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1815发布日期:2018-09-18 18:2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一种出水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产生微气泡的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使水流带气泡的出水装置,都是在壳体的环壁处设置有吸气孔,从分流器流过的水流达到壳体时使壳体内部形成负压,壳体内的负压使外部空气从壳体环壁处的吸气孔被吸入到壳体内,使从分流器流入的水流与从外部吸入的空气充分混合形成气泡水。

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含有微小气泡的水流(称为微气泡水)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而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例如,对于同样体积的水流来说,含有丰富微气泡的水流与不含有微气泡的水流相比,在冲洗或沐浴等应用中,可以提升清洁效果。如大量微小气泡,另一方面,从微气泡装置流入到容器内的水富含有微气泡,使得整个容器内的水都呈乳白色,且这样的乳白色的水能维持一段时间。这样的视觉效果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出水装置,其能够利用水流有效地产生微气泡,以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出水装置,包括:壳体;分流器,设置在壳体的上部或嵌入在壳体的上端,水流能够通过分流器进入到壳体的内部;过滤件,设置在壳体进水端,进入分流器的水流先通过过滤部件,以过滤掉进入分流器的水中的杂质。分流器具有多个分流孔,分流孔沿水流方向具有进水段和出水段,进水段具有一出水口,出水口的直径小于出水段的直径。

优选地,进水段的出水口的直径与出水段的最大端的直径的比例在0.2-0.9的范围内;进水段的出水口的截面积与出水段的最大端的截面积的比值在0.04-0.81的范围内。

优选地,进水段的出水口的直径与进水段和出水段的高度之和的比例在0.05~0.3范围内。

优选地,进水段具有一沿水流方向直径缩小的喇叭口。

优选地,进水段和出水段都包括一圆柱形孔,且进水段的圆柱形孔的直径小于出水段的圆柱形孔的直径。

优选地,出水段还包括台阶部,台阶部连接到进水段且呈进水口直径小于出水口直径的喇叭状。

优选地,出水段呈进水口直径小于出水口直径的喇叭口状。

优选地,出水段包括:与进水段相连接的呈锥状的第一出水段;以及与第一出水段相连接的呈锥状的第二出水段,其中,第一出水段的锥角不同于第二出水段的锥角。

优选地,第一出水段的锥角在3°-15°的范围内;以及第二出水段的锥角在4°-10°的范围内。

优选地,分流器与壳体形成一个没有进气孔的封闭空间。

优选地,整流器,其容置在壳体中且在分流器的下游处,且在整流器与壳体之间设置有滤网;整流器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整流环,其对应于分流器中的呈环形分布的分流孔的位置;以及支架,其连接并支撑整流环。

优选地,进水段和出水段均是进水口直径小于出水口直径的喇叭状。

优选地,分流孔的入口直径与分流孔的总高度的比值在0.05-0.3的范围内;分流孔的锥角在3°-20°的范围内;分流孔的入口直径与分流孔的出口直径的比值在0.2-0.9的范围内。

本发明解决的方案是设计一种产生微气泡的出水装置,且该出水装置无需在壳体上设置吸气孔,简化了生产工艺流程,降低模具开发的困难度,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附图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分流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整流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局部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局部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11和图12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分流器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局部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剖视图;以及

图19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的出水装置的局部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200、300、400 出水装置

110、210、310、410 壳体

111、311 整流网络

112 柱状整流件

120、320 滤网

130、330 整流器

131 整流环

133 支架

140、240、340、440 分流器

141、241、341、441 分流孔

142、242、342、442 进水段

143、243、343、443 出水段

144 台阶部

145 圆柱形孔

146、246、346 喇叭口

344 第一出水段

345 第二出水段

150 节水件

160 垫圈

170、270、370、470 过滤件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文参考特定实施例来说明和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应被局限于所示细节。确切地说,在权利要求的等价方案的范围内且没有背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细节做出多种修改。

本文中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向描述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方向,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本申请的通篇描述中,术语“直径”指的是某一形状的直径或等效直径。例如,对于圆形,“直径”即是圆形的直径,对于非圆形的其它形状,“直径”指的是等效直径,即与该图形具有相同面积的圆形的直径。

