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407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时会产生较多的废弃物,如果直接将其排放到自然中会产生污染,且会产生资源的浪费。现有对其处理方式主要采用焚烧法,然而在对其焚烧时会产生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大气,同时无法对其回收利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所述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的旋转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方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电缸装置左侧的引流装置、位于所述引流装置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下方的研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上的推动装置及设置于所述推动装置上的压碎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侧的第一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第一斜杆、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箱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上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回收箱上方的集中框及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的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右侧的第一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上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上方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右侧的第一集中块及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限定块,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第二竖杆、位于所述第二竖杆下方的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二竖杆左侧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左侧的第一电机、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下两侧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左侧的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左侧的研磨板,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第一电缸、位于所述第一电缸右侧第一推动杆、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右侧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上方的第三固定杆及位于所述第一电缸上方的第三支撑杆,所述引流装置包括引流板、位于所述引流板左侧的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端的第六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六固定杆左侧的第二弯曲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下端的第一研磨轮,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下方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右侧的第四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三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左侧的第一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弹簧左侧的第一旋转杆、位于所述第一旋转杆下方的挡板,所述研磨装置包括第二电缸、位于所述第二电缸右侧的第五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电缸左侧的第二推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推动杆左端的第二研磨轮,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第三电缸、位于所述第三电缸下方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四斜杆、位于所述第三电缸左侧的第三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三推动杆左侧的推板、位于所述推板左侧的凸块、位于所述第三电缸右侧的第三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三电缸左侧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三电缸上方的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上方的第四支撑杆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方的第四横杆,所述压碎装置包括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上的输出轴、位于所述第二电机左侧的第五横杆、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拉线、位于所述第二电机上方的第五斜杆、设置于所述第五斜杆上端的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五斜杆左侧的第六斜杆、设置于所述第六斜杆上端的第二滚轮、位于所述第二滚轮下方的固定架、位于所述固定架下方的配重块及位于所述配重块下方的压碎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能够对建筑材料废弃物进行压碎,然后在对其进行碾碎,使其碾碎的更加细腻,然后在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磨粉碎,使得研磨后的建筑材料更加的细腻,且碾碎的均匀,方便对其进行回收,同时可以对研磨后的建筑材料进行筛选,方便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一框体装置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上的旋转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上方的电缸装置4、位于所述电缸装置4左侧的引流装置5、位于所述引流装置5上方的第二框体装置6、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下方的研磨装置7、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上的推动装置8及设置于所述推动装置8上的压碎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撑杆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右侧的第一弯曲杆1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左侧的第一斜杆13、回收箱14、位于所述回收箱14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15、第一弹簧16、位于所述第一弹簧16上方的第一横杆17、位于所述回收箱14上方的集中框18及收容于所述集中框18内的第一过滤网19。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12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1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13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1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箱1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回收箱14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回收箱14放置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第一固定块15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15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5的侧面顶靠在所述回收箱14的侧面上,进而对所述回收箱14起到定位作用。所述第一弹簧1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回收箱14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16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7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18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中框18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集中框18位于所述回收箱14的上方。所述第一横杆1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集中框18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1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17的一端与所述集中框18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19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19的侧面与所述集中框18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二支撑杆2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1右侧的第二横杆22、位于所述第二横杆22右侧的第一框体23、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23上的第二过滤网24、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3上方的第一竖杆25、位于所述第一竖杆25右侧的第一集中块26及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3内的第一限定块27。所述第二支撑杆21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撑杆2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2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横杆2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22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2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体23呈空心的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框体23的右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框体23上设有第一通孔231及第二通孔232,所述第一通孔232及第二通孔232与所述第一框体23的内部相通,所述集中框28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32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杆11及第一斜杆1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3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一框体2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过滤网24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232内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5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2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块26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一集中块2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块26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31的右侧。所述第一限定块27呈竖直状,所述第一限定块2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装置3包括第二竖杆31、位于所述第二竖杆31下方的第三横杆32、位于所述第二竖杆31左侧的第一固定杆3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35左侧的第一电机34、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35上下两侧的第二弹簧33、位于所述第一电机34左侧的第一转轴36、位于所述第一转轴36左侧的研磨板37。