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及喷雾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417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及喷雾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以及在该装置上使用的喷雾头。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一种边使喷雾头旋转边从喷雾头向被涂装物喷出雾化状态的涂料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2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中,喷雾头具有外侧构件、内侧构件,上述外侧构件由大径侧和小径侧的两端开口的圆锥台形的筒体构成,上述内侧构件配设在该外侧构件的内侧,该喷雾头以下述的方式构成:将从外侧构件的小径开口端向内侧构件供给的涂料经由形成于内侧构件的周边部的多个导出孔导出至所述外侧构件的大径开口端一侧,并从外侧构件的大径开口端进行喷雾。并且,向喷雾头供给涂料的涂料供给机与外侧构件的小径开口端卡合从而使喷雾头绕筒体的轴线旋转的同时向内侧构件供给涂料。

这种涂装装置例如被使用在对汽车车身进行涂装的步骤中。但为了提高其涂装级别,有时会在涂料中混入金属、天然石等硬质鳞片材料(flake)。将混入了这类硬质鳞片材料的涂料供给到高速旋转的喷雾头的内侧并在该涂料沿着外侧构件的内表面向大径侧移动时,从内侧构件的导出孔导出的涂料中混入的鳞片材料与喷雾头的内侧表面激烈碰撞。因此,与用不混有鳞片材料的涂料进行涂装的情况相比,会加快喷雾头内侧表面的磨损,结果造成喷雾头的使用寿命降低。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在专利文献1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中,通过使用耐磨损性的覆膜包覆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来降低喷雾头的内侧表面的磨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801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5947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应对方法中,因追加了在喷雾头的内侧表面上形成覆膜的步骤,因而相应地增加了制造工时和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如上所述的旋转式喷雾涂装装置中采用与在喷雾头的内侧形成覆膜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来降低喷雾头的磨损从而能够增加喷雾头的使用寿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具备:喷雾头,其具有外侧构件、内侧构件和多个导出孔,所述外侧构件由大径侧和小径侧的两端开口的圆锥台形的筒体构成,所述内侧构件配设在所述外侧构件的内侧,所述多个导出孔形成于所述内侧构件的周边部,所述喷雾头构成为:将从所述外侧构件的小径开口端向所述内侧构件供给的涂料经由所述导出孔导出至所述外侧构件的大径开口端一侧,并从所述大径开口端进行喷雾;和

涂料供给机,其与所述小径开口端卡合,使所述喷雾头绕所述筒体的轴线旋转,同时向所述内侧构件供给涂料,

该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构件具有以朝向所述大径开口端逐渐变薄的方式伸出的环状伸出部,该内侧构件的外侧表面形成为与所述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

所述导出孔和所述环状伸出部以下述方式形成:所述导出孔的导出方向相对于所述筒体的轴线的角度与所述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筒体的轴线的角度,在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导出孔的所述大径开口端侧的端部的位置处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被供给到旋转中的喷雾头的内侧构件的涂料从导出孔被导出后,在环状伸出部处向周向扩散的同时,向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移动。这里,由于环状伸出部以朝向外侧构件的大径开口端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因此从导出孔被导出的涂料能够从环状伸出部平顺地移动至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上。由此,能够缓和涂料对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的碰撞力。

另外,由于导出孔的导出方向相对于筒体的轴线的角度和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相对于筒体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成在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导出孔的大径开口端侧的端部位置处相等,因此涂料从导出孔沿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以大致直线状移动,由此能够缓和涂料与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的碰撞力,同时能够向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移动而不会从该内侧表面上离开。

这样,在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中,能够抑制涂料对喷雾头的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的碰撞而引起的磨损,能够增加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环状伸出部的所述大径开口端侧的端部位置处,所述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筒体的轴线的倾斜角设定成为所述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筒体的轴线的倾斜角以上的角度。

根据该构成,当涂料从环状伸出部向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移动时,涂料能够不从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偏离的向大径开口端一侧扩散。由此,能够改善喷雾头的内侧上的涂料的扩散性。

在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中,优选所述内侧构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外侧构件拆装自如。

