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9796发布日期:2019-12-20 20:31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在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产生很多的臭气,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或生产车间中,会对人们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臭味进行去除,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通过喷雾进行除臭,传统的喷雾除臭装置的使用的除臭剂种类繁多,大多为植物提取液,但是植物提取液的除臭效果较为一般。近期,一种以聚丙烯酰胺离子聚合物为有效成分的新型微凝胶除臭剂得以应用,除臭效果较传统植物类除臭剂显著提升。

目前,使用该新型微凝胶除臭剂的进行除臭的应用还较少,该微凝胶除臭剂在使用过程中也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常规除臭装置配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在适于传统除臭剂的基础上还适于新型微凝胶除臭剂的方法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除臭装置,从而充分发挥微凝胶除臭剂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臭装置,包括:

进水管;

原液储存器,用于储存除臭剂原液;

稀释器,与进水管连通,并且通过进液管与原液储存器连通,稀释器可按比例抽取水和除臭剂原液,获得稀释后的除臭剂;

溶液储存器,溶液储存器的进液端与稀释器相连通,出液端与出液管相连;

碱液加料器,用于向溶液储存器内加入碱液;

第一控制器,用于控制碱液加料器向溶液储存器中加入碱液的流量,可使溶液储存器内的液体的ph值达到预设的ph值。

进一步地,还包括:

ph传感器,用于检测溶液储存器内液体的ph值;

主控制器,接收ph传感器发出的检测得到的ph值,并控制第一控制器使溶液储存器内的液体的ph值达到预设的ph值。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器为计量泵。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器为计量泵;进液管上设置有恒压泵。

进一步地,除臭剂包括聚丙烯酰胺离子聚合物。

进一步地,碱液加料器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进一步地,预设的ph值为8-9。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首次发现微凝胶除臭剂的除臭效果最佳ph值在8-9之间。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臭装置,通过设置有碱液加料器,在使用新型微凝胶除臭剂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第一控制器将碱液加料器中的碱液加入到溶液储存器内,使稀释后的溶液ph升高,显著提高了除臭剂的除臭效果。当使用传统除臭剂时,既可以关闭第一控制器,不向溶液储存器内加入碱液;也可以适当的加入碱液,因为碱液起皂化作用,可以去除除臭装置表面油脂和轻微锈蚀,达到防止管道结垢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除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进水管10

原液储存器20

稀释器30

溶液储存器40

进液管41

碱液加料器50

第一控制器60

ph传感器70

主控制器80

出液管9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各个实施方式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几种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臭装置,包括:进水管10、原液储存器20、稀释器30、溶液储存器40、碱液加料器50和第一控制器60。其中原液储存器20用于储存除臭剂原液;稀释器30与进水管10连通,并且通过进液管41与原液储存器20连通,可按比例抽取水和除臭剂原液,获得稀释后的除臭剂;溶液储存器40的进液端与稀释器30相连通,出液端与出液管90相连;碱液加料器50用于向溶液储存器40内加入碱液;第一控制器60用于控制碱液加料器50向溶液储存器40中加入碱液的流量,可使溶液储存器40内的液体的ph值达到预设的ph值。其中,第一控制器60控制碱液加料器50向溶液储存器40中加入碱液的流量,可以是控制流量增大或减小,流量可以直接减少为零(即停止加入碱液)。进一步地,根据应用的需要,前述的ph值可以根据使用的除臭剂进行调整,当使用新型微凝胶除臭剂时,按照传统的除臭装置和除臭剂的配置方法,微凝胶除臭剂原液呈碱性,ph值在7-10之间,使用前先加水稀释再通过除臭装置施用,由于稀释倍数较大,一般为300~500倍,稀释后的除臭剂混合液ph值会明显下降,除臭效果会有所下降。需要调节ph值为8-9,以使除臭效果最佳;当使用传统除臭剂时,ph值的选择范围较宽,只要在碱性条件下,不会对除臭装置产生腐蚀即可。

进一步地,稀释器30可以为本领域常见的可以按比例混合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稀释泵。

