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1119阅读:17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冷干机是冷冻式干燥机的简称,主要由制冷系统,热交换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组成,湿热的压缩空气首先通过预冷器与出口的低温成品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再进入蒸发器与制冷系统的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气水分离器分离掉大部分液态水之后,再次通过预冷器进行热交换后输出。一般冷干机采用集成预冷与蒸发器的换热器以及单独的气水分离器来制作,相互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对于整个设备来说,气水分离器的制作以及与预冷蒸发器的连接较为复杂,而且现有的换热器的结构往往相对较大,导致整个设备的外形尺寸也相对较大,同时换热器的效率较低,拖慢了整个冷干机的冷干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它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冷干机专用的换热器结构紧凑,换热效率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盖板和换热板组,所述盖板的边缘具有一圈朝向换热板组一侧翻折的第一定位边,且盖板盖设在换热板组的顶面上,所述底板抵靠在换热板组的底面上,所述换热板组具有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和冷媒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一端与设置在盖板上的第一流道口相连通,第一换热流道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底板上的第四流道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一端与设置在盖板上的第二流道口相连通,第一换热流道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盖板上的第三流道口相连通,所述冷媒流道的一端与设置在底板上的第六流道口相连通,冷媒流道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底板上的第五流道口相连通。

本冷干机专用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换热流道,适用性更好。

在上述的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流道口和第四流道口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一流道口位于盖板的左下角,第四流道口位于底板的左下角,所述第二流道口和第五流道口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二流道口位于盖板的右下角,第五流道口位于底板的右下角,所述第三流道口和第六流道口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三流道口位于盖板的右上角,第六流道口位于底板的右上角。第二换热流道和冷媒流道均只流经一半换热板组,适宜冷干需求较小的空气,第一换热流道贯穿且流经整个换热板组,适宜冷干需求较大的空气,本换热器的冷干效果可选择性更广。

在上述的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中,所述第六流道口为冷媒流道的入口,所述第五流道口为冷媒流道的出口,所述第二流道口为第二换热流道的入口,所述第三流道口为第二换热流道的出口。第二换热流道的空气流向和冷媒流道的冷媒流向在沿着换热板组的竖向上方向相反,热交换效果更高。

在上述的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流道口为第一换热流道的入口,所述第四流道口为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第一换热流道的空气流向和冷媒流道的冷媒流向在换热板组的厚度方向上方向相反,热交换效率更高。

在上述的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中,所述换热板组包括若干个层叠且钎焊在一起的换热板片,所述换热板片的边缘均具有一圈朝向底板一侧翻折的第二定位边,所述底板嵌装在位于换热板组底部的换热板片的底面上。换热板片之间通过第二定位边层层叠置,且底板嵌装在换热板片的底面上,结构牢固且密封性更好。

在上述的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中,所述换热板片为波纹板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冷干机专用换热器采用板式换热器后,结构更加紧凑小巧,换热效率高;

2、本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采用双流道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换热流道,适用性更好,同时还能够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道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盖板;21、第一定位边;3、换热板组;31、换热板片;311、第二定位边;4、第一换热流道;5、第二换热流道;6、冷媒流道;7、第一流道口;8、第二流道口;9、第三流道口;10、第四流道口;11、第五流道口;12、第六流道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为一种冷干机专用板式换热器,包括底板1、盖板2和换热板组3,盖板2的边缘具有一圈朝向换热板组3一侧翻折的第一定位边21,且盖板2盖设在换热板组3的顶面上,底板1抵靠在换热板组3的底面上。换热板组3包括若干个层叠且钎焊在一起的换热板片31,所述换热板片31的边缘均具有一圈朝向底板1一侧翻折的第二定位边311,底板1嵌装在位于换热板组3底部的换热板片31的底面上。本实施例中的换热板片31为波纹板片,换热效率更好。

具体结构如下,结合图3,盖板2上设置有第一流道口7、第二流道口8和第三流道口9,第一流道口7位于盖板2的左下角,第二流道口8位于盖板2的右下角,三流道口9位于盖板2的右上角;底板1上设置有第四流道口10、第五流道口11和第六流道口12,第四流道口10位于底板1的左下角,且第四流道口10和第一流道口7的位置相对应,第五流道口11位于底板1的右下角,且第五流道口11与第二流道口8的位置相对应,第六流道口12位于底板1的右上角,且第六流道口12与第三流道口9的位置相对应。换热板组3具有第一换热流道4、第二换热流道5和冷媒流道6,第一换热流道4的入口端与第一流道口7相连通,第一换热流道4的出口端与设置在底板1上的第四流道口10相连通,第二换热流道5的入口端与设置在盖板2上的第二流道口8相连通,第二换热流道5的出口端与设置在盖板2上的第三流道口9相连通,冷媒流道6的入口端与设置在底板1上的第六流道口12相连通,冷媒流道6的出口端与设置在底板1上的第五流道口11相连通。第一换热流道4的空气流向和冷媒流道6的冷媒流向在换热板组3的厚度方向上方向相反,第二换热流道5的空气流向和冷媒流道6的冷媒流向在沿着换热板组3的竖向上方向相反,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换热流道,节约能源,且热交换效率更高,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