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液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915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盛液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容器,特别涉及一种盛液槽。



背景技术:

在化学反应中,液态是一种反应物质的形态。液态的反应物质例如硫酸、高锰酸钾溶液等等;在小型的化学试验和检测中,通常采用烧瓶、试管等容器作为液态物质的容纳装置。

但是在大型的、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溶液的用量较大,所以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盛液槽来作为溶液临时储放的中继站。

如图8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盛液槽上设置有一个进水管321和出水管331,液体通过进水管321进入盛液槽内,当需要使用液体时,出水管331将液体从盛液槽内吸出;同时当盛液槽内的液体过多时,液体会从盛液槽内溢出,因此通过在盛液槽上方设置有液体吸出管46,液体吸出管46外接有水泵,水泵将超过液体吸出管的液体吸出,避免液体从盛液槽中溢出。

这种设置方式虽然起到了防止液体溢出的作用,但是需要外接水泵,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液体溢出的盛液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盛液槽,包括槽体、设于槽体内的进水部和出水部,所述槽体上设置有溢流腔,所述溢流腔设置有与槽体内部连通的入液口,所述溢流槽上设置有与槽体外部连通的溢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体通过进水部进入到槽体内,在需要使用槽体内的液体时,液体通过出水部离开槽体;当液体内的液面上升后,液面高度超过入液口的最低点后,液体进入到溢流腔内,当液体达到溢流孔的位置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从溢流孔向外流动,在无需外接水泵的情况下,即可避免液体从槽体上表面溢出。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孔连接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连通有水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溢流孔内排出的液体,经过溢流管被收集至水箱内,避免反应液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作为优选,所述槽体外壁设置有溢流盒,所述溢流腔设置在溢流盒内,所述溢流孔设置在溢流盒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盒外接在槽体外,当进入液体的量突然提高后,溢流盒可容纳更多的液体,起到了缓冲的作用,避免液体快速漫过入液口,避免液体从槽体的上表面溢出。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孔向外延伸有装配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管可连接至装配管上,方便溢流管与溢流盒的连接,提高溢流管的密封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入液口沿槽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所述入液口之间形成支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均匀分布的入液口,括大入液口的面积,进而提高入液口的进液量;同时支撑板起到了提高槽体侧面结构强度的作用,避免槽体在入液口位置发生弯曲和变形。

作为优选,所述入液口设置在槽体相对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入液口的面积括大,再次提高了入液口的进液量,最终提高槽体的溢流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盒的内底面在高度方向上低于入液口的最低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进入溢流盒内的液体直接从溢流孔中流出,使溢流盒具有一定的储液能力;进一步地提高溢流盒对快速提高的进液量的缓冲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槽体上表面向外延伸有翻边,所述翻边沿槽体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解决了,由于设置有入液口导致的槽体侧壁结构强度降低的问题;同时翻边提高了槽体整体的结构强度,翻边相对提高了槽体侧壁的厚度,避免操作者被槽体的开口划伤。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盒位于翻边的正投影范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溢流盒凸出于翻边的侧壁,即翻边在水平方向上,起到了保护溢流盒的作用;同时在高度方向上,由于翻边是由槽体上表面向外延伸而成的,所以翻边在高度方向上,也起到了保护溢流盒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翻边包括槽体的顶部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向竖直方向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水平方向向内延伸有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的另一端与溢流盒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加强了槽体的结构强度;因为第三延伸部的另一端与溢流盒连接,所以加强了溢流盒与槽体之间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液体通过进水部进入到槽体内,在需要使用槽体内的液体时,液体通过出水部离开槽体;当液体内的液面上升后,液面高度超过入液口的最低点后,液体进入到溢流腔内,当液体达到溢流孔的位置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从溢流孔向外流动,在无需外接水泵的情况下,即可避免液体从槽体上表面溢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过滤板的位置;

图4是实施例1的翻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B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翻边的结构;

图6是实施例1的溢流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的过滤网和台阶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背景技术的示意图。

图中,1、槽体;11、空腔;12、开口;2、溢流结构;21、入液口;22、支撑板;23、溢流盒;24、溢流腔;25、溢流孔;26、装配管;27、溢流管;28、水箱;3、进排水结构;31、隔板;32、进水腔;321、进水管;33、出水腔;331、出水管;34、连通孔;35、环形块;36、过滤装置;361、过滤板;362、过滤孔;363、台阶孔;364、过滤网;365、倾斜板;366、阻流空腔;4、加强结构;41、翻边;42、第一延伸部;43、第二延伸部;44、第三延伸部;45、台阶面;46、液体吸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盛液槽即为槽体1,槽体1的整体形状呈长方体,槽体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空腔11,空腔11的横截面形状和纵截面形状呈长方形。

如图1所述,空腔11向上形成有开口12,槽体1在开口12位置设置有防止液面超过槽体1开口12的溢流结构2,槽体1的底部设置有对槽体1灌入和排出液体的进排水结构3,槽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槽体1结构强度的加强结构4。

槽体1的整体由金属板钣金、焊接和打磨而成,即槽体1的整体由金属材料制成。

进排水结构3为:

