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3074发布日期:2019-01-16 07:5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尽管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很长。

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与水拌和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可塑性;进而通过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凝结硬化而产生强度。一般说来,饮用水都可满足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要求。水中过量的酸、碱、盐和有机物都会对混凝土产生有害的影响。骨料不仅有填充作用,而且对混凝土的容重、强度和变形等性质有重要影响。

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质,可加入外加剂。由于掺用外加剂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果,它日益成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分。为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或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节约水泥,在混凝土搅拌时也可掺入磨细的矿物材料──掺合料。它分为活性和非活性两类。掺合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变形、水化热、抗渗性和颜色等。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旧建筑被大量的拆除,以便重新规划建设。大量的旧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混凝土,这些废气混凝土直接堆砌丢掉,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且造成资源浪费。

废气混凝土的重复利用,需要用到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对废弃混凝土进行废碎处理,以便筛选利用,但是,现有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结构过于简单,只能进行一级粉碎,粉碎时,为防止设备负载过大,通常需要只能减少填料,设备运转效率低下,且粉碎质量偏低,难以满足现阶段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包括机箱,机箱的内腔底壁是倾斜设置,机箱的内腔顶壁左侧设有隔板,隔板把机箱的内腔分隔成粉碎腔和碾碎腔,粉碎腔设在碾碎腔的左侧,粉碎腔内设有粉碎机构,碾碎腔的内腔底壁设有碾碎机构。

粉碎腔的顶端设有加料筒,加料筒是圆柱筒结构,加料筒的一侧端顶端贯通连接加料斗,加料筒的底端设有连通孔,加料筒通过连通孔与粉碎腔贯通连接。

进一步的,加料筒的顶端设有推料电机,加料筒的内腔设有粉碎杆,粉碎杆的顶端贯穿加料筒的顶壁且固定连接在推料电机的电机轴上,粉碎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加料筒上,粉碎杆的外圆面套设有螺旋推动刀。

进一步的,加料筒的轴线与粉碎杆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的,粉碎机构包括两个粉碎辊,两个粉碎辊相互对称的分设在粉碎腔的左右两侧,粉碎辊通过粉碎轴转动连接在粉碎腔内,粉碎辊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粉碎刀片,粉碎轴的一端贯穿粉碎腔且固定连接在机外电机的电机轴上,粉碎轴与粉碎腔的内腔壁之间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碾碎机构包括若干碾碎辊,碾碎辊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凸起,碾碎辊通过碾碎轴转动连接在碾碎腔的内腔壁上,碾碎轴的一端贯穿碾碎腔的内腔壁且固定连接在机外电机的电机轴上,碾碎轴与碾碎腔的内腔壁之间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有的碾碎辊是并排平行设在机箱的内腔底壁上。

进一步的,碾碎腔的右侧端底端贯通连接出料管,出料管与机箱的内腔底壁的最低端相对应,机体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

进一步的,机体的底端均匀的设有四个支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加料筒实现对物料的初步粉碎,初步粉碎的物料通过连通孔进入粉碎腔,在粉碎机构的作用下,进行深层次的粉碎,使得粉碎质量大幅提升,粉碎后的物料进入碾碎腔,在碾碎机构的作用下,进一步粉碎,使得物料粉碎质量大幅提升,层层递进的粉碎结构设置,不仅能降低设备的运行负载,且物料粉碎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的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的粉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箱,2-隔板,3-粉碎腔,4-碾碎腔,5-粉碎机构,51-粉碎辊,52-粉碎刀片,53-粉碎轴,6-加料筒,7-连通孔,8-加料斗,9-推料电机,10-粉碎杆,11-轴承,12-螺旋推动刀,13-碾碎机构,131-碾碎辊,132-凸起,133-碾碎轴,14-出料管,15-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基于分级降载粉碎技术的混凝土骨料粉碎装置,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1的内腔底壁是倾斜设置,机箱1的内腔顶壁左侧设有隔板2,所述隔板2把机箱1的内腔分隔成粉碎腔3和碾碎腔4,所述粉碎腔3设在碾碎腔4的左侧,粉碎腔3内设有粉碎机构5,所述碾碎腔4的内腔底壁设有碾碎机构13,混凝与在粉碎腔3内完成粉碎后,沿着机箱1的内腔底壁滑向碾碎腔4,在碾碎腔4内进一步粉碎。