根据该构成,在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及导出孔处产生因涂料引起的磨损时,能够通过更换内侧构件来进行应对。由此,与更换整个喷雾头相比,能够简单且经济地进行应对。

在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构件在与所述环状伸出部相比位于所述大径开口端侧的内侧表面上具有第1涂料扩散部和第2涂料扩散部,

所述第1涂料扩散部由朝向所述筒体的轴线呈凸状的曲面构成;所述第2涂料扩散部由朝向所述筒体的轴线呈凹状的曲面构成,并从所述第1涂料扩散部延伸设置到所述大径开口端的外缘,所述第2涂料扩散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外缘上的多个槽。

根据该构成,从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进入到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后的涂料在第1涂料扩散部上移动。由于第1涂料扩散部由朝向筒体的轴线成凸状的曲面构成,因此涂料的行进方向接近于离心力的方向。由此,能够在抑制涂料在第1涂料扩散部上因薄膜化而造成的行进速度的下降的同时进行良好的扩散。并且,由于第2涂料扩散部由朝向筒体的轴线成凹状的曲面构成,因此第2涂料扩散部的槽相比形成于锥形面上的情形,能够确保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涂料通过该槽被适当地液丝化,并从喷雾头中排出。

本发明的喷雾头具有外侧构件、内侧构件和多个导出孔,所述外侧构件由大径侧和小径侧的两端开口的圆锥台形的筒体构成,所述内侧构件配设在所述外侧构件的内侧,所述多个导出孔形成于所述内侧构件的周边部,该喷雾头构成为:将从所述外侧构件的小径开口端向所述内侧构件供给的涂料经由所述导出孔导出至所述外侧构件的大径开口端一侧,并从所述大径开口端进行喷雾,

该喷雾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构件具有以朝向所述大径开口端逐渐变薄的方式伸出的环状伸出部,该内侧构件的外侧表面形成为与所述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所述导出孔和所述环状伸出部以下述的方式形成:所述导出孔的导出方向相对于所述筒体的轴线的角度与所述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筒体的轴线的角度,在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导出孔的所述大径开口端侧的端部的位置处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喷雾头,被供给到旋转中的喷雾头的内侧构件的涂料从导出孔被导出后,在环状伸出部处向周向扩散的同时,向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移动。这里,由于环状伸出部形成为朝向外侧构件的大径开口端逐渐变薄,因此从导出孔被导出的涂料能够从环状伸出部平顺地移动至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上。由此,能够缓和涂料对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的碰撞力。

另外,由于导出孔的导出方向相对于筒体的轴线的角度和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相对于筒体的轴线的角度被设定成在筒体的轴线方向上的导出孔的大径开口端侧的端部位置处相等,涂料从导出孔沿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以大致直线状移动,由此能够缓和涂料与环状伸出部的内侧表面的碰撞力,同时能够使涂料向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移动而不会从该内侧表面上离开。

这样,在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中,能够抑制涂料对喷雾头的外侧构件的内侧表面的碰撞而引起的磨损,能够增加使用寿命。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的导出孔的放大斜视图。

图1c是表示螺合结合的图,该螺合结合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l字型槽和突起构成的结合。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关于规定部位的倾斜角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规定部位的倾斜角的说明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的变形例中喷雾头的主要部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71,101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

2,72,102喷雾头

3涂料供给机

4,74,102外侧构件

5,75,105内侧构件

7,77大径侧开口

8,87小径侧开口

26,86凹面部(第2涂料扩散部)

27,87凸面部(第1涂料扩散部)

29,91纵槽

38环状伸出部

49,100导出孔

53大径侧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纵截面图。该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及后述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71(图3),101(图5)例如用于汽车的车身涂装工序中。在车身涂装中,有时会在涂料中混入金属、天然石等硬质的鳞片(flake)的情况下进行涂装。需要说明的是,图1a及图5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101使用于以高速旋转的方式雾化涂料的场合,图3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71使用于以低速旋转的方式雾化涂料的场合。

