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9705发布日期:2018-08-31 20:0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在金属板等弹性板固定有压电振动元件的振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对来电进行通知的目的等的振动装置,提出了各种振动装置。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振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振动装置中,使用了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使得从侧面观察成为u字状的形状的弹性板。该弹性板隔着弯折部将一侧设为板状的固定部,并将另一侧设为板状的振动部。在振动部设置有压电振动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23801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振动装置中,伴随着电子设备等的小型化、基于高功能化的搭载部件的小型化,越来越要求更进一步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此外,伴随着振动装置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振动的强度往往会变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与薄型化以及小型化相伴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的振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具备:第一弹性板,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一平面部;第二弹性板,与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所述第二端部侧接合,具有与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所述第一平面部对置的第二平面部,并且弯曲刚性比所述第一弹性板高;压电振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所述第一平面部中的所述第二弹性板侧的面;以及质量附加构件,装配在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所述第一端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某个特定的局面中,还具备:封装件,设置为对装配了所述压电振动元件以及所述质量附加构件的所述第一弹性板进行容纳。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振动装置的强度。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另一个特定的局面中,还具备:电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中的所述第一弹性板侧的面,形成用于对所述压电振动元件进行驱动的电路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板的厚度比所述第一弹性板的厚度厚。在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二弹性板的弯曲刚性。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另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板的材料与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材料相比弯曲刚性高。在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二弹性板的弯曲刚性。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一弹性板具有: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板接合;以及第一连结部,连结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连结部靠所述第二端部侧,所述第一弹性板在所述第一连结部向所述第二弹性板侧弯曲。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一接合部从所述第一连结部起向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弹性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平行地延伸的面,并且在该面与所述第二弹性板接合。在该情况下,能够增进小型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一接合部从所述第一连结部起向接近所述第一端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弹性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平行地延伸的面,并且在该面与所述第二弹性板接合。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板具有:第三端部、第四端部;所述第二弹性板与所述第一弹性板接合的第二接合部;以及连结所述第二接合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的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平面部位于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四端部之间,所述第二接合部位于比所述第二连结部靠所述第四端部侧,所述第二弹性板在所述第二连结部向所述第一弹性板侧弯曲。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接合部从所述第二连结部起向远离所述第三端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接合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所述第一平面部平行地延伸的面,并且在该面与所述第一弹性板接合。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接合部包含所述第四端部,所述第四端部包含所述第二弹性板的端面,在该端面,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弹性板接合。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第一弹性板与第二弹性板的接合面积。因此,能够增进振动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板具有第三端部、第四端部和在所述第四端部侧向所述第一弹性板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弹性板接合。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第二弹性板与搭载了振动装置的对象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使振动高效地传播到外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突出部的厚度是与所述第二弹性板中的所述突出部以外的至少一部分相同的厚度,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部分成为在所述第二弹性板的与所述第一弹性板侧相反侧的面开口的凹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突出部包含所述第二弹性板的所述第四端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增进振动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弹性板与所述第一弹性板接合的部分的厚度薄。在该情况下,质量附加构件更加不易碰撞到第二弹性板。因此,更加不易产生与薄型化以及小型化相伴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板具有第三端部、第四端部,所述第一弹性板与所述第二弹性板接合的部分包含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所述第二端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板的所述第四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在该情况下,能够增进振动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连结所述第一弹性板的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为所述第一弹性板的长边方向。

在本发明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又一个特定的局面中,所述第一弹性板、所述第二弹性板由金属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中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易产生与薄型化以及小型化相伴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的振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振动元件的侧视图,图4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振动元件的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振动元件与电路基板的连接的状态的、将压电振动元件、电路基板以及柔性印刷布线板展开示出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振动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图11的(a)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图11的(b)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从而明确本发明。

另外,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记载的各实施方式是例示性的,在不同的实施方式间,能够进行结构的部分置换或组合。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其侧面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图3所示的振动装置1能够用于便携型电子设备的振动通知功能等。如图2所示,振动装置1具有第一弹性板2a。第一弹性板2a具有第一端部2a4、第二端部2a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下,连结第一端部2a4和第二端部2a5的方向是第一弹性板2a的长边方向。