首先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1、图2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出水装置100的整体立体图,图3示出出水装置10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出水装置100包括:壳体110、滤网120、整流器130、分流器140、节水件150、垫圈160、过滤件170。

其中需要注意,滤网120、节水件150、垫圈160不是必须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而选择性地安装,其中滤网12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多个。

现在参照图4描述壳体110的特征。壳体110限定出水装置100的外观,且容纳出水装置100的各部件。壳体110在本实施例中大体呈环形或套筒状,然而也可依据需求设置为其它形状。壳体110的一端(例如进水端)开放,以便将出水装置100的各部件安装在壳体110中。壳体110的另一端(例如出水端)包括整流网111。整流网111包括周向网部和辐射网部,其中周向网部可以分为多层,每层可各自呈圆环形或多边形;辐射网部可呈直线形或曲线形,且可在整流网111的整个或部分直径上延伸;周向网部和辐射网部的交叉处具有沿水流方向延伸的柱状整流件112。整流网111的作用是,可以有利于出水装置100的出水流形成多个整注水流,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感受。

现在参照图5描述分流器140的特征。分流器140安装在壳体110内,位于壳体110的入水端,水流能够通过分流器140进入到壳体110的内部。分流器140的外周可以配合到壳体110的入水端并形成水密接合,迫使水流通过分流器140中的分流孔141。分流孔141是贯穿分流器140的孔,其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可以在分流器140上呈环形排列(例如排列为内环和外环)。根据需求,分流孔141也可以采用其它排列方式,例如直线排列、对称排列、偏心排列等。分流器140的作用是,通过分流孔141的特殊结构在水中产生大量微气泡,后文将详细描述分流孔141的特征和技术效果。

现在参照图6描述整流器130的特征。整流器130容置在壳体110中且在分流器140的下游处。当出水装置100具有滤网120时,滤网120可以设置在整流器130与壳体110之间。整流器13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整流环131,其对应于分流器140中的呈环形分布的分流孔141的位置;以及支架133,其连接并支撑整流环131。虽然图中示出了整流器130具有整流环131和支架133,但容易理解,整流器130也可以设置为其它结构,以便对应于分流器140的分流孔141的位置。

现在参照图7描述出水装置100的水流路线。如图所示,水流从壳体110的进水端流入分流器140,穿过分流器140中的分流孔141,在此过程中产生微气泡;水流然后流到整流器130,穿过整流器130中的空隙,在此过程中受到整流作用而形成多个整注水;最后,水流通过壳体110的出水端排放,以供用户使用。

现在参照图8详细描述分流孔141的特征。如图所示,分流孔141是沿水流方向贯穿分流器140的多个孔,其作用是使得同样体积的水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从而有利于水中气体的逸出。分流孔141沿水流方向依次具有进水段142和出水段143,进水段142具有一出水口,进水段142的出水口的直径小于出水段143的直径。进水段142具有一沿水流方向直径缩小的喇叭口146和一圆柱形的直段,进水段142的出水口设置在进水段142的直段的末端。

进水段142和出水段143都包括一圆柱形孔,且进水段142的圆柱形孔的直径小于出水段143的圆柱形孔的直径。

出水段143包括台阶部144和圆柱形孔145,台阶部144邻接进水段142且沿水流方向呈上小下大的喇叭状。

在使用中,首先,由于进水段142的喇叭口状结构,可以尽量避免水流直接撞击在分流器140的进水口表面上而引起压力损失,从而使得进入分流孔141中的水流保持较高的压力和流速。随后,由于进水段142的较小的直径,进入分流孔141中的水流被加速。水流由进水段142流入到出水段143,由于进水段142的直径小于出水段143的直径,流入到出水段143的水流速度降低,形成局部负压,随着压力的降低,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大量逸出而形成微气泡,从而实现了起泡的效果。

通过分流器140的水流流到整流器130的整流环131上,然后会聚到整流环131与支架133形成的空隙中,并且通过该空隙流过整流器130。水流在经过分流器140时产生大量微气泡,随后再经过整流环131的整流作用使最终流出的水形成融合的一柱水,减少水中微气泡的破裂,使最终流出的水中含有更丰富的微气泡。在设有滤网120的情况下,滤网120可以加强整流效果。

