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SCR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3017发布日期:2019-07-27 11:3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SCR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SCR脱硝装置,属于脱硝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燃烧烟气中去除氮氧化物的过程,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已作为世界范围的问题而被尖锐地提了出来。世界上比较主流的工艺分为:SCR和SNCR。这两种工艺除了由于SCR使用催化剂导致反应温度比SNCR低外,其他并无太大区别,但如果从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两个角度来看,SCR的投入至少是SNCR投入的数倍,甚至10倍不止。

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目前最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它是一种炉后脱硝方法,最早由日本20世纪60~70年代后期完成商业运行,是利用还原剂(NH3,尿素)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选择性地与NOx反应生成N2和H2O,而不是被O2氧化,故称为“选择性”。世界上流行的SCR工艺主要分为氨法SCR和尿素法SCR2种。此2种方法都是利用氨对NOx的还原功能,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NOx(主要是NO)还原为对大气没有多少影响的N2和水,还原剂为NH3,但是现有SCR会存在原料消耗大、效率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效率更高的新型SCR脱硝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SCR脱硝装置,包括省煤器,所述省煤器连接到静态气体混合器,所述省煤器还通过省煤器旁路连接到静态气体混合器,并设置在SCR反应器接口处,在省煤器旁路出口设置烟气挡板,SCR反应器的下侧还设置有二级省煤器,所述静态气体混合器连接到喷氨格栅,所述喷氨格栅连接到氨气与空气混合器,所述氨气与空气混合器通过空气风机导入稀释的空气,所述氨气与空气混合器通过氨蒸发管线与氨罐连接进气,所述氨罐上还设置有电蒸发器,所述喷氨格栅通过烟气混合器进入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的一侧还设置有SCR旁路,所述SCR反应器排出的气体通过空气预热器预热后,进入电除尘器处理排出。

优选地,所述氨罐上还设置有气氨检测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采用NH3作为反应剂,反应温度在320-400度之间,脱硝效率为80%-90%,整体成本低,占地小,运行维护方便;

SCR反应器的下侧还设置有二级省煤器,此种设置可将给水先通过位于SCR反应器下侧的二级省煤器,再引致前端的省煤器,这样通过减少烟气在SCR之前的传热面,实现提高烟温的目的,并且保证锅炉热效率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省煤器,2-省煤器旁路,3-静态气体混合器,4-空气风机,5-氨气与空气混合器,6-喷氨格栅,7-烟气混合器,8-SCR旁路,9-SCR反应器,10-电蒸发器,11-空气预热器,12-电除尘器,13-氨罐,14-氨蒸发管线,15-二级省煤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SCR脱硝装置,包括省煤器1,所述省煤器1连接到静态气体混合器3,所述省煤器1还通过省煤器旁路2连接到静态气体混合器3,并设置在SCR反应器9接口处,在省煤器1旁路出口设置烟气挡板,可在低负荷时减少经过省煤器1用于给水加热的烟气,提高进入SCR反应器9中的烟气温度,本改进投资成本交底,实施简单,增加设备少,SCR反应器9的下侧还设置有二级省煤器15,此种设置可将给水先通过位于SCR反应器9下侧的二级省煤器15,再引致前端的省煤器1,这样通过减少烟气在SCR之前的传热面,实现提高烟温的目的,并且保证锅炉热效率不受影响,所述静态气体混合器3连接到喷氨格栅6,所述喷氨格栅6连接到氨气与空气混合器5,所述氨气与空气混合器5通过空气风机4导入稀释的空气,所述氨气与空气混合器5通过氨蒸发管线14与氨罐13连接进气,所述氨罐13上还设置有电蒸发器10,所述喷氨格栅6通过烟气混合器7进入SCR反应器9,所述SCR反应器9的一侧还设置有SCR旁路8,所述SCR反应器9排出的气体通过空气预热器11预热后,进入电除尘器12处理排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置,采用NH3作为反应剂,反应温度在320-400度之间,脱硝效率为80%-90%,整体成本低,占地小,运行维护方便。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氨罐13上还设置有气氨检测器,防止氨罐13附件氨气含量超标,及时检测,减少事故的发生。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