如图2所示,槽体1的底部设置有隔板31,隔板31横贯槽体1设置,隔板31与槽体1的内侧壁之间采用焊接进行固定与密封;隔板31将槽体1内的空腔11在高度方向上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进水腔32和出水腔33;隔板31上贯穿设置有使进水腔32和出水腔33连通的连通孔34。

如图2所示,槽体1内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管321(即进水部)和出水管331(即出水部),进水管321与进水腔32连通,进水管321的一端延伸至槽体1内,进水管321位于隔板31与槽体1的内壁之间;进水管321延伸至槽体1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进水管321的另一端延伸出槽体1外,与外界的固定。

如图2所示,进水管321与槽体1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环形块35,环形块35防止进水管321从槽体1内脱落;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环形块35与槽体1的内侧壁焊接固定,避免液体在进水管321连接位置发生泄露。

如图1和图2所示,出水管331与进水管321设置在槽体1长度方向的同侧,方便使用者进行维修;出水管331也通过焊接与槽体1的内侧壁固定,出水管331不伸入槽体1内,出水管331仅与槽体1连通。

如图2所示,隔板31在槽体1的高度方向上呈倾斜设置,即连通孔34位置的隔板31朝向进水管321位置发生倾斜,使得经过槽体1的杂质沉积在隔板31较低的位置;同时进水管321伸入槽体1内,避免水流冲击沉积杂质。

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大颗粒的杂质进入出水腔33,连通孔34上设置有过滤液体内杂质的过滤装置36;如图3所示,过滤装置36包括设置在连通孔34上的过滤板361,过滤板361与连通孔34一体形成,过滤板361上密布有过滤孔362;当液体流过时,液体内的大颗粒杂质被过滤孔362格挡,不会进入出水腔33内,往后维护者清理进水腔32时,可将杂质去除。

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位于进水腔32内的小颗粒杂质被出水管331排出,出水腔33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板365,倾斜板36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出水腔33的底部;倾斜板365沿槽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至出水腔33的两侧,同时倾斜板365沿槽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在倾斜板365的倾斜的下底面与出水腔3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阻流空腔366,当流动的液体经过阻流空腔366后,流速降低,一部分的杂质残留在阻流空腔366内,起到了排杂的作用。

溢流结构2为:

如图4所示,槽体1在开口12下方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矩形的入液口21,矩形的入液口21分别设置在槽体1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个内侧壁上,入液口21沿槽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相邻的入液口21之间形成有支撑板22,提高了入液口21的结构强度。

如图1和图4所示,槽体1的外侧壁上焊接有溢流盒23;如图6所示,溢流盒23内设置有溢流腔24,入液口21与溢流腔24相互连通;溢流盒23长边的侧壁设置有溢流孔25,用于排出溢流腔24内的液体;溢流腔24的内底面在高度方向上低于入液口21的最低点,因此溢流盒23内可存储一定量的液体。

如图6所示,溢流孔25向外延伸有装配管26,如图4所示,装配管26位于槽体1设置有进水管321和出水管331的同一侧面上,方便维护人员的检修;如图6所示,装配管26外接有溢流管27,溢流管27为橡胶管,外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橡胶管套接在装配管26上;溢流管27的另一端连通有水箱28,溢流管27将溢出的液体排入水箱28内。

加强结构4为:

如图4所示,槽体1的上表面,即开口12的位置设置有翻边41,翻边41设置在槽体1的四个侧壁上;翻边41的纵截面形状呈C型;翻边41沿槽体1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翻边41起到了加强槽体1结构强度的作用。

如图5所示,位于槽体1的开口12位置的翻边41,翻边41包括设置在槽体1的开口12位置且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2,第一延伸部42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有第二延伸部43,第二延伸部43沿水平方向向槽体1方向延伸形成第三延伸部44,第三延伸部44的另一端与溢流盒23焊接固定。

如图5所示,第一延伸部42、第二延伸部43和第三延伸部44均由槽体1上表面翻折形成;第一延伸部42在水平方向上凸出于溢流盒23的外表面,因此溢流盒23位于翻边41的正投影范围内,当受到水平方向的撞击后,翻边41起到了防撞的效果;同时第一延伸部42高于溢流盒23的上表面,当受到由上至下的撞击力后,翻边41也起到了防撞的作用。

如图4所示,在槽体1外壁底部的侧壁呈台阶面45设置,也加强了槽体1底部出水腔33位置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为:进水管321将液体输入进水腔32内,液体内的杂质一部分残积在隔板31的底部;当出水管331需要循环液体时,液体通过连通孔34上的过滤孔362,进入出水腔33内,液体中的小颗粒杂质堆积在倾斜板365的底部,同时液体从出水管331离开槽体1;当液面高度上升后,液体从入液口21进入溢流盒23内,然后通过溢流管27向外排出。

实施例2:一种盛液槽,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如图7所示,上述的过滤装置36还包括设置在连通孔34上的台阶孔363,台阶孔363位于过滤板361的上方,即台阶孔363朝向进水腔32设置;台阶孔363内覆盖有过滤网364,过滤网364与台阶孔363之间是可拆卸连接;过滤网364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过滤网364与台阶孔363之间的嵌合作用固定。

实施例2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当液体经过连通孔34的过程中,液体首先经过过滤网364的过滤,其次再经过过滤板361的过滤,起到了双重过滤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