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32174发布日期:2018-06-19 19:4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化工设备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破碎设备是对原料(例如结块的石灰)进行挤压,将原料挤压成粉末状的设备。破碎设备通常包括机架、压头和液压缸,其中压头和液压缸均设置在机架上,压头用于对位于其下方的原料进行挤压,液压缸则用于带动压头相对于机架进行上下运动。

某些破碎设备如压板破碎机,通常由外壳、轴、压板等组成。主要用于破碎煤矸石、石膏、块状石灰等带有一定硬度的物料,从而为作水泥原料使用。

工作时压头在外壳内作升降运动,下降时压头对物料时行冲击挤压,反复冲击最终使物料破碎成粉末状;然而上升运动中,压头并未对物料做功。因此,现有破碎设备的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量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的制备方法,依照本发明制出的破碎设备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

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壳体分解为壳体底部、壳体顶部与壳体侧壁;然后先安放壳体底部,所述壳体底部上设有用于存放原料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槽口处放置有盖设于原料上的盖板,所述盖板与开口槽槽口的形状尺寸匹配;

B.在壳体顶部的外侧安装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上设有穿过壳体顶部的活塞杆;装配液压分配体,所述液压分配体包括外筒以及固设在外筒内的内筒,所述内筒上部与所述外筒相联通;在所述内筒下部安装第一活塞,所述活塞杆介入到所述内筒处,在所述内筒与外筒之间安装第二活塞,第二活塞呈中空环形,将外筒的上端面焊接在壳体顶部的内侧面,即用壳体顶部封闭所述液压分配体;

其中第一活塞、外筒、内筒与第二活塞共同形成第一密闭腔室,向第一密闭腔室内灌入填充液,在内筒上部安装第三活塞,第三活塞位于所述第二活塞的上方,所述第三活塞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在所述第一活塞上连接用于挤压所述原料的压板,在第二活塞上周向连接朝向所述开口槽槽口的压杆,所述压板上设有供所述压杆通过的通孔;所述压板的形状尺寸以及压杆的分布面积均与所述盖板一致;

C.将壳体顶部焊接到壳体侧壁上,然后将壳体顶部与壳体侧壁起吊,使得壳体侧壁能够罩到壳体底部上,然后将壳体底部与壳体侧壁焊接在一起,即形成所需要的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

为方便理解本方案的技术效果,现将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介绍如下:

1、安装第三活塞前需要先将填充液灌入由第一活塞、外筒、内筒与第二活塞共同形成的第一密闭腔室内,然后再将固定在活塞杆上的第三活塞介入到内筒上部,并且通过活塞环实现第三活塞与内筒之间的稳定安装;这样第三活塞与第二活塞之间以及第三活塞与第一活塞之间的腔室均会灌有足量的填充液。

2、整个设备安装完成后再启动液压缸,伴随着活塞杆的上下升降,第三活塞也会在内壁上部上下移动,这将直接促成第一、二活塞的升降:当第三活塞向下移动时,会直接推动第一活塞下移,此时第三活塞与第二活塞之间有会形成促使第二活塞上移的负压;当第三活塞向上移动时,所述填充液迅速向外筒处流动,外筒内的液压值骤增,促使第二活塞向下运动,此时第三活塞与第一活塞之间有会形成促使第一活塞上移的负压;

3、第一、三活塞升降的同时,所述压板与压杆都可以通过所述盖板施压,从而实现对原料挤压,使原料成为粉末状。通过后续改进,压板也可以独自对原料进行挤压。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

1、效率提升。无论活塞杆升降,所述原料均会受到来自盖板的挤压,比起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的制备方法效率提升了一倍,而且这种效率的提升不是建立在增大挤压面积的前提下实现的;

2、升降过程中活塞杆不需要减速。现有技术中考虑到上升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粉碎,而且上升的速度如果与下降时一致,会对壳体产生不必要的冲击,所以现有技术中会对上升速度进行控制,使之明显小于下降速度;本发明采用填充液即流体作为力的传导介质与缓冲介质,既能在升程将活塞杆的推力直接转化为对第一、二活塞的推动力,又能缓冲各活塞及活塞杆对内、外筒的冲击力。