优选地,出水段143呈圆管状,进水段142的出水口的直径与出水段143的最大端的直径(即,出水段的直径)的比例在0.2-0.9的范围内;进水段142的出水口截面积与出水段143的截面积的比值在0.04-0.81的范围内;进水段142的出水口的直径与进水段142和出水段143的高度之和(H1+H2)的比例在0.05~0.3的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100,通过分离器140的特殊构造从水流自身中产生气泡。这样,在发泡过程中不必从外部吸入空气,即,分流器140与壳体110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进气孔的封闭空间,从而减少出水装置100的内部被空气污染的风险。而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形成颗粒更小、存留在水中更久的气泡,有利于深入用户的毛孔进行深层次的清洁。

现在参照图9、图10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出水装置200。如图所示,出水装置200包括壳体210、分流器240、过滤件270等部件。出水装置200与出水装置100相似,为了简要起见,本文仅描述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出水装置200的分流器240具有贯穿分流器140的分流孔241,其可以设置为多个。分流孔241包括进水段242、出水段243,进水段242具有一出水口,进水段242的出水口的直径小于出水段243的直径。进水段242具有一沿水流方向直径缩小的喇叭口246和一圆柱形的直段。与前述实施例的出水装置100不同的是,出水段243不是分为台阶部和圆柱形孔,而是呈进水口直径小于出水口直径的喇叭口状。在使用中,由于出水段243的喇叭状结构,在出水段243中形成一定的真空,其结果是,随着压力的降低,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大量逸出而形成微气泡,从而实现了起泡的效果。

优选地,进水段242的出水口的直径与出水段243的最大端直径的比例在0.2-0.9的范围内;进水段242的出水口截面积与出水段243的最大端截面积的比值在0.04-0.81的范围内;进水段242的最小端的直径与进水段242和出水段243的高度之和(H3+H4)的比例在0.05~0.3的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200,通过分流器240的特殊构造从水流自身中产生气泡。这样,在发泡过程中不必从外部吸入空气,即,分流器240与壳体210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进气孔的封闭空间,从而减少出水装置200的内部被空气污染的风险。而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形成颗粒更小、存留在水中更久的气泡,有利于深入用户的毛孔进行深层次的清洁。

现在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图11、图12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出水装置300的整体立体图,图13示出出水装置30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出水装置300包括:壳体310、滤网320、整流器330、分流器340、过滤件370。

其中需要注意,滤网320不是必须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而选择性地安装,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多个。

现在参照图14描述壳体310的特征。壳体310限定出水装置300的外观,且容纳出水装置300的各部件。壳体310在本实施例中大体呈环形或套筒状,然而也可依据需求设置为其它形状。壳体310的一端(例如进水端)开放,以便将出水装置300的各部件安装在壳体310中。壳体310的另一端(例如出水端)包括整流网311。整流网311包括周向网部和辐射网部,其中周向网部可以分为多层,辐射网部可呈直线形或曲线形,且可在整流网311的整个或部分直径上延伸。与出水装置100的壳体110相比,本实施例的壳体310包含的周向网部的层数较少,且没有包含柱状整流件。

现在参照图15描述分流器340的特征。分流器340安装在壳体310内,位于壳体310的入水端,水流能够通过分流器340进入到壳体310的内部。分流器340的外周可以配合到壳体310的入水端并形成水密接合,迫使水流通过分流器340中的分流孔341。分流孔341是贯穿分流器340的孔,其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可以在分流器340上呈环形排列。图中示出排列为一个环形的分流孔341,但分流孔341也可以采用其它排列方式,例如直线排列、对称排列、偏心排列等。

现在参照图16描述出水装置300的水流路线。如图所示,水流从壳体310的进水端流入分流器340,穿过分流器340中的分流孔341,在此过程中产生微气泡;水流然后流到整流器330,穿过整流器330中的空隙,在此过程中受到整流作用而形成多个整注水;最后,水流通过壳体310的出水端排放,以供用户使用。

