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除尘塔过滤水箱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6513发布日期:2018-06-12 19:1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中央除尘塔过滤水箱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喷淋式除尘系统会形成带有污泥的污水,为了便于废物处理以及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将污水进行沉淀处理。现有的除尘系统沉淀水槽为平底式水槽,无自动排泥系统,污泥沉积在水槽底部,水池清理难度高,且沉积在底部的污泥未及时清理出来会导致池水较脏,每隔三天就必须停机清洁需停机把水排干后由工人进入清理,费时费力,且工人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除尘塔过滤水箱无法自动排泥的缺陷,提出一种中央除尘塔过滤水箱沉淀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中央除尘塔过滤水箱沉淀装置,包括第一水槽、第二水槽和第三水槽,三个水槽的下部呈锥形,每个水槽的底部分别开设有淤泥排放口,每个淤泥排放口处分别设有气动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除尘系统运转时污泥会被过滤沉淀至锥形底部,通过控制气动控制阀自动打开淤泥排放口,排掉锥形底部沉积的污泥,实现了水槽自动清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水槽的上方设有污水进水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水槽内设有第一过滤网,第三水槽内设有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水平设置,第二过滤网的位置低于第一过滤网,第三过滤网竖直设置。过滤网起到过滤污水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水槽的上部与第二水槽的上部连通过第一进水通道通,第一进水通道的高度高于第一过滤网。当第一水槽内的水位达到第一进水通道高度时,污水就会经过第一过滤网过滤并流入第二水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水槽的上部与第三水槽的上部通过第二进水通道连通,第二进水通道的高度低于第一过滤网且高于第二过滤网。当第二水槽内的水位达到第二进水通道高度时,污水就会经过第二过滤网过滤并流入第三水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水槽的上还分别设有溢流口、补水口和出水口。当水箱内的水不能及时排出而导致水位超过溢流口时,水能从溢流口流出,防止水从污水进水口回流。当水箱内缺水时,可以通过补水口补水。经过沉淀过滤的水通过排水口流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网的孔径为5mm,第二过滤网的孔径为4mm,第三过滤网的孔径为3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央除尘塔过滤水箱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中央除尘塔过滤水箱沉淀装置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央除尘塔过滤水箱沉淀装置,包括第一水槽1、第二水槽2和第三水槽3,三个水槽的下部呈锥形,每个水槽的底部分别开设有淤泥排放口4,每个淤泥排放口4处分别设有气动控制阀5。现有技术的平底式水槽污泥均沉积在底部,不能自动排出来,清洁时费事费力,且水池清理难度高,且沉积在底部的污泥未及时清理出来会导致池水较脏,每隔三天就必须停机清洁。本实用新型将过滤水箱分成三个水槽,将平底式变成锥形底,且三个水槽底部分别开设了淤泥排放口4,通过气动控制阀5控制淤泥排放口4的开合,实现自动排泥。每小时自动排泥一次,只需10秒即可排出沉积在锥形槽底部的污泥,避免污泥积累在底部,可以长时间不需要停机,实现了自动化清洁,降低了工人的使用。

第一水槽1的上方设有污水进水口11,污水进水口11伸入到第一水槽1内。第二水槽2内设有第一过滤网21,第三水槽3内设有第二过滤网31和第三过滤网32,第一过滤网21和第二过滤网31水平设置,且第二过滤网31的位置低于第一过滤网21,第三过滤网32竖直设置。第一水槽1的上部与第二水槽2的上部通过第一进水通道6连通,第一进水通道6的高度高于第一过滤网21。第二水槽2的上部与第三水槽3的上部通过第二进水通道7连通,第二进水通道7的高度低于第一过滤网21且高于第二过滤网31。第一过滤网21的孔径为5mm,第二过滤网31的孔径为4mm,第三过滤网32的孔径为3mm。第三水槽3的上还分别设有溢流口33、补水口34和出水口35。污水从污水进水口11进入第一水槽1,大部分污泥沉淀到第一水槽1的锥形底,上层的水通过第一进水通道6,经第一过滤网21过滤后流入第二水槽2,水中的污泥沉淀到第二水槽2的锥形底。第二水槽2上层的水通过第二进水通道7,经第二过滤网过滤31过滤后流入第三水槽3,水中剩余的污泥沉淀到第三水槽3的锥形底。可以每隔一小时打开淤泥排放口4,排出三个水槽底沉积的污泥。第三水槽3中的水经过第三过滤网32过滤后从出水口35排出。当水箱内的水不能及时排出而导致水位超过溢流口33时,水能从溢流口33流出,防止水从污水进水口回流。当水箱内缺水时,可以从补水口34补水。经过三道沉淀和三道过滤所得到的水能够回到除尘系统中循环利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