所述第三横杆3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3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12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3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3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横杆32的上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竖杆31可以在所述第三横杆32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固定杆35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3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35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杆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电机3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4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一电机34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机34向左移动时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3内。所述第二弹簧33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33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3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杆31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二竖杆3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转轴36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3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电机34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机34可以带动所述第一转轴36旋转,所述第一转轴36的左端与所述研磨板37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研磨板37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研磨板37与所述第一框体23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研磨板37可以在所述第一框体23内旋转。所述第一限定块27可以防止所述研磨板37过度向右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4包括第一电缸41、位于所述第一电缸41右侧第一推动杆43、第一定位杆42、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43右侧的第二固定杆44、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43上方的第三固定杆45及位于所述第一电缸41上方的第三支撑杆46。所述第一电缸4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一电缸4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缸41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集中块2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42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定位杆4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4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1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4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3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3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杆4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43可以顺利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固定杆4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4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竖杆3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45呈倾斜状,所述第三固定杆4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推动杆4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4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4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4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引流装置5包括引流板51、位于所述引流板51左侧的第一支架5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52上端的第二支架53、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53上端的第六固定杆54、位于所述第六固定杆54左侧的第二弯曲杆55、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53下端的第一研磨轮56。所述引流板51呈倾斜状,所述引流板51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31的上方,使得引流板51上的材料滑过其上表面可以落入到所述第一通孔231内,所述引流板51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511,所述第二支撑杆21的上端与所述引流板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5的上端与所述引流板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52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52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板5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5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5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3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53的上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第六固定杆5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3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531。所述第六固定杆5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弯曲杆55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55的上端与所述第六固定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5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研磨轮56呈圆柱体,所述第一研磨轮5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53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架5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研磨轮56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531内旋转,所述第一研磨轮56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一研磨轮56顺时针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包括第二框体61、位于所述第二框体61下方的第二定位杆62、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62右侧的第四固定杆63、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61内的第三支架64、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64左侧的第一连接杆6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65上方的第三弹簧66、位于所述第三弹簧66左侧的第一旋转杆67、位于所述第一旋转杆67下方的挡板68。所述第二框体6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框体6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框体6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支撑杆4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体6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611,所述第三通孔611呈方形且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定位杆6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杆6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6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固定杆6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64呈L形,所述第三支架6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64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一连接杆6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65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架6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65的左端与所述第六固定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65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651,所述第四通孔651呈方形。所述第三弹簧66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架6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67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6呈压缩状,所述第一弹簧66向左推动所述第一旋转杆67的上端。所述第一旋转杆67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旋转杆67穿过所述第四通孔651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杆65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旋转杆67可以在所述第四通孔651内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杆67的下端与所述挡板68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挡板68呈长方体,所述挡板68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61的左表面上,从而可以挡住所述第三通孔611。

如图1所示,所述研磨装置7包括第二电缸71、位于所述第二电缸71右侧的第五固定杆72、位于所述第二电缸71左侧的第二推动杆73、设置于所述第二推动杆73左端的第二研磨轮74。所述第二电缸7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二电缸7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固定杆6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电缸7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7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固定杆72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6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72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电缸7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7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动杆7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缸7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缸71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73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73的左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推动杆73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杆6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73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二研磨轮74呈圆柱体,所述第二研磨轮74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推动杆7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研磨轮74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研磨轮74与电机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第二研磨轮74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研磨轮74与所述第一研磨轮56配合可以对材料进行研磨,并且可以调节所述第二研磨轮74与所述第一研磨轮56之间的距离,以便控制研磨的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8包括第三电缸81、位于所述第三电缸81下方的第四支架82、位于所述第四支架82下方的第四斜杆83、位于所述第三电缸81左侧的第三推动杆85、位于所述第三推动杆85左侧的推板84、位于所述推板84左侧的凸块841、位于所述第三电缸81右侧的第三弯曲杆86、位于所述第三电缸81左侧的第五支架87、位于所述第三电缸81上方的第一横板88、位于所述第一横板88上方的第四支撑杆89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89上方的第四横杆80。