第1实施方式中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具备喷雾头2和涂料供给机3。喷雾头2从大径侧喷射出被雾化成液丝状的涂料。涂料供给机3与喷雾头2的小径侧卡合,并边使喷雾头2绕轴线co旋转边向喷雾头2供给涂料。

涂料供给机3具有中空的旋转轴11、相对于旋转轴11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在旋转轴11内的涂料供给管(未图示)和配备在该涂料供给管的顶端的喷嘴部14。涂料从规定的泵(未图示)被压送到涂料供给管内,并从喷嘴部14喷射出。

喷雾头2具备外侧构件4和以拆装自如地配设在该外侧构件4内侧的内侧构件5。外侧构件4由圆锥台形的筒体构成,该筒体的大径侧和小径侧两端分别开口成大径侧开口7和小径侧开口8。

喷雾头2从大径侧开口7进行涂料喷雾。外侧构件4例如是铝制构件,内侧构件5例如是树脂制的构件。旋转轴11通过螺合等与外侧构件4的小径侧的端部结合。

在图1a中,轴线co是喷雾头2的中心线,喷雾头2在涂装作业中与旋转轴11一体绕轴线co(绕轴线)旋转。轴线co还同时构成外侧构件4及内侧构件5的中心线。以下,单称“大径侧”及“小径侧”时,意思是指在轴线co的方向(以下,适当地称为“轴线方向”)上的喷雾头2的大径开口端一侧及小径开口端一侧。

在外侧构件4的内侧表面上,在从大径侧开口7至内侧构件5的小径侧的端部为止的轴线方向范围内,自大径侧开口7依次形成凹面部26、凸面部27、锥形面部28以及圆筒面部31,32。圆筒面部32比圆筒面部31径小,在圆筒面部32上形成后述的l字型槽30。

凹面部26的凹形曲面及凸面部27的凸形曲面均朝向轴线co。锥形面部28以内径越靠向外侧构件4的小径侧越小的方式形成。

多个纵槽29在凹面部26上以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延伸设置的方式形成,上述凹面部26是外侧构件4的大径开口端的外缘。纵槽29以越靠向外侧构件4的大径侧深度越大的方式设定了轴线方向上各位置的深度。

在外侧构件4的内侧表面的圆筒部32上沿周向等角度形成有多个l字型槽30。l字型槽30具有平行于轴线方向的纵向部分和周向部分。上述周向部分在该纵向部分的小径侧的端部处与该端部连通并在绕轴线co的方向(以下称“周向”)上延伸设置。

内侧构件5在其内部具有涂料蓄积部33。涂料蓄积部33形成为向大径侧内径增大的形状,使得涂料能够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大径侧平顺地移动。

内侧构件5具有大径侧端壁34及小径侧端壁41和环状伸出部38。其中,大径侧端壁34从大径侧、小径侧端壁41从小径侧在轴线方向上区划出涂料蓄积部33;环状伸出部38以朝向大径侧逐渐变薄的方式从大径侧端壁34的外表面的周边部向大径侧伸出。

内侧构件5的外侧表面的与外侧构件4的锥形面部28相接触的部分形成倾斜角与下述倾斜角相同的锥形面。该倾斜角为锥形面部28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内侧构件5的外侧表面中与外侧构件4的圆筒面部31,32相接触的各部分分别形成为外径与圆筒面部31,32的内径相同的圆筒面。

环状伸出部38的大径侧端53可以尖突成锐角。通常为了防止损伤,大径侧端53上带有曲率,使得大径侧端53被维持在与锥形面部28不存在实质性的径向高差的状态。从大径侧开口7观察大径侧端53时成圆周线。

开口35形成于小径侧端壁41的中心部上,使涂料蓄积部33与小径侧开口8连通。

圆形凹处45形成于大径侧端壁34的外表面的中心部。在大径侧端壁34的内表面的中心部形成有向小径侧方向隆起成圆锥状的隆起部。多个通孔46以相对轴线co成规定倾斜角的形式形成于隆起部上,使得这些通孔46的中心线从圆形凹处45集聚到大径侧的一点之上。上述多个通孔46使得涂料蓄积部33和圆形凹处45在大径侧端壁34的中心部处连通。

