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白水利用率的高效白水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0189发布日期:2018-09-21 22:28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造纸废水的回收利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提高白水利用率的高效白水槽设备。



背景技术:

造纸行业是耗水和排污大户,造纸企业有水量超标和水质超标的双重压力,在环保形势日益严格的今天,清洁生产是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造纸工业生产用水循环回用是一条重要的清洁生产途径。

由于原料制备系统的间隙集中用水与纸机的连续小流量排水存在不平衡,企业通常单独建立白水回收罐用于贮存多余白水,并单独建立白水多盘回收纤维,投资费用高,且多盘需连续运转,存在动力消耗高和水耗高的问题;另外白水回收系统中的水量不易控制,可能会在满罐后溢出造成污染。

在公开号为CN205443776U的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白水回收系统,包括一白水塔,所述白水塔底部为喇叭结构,且所述底部喇叭结构处设置有出口,所述出口通过管道连至浆料稀释和打浆工段,所述白水塔上方设置有白水回收口,由管道连接麦草化机浆斜网浓缩后下来的白水回收管。

上述对比文件1的回收不完全,当白水塔内的存满后开始溢出时,由于白水回收口还在收集白水,这就导致刚进入白水塔的白水悬浮物也会跟着溢出,而白水塔内的悬浮物会因为水流的进入而无法快速的沉静下来。

在公开号为CN204199107U的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纸机生产白水和纤维回收再利用装置,包括白水贮存罐、原料制备池及稀白水池,白水贮存罐、原料制备池及稀白水池均设置有在线液位检测器;白水贮存罐顶部通过白水输送管与纸机连通,且白水贮存罐底部通过白水管与原料制备池连通,原料制备池与稀白水池连通,稀白水池通过稀白水管与白水贮存罐连通。

上述对比文件2中的设备占地面积太大,多级自然的沉降降低了白水的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提高白水利用率的高效白水槽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提高白水利用率的高效白水槽设备,包括白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白水塔具有内塔和外塔,所述内塔为一级沉降塔,所述一级沉降塔底部为喇叭结构,且所述底部喇叭结构处设置有出口;

所述外塔为二级沉降塔,所述二级沉降塔内侧为澄清水回收腔,外侧为悬浮物的回收腔;所述出口与所述回收腔连通并且通过管道连至浆料稀释和打浆工段,所述澄清水回收腔连接有澄清水回收管;

所述内塔和外塔通过过滤装置连接,所述内塔内的白水溢出经过所述过滤装置后,澄清水进入所述澄清水回收腔,悬浮物进入所述悬浮物回收腔。

在白水的一级沉降池内自然的沉降,该沉降属于初级沉降,大颗粒的悬浮物会在内塔内快速的沉降;而颗粒小的悬浮物不会快速沉降,并且会随着进入的白水流运动,有的甚至随着白水溢出;将溢出的白水进行过滤为再次沉降,因为再次沉降的悬浮物收到的浮力较大,所以不易沉降,本申请通过过滤来实现二级沉降塔的快速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内塔中部具有便于自动沉降的膨胀腔;所述内塔上部具有收紧口。

便于自动沉降的空间,保证底部的悬浮物不会受到进入的白水流作用而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允许所述澄清水通过的过滤层。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板与所述内塔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为45°-60°。

便于过滤装置上的悬浮物进入悬浮物回收腔。

作为优选,所述收紧口包括溢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管道内设置有驱动泵,所述驱动泵在作用所述内塔的同时还能作用所述悬浮物回收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将自有沉淀后的白水进行二次过滤,节省了厂房占地面积;而且回收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中:1-白水塔,2-内塔,3-外塔,31-澄清水回收腔,32-悬浮物回收腔,4-过滤装置,41-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的提高白水利用率的高效白水槽设备,包括白水塔1,白水塔1具有内塔2和外塔3,内塔2为一级沉降塔,一级沉降塔底部为喇叭结构,且底部喇叭结构处设置有出口。

外塔3为二级沉降塔,二级沉降塔内侧为澄清水回收腔31,外侧为悬浮物回收腔32;出口与悬浮物回收腔32连通并且通过管道连至浆料稀释和打浆工段,澄清水回收腔31连接有澄清水回收管;

内塔2和外塔3通过过滤装置4连接,内塔2内的白水溢出经过过滤装置4后,澄清水进入澄清水回收腔31,悬浮物进入悬浮物回收腔32。

内塔2中部具有便于自动沉降的膨胀腔;内塔2上部具有收紧口,收紧口包括溢出口。

过滤装置4包括倾斜设置的过滤板41,过滤板41上设置有允许澄清水通过的过滤层。过滤板41与内塔2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为60°。

管道内设置有驱动泵,驱动泵在作用内塔2的同时还能作用悬浮物回收腔32。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