现在参照图17详细描述分流孔341的特征。如图所示,分流孔341是沿水流方向贯穿分流器340的多个孔,其作用是使得同样体积的水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从而有利于水中气体的逸出。分流孔341沿水流方向依次具有进水段342和出水段343,进水段342具有一出水口,进水段342的出水口直径小于出水段343的直径。进水段342具有沿水流方向直径缩小的喇叭口346和一圆柱形的直段。

出水段343包括:与进水段342相连接的呈锥状的第一出水段344;以及与第一出水段344相连接的呈锥状的第二出水段345,其中,第一出水段344的锥角不同于第二出水段345的锥角。例如,第一出水段344的锥角可以大于第二出水段345的锥角。

在使用中,首先,由于进水段346的喇叭口状结构,可以尽量避免水流直接撞击在分流器340的进水口表面上而引起压力损失,从而使得进入分流孔341中的水流保持较高的压力和流速。随后,由于进水段342的较小的直径,进入分流孔341中的水流被加速。随后,由于第一出水段344的锥状结构,水流被打散,水中的空气溶解度降低,使得水中的空气更容易得到释放。最后,由于第二出水段345的作用,从第一出水段344出来的水流被集中加速,提升真空度,从而在出水口腔体内形成一定的真空,使水流受到的压力明显降低,从而使水中原本溶解的气体迅速大量溢出,形成微小气泡,从而实现了起泡的效果。

优选地,进水段342的出水口直径与出水段343最大端直径的比例在0.2-0.9的范围内;进水段342的出水口截面积与出水段343的最大端截面积的比值在0.04-0.81的范围内;进水段342直段的直径与进水段342和出水段343的高度之和(H5+H6+H7)的比例在0.05~0.3的范围内;第一出水段344的锥角W2在3°-15°的范围内;以及第二出水段345的锥角W3在4°-10°的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300,通过分流器340的特殊构造从水流自身中产生气泡。这样,在发泡过程中不必从外部吸入空气,即,分流器340与壳体310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进气孔的封闭空间,从而减少出水装置300的内部被空气污染的风险。而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形成颗粒更小、存留在水中更久的气泡,有利于深入用户的毛孔进行深层次的清洁。

出水装置现在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的第四实施例。

如图所示,出水装置400包括壳体410、分流器440、过滤件470等部件。出水装置400与出水装置200相似,为了简要起见,本文仅描述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出水装置400的分流器440具有贯穿分流器440的分流孔441,分流孔441可以设置为多个。与前述实施例的出水装置200不同的是,分流孔441的进水段442和出水段443均是进水口直径小于出水口直径的喇叭状。在使用中,由于进水段442和出水段443的喇叭状结构,在分流孔441中形成一定的真空,其结果是,随着压力的降低,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大量逸出而形成微气泡,从而实现了起泡的效果。

优选地,分流孔441的入口直径与分流孔的总高度H8的比值在0.05-0.3的范围内;分流孔441的锥角W4在3°-20°的范围内;进水段442的出水口的直径(即,分流孔441的入口直径)与出水段443的最大端的直径(即,分流孔441的出口直径)的比值在0.2-0.9的范围内;进水段442的出水口截面积与出水段443的最大端截面积的比值在0.04-0.81的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400,通过分流器440的特殊构造从水流自身中产生气泡。这样,在发泡过程中不必从外部吸入空气,即,分流器440与壳体410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进气孔的封闭空间,从而减少出水装置400的内部被空气污染的风险。而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形成颗粒更小、存留在水中更久的气泡,有利于深入用户的毛孔进行深层次的清洁。

另外,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分流孔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形状,还可以是非对称的多边形。在分流孔的横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分流孔的各处的直径指的是圆形的直径。在分流孔的横截面不是圆形的情况下,分流孔的各处的直径指的是该横截面的等效直径,即,与该横截面具有相同面积的圆形的直径。

综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出水装置的多个实施例,通过分流器中的特殊设计,能够有效地形成含有大量微气泡的气泡水,且通过整流器能够将气泡水整合为多个整注水流,有效地提升用户的感观和使用体验。

虽然本文已示出并描述了优选实施例,但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作为示例给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想到许多变型、改变和替换,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因此,随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落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