3、壳体的横截面积不变。如果让活塞杆带动两组压板交错升降,一样可以实现上述“效率提升”的效果,然而为了避免两组压板之间产生空间干涉,就需要让两组压板针对不同位置的原料进行施压,在不改变面板面积的前提下,这样明显是要增大壳体一倍的横截面积,才能实现本发明相同的加工效率。而本发明在原料上放置盖板,用于分别接受来自压杆与压板的挤压压力,而且通过限定压板与压杆的结构关系(压板上设有供所述压杆通过的通孔),使压板与压杆能够在上下升降过程中作用于相同的区域,而不发生交互干扰,所述壳体的横截面积因而也没有必要进行扩大。

进一步,所述第三活塞、内筒、外筒以及第二活塞之间形成有第二密闭腔室;在所述步骤B中安装完第三活塞后,将填充液从液压分配体中舀出一部分,使得第二密闭腔室内存在一定的填充气体;所述活塞杆与外筒顶部之间设有透气不透水的密封材料,所述第二活塞与壳体顶部之间设有复位弹簧。

在不作进一步改进前,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的行程是一致的,为了使所述压板与压杆落到所述盖板上后能及时复位,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的初始安装位置也必须一致,这样会增大液压分配体的安装难度。本发明通过在第二密闭腔室内设置填充气体,在活塞杆与外筒顶部之间设置透气不透水的密封材料,从而来改变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的联动关系,只有在第三活塞上移并将所述填充气体从外筒中排出时,所述第一活塞才能下移;第三活塞下移时不会产生负压,而是会从外筒的外部吸收气体进入第二密闭腔室,所述第二活塞需要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

与调节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的初始安装位置相比,本发明通过调节初始的填充气体的含量就能与实现压板与压杆的及时下移与复位,安装难度明显降低。

进一步,在步骤A中安放完壳体底部后,在所述开口槽侧壁上开设供所述盖板通过的导向口,在所述压杆与盖板之间设置连接两者的牵引绳,要求牵引绳绕经所述导向口;在开口槽侧壁与盖板之间设置连接两者的复位弹性筋。

由于盖板的存在,所述压板是间接挤压在原料上的,而压杆如果脱离了盖板,就只能对原料进行局部点压,无实现大面积的挤压破碎的效果;为此,将盖板与压杆连接,在压杆上移时,盖板受牵引绳牵引,盖板直接通过导向口而从开口槽中撤出,避免盖板对压板产生阻挡;在压杆下移时,盖板受复位弹性筋作用,又回到开口槽内,使压杆能够通过所述盖板来对原料进行挤压。

采用牵引绳与复位弹性筋,是为了避免盖板或压板挤压时,所述牵引绳与复位弹性筋对盖板或压板造成刚性阻碍。

进一步,导向口的口径为盖板的两倍。

为了保证盖板撤出或复位时能顺利通过导向口,特将所述盖板做大。

进一步,在步骤A中安放完壳体底部后,在开口槽侧壁上至少设置两个复位弹性筋,两个复位弹性筋呈60-120度的夹角,在所述盖板上设置与所述压杆形位对应的盲孔。

进一步,在所述盲孔内设有橡胶垫。

虽然压杆的高度位置一直在变化,但是压杆在地面上的投影是确定,所以只要在盖板上设置带橡胶垫的盲孔,而且让压杆每次均能下落到盲孔内,就能防止压杆对盖板产生过大的冲击性的伤害。虽然盖板与开口槽槽口形状尺寸匹配,盖板大体上不会错位,但如果仅设置一个复位弹性筋或两个复位弹性筋的夹角较小,很难保证每次复位后的盖板不发生周向转动(盲孔将发生错位)。为了作到所述的“均能下落到盲孔内”,设置两个呈一定夹角的复位弹性筋,对所述盖板进行准确复位,避免盲孔错位后盖板承受过大的冲击性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一而制造出的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壳体底部4、壳体顶部2、壳体侧壁3、盖板14、牵引绳5、复位弹性筋13、第一活塞12、第二活塞11、第三活塞9、液压缸1、内筒8、外筒7、第三密闭腔室10、压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参见图1)的制备方法,