所述第三电缸8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三电缸8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支架82呈L形,所述第四支架82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电缸8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8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83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杆8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架8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8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动杆8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推动杆85的右端与所述第三电缸81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电缸81可以带动所述第三推动杆85左右移动,所述第三推动杆85的左端与所述推板84的右表面规定连接。所述推板8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推板84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61内且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推板84可以在所述第二框体61内左右移动。所述凸块84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凸块841的右表面与所述推板8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84向左移动到顶靠在所述第三支架64的右表面上时,所述凸块84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支架64的下表面滑动接触,且所述凸块841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611内,所述凸块841可以将材料推动到所述第三通孔611内。所述第三弯曲杆86呈弯曲状,所述第三弯曲杆86的下端与所述第三电缸8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曲杆8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8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87呈L形,所述第五支架87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电缸8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87的下端顶靠在所述第三推动杆85的上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85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横板8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电缸8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8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89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89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板88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89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8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80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80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第四弯曲杆801,所述第四弯曲杆801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80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杆801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89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压碎装置9包括第二电机91、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91上的输出轴92、位于所述第二电机91左侧的第五横杆93、设置于所述输出轴92上的拉线94、位于所述第二电机91上方的第五斜杆95、设置于所述第五斜杆95上端的第一滚轮96、设置于所述第五斜杆95左侧的第六斜杆97、设置于所述第六斜杆97上端的第二滚轮98、位于所述第二滚轮98下方的固定架99、位于所述固定架99下方的配重块90及位于所述配重块90下方的压碎块901。所述第二电机9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二电机9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电机9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8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9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9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9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91可以带动所述输出轴92旋转。所述第五横杆9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9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机9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93的左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89固定连接。所述拉线94的右端与所述输出轴92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斜杆95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95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横杆80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斜杆95的上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滚轮96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96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五斜杆95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96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旋转。所述第六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六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横杆80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斜杆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二滚轮98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98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第六斜杆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98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内旋转。所述拉线94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96及第二滚轮98上。所述固定架99呈凹字形,所述固定架99的两端与所述配重块9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94的左端与所述固定架99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90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配重块90的质量较大,可以给予所述压碎块901足够的压力。所述压碎块90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压碎块901的上表面与所述配重块9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压碎块901可以将所述第二框体61内的材料压碎。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使用时,首先打开第二电机91,使得所述输出轴92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拉线94被拉紧,然后使得所述固定架99、配重块90及压碎块901向上移动,然后将需要回收的建筑材料放入到所述第二框体61内,且在所述第二框体61内分散。然后关闭第二电机91,使得所述配重块90及压碎块901向下掉落在所述第二框体61内,且砸击在所述第二框体61内的建筑材料上,从而可以将建筑才压碎。然后再次打开第二电机91,使得所述输出轴92旋转,进而通过拉线94使得所述固定架99、配重块90及压碎块901向上移动,所述压碎块901向上移动的高度不会高于推板84上端的高度,然后打开第三电缸8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85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推板84向左移动,由于推板84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推板84可以将所述第二框体61内的材料推动到左侧,然后推板84顶靠在所述配重块90上,然后推板84向左推动配重块90,使得所述配重块90向左移动,然后关闭第二电机91的开关,所述配重块90及压碎块901向下掉落,从而可以将第二框体61内左侧的材料压碎。然后再次打开第二电机91,再次使得配重块90及压碎块901向上移动,此时推板84继续向左推动配重块90,使得配重块90及压碎块901向左移动,以便进一步对左侧的材料进行压碎,如此不断的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将第二框体61内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压碎,所述推板84及配重块90、压碎块901的配合可以快速的对第二框体61内的材料全部进行粉碎,粉碎的较为充分。待全部粉碎完毕后,此时第二电机91使得所述输出轴92持续旋转,进而使得所述配重块90及压碎块901向上移动,直至压碎块901移动到所述推板84的上方,同时第三推动杆85继续向左推动所述推板84,所述推板84及凸块841的设置可以将材料向左集中,且由于凸块841的设置,使得材料进入到所述第三通孔611内,且将挡板68向左推动,使得所述挡板68不再挡住所述第三通孔611,同时第一旋转杆67在所述第四通孔651内,然后被凸块841推到到所述第三通孔611的材料经过第三通孔611滑落到其下方。此时打开第二电缸71,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73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研磨轮74向所述第一研磨轮56移动,且可以调节所述第一研磨轮56与所述第二研磨轮74之间的距离,以便控制材料研磨的细腻度。待调好第一研磨轮56与第二研磨轮74之间的距离时,从所述第三通孔611掉落的材料经过第一研磨轮56及第二研磨轮74的研磨后掉落在所述第一凹槽511内,且滑过所述引流板51上表面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31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23内。此时打开第一电缸4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43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固定杆44、第二竖杆31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机35、第一转轴36及研磨板37向左移动,所述研磨板37可以将所述第一框体23内的材料推动到左侧,然后打开第一电机34,使得所述第一转轴36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研磨板37旋转,由于研磨板37顶靠在材料上,且材料顶靠在所述第一框体23的内表面上,此时材料同时位于第二过滤网24的上方,进而使得所述研磨板37在与所述第一框体23内表面配合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粉碎研磨,直至研磨后符合大小的材料经过第二过滤网24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集中框18内,然后经过第一过滤网19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回收箱14内,所述第一弹簧16对所述第一横杆17起到支撑作用,直至全部的粉碎研磨后的材料进入到所述回收箱14内。至此,本发明建筑材料环保回收利用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