狭缝(slit)状的多个导出孔49以内侧构件5的周向成长度方向的长方形(严密来讲两条边是圆弧)的狭缝截面形状在大径侧端壁34的周边等角度间隔而穿透设置。导出孔49将涂料蓄积部33的周边部的涂料导出至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根部。

图1b是导出孔49的放大斜视图。在图1a及图1b中,导出孔49具有大径侧的端部49a、小径侧的端部49b、连通端部49a和端部49b的连通部49c。涂料通过导出孔49从端部49b向端部49a的方向(图2的箭头d1的方向)流动。

突起43以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的形式形成于内侧构件5的外侧表面的小径侧端上,突起43的个数与外侧构件4的上述l字型槽30的个数相同。突起43的突出量设定成与上述l字型槽30的深度相等。

图1c是表示图1a的通过l字型槽30和突起43实现的结合结构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在图1a中,内侧构件5利用l字型槽30和突起43拆装自如地与外侧构件4的内周结合。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螺合结构。在该变形例中,外侧构件4的内螺纹32b与内侧构件5的外螺纹43b相螺合,从而实现外侧构件4和内侧构件5的结合。内螺纹32b形成于图1a中轴线方向上的圆筒面部32的部位处。

图2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喷雾头2的规定部位处的倾斜角的说明图。

在图2中,p1表示导出孔49的端部49a的中心的位置。p2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根部位置。p3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顶端位置(大径侧的端部位置)。位置p1和位置p2在轴线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位置p3位于在轴线方向上相比位置p2要靠大径侧相当于环状伸出部38的长度的位置。

在图2中,箭头d1表示涂料在位置p1处的导出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出孔49以长方形截面的形式延伸设置成直线状,因此箭头d1与导出孔49的中心线相一致。直线d2是下述一种切线:用包括轴线co和位置p2的平面切断内侧构件5后在切断面上的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轮廓线上的位置p2处的切线。

直线d3是下述一种切线:用包括轴线co和位置p3的平面切断内侧构件5后在切断面上的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轮廓线上的位置p3处的切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形成为锥形面,因此直线d2和直线d3重合。直线d4是下述一种切线:用包括轴线co和位置p3的平面切断外侧构件4后在切断面上的外侧构件4的内侧表面的轮廓线上的位置p3处的切线。

在图2中,辅助轴线c1~c4是为了方便说明倾斜角θ1~θ4而标出的线条,这些辅助轴线相对于轴线co为平行的直线。θ1是箭头d1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导出孔49在位置p1处的导出方向的倾斜角。θ2是直线d2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在位置p2处的倾斜角。θ3是直线d3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在位置p3处的倾斜角。θ4是直线d4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锥形面部28在位置p3处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

以设定成θ1=θ2、θ3>θ4的方式形成锥形面部28、导出孔49、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以及内侧构件5的外侧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是θ3<θ4,也可以是θ3=θ4。另外,导出孔49在位置p2处以在喷雾头2的径向上不存在高差的状态下在轴线方向上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相连。

在该喷雾头2中,θ1、θ2和θ3被设定成50°,θ4被设定成28°。

接着,说明上述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作用。

涂料供给机3的旋转轴11在与喷雾头2相反一侧的端部上具有涡轮叶片(未图示)。通过向该涡轮叶片喷射加压空气,使旋转轴11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喷雾头2与旋转轴11以同一旋转速度绕轴线co旋转。

涂料供给机3在与喷雾头2一同旋转的同时,从喷嘴部14向喷雾头2的涂料蓄积部33内供给涂料。涂料蓄积部33内的涂料受到因喷雾头2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在涂料蓄积部33内向周边侧移动,并经由导出孔49被推出到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从而被导出。

从导出孔49导出涂料的导出方向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如图2中所示是形成为θ1=θ2的关系。所以,从导出孔49导出的涂料能够在维持导出孔49上的行进方向的同时,以不会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向外侧构件4的径向偏离而被维持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接触的状态,向环状伸出部38的大径侧端53前进。

