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57113发布日期:2018-09-29 01:23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属于蒸发浓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许多种物料在蒸发浓缩过程中,非常容易起泡,泡沫会裹挟着大量物料随着真空管道溢出设备之外,也就是业内所说的跑料现象;而且即使没有泡沫,由于一般采用的都是真空负压浓缩或蒸发,产生的废蒸汽中也会夹带部分物料。

因此,蒸发浓缩系统中产生的废蒸汽一般为混合蒸汽,其中包含了饱和蒸汽、液滴、固体颗粒、物料的泡沫、空气及其他气体等杂质,尤其是物料的泡沫、含有物料的液滴和固体颗粒,随着混合蒸汽一起进入废蒸汽管道,一方面造成了物料的损失,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堵塞、腐蚀后面的管道,影响生产的连续可靠运行,增加系统的能耗,缩短设备使用寿命。而且,在进行废蒸汽回收利用时,混合废蒸汽需要采用机械压缩方式提升温度和压力,其中的杂质又会对蒸汽压缩机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了负载损耗、容易引发设备故障、对设备产生严重腐蚀等。同时,也对后续的废蒸汽换热利用造成不良的影响。

目前现有技术有采用过滤的方式,如中国专利“反应釜负压投料防粉尘反扑装置(申请号:201520054229.3)”,公开了一种反应釜负压投料防粉尘反扑装置,包括筒状的粉尘捕集器,所述粉尘捕集器中设置有过滤组件。中国专利“一种负压粉料捕集反应釜系统(申请号:201620441076.2)”公开了一种负压粉料捕集反应釜系统,包括粉尘捕集器,内设有隔板将其内部空间分割为上下两部分,隔板上安装有上端开口的过滤管,过滤管外套有滤袋,滤袋将过滤管的通气孔包裹在内。显然采用过滤的方式会导致额外的阻力,造成压力损失,而且过滤装置长时间工作容易堵死失去效果。

还有采用专门的捕集器和分离器防止跑料的技术,如中国专利“一种浓缩器中防止跑料的装置(申请号:201320299219.7)”,公开了一种浓缩器中防止跑料的装置,在浓缩器蒸发室顶部连接有捕集器,捕集器的内筒体套设在外筒体中,内筒体的筒壁和底壁以及外筒体的底壁上均开设有孔,内筒体内部放置有填料,大部分飞沫被附着收集在填料中。还包括分离器,其上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外筒体连接,下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浓缩器蒸发室连接,较重的液滴在分离器的作用下由于重力作用沉降,回收至浓缩器。该专利采用了捕集器利用填料回收飞沫、分离器利用重力回收液滴,结构相对复杂,且传统的反应釜和带有搅拌的反应釜无法直接使用,应用的成本较高;同时,分离器中的真空管采用垂直安装,距离废蒸汽入口较近、且产生的是垂直向上的吸力,如果真空管探入分离器的下部,很容易将已经沉降的液滴吸入,如果位于分离器的顶部,更容易使得液滴来不及沉降就被吸入,难以起到很好的分离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用于解决蒸发浓缩系统中的跑料问题,将混合蒸汽中的杂质有效分离;同时,可在不对原有蒸发浓缩装置做出改动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护检修和升级改造方便等优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包括捕集分离室(1)、储存室(2)、进汽管道(3)、出汽管道(4)、物料出口(5);捕集分离室(1)和储存室(2)分别位于所述物料捕集回收装置的上部和下部,且相互连通;进汽管道(3)和出汽管道(4)分别从捕集分离室(1)的两侧与捕集分离室(1)连通,且进汽管道(3)的顶部低于出汽管道(4)的底部;物料出口(5)位于储存室(2)的底部。

由于进汽管道(3)的顶部低于出汽管道(4)的底部,且相向设置,中间还有等于捕集分离室(1)直径的较长的距离,混合蒸汽从进汽管道(3)高速进入捕集分离室(1)的下部,同时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斜上方的出汽管道(4)吸力作用,出汽管道(4)密度较小的饱和蒸汽更易于向上改变方向,被对面位于捕集分离室(1)上部的出汽管道(4)所吸引,密度较大的杂质则更易于由于惯性作用喷射到出汽管道(4)下部的捕集分离室(1)内壁上;同时由于密度较小的饱和蒸汽在进入出汽管道(4)时的收缩效应,密度较大的杂质很难再逆流进入出汽管道(4),从而实现了混合蒸汽的分离。密度较大的杂质由于重力作用顺着内壁流入到储存室(2)中,经物料出口(5)进行回收。

进一步地,所述的捕集分离室(1)为圆筒形,储存室(2)为圆锥筒形。

进一步地,包括两块横隔板(6),平行于进汽管道(3)和出汽管道(4)安装在捕集分离室(1)的内部,位于进汽管道(3)和出汽管道(4)中间,且两块横隔板(6)中间有间距,两侧分别与捕集分离室(1)内壁有间距。使得密度较大的杂质更不易于被出汽管道(4)所吸引,且部分被吸引杂质还可经隔板(6)与捕集分离室(1)内壁的间距流回到储存室(2)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汽管道(3)探入捕集分离室(1)内部,且前半部分为圆筒形,后半部分为向下开口的半圆筒形;所述的出汽管道(4)探入捕集分离室(1)内部,且前半部分为圆筒形,后半部分为向上开口的半圆筒形;进汽管道(3)和出汽管道(4)的内径相同。为密度较大的杂质进入出汽管道(4)起到更强的阻碍作用。

