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6033发布日期:2019-04-29 12:5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液过滤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钻井液是钻井过程中以其多种功能满足钻井工作需要的各种循环流体总称,钻井液是钻井的血液,又称钻孔冲洗液,它可以携带钻屑,清洗井眼,润滑钻头,钻井液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清水、泥浆、无粘土相冲洗液、乳状液、泡沫和压缩空气等,清水是使用最早的钻井液,无需处理,使用方便,适用于完整岩层和水源充足的地区,泥浆是广泛使用的钻井液,主要适用于松散、裂隙发育、易坍塌掉块、遇水膨胀剥落等孔壁不稳定岩层,水基泥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原油、粘土、重晶石、烧碱、重铬酸盐、铁铬木质素磺酸盐、聚丙烯酸酰胺、磺化沥青、褐煤、水解聚丙烯腈和纤维素等等,在钻井过程中,对钻井液的离子成分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钻井液中含有2μm以上的有害固相,加重钻井液中含有多余胶体,影响钻井液的粘度,注入后影响油气层正常开采,导致油气层破坏,影响后期的油气开采工作。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 204550096 U中公开的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该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通过将钻井液离心机设置为双电机驱动布局,各转动件运转平稳,噪声低,底流和溢流调节方便,通过控制调节药液的温度,提高药的功效,提高分离析出胶体的效果,通过设置锥形螺旋翅片能够增加搅拌混合效果,利于胶体的析出,提高了分离效果,但是,该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具有使用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壳体,所述分离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进液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装置壳体,所述进液管通过第一轴承活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中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扇叶,所述转杆位于装置壳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分离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分离壳体通过第二轴承活动连接有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位于装置壳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与第一传动轮传动连接,所述分离壳体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内部设置有滤网。

可选的,所述分离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溢出管,所述溢出管远离分离壳体的一端与进液管的内部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溢出管与进液管处于同一高度,且所述出液管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阀。

可选的,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分离转杆和分离翼片,所述分离转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分离翼片。

可选的,所述分离转杆的形状为纺锤形,且所述分离翼片呈螺旋状分布。

可选的,所述进液管内部位于转杆的一侧设置有滤液注入泵。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通过分离装置的设计,实现了对钻井液滤液分离的功能,在使用时,通过进液管处的滤液注入泵使得滤液以高速进入进液管内,在滤液的作用力下带动扇叶的转动,从而经由第一传动轮、传动带和第二传动轮带动分离装置的转动,此过程各转动件运行平稳,且只用到滤液注入泵电器元件,使用成本低,同时,将分离翼片呈螺旋状进行分布,使得搅拌效果更好,提高分离效果。

2、该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通过溢出管的设计,有利于分离壳体内的滤液能够及时排出,防止了出液管因排液不及时而造成分离壳体内的压力过大,从而有利于各机构部件的正常运行,另外,从溢出管排出后的滤液重新进入进液管内,再由滤液注入泵进入分离壳体内,实现再次过滤,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同时,在出液管处设计的滤网,实现了对搅拌分离后的滤液进行再次过滤,从而提高了从出液管排出的滤液的质量,控制阀的设计,则起到了对滤液排出速度进行控制的作用,方便了使用者在使用该装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离壳体、2-进液管、3-第一轴承、4-装置壳体、5-转杆、6-扇叶、7-第一传动轮、8-第二轴承、9-分离装置、901-分离转杆、902-分离翼片、10-第二传动轮、11-传动带、12-出液管、13-滤网、14-溢出管、15-控制阀、16-滤液注入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壳体1,分离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溢出管14,溢出管14远离分离壳体1的一端与进液管2的内部相连通,溢出管14与进液管2处于同一高度,且出液管12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阀15,通过溢出管14的设计,有利于分离壳体1内的滤液能够及时排出,防止了出液管12因排液不及时而造成分离壳体1内的压力过大,从而有利于各机构部件的正常运行,另外,从溢出管14排出后的滤液重新进入进液管2内,再由滤液注入泵16进入分离壳体1内,实现再次过滤,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分离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液管2,进液管2内部位于转杆5的一侧设置有滤液注入泵16,进液管2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3,进液管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装置壳体4,进液管2通过第一轴承3活动连接有转杆5,转杆5中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扇叶6,转杆5位于装置壳体4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7,分离壳体1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8,分离壳体1通过第二轴承8活动连接有分离装置9,分离装置9包括分离转杆901和分离翼片902,分离转杆9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分离翼片902,分离转杆901的形状为纺锤形,且分离翼片902呈螺旋状分布,分离装置9位于装置壳体4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10,第二传动轮10通过传动带11与第一传动轮7传动连接,通过分离装置9的设计,实现了对钻井液滤液分离的功能,在使用时,通过进液管2处的滤液注入泵16使得滤液以高速进入进液管2内,在滤液的作用力下带动扇叶6的转动,从而经由第一传动轮7、传动带11和第二传动轮10带动分离装置9的转动,此过程各转动件运行平稳,且只用到滤液注入泵16电器元件,使用成本低,同时,将分离翼片902呈螺旋状进行分布,使得搅拌效果更好,提高分离效果,分离壳体1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液管12,出液管12的内部设置有滤网13,在出液管12处设计的滤网13,实现了对搅拌分离后的滤液进行再次过滤,从而提高了从出液管12排出的滤液的质量,控制阀15的设计,则起到了对滤液排出速度进行控制的作用,方便了使用者在使用该装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综上所述,该钻井液滤液分离装置,通过分离装置9的设计,实现了对钻井液滤液分离的功能,在使用时,通过进液管2处的滤液注入泵16使得滤液以高速进入进液管2内,在滤液的作用力下带动扇叶6的转动,从而经由第一传动轮7、传动带11和第二传动轮10带动分离装置9的转动,此过程各转动件运行平稳,且只用到滤液注入泵16电器元件,使用成本低,同时,将分离翼片902呈螺旋状进行分布,使得搅拌效果更好,提高分离效果,通过溢出管14的设计,有利于分离壳体1内的滤液能够及时排出,防止了出液管12因排液不及时而造成分离壳体1内的压力过大,从而有利于各机构部件的正常运行,另外,从溢出管14排出后的滤液重新进入进液管2内,再由滤液注入泵16进入分离壳体1内,实现再次过滤,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同时,在出液管12处设计的滤网13,实现了对搅拌分离后的滤液进行再次过滤,提高了排出滤液的质量,控制阀15的设计,则起到了对滤液排出速度进行控制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