其结果,能够缓和刚从导出孔49导出到环状伸出部38的涂料对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冲击、也即碰撞力。另外,能够抑制涂料减速的同时,涂料能够在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上向周向扩散从而被薄膜化。

其后,涂料从环状伸出部38向锥形面部28移动。也即,涂料在从导出孔49被导出之后,在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上被适当薄膜化后,进入到锥形面部28。进一步地,环状伸出部38朝向大径侧端53逐渐变薄,在大径侧端53(位置p3)处以不存在径向高差(但是,存在少许因大径侧端53的曲率而产生的高差)的状态与锥形面部28在轴线方向上相连。这种情况表示,能够缓和涂料在刚从环状伸出部38移动到锥形面部28后对锥形面部28的冲击,从而抑制锥形面部28的磨损。

另一方面,如图2中所示,存在θ3≥θ4(图2中是θ3>θ4,但是也可以是θ3=θ4)的关系。这表示,涂料刚从环状伸出部38移动到锥形面部28之后,不会从锥形面部28发生偏离而维持与锥形面部28接触的状态。其结果,涂料在锥形面部28处适当地发生扩散。

然后,涂料进入到凸面部2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涂料扩散部”)。凸面部27构成为朝向轴线co成凸状的曲面,因此,涂料的行进方向接近于离心力的方向。由此,能够抑制涂料在凸面部27处停留于一部分位置上,同时行进速度增加而进一步促进薄膜化。

然后,涂料进入到凹面部2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涂料扩散部”)。凹面部26构成为朝向轴线co成凹状曲面,因此,凹面部26与锥形面部的情形相比,更能够确保纵槽29在轴线co方向上的长度。通过这种方式,涂料在纵槽29处被适当地液丝化并从喷雾口2中排出。

接着,说明内侧构件5的更换作业。随着内侧构件5的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磨损,需要更换内侧构件5。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在更换涂装涂料的颜色时或者在取代内侧构件5的清洗作业而采用换新的方式时,实施内侧构件5的更换。

作业员从小径侧开口8将规定的卡止工具(未图示)插入到外侧构件4内,使用该卡止工具让内侧构件5相对外侧构件4旋转规定量后,在外侧构件4内侧沿轴线方向将内侧构件5推向大径侧开口7。

这样,内侧构件5的突起43移动了l字型槽30的周向部分之后,将该突起43向大径侧开口7一方推出l字型槽30的纵向部分,从而从l字型槽30中拔出内侧构件5。然后,经由大径侧开口7将内侧构件5从外侧构件4中取出。

接着,经由大径侧开口7将新的内侧构件5插入到外侧构件4之内,并向小径侧开口8一侧推该内侧构件5,在内侧构件5的突起43沿轴线部分移动了l字型槽30的纵向部分之后,沿周向旋转l字型槽30的周向部分,使得该内侧构件5处于与外侧构件4卡止的状态(装配状态)。

内侧构件5是树脂制构件,具有弹性。因此,随着内侧构件5装配到外侧构件4的内侧表面上,内侧构件5在径向上受到适当的压缩。这样,在装配了内侧构件5之后,内侧构件5的外侧表面被保持为与外侧构件4的内侧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

接着,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式涂装装置71的纵截面。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71相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而言属于一种在低速旋转下能够对涂料实施雾化的结构。

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71具备喷雾头72和涂料供给机3。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71的涂料供给机3和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涂料供给机3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喷雾头72与喷雾头2仅在一部分结构上有所不同,其余的均相同。在喷雾头72中,对与喷雾头2的结构部位相同的结构部位标注与喷雾头2的结构部位上标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喷雾头72具有外侧构件74以及配设在外侧构件74内的内侧构件75。外侧构件74仅在厚度方面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喷雾头2的外侧构件4不同,基本构成与外侧构件4相同。外侧构件74是铝制构件,在轴线方向两端上具备大径侧开口77和小径侧开口78。

