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4204发布日期:2020-02-21 20:2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花洒设计水流的切换大多基于传动机构的驱动改变水路方向,或者改变射流的间歇频率。使用时,容易出现机构故障导致功能失效。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点从而控制水流方向切换的出水装置,对于改进花洒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来说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至少包括一出水机构,所述出水机构包括文丘里管道,腔体,出水通道和相对设置的两连通道,所述文丘里管道包括进水端和喉部通道,所述文丘里管道和出水通道均与所述腔体连通,至少一连通道用于进气,两连通道均包括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文丘里管道和所述腔体之间;所述出水通道至少包括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在稳态下依次交替出水。

优选的,还包括出水面盖,所述出水面盖至少分布有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水腔流入所述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依次交替出水。

优选的,所述连通道为气体通道或液体通道。

优选的,所述两连通道分别为第一反馈水路和第二反馈水路,所述第一反馈水路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反馈水路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设置于所述喉部通道和所述腔体之间,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连通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水通道上。

优选的,所述出水机构为复数个,所述出水机构共用一个进水端。

优选的,所述出水机构为复数个,所述出水机构的第一反馈水路串联连通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或第二反馈水路为若干个u型管路串接形成。

优选的,所述腔体为口小肚大状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过水口,内腔和出水口,所述过水口与所述喉部通道连通,所述出水口的下端连通有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

优选的,所述过水口的孔径为所述喉部通道孔径的1.1~1.3倍;所述喉部通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口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喉部通道孔径的19~27倍,所述出水口的孔径为所述喉部通道孔径的1.6~2.5倍。

本实用新型的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无需通过传统的传动结构的驱动来改变水路方向或改变射流的间歇频率,该种方式能够很好的改进花洒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且实现大面积交替出水的雨淋效果,实现无传动机构的水路切换,改变水花出水频率和水花形态,从而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尺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尺寸示意图。

图4a~4e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复数个出水机构整合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复数个出水机构串联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附图1至附图6,一种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至少包括一出水机构,该出水机构包括文丘里管道1,腔体2和反馈水路3,该文丘里管道1包括一进水端11和喉部通道12,该喉部通道12的截面面积小于该进水端11的截面面积,从而形成文丘里效应;该腔体2与该文丘里管道1两者相互连通,该腔体2为一口小肚大形状的腔体,该腔体2包括过水口20,内腔21和出水口22,该过水口20与该文丘里管道的喉部通道12的出水位置连通,该出水口22下端连通有第一出水通道22a和第二出水通道22b;该反馈水路3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反馈水路31和第二反馈水路32,该第一反馈水路3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口31a和第二连通口31b,该第二反馈水路32包括第三连通口32a和第四连通口32b,优选的,该些反馈水路为若干个u型管路串接形成,该第一反馈水路31和第二反馈水路32两者对称设置,其中,上述反馈水路的第一连通口31a和第三连通口32a均设置在该喉部通道12和过水口20之间,第二连通口31b和第四连通口32b分别设置在第一出水通道22a和第二出水通道22b上分别与其连通,优选,该些连通口和出水通道对称设置。

优选的,结合附图2和附图3,该喉部通道12的孔径为w,该过水口20的孔径大小为d,该喉部通道12的出水端与出水口22之间的距离为l,该内腔中最大直径为m,该出水口22的孔径为t,其中,该过水口20的孔径d为该喉部通道12的孔径w的1.1~1.3倍(即d=(1.1~1.3)*w),该距离l为该喉部通道12的孔径w的19~27倍(即l=(19~27)*w),该内腔中最大直径m为该喉部通道12的孔径w的3~7倍(即m=(3~7)*w),该出水口22的孔径t为该喉部通道12的孔径w的1.6~2.5倍(即t=(1.6~2.5)*w);进一步的,参阅附图,该第一或第二反馈水路的孔径和深度分别为x和h,该反馈水路的孔径x为该喉部通道12的孔径w的0.7~0.8倍(即x=(0.7~0.8)*w),该反馈水路的深度h为该反馈水路的孔径x的1~8倍(即h=(1~8)*x)。

