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橡塑绝热材料生产车间的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8314发布日期:2019-03-30 09:29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橡塑绝热材料生产车间的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橡塑绝热材料生产车间的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橡塑绝热材料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粉尘,空气中的粉尘不仅会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对车间内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风机将车间内含有粉尘的空气抽入喷淋式除尘装置中,吸收液会对空气中的粉尘进行吸附,但是当喷淋式除尘装置下方的液位过高时,液体会溢流到喷气管中,对喷气管的内部造成腐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橡塑绝热材料生产车间的除尘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喷淋式除尘装置下方的液位过高时,液体会溢流到喷气管中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橡塑绝热材料生产车间的除尘装置,包括:包括吸收塔、布风板、排气管、排水管、风机、抽气管、喷气管、喷淋管及液位密封机构,所述布风板内置于所述吸收塔,并把所述吸收塔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布风板上均匀布置有多个连通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的筛孔;所述喷淋管设置于所述上腔体中部;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上腔体的顶部连通;所述排水管与所述下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喷气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水平布置,且其一端穿过所述吸收塔的侧壁并与所述下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由所述第一连接管内置于所述下腔体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吸收塔的外部,所述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于所述吸收塔外部的一端连通;所述抽气管的一端与车间环境连通、所述抽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机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吸收塔为回转体形;所述液位密封机构内置于所述下腔体,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下方,所述液位密封机构包括浮体、连接杆及导向圈,所述浮体的上端面相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下端开口布置,所述浮体受所述下腔体内液体的浮力的驱动可向上运动;所述连接杆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杆呈放射状与所述浮体的外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圈同轴套设于所述浮体,所述导向圈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杆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圈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吸收塔的内壁,并与其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所述浮体受所述下腔体内液体的浮力的驱动可向上运动,当所述下腔体内的液位过高时,所述浮体会向上运动并堵住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下端开口,避免液体进入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而避免液体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部造成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液位密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喷气管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橡塑绝热材料生产车间的除尘装置,包括:吸收塔1、布风板2、排气管3、排水管4、风机5、抽气管6、喷气管7、喷淋管8、液位密封机构9、填料层a,所述布风板2内置于所述吸收塔1,并把所述吸收塔1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布风板2上均匀布置有多个连通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的筛孔;所述喷淋管8设置于所述上腔体中部;所述排气管3与所述上腔体的顶部连通;所述排水管4与所述下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喷气管7包括第一连接管71及第二连接管72,所述第一连接管71水平布置,且其一端穿过所述吸收塔1的侧壁并与所述下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72由所述第一连接管71内置于所述下腔体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所述风机5设置于所述吸收塔1的外部,所述风机1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71设置于所述吸收塔1外部的一端连通;所述抽气管6的一端与车间环境连通、所述抽气管6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机5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填料层a内置于所述上腔体,并且所述填料层a设置于所述喷淋管8的下方;所述布风板2支撑于所述填料层a的底部;所述风机5通过所述抽气管6及所述喷气管7将车间环境内的含有粉尘的空气排入所述下腔体,首先所述下腔体内的粉尘在气流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所述喷淋管8将吸收液喷淋至所述填料层a上,使得吸收液与带有粉尘的气流在所述填料层a中充分接触,并将其吸收,最终吸收了粉尘的吸收液会落入所述下腔体,并通过所述排水管4排出。

所述吸收塔1为回转体形;所述液位密封机构9内置于所述下腔体,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72的下方,所述液位密封机构9包括浮体91、连接杆92及导向圈93,所述浮体91的上端面相对所述第二连接管92的下端开口布置,所述浮体91受所述下腔体内液体的浮力的驱动可向上运动,当所述下腔体内的液位过高时,所述浮体91会向上运动并堵住所述第二连接管72的下端开口,避免液体进入所述第二连接管72,进而避免发生液体倒流;所述连接杆92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杆92呈放射状与所述浮体91的外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圈93同轴套设于所述浮体91,所述导向圈93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杆92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圈93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吸收塔1的内壁,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导向圈93对所述浮体91的上下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优选的,所述浮体91的上端面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对接槽91a,所述浮体91向上运动时,所述对接槽91a用于卡接所述第二连接管72的下端,提高密封效果。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对接槽91a的底部设置有竖直布置容置孔91b;所述液位密封机构9还包括滑块94及弹簧95,所述滑块94、弹簧95均内置于所述容置孔91b,所述弹簧95竖直布置,所述弹簧95的下端与所述容置孔91b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95的上端与所述滑块9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块94与所述容置孔91b滑动连接;所述喷气管7还包括支撑架73及顶杆74,所述支撑架73内置于第二连接管72,所述支撑架73的外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7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顶杆74竖直布置,所述顶杆74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架73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顶杆74的下端延伸出所述第二连接管72的下端开口,并相对所述容置孔91b的上端开口布置;所述顶杆74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容置孔91b的横截面积;当所述浮体91向上运动时,所述顶杆74会先于所述第二连接管72与所述浮体91接触,所述顶杆74的下端会先插入容置孔91b,并通过所述滑块94压缩所述弹簧95,减小所述第二连接管72与所述浮体91接触时受到的冲击力;优选的,所述顶杆74的下端设置有球形头74a。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