所述粉碎腔3的顶端设有加料筒6,所述加料筒6是圆柱筒结构,加料筒6的一侧端顶端贯通连接加料斗8,加料筒6的底端设有连通孔7,加料筒6通过连通孔7与粉碎腔3贯通连接,通过加料斗8添加物料,进入加料筒6,然后通过连通孔7进入粉碎腔3,在粉碎机构5的作用下,进行粉碎,粉碎后的混凝土颗粒沿着机箱1的内腔底壁向碾碎腔4内滑动,在碾碎机构13的作用下,进行二次粉碎,通过分级粉碎,不仅降低设备的运行负载,且能大幅提升粉碎质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所述加料筒6的顶端设有推料电机9,加料筒6的内腔设有粉碎杆10,加料筒6的轴线与粉碎杆10的轴线重合,粉碎杆10的顶端贯穿加料筒6的顶壁且固定连接在推料电机9的电机轴上,粉碎杆10通过轴承11转动连接在加料筒6上,粉碎杆10的外圆面套设有螺旋推动刀12,启动推料电机9,带动粉碎杆10高速旋转,进而带动螺旋推动刀12高速旋转,螺旋推动刀12对来自加料斗8的物料进行初步粉碎处理,从而降低后续粉碎难度。

所述粉碎机构5包括两个粉碎辊51,两个所述粉碎辊51相互对称的分设在粉碎腔3的左右两侧,粉碎辊51通过粉碎轴53转动连接在粉碎腔3内,粉碎辊51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粉碎刀片52,所述粉碎轴53的一端贯穿粉碎腔3且固定连接在机外电机(图中未画出)的电机轴上,粉碎轴53与粉碎腔3的内腔壁之间是转动连接,两个高速旋转的粉碎辊51实现对初步粉碎的混凝土颗粒进行深层次的粉碎,使得粉碎质量大幅提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所述碾碎机构13包括若干碾碎辊131,所有的所述碾碎辊131是并排平行设在机箱1的内腔底壁上,碾碎辊131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凸起132,碾碎辊131通过碾碎轴133转动连接在碾碎腔13的内腔壁上,所述碾碎轴133的一端贯穿碾碎腔4的内腔壁且固定连接在机外电机(图中未画出)的电机轴上,碾碎轴133与碾碎腔4的内腔壁之间是转动连接,经粉碎腔3粉碎后的物料沿着机箱1的内腔底壁进入碾碎腔4,在高速旋转的碾碎辊131的作用下,进一步粉碎,使得混凝土颗粒的粉碎质量进一步提升。

所述碾碎腔4的右侧端底端贯通连接出料管14,所述出料管14与机箱1的内腔底壁的最低端相对应,碾死机构13碾碎后的物料通过出料管14排出。

所述机体1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15,通过支腿15支撑起整个装置。

实施例1-3的工作原理,启动推料电机9,带动粉碎杆10高速旋转,进而带动螺旋推动刀12高速旋转,螺旋推动刀12对来自加料斗8的物料进行初步粉碎处理,初步粉碎的物料通过连通孔7进入粉碎腔,在两个高速旋转的粉碎辊51实现对初步粉碎的混凝土颗粒进行深层次的粉碎,使得粉碎质量大幅提升,经粉碎腔3粉碎后的物料沿着机箱1的内腔底壁进入碾碎腔4,在高速旋转的碾碎辊131的作用下,进一步粉碎,使得混凝土颗粒的粉碎质量进一步提升,碾死机构13碾碎后的物料通过出料管14排出。

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设置加料筒6实现对物料的初步粉碎,初步粉碎的物料通过连通孔7进入粉碎腔3,在粉碎机构5的作用下,进行深层次的粉碎,使得粉碎质量大幅提升,粉碎后的物料进入碾碎腔4,在碾碎机构13的作用下,进一步粉碎,使得物料粉碎质量大幅提升,层层递进的粉碎结构设置,不仅能降低设备的运行负载,且物料粉碎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