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2698发布日期:2019-08-20 20:30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设备清洗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氮氧化物包括n2o、no、no2,简称nox通常是由固定污染源如工业锅炉、燃气涡轮、燃煤电厂等产生,是当今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中大量氮氧化物的排放不断增加,加速了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为此,我国开始加大控制nox的排放力度,出台新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对各个行业产生的废气排放前进行脱硝处理,作为目前最成熟的脱硝技术,scr脱硝技术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钢铁烧结机、玻璃窑炉等工况,主要的脱硫催化剂模块类型为蜂窝式。

根据电厂运行反映和现场取样观察,烟气脱硝反应器在运行一段时候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催化剂层积灰和催化剂孔道堵孔现象,如不及时清理随着烟灰的不断累积会严重影响到脱硝装置和安全、经济和稳定运行,降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催化剂孔道内积灰、堵孔,催化剂孔道内清理困难,造成催化剂脱硝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其包括吸附装置、负压腔体、管道组件、收集箱以及支撑组件;吸附装置与负压腔体连接,负压腔体侧面连接管道组件,负压腔体下端连接收集箱,负压腔体与收集箱均安装在支撑组件上;

吸附装置包括吸附腔体、若干吸附圆筒、抽气管以及抽真空装置;吸附圆筒侧壁开有若干圆孔,吸附圆筒外侧包覆有滤布,吸附圆筒安装在吸附腔体下端,吸附圆筒与吸附腔体内部连通;吸附腔体侧面连接抽气管,抽气管另一端与抽真空装置连接;

负压腔体连接在吸附腔体下端,吸附圆筒位于负压腔体内,负压腔体的下端为漏斗状,负压腔体与管道组件连通;

管道组件包括吸管以及主管道,吸管与主管道之间可拆卸连接,吸管材料为不锈钢。

进一步的,吸管的尺寸与催化剂中的孔道相适应,吸管与主管道之间还连接有吸管分布板以及过渡壳体,吸管分布板上分布若干安装孔,安装孔的分布与待清理的催化剂孔的分布一致,吸管可拆卸连接在吸管分布板上,与安装孔一一对应,吸管分布板的另一端通过过渡壳体与主管道相连通,主管道的另一端与负压腔体连接。

进一步的,吸管的尺寸与主管道尺寸相适应,吸管直接与主管道可拆卸连接,吸管上带有斜口。

进一步的,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底板以及通过支架支撑在支撑底板上的中间板,负压腔体固定在中间板上,收集箱位于中间板和支撑底板之间,中间板上带有连通孔,负压腔体通过中间板上的连通孔与收集箱连通,中间板的连通孔内安装有止回阀。

进一步的,还包括推车,抽真空装置固定在推车上,支撑底板通过连杆与推车连接。

进一步的,吸附腔体上还安装有高压储气罐,高压储气罐与吸附腔体连通,高压储气罐上安装有开关阀。

进一步的,收集箱底部安装有滚轮,支撑底板上开有与滚轮配合的导轨。

进一步的,吸管末端带有外螺纹,吸管分布板上的安装孔内带有内螺纹,吸管与吸管分布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收集箱开口端的两侧带有凸起,中间板的下底面开有梯形槽,梯形槽两端开有长条状豁口,梯形槽宽度与收集箱尺寸相适应,凸起尺寸与豁口尺寸相适应。

进一步的,收集箱开口端的上方还带有挡板,挡板高度与梯形槽相适应。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针对不同的吸附区域吸管设置两种形式,在清理催化剂组件表面的积灰的时候,直接用管径较大的吸管与主管道连接,大口径吸附;当需要吸附催化剂孔道内的积灰的时候,小孔径的吸管可拆卸安装在吸管分布板上,再汇集到主管道内,吸管可以一一对应针对催化剂模块中的每个催化剂孔道进行清理,针对性更强,清理效果更好;

(2)该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的吸附腔体下面连接有吸附圆筒,吸附圆筒外包覆有滤布,烟灰从管道组件吸入负压腔体内之后,经过滤布的过滤作用,将积灰等的杂质过滤,气体吸出,高效的过滤烟灰等杂质;

(3)吸附腔体上安装有高压储气罐,高压储气罐间歇性的往吸附腔体内充入高压气体,将滤布上的烟灰振落到收集箱中,吸附腔体与收集箱之间安装有止回阀,防止落入收集箱的烟灰被吸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吸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吸管分布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6是吸管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收集箱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中间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吸附装置;11、吸附腔体;12、吸附圆筒;121、圆孔;13、抽气管;14、抽真空装置;2、负压腔体;3、管道组件;31、吸管;311、斜口;32、吸管分布板;321、安装孔;33、过渡壳体;34、主管道;4、收集箱;41、凸起;42、挡板;43、滚轮;5、支撑组件;51、中间板;511、梯形槽;512、豁口;52、支架;53、支撑底板;6、推车;61、连杆;7、高压储气罐;8、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其包括吸附装置1、与吸附装置连接的负压腔体2、连接在负压腔体上的管道组件3、与负压腔体下端开口连通的收集箱4以及支撑以上结构的支撑组件5;

