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水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1223发布日期:2019-12-03 18:22阅读:1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水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分水盘装置。



背景技术:

分水盘装置是用于水幕脱硫系统中的一种装置,常常与聚水盘和水幕帽配合使用,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密不透气的水幕。中国专利cn104888594b授权公告的一种封闭式多级水幕脱硫系统和中国专利cn104888594b授权公告的封闭式多级水幕脱硫系统中方均用到了一种呈锥形结构的分水盘,经实践论证,此类分水盘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不足:(1)为了与下端聚水盘的位置相配合,此类分水盘的整体结构尤其是其下表面往往需要做的比较大,这一设计不仅增加了分水盘固定横梁的承重压力,而且较大的结构不利于水体溢流过程的增压,对分水盘形成密不透气的水幕的要求造成影响;(2)此类分水盘中由于于添加的是脱硫液,需要定期对分水盘进行清洗,其原来的清水清洗结构的设计不能满足清洁要求。上述两处不足制约了分水盘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水盘装置,通过第一外沿和第二外沿的设置,对从主体上端溢流形成的水幕进行扩散导流,有利于缩小分水盘主体结构的大小,减轻其固定横梁的承重压力;通过内部漏斗形空腔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增压射流,增强第一出水孔形成的水幕的均匀密闭性,第一出水孔形成一次水幕,水幕流至主体下端经第一外沿上的第二出水孔形成二次水幕,二次水幕经第二外沿均匀导流至聚水盘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水盘装置,包括呈圆台型的主体,所述主体为空腔结构,所述主体下表面中心处设置有与其内部空腔结构连通的脱硫液进液口,主体上表面中心处设置有与其内部空腔结构连通的反冲液进液口,反冲液为清水,主体的内部空腔结构呈沙漏型,沙漏型空腔的两漏斗连接处为射流口,内部空腔结构的顶端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水孔,所述主体底部四周设置有第一外沿,所述第一外沿顶端均匀分布有第二出水孔,脱硫液经主体下端进入向上溢流随沙漏型结构下端逐步增压,至射流口出压力增至最大,使进入沙漏型上端的脱硫液压力较普通分水盘结构增大,最终从第一出水孔排出,确保形成密不透气的一次水幕,一次水幕的水体沿主体外壁下流至主体下端,并经第一外沿上端的第二出水孔排出形成二次水幕,二次水幕落至聚水盘上,射流口在高压作用下不易形成堵塞,当其极少数形成堵塞的情况下从反冲液进液口冲入清水,使射流口的堵塞物击碎后进入沙漏型空腔下端,重新随脱硫液溢流至第一出水孔处并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沿与主体下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50°,这一角度设计有利于在缩小主体的结构的同时仍能使水幕顺利落至聚水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第一外沿的第二出水孔下端设置有第二外沿,所述第二外沿与第一外沿之间的角度为45-120°,第二外沿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二次水密的均匀不透气性,且与第一外沿相配合进一步确保在缩小主体的结构的同时仍能使水幕顺利落至聚水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沙漏型空腔的下端沙漏的高度为上端沙漏的高度的3-3.5倍,确保主体的沙漏型空腔结构下端溢流至上端过程的增压作用。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水孔之间的距离为1-3mm,经实践论证这一设置更有利于形成密不透气的一次水幕。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出水孔之间的距离为1-3mm,经实践论证这一设置更有利于形成密不透气的二次水幕。

进一步的,所述脱硫液进液口和反冲液进液口上均设置有止回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第一外沿和第二外沿的设置,对从主体上端溢流形成的水幕进行扩散导流,有利于缩小分水盘主体结构的大小,减轻其固定横梁的承重压力,增加其内部增压效果;(2)通过内部漏斗形空腔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增压射流,增强第一出水孔形成的水幕的均匀密闭性;(3)第一出水孔形成一次水幕,水幕流至主体下端经第一外沿上的第二出水孔形成二次水幕,二次水幕经第二外沿均匀导流至聚水盘上;(4)射流口在高压作用下不易形成堵塞,当其极少数形成堵塞的情况下从反冲液进液口冲入清水,使射流口的堵塞物击碎后进入沙漏型空腔下端,重新随脱硫液溢流至第一出水孔处并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脱硫液进液口;3、反冲液进液口;4、射流口;5、第一出水孔;6、第一外沿;7、第二出水;8、第二外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对于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方案可参看背景技术或是现有技术。

8.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示意图,一种分水盘装置,包括呈圆台型的主体1,所述主体1为空腔结构,所述主体1下表面中心处设置有与其内部空腔结构连通的脱硫液进液口2,主体1上表面中心处设置有与其内部空腔结构连通的反冲液进液口3,脱硫液进液口2和反冲液进液口3上均设置有止回阀(图中未示出),主体1的内部空腔结构呈沙漏型,沙漏型空腔的两漏斗连接处为射流口4,内部空腔结构的顶端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水孔5,所述主体1底部四周设置有第一外沿6,所述第一外沿6顶端均匀分布有第二出水孔7。

所述第一外沿6与主体1下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50°,本实施例中,第一外沿6与主体1下表面之间的夹角为145°。

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一外沿6的第二出水孔7下端设置有第二外沿8,所述第二外沿8与第一外沿6之间的角度为45-120°,本实施例中,第二外沿8与第一外沿6之间的角度为85°。

所述主体1的沙漏型空腔的下端沙漏的高度为上端沙漏的高度的3-3.5倍,本实施例中,沙漏型空腔的下端沙漏的高度为上端沙漏的高度的3倍。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水孔5之间的距离为1-3mm。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出水孔7之间的距离为1-3mm。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水孔5之间的距离为2mm,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出水孔5之间的距离亦为2mm。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水盘装置,使用时,脱硫液经主体1下端的脱硫液进液口2进入,并向上溢流,随沙漏型空腔结构的下端结构逐步增压,至射流口4处压力增至最大,使进入沙漏型空腔的上端的脱硫液压力较普通分水盘结构增大,最终脱硫液从第一出水孔5排出,形成密不透气的一次水幕,一次水幕的液体沿主体1外壁下流至主体1下端,并经第一外沿6上端的第二出水孔7排出至第二外沿8,形成密不透气的二次水幕,二次水幕的液体最终落至聚水盘上;射流口4在高压作用下不易形成堵塞,当其极少数形成堵塞的情况下从反冲液进液口3冲入清水,使射流口4的堵塞物击碎后进入沙漏型空腔下端,重新随脱硫液溢流至第一出水孔5处并排出。

本实用新型创造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