进一步地,包括纵隔板(7)和气孔(8),纵隔板(7)将进汽管道(3)前半部分的圆筒形和后半部分的向下开口的半圆筒形完全隔离,两侧与捕集分离室(1)的内壁连接;上沿位于进汽管道(3)和出汽管道(4)中间位置,下沿位于捕集分离室(1)和储存室(2)交界位置;气孔(8)位于进汽管道(3)进入捕集分离室(1)侧的下部,与捕集分离室(1)连通。纵隔板(7)增长了混合蒸汽进入出汽管道(4)的路径和阻碍,并在气孔(8)的位置形成了低速区,便于混合蒸汽中的空气及其他气体等杂质排出。

进一步地,包括针状金属栅(9),位于进汽管道(3)出口位置。用于消除泡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与蒸发浓缩装置相独立的捕集分离室,将进汽管道和出汽管道相向设置且高低错开,利用重力和惯性实现混合蒸汽中不同密度成分的有效分离,解决了蒸发浓缩系统中的跑料问题,保障了生产的连续可靠运行、降低系统的能耗和生产成本、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同时可在不对原有蒸发浓缩装置做出改动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护检修和升级改造方便等优点。

2、进汽管道和出汽管道的探入式半圆筒形特殊结构设计,结合横隔板和纵隔板的设置,实现混合蒸汽中不同密度成分的更加有效的分离效果,且能够实现空气及其他气体的分离,为后续的废蒸汽回收换热利用提供了有利支撑。

3、采用大空间的捕集分离室结合下部的储存室,且在进汽管道的出口处设计了针状金属栅,即使大量泡沫进入也不会影响物料捕集和分离效果,且不易出现传统方式中针状金属栅被物料糊住而失效的情况。从而使得应用范围更广、适应性更强、维护检修周期更长。

附图说明

图1: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正视图。

图2: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侧视图。

图3: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顶视图。

图中:1-捕集分离室、2-储存室、3-进汽管道、4-出汽管道、5-物料出口、6-横隔板、7-纵隔板、8-气孔、9-针状金属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正视图,所述的物料捕集回收装置包括捕集分离室(1)、储存室(2)、进汽管道(3)、出汽管道(4)、物料出口(5)、横隔板(6)、纵隔板(7)、气孔(8)、针状金属栅(9)。

图1中,蒸发浓缩装置产生的二次混合废蒸汽通过进汽管道(3)进入捕集分离室(1),首先经过针状金属栅(9),如果混合废蒸汽中含有泡沫,针状金属栅(9)会起到很好的消沫效果;随后混合蒸汽中密度较大的杂质在重力作用下,同时由于进汽管道(3)后半部分向下开口的半圆筒形的阻碍,更易于直接下沉或经对向的捕集分离室(1)内壁面滑至储存室(2)中;相反,混合蒸汽中密度较小的饱和蒸汽更易于受出汽管道(4)吸力的作用上行。横隔板(6)为密度较大的杂质上行提供了进一步的阻碍,而且即使有部分密度较大的杂质向上穿过了横隔板(6),出汽管道(4)后半部分的向上开口的半圆筒形,会使其进入出汽管道(4)更加艰难,而更易于进入纵隔板(7)分隔的气孔(8)侧的储存室(2)空间。最后,储存室(2)中回收的物料经物料出口(5)回送到蒸发浓缩装置中,分离出的饱和蒸汽经出汽管道(4)排出。从而实现了物料的捕集和回收,解决了蒸发浓缩系统中的跑料问题,保障了生产的连续可靠运行、降低系统的能耗和生产成本。同时,也实现了混合废蒸汽的分离和净化,有利于废蒸汽的再利用,也减轻了后续蒸汽管路和设备的腐蚀,有效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图2为蒸发浓缩系统物料捕集回收及分离装置侧视图,图2中可以看出纵隔板(7)两侧与捕集分离室(1)的内壁连接,上沿位于进汽管道(3)和出汽管道(4)中间位置,下沿位于排放口(8)顶部位置。有效增长了密度较大杂质进入出汽管道(4)的路径和阻碍,同时使得密度较小的饱和蒸汽难以从纵隔板(7)下部直接进入气孔(8)侧的储存室(2)空间。

图3为蒸汽压缩机压力缓冲分离装置顶视图,图3中可以看出两块横隔板(6)中间有间距,且两侧分别与捕集分离室(1)的内壁也有间距。使得密度较大的杂质更不易于上行,且部分上行的杂质还可经隔板(6)与捕集分离室(1)内壁的间距流回。同时,出汽管道(4)探入捕集分离室(1)内部,且前半部分为圆筒形,后半部分为向上开口的半圆筒形;进汽管道(3)和出汽管道(4)的内径相同。为密度较大的杂质上行起到更强的阻碍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实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