吸附装置中的吸附腔体11为一个封闭的腔室,吸附腔体下端连接若干吸附圆筒12,吸附圆筒下端为半球形,增大吸附面积,吸附圆筒与吸附腔体内部连通,吸附圆筒侧壁开有若干圆孔121,吸附圆筒外侧包覆有滤布;用于过滤吸附出的积灰等滤渣;吸附腔体侧面连接抽气管13,抽气管另一端与抽真空装置14连接;抽真空装置开启,通过抽气管将吸附腔体内部抽成负压。

负压腔体连接在吸附腔体下端,吸附圆筒位于负压腔体内,负压腔体的下端为漏斗状,负压腔体与管道组件连通,抽真空装置将吸附腔体和负压腔体一同抽成负压,在吸力作用下,通过管道组件将催化剂模块孔道中的积灰吸出到负压腔体中,通过吸附圆筒上的滤布作用,将积灰等滤渣过滤,达到吸灰目的。

管道组件包括若干吸管31、吸管分布板32、过渡壳体33以及主管道34,吸管分布板上分布若干安装孔321,吸管分布板上安装孔的分布与待清理催化剂孔道的分布一致,根据所要清理的催化剂模块的催化剂孔道的分布可以选用不同的吸管分布板;吸管连接在吸管分布板上,与安装孔一一对应,吸管分布板的另一端通过过渡壳体33与主管道相连通,主管道的另一端与负压腔体连接,吸管的材料为不锈钢,为硬质管,主管道的材料为软管材料,在使用状态下,吸管插入待清理催化剂模块孔道内,由操作人员给与一定支撑或者使用其他支架给与支撑,使用完之后,主管道可以弯曲,将整个管道组件挂靠在负压腔体或者设备的其他位置上,便于收纳。

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底板53以及通过支架52支撑在支撑底板上的中间板51,负压腔体固定在中间板上,收集箱位于中间板和支撑底板之间,中间板上带有连接孔,负压腔体通过中间板上的通孔与收集箱连通,收集箱底部安装有滚轮43,支撑底板上开有与滚轮配合的导轨,收集箱定时清理,清理时,在滚轮作用下将收集箱沿着支撑底板上的导轨拖出,将其中的积灰清理之后重新推回去,清理更加方便。

吸附腔体上还安装有高压储气罐7,高压储气罐与吸附腔体连通,高压储气罐上安装有开关阀,开关阀间歇开启,将高压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输入到吸附腔体中,形成高压气流,将滤布上的积灰振落到收集箱内,及时清理滤布上的积灰,防止影响滤布过滤效果。

吸管末端带有外螺纹,吸管分布板上的安装孔内带有内螺纹,吸管与吸管分布板可拆卸连接。

如图8所示,中间板的连接孔内安装有止回阀8,止回阀允许滤布上的积灰从上而下落到收集箱内,同时可以防止在吸灰过程中将收集箱内的积灰抽上去。

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所述:

首先根据需要清理的催化剂模块孔道的分布选择合适的吸管分布板,将吸管安装在此吸管分布板上,将安装好的吸管对应插入到催化剂模块孔道中,开启抽真空装置,在负压的作用下,催化剂孔道内的灰尘沿着吸管、吸管分布板汇集到主管道中,通过主管道进入到负压腔体中,灰尘被吸附在滤布上,过滤后的空气被抽出,一段时间后,控制高压储气罐的开关阀开启,高压气体输入到吸附腔体中,形成高压气流,将滤布上的积灰振落到收集箱内,及时清理滤布上的积灰,烟灰被振落下来之后沿着负压腔体经过止回阀落到收集箱中,被收集起来,集中处理。

实施例2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吸管的尺寸与主管道尺寸相适应,吸管直接与主管道可拆卸连接,吸管上带有斜口,便于直接清理催化剂模块表面的积灰,在清理催化剂模块孔道中的积灰之前,先将主管道上安装大管径的吸管,将落在催化剂模块表面的积灰清理干净,表面清理结束之后,再将过渡壳体、吸管分布板以及吸管依次安装,清理催化剂模块孔道内的积灰,使得清理效果更好。

实施例3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连接在推车6上,支撑底板通过连杆61与推车连接,抽真空装置固定在推车上,使得烟气脱硝反应器清灰设备更加便携,可以将设备方便的移动到需要清理的烟气脱硝设备旁,使得整个清理装置灵活性更强。

实施例4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收集箱开口端的两侧带有凸起41,中间板的下底面开有梯形槽511,梯形槽两端开有长条状豁口512,梯形槽宽度与收集箱尺寸相适应,凸起尺寸与豁口尺寸相适应,收集箱开口端的上方还带有挡板42,挡板高度与梯形槽相适应,收集箱的脱出和推入过程中,凸起在豁口内移动,起导向作用,推入完成时,挡板卡在梯形槽的阶梯上,使得收集箱与中间板的衔接更加紧密,减少灰尘飞散到外界。

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范围。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