在外侧构件4的内侧表面上,在从大径侧开口77至内侧构件75的小径侧的端部为止的轴线方向范围内,自大径侧依次形成凹面部86、凸面部87、锥形面部88以及圆筒面部89,90。圆筒面部90比圆筒面部89径小,在圆筒面部90上形成l字型槽30。在使外侧构件74与内侧构件75装卸自如的结合结构方面,也可以采用图1c中所示的螺合结构来取代通过l字型槽30和突起43实现的结合结构。

凹面部86的凹面及凸面部87的凸面朝向轴线co一侧到大径侧为止的范围。锥形面部88以内径沿轴线方向越靠向喷雾头72的小径侧越小的方式形成。

凸面部87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凸面部27相比,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增加。因此,锥形面部88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锥形面部28相比,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相应地减少,外侧构件74的厚度也与外侧构件4(图1a)的厚度不同。纵槽91以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纵槽29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的方式形成于凹面部86上。

内侧构件75是树脂制构件,除了导出孔100,其余的构成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喷雾头2的内侧构件5相同。

多个导出孔100由圆形截面的通孔构成。这些导出孔100沿周向等角度间隔穿透设置于大径侧端壁34的周边部。导出孔100在直线上延伸设置,用于将涂料蓄积部33的周边部的涂料导出至锥形面部88的小径侧端。

图4是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喷雾头72的规定部位处的倾斜角的说明图。

在图4中,位置q1~q3、箭头e1以及直线e2~e4与图2的位置p1~p3、箭头d1以及直线d2~d4相对应。q1表示导出孔100的大径侧端的中心的位置。q2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根部位置(小径侧的端位置)。q3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顶端位置(大径侧端53的位置)。位置q1和位置q2在轴线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位置q3位于在轴线方向上相比位置q2要靠大径侧相当于环状伸出部38的伸出长度的位置。

在图4中,箭头e1表示涂料在位置q1处的导出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出孔100以圆形截面的形式延伸设置成直线状,因此箭头e1与导出孔100的中心线相一致。直线e2是下述一种切线:用包括轴线co和位置q2的平面切断内侧构件75后在切断面上的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轮廓线上的位置q2处的切线。

直线e3是下述一种切线:用包括轴线co和位置q3的平面切断内侧构件75后在切断面上的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轮廓线上的位置q3处的切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形成为锥形面,直线e2和直线e3重合。直线e4是下述一种切线:用包括轴线co和位置q3的平面切断外侧构件74后在切断面上的外侧构件74的内侧表面的轮廓线上的位置q3处的切线。

在图4中,辅助轴线c1~c4与图2中的辅助轴线c1~c4定义相同。γ1是箭头e1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导出孔100的导出方向在位置q1处的倾斜角。γ2是直线e2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在位置q2处的倾斜角。γ3是直线e3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在位置q3处的倾斜角。γ4是直线e4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表示锥形面部88在位置q3处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

以设定成γ1=γ2、γ3>γ4的方式形成锥形面部88、导出孔100以及环状伸出部38。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是γ3<γ4,也可以是γ3=γ4。另外,导出孔100在位置q2处以在喷雾头2的径向上不存在高差的状态下在轴线方向上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相连。

在该喷雾头72中,γ1、γ2和γ3被设定成50°,γ4被设定成35°。

以下说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71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作用重复的部分,省略其说明,仅对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作用的不同之处及要点进行说明。

涂料蓄积部33内的涂料受到因喷雾头72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在涂料蓄积部33内向周边侧移动,并经由导出孔100被推出到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从而被导出。

从导出孔100导出涂料的导出方向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如图4中所示是形成为γ1=γ2的关系。所以,从导出孔100导出的涂料能够在维持导出孔100上的行进方向的同时,以不会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向外侧构件74的径向偏离而被维持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接触的状态,向环状伸出部38的大径侧端53前进。

其结果,能够缓和刚从导出孔100导出到环状伸出部38的涂料对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冲击、也即碰撞力。另外,能够抑制涂料减速的同时,涂料能够在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上向周向扩散从而被薄膜化。