A.将壳体分解为壳体底部4、壳体顶部2与壳体侧壁3;然后先安放壳体底部4,所述壳体底部4上设有用于存放原料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槽口处放置有盖设于原料上的盖板14,所述盖板14与开口槽槽口的形状尺寸匹配;在所述开口槽侧壁上开设供所述盖板14通过的导向口,在所述压杆与盖板14之间设置连接两者的牵引绳5,要求牵引绳5绕经所述导向口;在开口槽侧壁与盖板14之间设置连接两者的复位弹性筋13;所述导向口的口径为盖板14厚度的两倍。

B.在壳体顶部2的外侧安装液压缸1,所述液压缸1上设有穿过壳体顶部2的活塞杆;装配液压分配体,所述液压分配体包括外筒7以及固设在外筒7内的内筒8,所述内筒8上部与所述外筒7相联通;在所述内筒8下部安装第一活塞12,所述活塞杆介入到所述内筒8处,在所述内筒8与外筒7之间安装第二活塞11,第二活塞11呈中空环形,将外筒7的上端面焊接在壳体顶部2的内侧面,即用壳体顶部2封闭所述液压分配体;

其中第一活塞12、外筒7、内筒8与第二活塞11共同形成第一密闭腔室,向第一密闭腔室内灌入填充液,在内筒8上部安装第三活塞9,第三活塞9位于所述第二活塞11的上方,所述第三活塞9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在所述第一活塞12上连接用于挤压所述原料的压板6,在第二活塞11上周向连接朝向所述开口槽槽口的压杆,所述压板6上设有供所述压杆通过的通孔;所述压板6的形状尺寸以及压杆的分布面积均与所述盖板14一致;

C.将壳体顶部2焊接到壳体侧壁3上,然后将壳体顶部2与壳体侧壁3起吊,使得壳体侧壁3能够罩到壳体底部4上,然后将壳体底部4与壳体侧壁3焊接在一起,即形成所需要的混凝土原料破碎设备。

一般外筒7的下端要低于内筒8下端,所述内筒8下端就是第一、二活塞的理论极限下移位置。在步骤A中或以在开口槽侧壁上设置两个复位弹性筋13,两个复位弹性筋13呈60-120度的夹角,在所述盖板14上设置与所述压杆形位对应的盲孔,并在所述盲孔内设置橡胶垫。

为了能让压杆与压板6在合理的高度位置移动(初始位置到开口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压杆的长度,而压板6是通过连接杆固定在第一活塞12上的,所以通过设定连接杆的长度值一样可以达到调整高度位置的效果。

所述开口槽侧壁上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的复位弹性筋13,两个复位弹性筋13呈60-120度的夹角,所述盖板14上设有与所述压杆形位对应的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橡胶垫。所述填充液采用工业导热油WT-320导热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作如下改进:所述第三活塞、内筒、外筒以及第二活塞之间形成有第二密闭腔室,所述第三活塞、内筒以及第一活塞之间形成有第三密闭腔室10(如图1所示);在所述步骤B中安装完第三活塞9后,将填充液从液压分配体中舀出一部分,使得第二密闭腔室内存在一定的填充气体;所述活塞杆与外筒7顶部之间设有透气不透水的密封材料,所述第二活塞11与壳体顶部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密封材料可以采用膨化聚四氟乙烯或采用透气垫片。与调节第一活塞12与第二活塞11的初始安装位置相比,本实施例通过调节初始的填充气体的含量就能与实现压板6与压杆的及时下移与复位,安装难度明显降低。填充气体的初始体积要严格控制,要做到,初始安装时,液压分配体内的液面要高于内筒8上端,所述填充气体的体积仅占第二密闭腔室的1%-7%即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实施例三

本实施在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液压杆替换为电机,所述活塞杆替换为由电机带动的升降杆,升降杆与第三活塞之间采用锚固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