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F板材表面水性漆微波固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2682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MDF板材表面水性漆微波固化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粉末喷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MDF板材胚料前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MDF板材表面在喷涂导电液之前需要涂布水性漆进行打底。

水性漆涂料由于使用水作为分散介质,使得其干性较溶剂型木器涂料更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当遇到低温或潮湿的天气时,涂料施工人员普遍采用的就是热风干燥和红外加热干燥,但是这两种强制干燥方式对于水性漆涂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热风干燥的特点是设备投入较简单,但是在于对底材和湿膜的加热速度较慢,这就延长了整个干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施工情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也易引起干燥效果的变化,如涂膜的厚度、空气的湿度以及热风的温度等。红外加热干燥相比热风干燥来能够缩短整个干燥过程;但是会产生明显的温度梯度,它的干燥是由表面向内部延伸的,这就使得它不适合用于干燥较厚的涂膜;红外干燥只能加热红外线能够照射到的区域,不能用来干燥立体的物件,并且红外干燥对于能量的消耗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MDF板材表面水性漆微波固化设备,该设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就能将MDF板材表面的水性漆进行干燥,MDF板材受热均匀,而且不会引起MDF板材的变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MDF板材表面水性漆微波固化设备,包括控制器、烘道和输送装置,所述烘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输送装置中的输送带贯穿整个烘道,所述烘道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各设置有块导向盖板,所述导向盖板盖在所述输送带上,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输送装置的支架上,所述导向盖板与所述输送带之间形成导向通道;所述烘道中设置有微波发生器、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所述烘道的顶部设置有湿气排放装置和热气排放装置,所述温度感应器与所述热气排放装置电连接,所述温度感应器与所述湿气排放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微波发生器位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分别分布在所述烘道的两侧和顶部。

进一步的是,所述烘道内部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一个圆拱形的罩板,所述微波发生器分布在所述罩板上。

将涂布了水性漆的MDF板材放置在输送带上传输进烘道中进行微波烘干,而微波发生器产生的微波能可以穿透MDF板材内部里外同时加热,以每秒数亿次的震荡,使MDF板材得分子之间互相摩擦产生热量,自行发热。微波干燥具有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对单组分或双组分聚氨酯水性漆涂料,都能大幅加快水分的挥发,从而避免不同气候、不同空气湿度对聚氨酯水性漆涂料的施工的影响;微波干燥后的涂膜可以立即打磨和包装处理,从而大幅缩短每道工艺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实施例一公开的MDF板材表面水性漆微波固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公开的烘道中微波发生器的分布图;

图3为实施例二公开的烘道中微波发生器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2,MDF板材表面水性漆微波固化设备,包括控制器1、烘道2和输送装置3,烘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输送装置中的输送带3a贯穿整个烘道,烘道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各设置有块导向盖板4,导向盖板盖在输送带上,并通过螺栓固定在输送装置的支架上,导向盖板与输送带之间形成导向通道;烘道中设置有微波发生器5、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微波发生器位于输送带的上方,分别分布在烘道的两侧和顶部;烘道的顶部设置有湿气排放装置6和热气排放装置7,温度感应器与热气排放装置电连接,温度感应器与湿气排放装置电连接。

将涂布了水性漆的MDF板材放置在输送带上传输进烘道中进行微波烘干,而微波发生器产生的微波能可以穿透MDF板材内部里外同时加热,以每秒数亿次的震荡,使MDF板材得分子之间互相摩擦产生热量,自行发热,从而进行干燥。

微波干燥具有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对单组分或双组分聚氨酯水性漆涂料,都能大幅加快水分的挥发,从而避免不同气候、不同空气湿度对聚氨酯水性漆涂料的施工的影响;微波干燥后的涂膜可以立即打磨和包装处理,从而大幅缩短每道工艺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烘道内部与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一个圆拱形的罩板8,微波发生器5’分布在罩板上。微波发生器在输送带上方呈圆拱形排布,使得输送带上的MDF板材能全面的接受到微波能。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