振动装置1具有与第一弹性板2a的第二端部2a5侧连接的第二弹性板2b。第二弹性板2b具有第三端部2b4、第四端部2b5。第二弹性板2b具有位于第四端部2b5侧的第二接合部2b3。第二弹性板2b在第二接合部2b3与第一弹性板2a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第三端部2b4和第四端部2b5的方向是第二弹性板2b的长边方向。另外,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中的长边方向不限定于上述方向。

第二弹性板2b的厚度比第一弹性板2a的厚度厚。进而,第二弹性板2b的材料与第一弹性板2a的材料相比弯曲刚性高。由此,第二弹性板2b与第一弹性板2a相比弯曲刚性高。另外,所谓弯曲刚性,是指在对物体施加力时物体的弯曲变形的产生难易度的性质。所谓弯曲刚性高,是指不易产生弯曲变形。

更具体地,第一弹性板2a由sus304构成,第二弹性板2b由sus301构成。另外,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也可以由上述以外的金属、合成树脂等具有弹性的其它材料构成。不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优选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中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

另外,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厚度等不同,从而能够使第二弹性板2b的弯曲刚性比第一弹性板2a的弯曲刚性高。或者,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的厚度也可以相同。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材料等不同,从而能够使第二弹性板2b的弯曲刚性比第一弹性板2a的弯曲刚性高。

第一弹性板2a具有位于第一端部2a4、第二端部2a5之间的第一平面部2a1、第一连结部2a2以及第一接合部2a3。第一平面部2a1为平面状。第一平面部2a1的前端部位于上述第一端部2a4。第一连结部2a2将第一平面部2a1和第一接合部2a3进行连接。第一接合部2a3与第二弹性板2b接合。第一接合部2a3的前端部位于第二端部2a5。

另一方面,第二弹性板2b具有位于第三端部2b4、第四端部2b5之间的第二平面部2b1和第二接合部2b3。第二平面部2b1为平面状。第二弹性板2b的第二平面部2b1与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平面部2a1对置。第二接合部2b3与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接合部2a3接合。

第一弹性板2a在第一连结部2a2向第二弹性板2b侧弯曲。第一接合部2a3从第一连结部2a2起向远离第一端部2a4的方向延伸。第一接合部2a3具有与第二弹性板2b的第二平面部2b1平行地延伸的面。在该面,第一接合部2a3与第二弹性板2b接合。第一弹性板2a和第二弹性板2b优选通过焊接进行接合。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接合强度。

上述焊接例如能够通过激光的照射等来进行。另外,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的接合不限定于上述接合,例如,也可以通过钎料用金属、粘接剂等来实现。

如图2所示,第一连结部2a2位于单点划线a以及单点划线b之间。第一连结部2a2的两端部弯曲。另外,第一连结部2a2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弯折为具有角部。

在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平面部2a1设置有压电振动元件3。更具体地,在第一平面部2a1中的第二弹性板2b侧的面设置有压电振动元件3。压电振动元件3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类粘接剂等适当的粘接剂固定于第一弹性板2a。压电振动元件3具有矩形板状的形状。

图4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振动元件的侧视图。图4的(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振动元件的俯视图。

如图4的(a)所示,压电振动元件3具有压电体层4。压电体层4具有第一主面4a和与第一主面4a对置的第二主面4b。压电振动元件3从第一主面4a侧固定到第一弹性板。

如图4的(b)中的虚线所示,在压电体层4的第二主面4b上设置有第一电极5a和第二电极5b。如图4的(a)所示,在第一主面4a上设置有第三电极5c,使得隔着压电体层4与第一电极5a对置。第三电极5c通过过孔电极或经由压电体层4的侧面的连接电极(未图示)与第二电极5b电连接。

作为构成压电体层4的材料,能够使用pzt类陶瓷那样的适当的压电陶瓷。第一电极5a~第三电极5c由适当的金属或者合金构成。不过,在本发明中,压电振动元件3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通过在压电振动元件3的第一电极5a、第三电极5c间施加交流电场,从而压电振动元件3在面内方向进行伸缩。若压电振动元件3进行伸缩,则在图2所示的第一弹性板2a产生翘曲。与此相伴地,第一弹性板2a重复第一端部2a4向图2中的下方进行位移的状态和向上方进行位移的状态而进行振动。第一弹性板2a的振动经由第一接合部2a3传播到第二弹性板2b。在此,振动装置1从第二弹性板2b侧进行搭载。振动装置1的振动从第二弹性板2b传播到外部。由此,实现上述振动通知功能等。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振动装置1具有设置有压电振动元件3的第一弹性板2a和与第一弹性板2a接合的第二弹性板2b,并且第二弹性板2b与第一弹性板2a相比弯曲刚性高。由此,不易产生与振动装置1的薄型化以及小型化相伴的第二弹性板2b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因此,能够使振动从第二弹性板2b高效地传播到外部。其细节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二弹性板2b的第二平面部2b1设置有作为电路部的电路基板6。更具体地,电路基板6设置在第二平面部2b1中的第一弹性板2a侧的面上。

