且注料装置19均匀分布在外管3上设计,注料装置19无缝焊接固定在外管3上;所述注料装置19设置有滤料添加盖1、螺纹6和密封圈5;所述滤料添加盖1设置在注料装置19正上方,且滤料添加盖1通过螺纹6锁紧设计;所述滤料添加盖1设置有防滑凸条2;所述防滑凸条2设置在滤料添加盖1的上部圆周面上,且防滑凸条2无缝粘接在滤料添加盖1上设计;所述螺纹6设置在注料装置19顶部中央内壁上设计;所述密封圈5设置在注料装置19的顶部中央外壁上,且密封圈5的内径等于滤料添加盖1下部直径设计并无缝粘接在注料装置19上;所述排料装置7设置在外管3上注料装置19的右侧,且两排料装置7对称固定在外管3上;所述排料装置7设置有防护网11和旋盖8;所述防护网11设置在排料装置7内壁中央位置,且防护网11能够自由拆卸清洗设计;所述旋盖8设置在排料装置7上部中央位置处,且旋盖8螺纹锁紧在排料装置7上设计;所述旋盖8设置有橡胶垫10和把手9;所述橡胶垫10设置在旋盖8的下表面上,且橡胶垫10水平无缝固定在旋盖8上设计;所述把手9设置在旋盖8的上表面中央位置,且把手9水平无缝焊接固定在旋盖8上;所述外管3设置有卡槽4;所述卡槽4设置在注料装置19与外管3接触处外侧,且卡槽4垂直无缝焊接固定设计,卡槽4的内径等于注料装置19的外径;所述第一滤料装填室12设置在外管3内,且第一滤料装填室12与外管3内壁相连设计,第一滤料装填室12与注料装置19、排料装置7以及排料管15均连通设计;所述第一滤料装填室12设置有石英砂滤料16和孔道14;所述石英砂滤料16设置在第一滤料装填室12内;所述孔道14设置在第一滤料装填室12与第二滤料装填室13之间,且孔道14穿透过两相邻管壁设计;所述第二滤料装填室13设置在第一滤料装填室12相连内侧设计;所述第二滤料装填室13设置有无烟煤滤料18和排料管15;所述无烟煤滤料18设置在第二滤料装填室13内;所述排料管15设置在外管3、第一滤料装填室12和第二滤料装填室13上,且排料管15与第二滤料装填室13、第一滤料装填室12以及排料装置7连通设计;所述网孔内管17设置在外管3的最中心位置,且网孔内管17与第二滤料装填室13相连通设计;所述网孔内管17设置有缓冲装置20;所述缓冲装置20设置在圆孔内管17上排料管15外侧后方位置,且缓冲装置20直径等于网孔内管17的内径设计;外管3按照技术要求需要起始端深埋入地下1.2米,终端深埋地下1.5米,且按照水流方向从西向东铺设,铺设坡比为0.07%,各外管3间距为18米;注料装置19用于先装填无烟煤滤料18,再装填石英砂滤料16使用;排料装置7用于利用灌溉水和大气降水对网孔内管17以上的含盐土层进行冲洗脱盐,即一方面不让地下水位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方面是控制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到地面蒸发的过程;就是利用这一水盐运动规律,借助水的重力自运动,将土壤的盐分挟带到外管3内通过排料装置7中石英砂滤料16的作用吸出含有盐的较大颗粒物,从而随着水流从排料装置7排出;第一滤料装填室12用于装填石英砂滤料16使用;第二滤料装填室13用于装储无烟煤滤料18使用;石英砂滤料16用于辅助盐碱地中的盐形成较大颗粒物,石英砂滤料16的表面有多孔二氧化硅包覆层,二氧化硅包覆层会吸收水中的钠离子,从而形成含盐的颗粒物。和随着水流碰撞将含盐的较大颗粒物杂碎使用;无烟煤滤料18用于在盐碱地排盐过程中,吸附、截留水中的悬浮杂物、絮状物等,从而防止管道堵塞使用;孔道14用于装储滤料和排出滤料使用;排料管15用于将使用后的滤料排出,便于有效地排盐使用;网孔内管17用于形成第二滤料装填室13的内壁,以及充分接触污染水质,使管道内所要排出的盐与滤料充分接触;缓冲装置20用于减缓盐块的流动速度,使含盐的较大颗粒物充分接触滤料,继而变成含盐的较小颗粒物,从而顺着排料装置7排出,最终达到处理和排盐的效果。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由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