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脱硝除尘的一体化环保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9644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厂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脱硫脱硝除尘的一体化环保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气产生,这些废气中包括硫、氮、粉尘,这些废气若直接排放空气中,则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需要对工业废气进行脱硫脱硝除尘处理;以往的脱硫装置,废气进入装置内部流通空间有限,与吸收碱液接触时间过短,造成废气吸收不彻底,过滤后的尾气中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时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含有大量灰尘造成空气PM2.5指数直线上升,国内外对于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有一定研究,但由于现有设备存在造价高,加工复杂,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效能不佳等情况,导致脱硫脱硝除尘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脱硫脱硝除尘的一体化环保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脱硫脱硝除尘的一体化环保设备,包括进气管、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端焊接有脱硫装置,且脱硫装置包括脱硫反应仓、隔板和脱硫出烟仓,所述脱硫反应仓内壁上端插接有喷液管,所述喷液管一侧螺拧有阀门,且喷液管输入端焊接有脱硫喷剂承载箱,所述脱硫反应仓底端焊接有第一回收管,所述第一回收管一侧焊接有抽水泵,所述脱硫出烟仓一侧通过导管焊接有脱硝仓,所述脱硝仓一侧通过导管焊接有静电除尘室,所述静电除尘室一侧通过导管焊接有热出烟室,且导管上端卡接有气体检测器,所述气体检测器上端焊接有第二回收管。

优选的,所述脱硫装置的中间部位焊接有隔板,且隔板上端开有若干气孔。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上端镶嵌有水箱,且第一回收管底端插接在水箱内部。

优选的,所述脱硝仓内填充有SCR催化剂和活性炭。

优选的,所述静电除尘室底端内壁卡接有过滤网,且水箱上端开有方孔,且方孔大小与过滤网适配。

优选的,所述气体检测器卡接在导管上,且气体检测器内部设置有阀门,且阀门卡接在第二回收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脱硫装置使用隔板隔开,焊接有脱硫反应仓和脱硫出烟仓,隔板将脱硫反应仓单独隔开,避免了脱硫喷剂随气体流出,防止气体再污染,脱硫反应仓下端开孔卡接有回收管,且回收管底端放置在水箱内,对管内喷剂冷却形成液体,便于抽水泵抽取喷剂进入脱硫喷剂承载箱,提高了喷剂利用率,且增加了脱硫充分性,脱硝仓填充有SCR催化剂和活性炭,成本低且脱硝效率高,使用气体检测器气体内硫和硝进行检测,避免了气体净化不充分污染空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脱硫脱硝除尘的一体化环保设备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管、2支撑台、3水箱、4脱硫反应仓、5脱硫出烟仓、6隔板、7脱硫喷剂承载箱、8阀门、9喷液管、10第一回收管、 11抽水泵、12脱硝仓、13静电除尘室、14第二回收管、15气体检测器、16热出烟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脱硫脱硝除尘的一体化环保设备,包括进气管1、支撑台2,支撑台2上端焊接有脱硫装置,且脱硫装置包括脱硫反应仓 4、隔板6和脱硫出烟仓5,脱硫反应仓4内壁上端插接有喷液管9,喷液管9一侧螺拧有阀门8,且喷液管9输入端焊接有脱硫喷剂承载箱7,脱硫反应仓4底端焊接有第一回收管10,第一回收管10一侧焊接有抽水泵11,脱硫出烟仓5一侧通过导管焊接有脱硝仓12,脱硝仓12一侧通过导管焊接有静电除尘室13,静电除尘室13一侧通过导管焊接有热出烟室16,且导管上端卡接有气体检测器15,气体检测器15上端焊接有第二回收管14。

本实用新型中,脱硫装置的中间部位焊接有隔板6,且隔板6上端开有若干气孔,支撑台2上端镶嵌有水箱3,且第一回收管10底端插接在水箱3内部,脱硝仓12内填充有SCR催化剂和活性炭,静电除尘室13底端内壁卡接有过滤网,且水箱3上端开有方孔,且方孔大小与过滤网适配,气体检测器15卡接在导管上,且气体检测器 15内部设置有阀门,且阀门卡接在第二回收管14上。

工作原理:工厂废气通过进气管1,进入脱硫反应仓4,打开阀门 8,脱硫喷剂经喷液管9呈雾状喷射,脱硫喷剂沉淀后流进第一回收管10,在水箱3内冷却后由抽水泵11抽进脱硫喷剂承载箱7达到回收效果,脱硫后气体经过隔板6内气孔进入脱硫出烟仓5沉淀,然后经导管进入脱硝仓12利用SCR催化剂脱硝并干燥,再进入静电除尘室13,静电除尘后,经过气体检测器15检测后,合格的气体经热出烟室16干燥后放入大气,不合格的气体经第二回收管14重装置净化。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