其后,涂料从环状伸出部38向锥形面部88移动。也即,涂料在从导出孔100被导出之后,在环状伸出部38处被适当薄膜化后,进入到锥形面部88。进一步地,环状伸出部38朝向大径侧端53逐渐变薄,在大径侧端53处以不存在径向高差(但是,存在少许因大径侧端53的曲率而产生的高差)的状态与锥形面部88在轴线方向上相连。这种情况表示,能够缓和涂料在刚从环状伸出部38移动到锥形面部88后对锥形面部88的冲击,从而抑制锥形面部28的磨损。

另一方面,如图4中所示,存在γ3≥γ4(图4中是γ3>γ4,但是也可以是γ3=γ4)的关系。这表示,涂料刚从环状伸出部38移动到锥形面部88之后,不会从锥形面部88发生偏离而维持与锥形面部88接触的状态。其结果,涂料在锥形面部88处适当地发生扩散。

然后,涂料进入到凸面部87。凸面部87构成为朝向轴线co成凸状的曲面,因此,涂料的行进方向接近于离心力的方向。由此,能够抑制涂料在凸面部87处停留于一部分位置上,同时行进速度增加而进一步促进薄膜化。

然后,涂料进入到凹面部86。凹面部86构成为朝向轴线co成凹状曲面,因此,凹面部86与锥形面部的情形相比,更能够确保纵槽91在轴线co方向上的长度。通过这种方式,涂料在纵槽91处被适当地液丝化并从喷雾口2中排出。

内侧构件75的交换作业与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内侧构件5的交换作业相同,这里省略其说明。

图5是作为图1a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的变形例的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01上的喷雾头102的主要部的截面图。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01具备涂料供给机3(图1a)以及替代喷雾头2(图1a及图2)的喷雾头102。在喷雾头102中,与喷雾头2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喷雾头2中所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a及图2的喷雾头2和图5的喷雾头102在外侧构件和内侧构件的装配部位的表面形状方面不同,其他结构均相同。也即,在喷雾头2的外侧构件4的内侧表面上,在轴线方向上的锥形面部28和小径的圆筒面部32之间有大径的圆筒面部31存在。对此,在喷雾头102的外侧构件104的内侧表面上不存在大径的内筒面部31,锥形面部28和小径的圆筒面部32在轴线方向上直接相连。

内侧构件105的外侧表面形成为与装配部位上的外侧构件104的内侧表面相对应的形状表面。具体来讲,在内侧构件105的外侧表面上不存在与图1a及图2的外侧构件104的圆筒面部31相对应的圆筒面部。换言之,内侧构件105的外侧表面具有与外侧构件4的锥形面部28相对应的锥形面部和与圆筒面部32相对应圆筒面部。

这样,在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7,101的内侧构件5,7,105上,向大径侧端53逐渐变薄的环状伸出部38形成在大径侧端53的周边部上。同时,环状伸出部38的大径侧端53以不存在径向高差的状态与外侧构件4,74,104的锥形面部28,88在轴线方向上相连。而且,导出孔49的导出方向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θ1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倾斜角θ2在轴线方向上的导出孔49的大径侧的端部的位置p1处设定成相等。同时,导出孔100的导出方向相对于轴线co的倾斜角γ1与环状伸出部38的内侧表面的倾斜角γ2在轴线方向上的导出孔100的大径侧的端部的位置q1处设定成相等。

通过这种设定,能够减弱涂料对喷雾头2,72,102的内侧表面的碰撞力,能够实现增加旋转式雾化涂装装置1,71及喷雾头2,72,102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图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出孔49,100是采用了狭缝状截面或圆形截面。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导出孔也可以是椭圆截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侧构件4,74,104上形成了锥形面部28,88。但是,也可以省略锥形面部28,8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外侧构件4,74,104的内侧表面上没有包覆用于防止涂料造成磨损的覆膜,但是,也可以适当地形成该覆膜,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强耐磨损性。

图5的喷雾头102相对图1a喷雾头2而言构成为省略了外侧构件4的圆筒面部31以及与该圆筒面部31相对应的内侧构件5的圆筒面部的结构。同样,针对图3的喷雾头72而言,喷雾头72也可以采用省略了外侧构件74的圆筒面部89以及与该圆筒面部89相对应的内侧构件75的圆筒面部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