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5143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科学实验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离心管。



背景技术:

在生物科学,特别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离心技术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每个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都已配备各种型式的离心机以完成各种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在使用时,通过离心机对离心管内的溶液的离心分离和制备,其溶液悬浮在离心管内,在离心管的高速旋转下,由于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使溶液内悬浮的微小颗粒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从而与溶液分离。

生物样品在进行提取离心后,对于需要离心管内的沉淀物,需要将离心管上层的上清液分离出。如收集细胞,在倒出或是吸取出上清液时,常会在分离上清液过程时一并带出部分细胞,造成离心管内细胞的流失,尤其是需要多次离心时,细胞数量损失很大,这样就会大大影响所需生物样品中所需沉淀物的收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管,其可有效减少细胞收集离心后细胞数量的损失。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离心管,包括管体和管盖,在离心管的管体内设有一过滤膜,过滤膜小于管体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过滤膜位于管体中距离管口端的近三分之一处。

进一步,过滤膜与管体的内管壁之间形成有可进行添加液体的缺口。

进一步,过滤膜中形成有孔径小于所分离细胞大小的过滤孔。

进一步,过滤膜与管体的内管壁之间形成45°。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在离心管的管体内增加一过滤膜,在离心处理后,过滤膜可有效减少离心后的细胞在去除离心上清液时随上清液一起流失,而离心管中无过滤膜的一侧也方便在往离心管内添加液体,不影响细胞的收集与分离,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离心后离心管内细胞的流失,同时不影响本来离心管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管体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离心管,包括管体1和管盖2,管体1上方形成管口11,管盖2用以密封覆盖管口。管盖2可与管盖分离设置,可在管口11上形成外螺纹或是内螺纹,管盖上则形成配合管口的内螺纹或内螺纹,从而管盖2可密封盖合管口11。管盖也可是直接插入管口中,且管盖下方形成可过盈配合至管口中的插入部。当然,也可以是在管体1的外壁形成一连接条,连接条的另一端连接管盖,且管盖下方形成可过盈配合至管口中的插入部。离心管为无菌物品,且在管体1的外壁上可设有刻度线,用于标记管体溶液的溶液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离心管的管体1内设有一过滤膜3,过滤膜3位于管体1中距离管口端的近三分之一处,过滤膜3在管体内形成一过滤用的挡片,为方便往离心管的管体1内添加液体,过滤膜3小于管体的截面面积。本实施例中为圆柱形管体,故过滤膜3小于管体的内圆面积,在过滤膜3与管体的内管壁之间形成有可进行添加液体的缺口4,同时可令过滤膜3中形成有孔径小于所分离细胞大小的过滤孔。进一步,设置在内管壁上的过滤膜3可以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以更方便对离心后的细胞或沉积物进行过滤,例如,可令过滤膜3与管体1的内管壁之间形成45°。

离心管1在使用时,离心管1在离心收集完细胞后,将离心管有过滤膜3一侧朝下,缺口4位于上侧,倒去离心上清液,由于过滤膜4在倒出上清液过程时能够对下层中的细胞进行过滤阻隔,从而可有效减少离心后的细胞在去除离心上清液时随上清液一起流失,减少所收集的细胞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离心管,在离心管的管体内增加一过滤膜,在离心处理后,过滤膜可有效减少离心后的细胞在去除离心上清液时随上清液一起流失,而离心管中无过滤膜的一侧也方便在往离心管内添加液体,不影响细胞的收集与分离,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离心后离心管内细胞的流失,同时不影响本来离心管的功能。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