关于电路基板6,能够使用玻璃环氧基板、由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构成的适当的基板材料。在该电路基板6形成有用于对上述压电振动元件3进行供电并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的至少一部分。

电路基板6通过柔性印刷布线板7与压电振动元件3电连接。柔性印刷布线板7使用热固化性聚酰亚胺等具有柔软性的树脂膜而构成。关于电路基板6以及压电振动元件3与柔性印刷布线板7的连接,能够使用导电性粘接剂、焊锡等。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振动元件与电路基板的连接的状态的、将压电振动元件、电路基板以及柔性印刷布线板展开示出的俯视图。

柔性印刷布线板7具有第一电连接部7a1、7a2、第二电连接部7b、第三电连接部7c1、7c2以及布线连结部7d。第一电连接部7a1、7a2与外部连接。第一电连接部7a1和第一电连接部7a2与不同的电位连接。第一电连接部7a1、7a2通过布线7e1、7e2与第二电连接部7b电连接。

在第二电连接部7b上载置有电路基板6。第二电连接部7b与电路基板6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7b通过在布线连结部7d中穿过的布线7e3、7e4与第三电连接部7c1、7c2电连接。

第三电连接部7c1、7c2与压电振动元件3连接。更具体地,第三电连接部7c1与压电振动元件3的第一电极5a连接。第三电连接部7c2与压电振动元件3的第二电极5b连接。

如图2所示,柔性印刷布线板7固定在第二弹性板2b的第二平面部2b1中的第一弹性板2a侧的面。该固定能够使用适当的粘接剂、适当的粘接片来进行。而且,布线连结部7d被折弯,使得第二电连接部配置在第二弹性板2b上,并且第三电连接部配置在第一弹性板2a上。

在制造振动装置1时,如图5所示,能够在将压电振动元件3、电路基板6以及柔性印刷布线板7展开的状态下进行电连接作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连接作业。

另外,电路部不限定于电路基板。电路部只要形成有用于驱动压电振动元件3的电路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例如,电路部也可以由布线元件等构成。此外,电路部与压电振动元件3的连接的结构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通过引线等对电路部和压电振动元件3进行连接。

如图1所示,柔性印刷布线板7的第一电连接部7a1、7a2比第二弹性板2b以及后述的封装件9向侧方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外部的电连接。

如图2所示,在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端部2a4装配有质量附加构件8。通过质量附加构件8,能够调整振动装置1的谐振频率。此外,通过追加质量附加构件8,从而能够增大由第一弹性板2a构成的振子的前端质量,能够增大振动装置1的振动。质量附加构件8由适当的金属或者金属与树脂的合成材料、陶瓷等构成。优选地,因为质量附加作用高,所以最好是钨等密度高的金属。

质量附加构件8具有位于第一弹性板2a侧的第一主面8a和位于第二弹性板2b侧的第二主面8b。

质量附加构件8的第一主面8a具有阶梯状的形状。更具体地,上述第一主面8a具有经由台阶相连的第三平面部8a、第四平面部8b以及第五平面部8c。第三平面部8a与第四平面部8b的台阶的高度被设为与第一弹性板2a的厚度相等。

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端部2a4设置在第四平面部8b。更具体地,第一弹性板2a在上述台阶附近配置第一端部2a4,并且第一端部2a4附近载置于第四平面部8b。

第四平面部8b和第五平面部8c也经由另一个台阶相连。压电振动元件3的前端部配置在上述台阶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印刷布线板7中的配置在第一弹性板2a侧的部分的前端部到达压电振动元件3的前端部。上述另一个台阶的高度被设为压电振动元件3以及柔性印刷布线板7的厚度的合计以上。因此,第一弹性板2a、压电振动元件3、柔性印刷布线板7的厚度被吸收在上述台阶以及另一个台阶的高度的合计尺寸内。因此,能够在不导致大型化的情况下将质量附加构件8固定在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端部2a4。