结合附图4a~4e来详细说明该出水装置的工作过程。初始状态下,当水流通过进水端11进入喉部通道12的窄道加速流动,进而产生文丘里效应,此时,第一连通口31a和第三连通口32a附近处于负压状态;参阅附图4a和附图4b,稳态下,当水流进入第一出水通道22a时,第一反馈水路31开始从第二连通口31b处吸入支流,同时第二反馈水路32从第四连通口32b开始进气,随着第一反馈水路31充满水后,水流从第一连通口31a中进入腔体2的过水口20,此时,由于附壁效应作用,水流流道开始改变并仅沿着该内腔21靠近第一反馈水路31中的一侧进行流动从而使得水流沿着该内腔一侧从第二出水通道22b中流出,与此同时,由于该第二反馈水路32中充满空气,空气从第三连通口32a进入喉部通道12的出水端后产生涡流,进一步辅助该水流的流道方向改变。同样的,当水流进入第二出水通道22b后,第二反馈水路32开设吸入支流,第一反馈水路31开始进气,当第二反馈水路32充满水后,水进入内腔中,由于附壁效应作用,水流流道将改变流道且沿着内腔中靠近第二反馈水路32的一侧进行流动从而使得水流沿着该内腔从第一出水通道22a中流出,且此时第一反馈水路31充满空气,进一步辅助流道方向改变;如此步骤周期反复进行,从而实现该出水装置的交替出水效果;参阅附图4c至4e,该出水面盖上包括第一出水孔41和第二出水孔42,水流从该出水装置中的第一出水通道22a和第二出水通道22b流出后通过第一过水孔c和第二过水孔g流入各自的水腔中,然后分别进入出水面盖43的第一出水孔41和第二出水孔42流出供用户使用,该出水能够形成第一水花组合d和第二水花组合e,两者交替出现,实现动态的水花效果;其中,该些过水孔可通过各自所需的流量需求分配相应的过水孔的数量。本实用新型的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应用于卫浴产品中,其是基于反馈水路来控制水流方向切换,无需通过传统的传动结构的驱动来改变水路方向或改变射流的间歇频率,该种方式能够很好的改进花洒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且实现大面积交替出水的雨淋效果,实现无传动机构的水路切换,改变水花出水频率和水花形态,从而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参阅附图5,该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可为复数个出水机构a共用一个进水端11,该些出水机构a例如图中的3个出水机构环绕该进水端设置,进而该进水端11的水流分别流向该些出水机构a中,从而使得水流从进水端11流入各个出水机构a中,该些出水机构a的工作方式如上文所描述,在此不再重复进行说明,该些出水机构a从第一或第二出水通道流出后直接进入各自的水腔中,从而通过不同出水机构的出水配合实现不同频率不同流量的水花组合方式,丰富整个出水装置的水花效果。

当然,可选的,该交替出水的出水装置也可以是利用若干出水机构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参阅附图6,在进水端11位置设置有复数个出水机构,该出水装置包括第一出水机构a’,第二出水机构b和第三出水机构c,其中,该第一出水机构a’,第二出水机构b和第三出水机构c的第一反馈水路31a、31b和31c之间是串联连通的(参阅附图6中的虚线串联方式),进而可以实现水花组合的时序控制,丰富水花效果;优选的,该第一出水机构a’的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可对向设置,进而丰富出水方式的时序组合。这样,当水流流经该些出水机构时,其先通过该第一出水机构a’的复数个水腔后依次通过出水面盖进行出水,紧接着,该些水路再依次从第二出水机构b和第三出水机构c的各个出水面盖出水,从而实现水花组合时序的控制效果。可选的,该喉部通道和腔体之间的连通口既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述与液体通道进行连接,当然也可以与气体通道连通,通过交替控制该气体通道的通断,进而也可以实现交替出水的效果。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