进一步地,可以是人工控制第一控制器60使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达到预设的ph值,也可以是通过除臭装置自动使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达到预设的ph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60为计量泵;进液管41上设置有恒压泵(图中未视出)。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ph值,计算出碱液和稀释后的除臭剂的用量比,随后调节计量泵和恒压泵,使碱液和稀释后的除臭剂始终以恒定的比例加入到溶液储存器40内。但是由于计量泵和恒压泵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需要定期人工测定溶液储存器40内除臭剂的ph值,对ph值进行校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例如图1所示,除臭装置还包括ph传感器70和主控制器80,其中ph传感器70用于检测溶液储存器40内液体的ph值;主控制器80接收ph传感器70发出的检测得到的ph值,并控制第一控制器60使溶液储存器40内的液体的ph值达到预设的ph值。

具体来说,主控制器80将检测得到的ph值与预设的ph值进行比较,当检测得到的ph值小于预设的ph值时,主控制器80控制第一控制器60向溶液储存器40内加入碱液;当检测得到的ph值大于预设的ph值时,主控制器80控制第一控制器60停止向溶液储存器40内加入碱液。

进一步地,新型微凝胶除臭剂包括聚丙烯酰胺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离子聚合物可以选自聚丙烯酰胺阳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阴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两性离子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碱液加料器50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图中未视出)。在检测到液位过高或过低时,主控制器80发出警报,操作人员可以及时添加或者停止添加碱液。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任一种除臭装置增加除臭效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稀释器30按比例抽取进水管10中的水和原液储存器20中的除臭剂原液,获得稀释后的除臭剂;将稀释后的除臭剂加入溶液储存器40内,将碱液加料器50内的碱液也加入溶液储存器40内,调节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达到预设的ph值。随后即可将得到的碱性除臭剂用于除臭。

进一步地,当采用微凝胶新型除臭剂时,可以具体通过以下步骤调节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

在主控制器80内设置预设ph值为8-9之间;

通过ph传感器70检测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

主控制器80将检测得到的ph值与预设的ph值进行比较,当检测得到的ph值小于预设的ph值时,主控制器80控制第一控制器60向稀释后的除臭剂里加入碱液;当检测得到的ph值小于预设的ph值时,主控制器80控制第一控制器60停止向稀释后的除臭剂里加入碱液。

进一步地,按照传统的除臭装置和除臭剂的配置方法,微凝胶除臭剂原液呈碱性,ph值在7-10之间,使用前先加水稀释再通过除臭装置施用,由于稀释倍数较大,一般稀释300~500倍,稀释后的除臭剂混合液ph值会明显下降,除臭效果会有所下降。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增加除臭效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除臭剂原液和水按比例混合,得到稀释后的除臭剂;

向稀释后的除臭剂里加入碱液,调节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在8-9之间,

其中,除臭剂主要由聚丙烯酰胺两性离子聚合物组成。

进一步地,向稀释后的除臭剂里加入碱液,调节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在8-9之间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ph值,计算出碱液和稀释后的除臭剂的用量比,随后使碱液和稀释后的除臭剂始终以恒定的比例加入到稀释后的除臭剂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检测稀释后的除臭剂的ph值;将检测得到的ph值与预设的ph值进行比较,当检测得到的ph值小于预设的ph值时,向稀释后的除臭剂里加入碱液;当检测得到的ph值大于预设的ph值时,停止向稀释后的除臭剂里加入碱液。其中,预设的ph值在8-9之间。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臭装置,通过设置有碱液加料器50,在使用新型微凝胶除臭剂时,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器60将碱液加料器50中的碱液加入到溶液储存器40内,使稀释后的溶液ph升高,显著提高了除臭剂的除臭效果。当使用传统植物除臭剂时,也可以适当的加入碱液,因为碱液起皂化作用,可以去除除臭装置表面油脂和轻微锈蚀,达到防止管道结垢的目的。

进一步地,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增加除臭效率的方法,在稀释300倍后的微凝胶除臭剂中加入碱液,调节ph值为8-9之间,通过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14675-1993)的测试处理后的气体的测试结果为550。而同样稀释300倍的微凝胶除臭剂,不添加碱液,ph值为7.5左右,测试结果为977。而未经过处理的臭气测试结果为7328。由此可见,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法,采用同样用量的除臭剂,除臭效率显著增加,除臭成本下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