另外,柔性印刷布线板7在俯视下也可以不到达与质量附加构件8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质量附加构件8的上述另一个台阶的高度优选为压电振动元件3的厚度以上。

第三平面部8a成为倾斜面。第二主面8b的至少一部分也成为倾斜面。由此,随着远离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端部2a4,质量附加构件8的厚度(质量附加构件8的第一主面8a与质量附加构件8的第二主面8b的距离)变小。由此,在第一弹性板2a振动时,质量附加构件8不易碰撞到第二弹性板2b以及后述的封装件9的顶板部9a。因此,能够使振动更加高效地传播到外部。

另外,质量附加构件8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振动装置1具有作为覆盖件的封装件9。封装件9设置为对装配了压电振动元件3以及质量附加构件8的第一弹性板2a进行容纳。

如图1所示,封装件9具有顶板部9a和一端与顶板部9a相连的第一侧面部9b~第四侧面部9e。第一侧面部9b、第三侧面部9d彼此相互对置。第二侧面部9c、第四侧面部9e也彼此相互对置。

第一侧面部9b位于第一弹性板2a的第一端部2a4侧。第三侧面部9d位于第二端部2a5侧。另外,封装件9也可以不具有第一侧面部9b、第三侧面部9d中的至少一者。不过,通过封装件9具有第一侧面部9b、第三侧面部9d,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振动装置1的强度。

封装件9由适当的金属或合成树脂构成。优选地,因为机械强度优异,所以最好是金属。更优选地,因为防锈性优异,所以最好是不锈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板2b与第一弹性板2a相比弯曲刚性高。由此,不易产生与振动装置1的薄型化以及小型化相伴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参照下述的图6对此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振动的侧面剖面的示意图。

通过对压电振动元件3施加交流电场,从而第一弹性板2a如图6中的单点划线所示,重复第一端部2a4向图6中的下方进行位移的状态和向上方进行位移的状态而进行振动。该振动从第一接合部2a3传播到第二弹性板2b。在此,由于第二弹性板2b与第一弹性板2a相比弯曲刚性高,所以第二弹性板2b不易由于上述振动而弯折。因此,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第二弹性板2b整体向上下振动。因此,传播到第二弹性板2b的振动的强度不易衰减。因此,即使增进薄型化以及小型化,也不易产生振动的强度的下降。

进而,如图2所示,在第二弹性板2b中,在搭载振动装置1的一侧未设置封装件9。振动装置1被搭载为,第二弹性板2b与传播振动的对象相接。因此,能够使振动更加高效地传播到外部。

在第二弹性板2b中,不易产生由从第一弹性板2a传播的振动造成的弯折。因此,在搭载振动装置1时,例如能够使用容易变形且难以抑制第二弹性板2b的弯折的双面粘着带等。即使使用了双面粘着带等,也不易导致振动的传播效率的劣化,并且能够容易地安装振动装置1。

优选第一弹性板2a与第二弹性板2b接合的部分包含第一弹性板2a的第二端部2a5以及第二弹性板2b的第四端部2b5中的至少一者。由此,能够增进振动装置1的小型化。不过,更优选地,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第一弹性板2a、第二弹性板2b接合的部分包含第二端部2a5、第四端部2b5这两者。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增进振动装置1的小型化。

在下述的图7~图10以及图11的(a)和图11的(b)中,示出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装置。在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装置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1同样地,不易产生与薄型化以及小型化相伴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另外,在图7~图10以及图11的(a)和图11的(b)中,仅示出振动装置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结构。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弹性板12b的第二平面部12b1的厚度比第二接合部12b3的厚度薄。

第二弹性板12b的第二接合部12b3的厚度比第一弹性板2a的厚度厚。因此,第二弹性板12b不易弯折,不易产生振动的强度的下降。

第二平面部12b1的厚度比第二接合部12b3的厚度薄,因此在振动时,质量附加构件更加不易碰撞到第二弹性板12b。因此,更加不易产生与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相伴的振动的强度的下降。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弹性板22a中,第一接合部22a3从第一连结部22a2起向接近第一端部22a4的方向延伸。

更具体地,第一接合部22a3具有与第二弹性板2b的第二平面部2b1平行地延伸的面。第一接合部22a3在该面与第二弹性板2b接合。

第一接合部22a3具有在俯视下与第一平面部22a1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增进振动装置的小型化。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弹性板32a为平板状,以及第二弹性板32b具有向第一弹性板32a侧弯曲的部分。

更具体地,第二弹性板32b具有连结第二平面部32b1和第二接合部32b3的第二连结部32b2。第二接合部32b3位于比第二连结部32b2靠第四端部32b5侧。

第二弹性板32b在第二连结部32b2向第一弹性板32a侧弯曲。第二接合部32b3从第二连结部32b2起向远离第三端部32b4的方向延伸。第二接合部32b3具有与第一弹性板32a的第一平面部32a1平行地延伸的面。第二接合部32b3在该面与第一弹性板32a接合。

另外,第二接合部32b3也可以从第二连结部32b2起向接近第三端部32b4的方向延伸。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弹性板42b的第二接合部42b3朝向第一弹性板32a侧延伸。第二接合部42b3包含第四端部42b5。第四端部42b5包含第二弹性板42b的端面。第二接合部42b3在该端面与第一弹性板32a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小第一弹性板32a与第二弹性板42b的接合面积。因此,能够增进振动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第二弹性板为平板状,第一弹性板的第一接合部朝向第二弹性板延伸,并且在第二端部侧的端面,第一弹性板与第二弹性板接合。

图11的(a)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立体图。图11的(b)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的后视图。

如图11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弹性板52b具有在第四端部52b5侧向第一弹性板32a侧突出的突出部52b6。第二弹性板52b在突出部52b6与第一弹性板32a接合。

更具体地,突出部52b6具有与第一弹性板32a的第一平面部32a1平行地延伸的面。突出部52b6在该面与第一弹性板32a接合。

突出部52b6通过对第二弹性板52b的第四端部52b5侧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11的(b)所示,形成有突出部52b6的部分成为在第二弹性板52b的与第一弹性板32a侧相反侧的面开口的凹部。突出部52b6中的第二弹性板52b的厚度是与图11的(a)所示的第二平面部52b1的厚度相同的厚度。另外,突出部52b6中的第二弹性板52b的厚度只要是与第二弹性板52b中的突出部52b6以外的至少一部分相同的厚度即可。

振动装置从第二弹性板52b的图11的(a)中的下侧的面进行安装。此时,能够使第二弹性板52b中的上述面的突出部52b6以外的部分与搭载振动装置的对象接触。因此,能够增大第二弹性板52b与搭载振动装置的对象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使振动高效地传播到外部。

突出部52b6优选包含第四端部52b5。由此,能够使第二弹性板52b与第一弹性板32a接合的部分包含第四端部52b5。因此,能够增进振动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标记说明

1:振动装置;

2a:第一弹性板;

2a1:第一平面部;

2a2:第一连结部;

2a3:第一接合部;

2a4、2a5:第一端部、第二端部;

2b:第二弹性板;

2b1:第二平面部;

2b3:第二接合部;

2b4、2b5:第三端部、第四端部;

3:压电振动元件;

4:压电体层;

4a、4b:第一主面、第二主面;

5a~5c:第一电极~第三电极;

6:电路基板;

7:柔性印刷布线板;

7a1、7a2:第一电连接部;

7b:第二电连接部;

7c1、7c2:第三电连接部;

7d:布线连结部;

7e1~7e4:布线;

8:质量附加构件;

8a、8b:第一主面、第二主面;

8a~8c:第三平面部~第五平面部;

9:封装件;

9a:顶板部;

9b~9e:第一侧面部~第四侧面部;

12b:第二弹性板;

12b1:第二平面部;

12b3:第二接合部;

22a:第一弹性板;

22a1:第一平面部;

22a2:第一连结部;

22a3:第一接合部;

22a4、22a5:第一端部、第二端部;

32a:第一弹性板;

32a1:第一平面部;

32b:第二弹性板;

32b1:第二平面部;

32b2:第二连结部;

32b3:第二接合部;

32b4、32b5:第三端部、第四端部;

42b:第二弹性板;

42b3:第二接合部;

42b5:第四端部;

52b:第二弹性板;

52b1:第二平面部;

52b5:第四端部;

52b6:突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