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水气液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1090发布日期:2020-03-10 08:47阅读:1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氨水气液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水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氨水气液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氨水是一种沸点低、极易挥发的液体,在空气中极易挥发出氯气,且氨气具有很强的刺激性。目前,在化工及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脱硫、脱氯、脱硝都会导致大量的氨水产生,如果将其直接排放则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对氨水进行气液分离,将氨水中的氨气分离出来,进行回收。

而现有的氨水气液分离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罐体内的泡沫较多,导致对氨蒸汽的分离效率下降,降低了氨水气液分离器的工作效率,而且分离的氨气中还含有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后与氨气结合,又会形成氨水,使得氨水的分离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氨水气液分离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分离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导致氨水气液分离效果差以及分离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氨水气液分离系统,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罐体和设置在罐体顶部的罐盖,所述罐体底部设有位于所述罐体内的搅拌组件,所述罐体内设有氨气处理组件,所述氨气处理组件包括从上至下分别设置在所述罐体内的吸水层和除沫层,所述罐体内壁上从上至下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环形档条,所述吸水层和除沫层分别放置在所述环形档条上;

所述罐体的侧壁上从上至下分别设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之间的所述罐体上铰接有密封门,所述罐体上部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罐体下部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罐体相连通的进氨管,所述罐体的底部分别设有与所述罐体相连通的出氨管和排污管。

优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的叶片,所述搅拌轴的一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罐体外。

优选的,所述除沫层与所述密封门相对应,所述密封门的弧长为所述罐体内壁周长的一半。

优选的,所述除沫层的下方分别设有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空腔内盛有冷却液,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电热丝。

优选的,所述罐盖的顶部分别设有氨气回收管和安全阀。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出水管、进氨管、出氨管、排污管和氨气回收管上分别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进氨管上设有过滤接头。

优选的,所述吸水层为碱石灰层,所述除沫层为丝网除沫器。

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罐体的外侧壁设置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两个空腔,在第一空腔内通入循环水,在第二空腔内设置电热丝,并在罐体的底部设置搅拌组件,从而对罐体内的氨水进行搅拌和加热,加快氨水中氨气的挥发速度,提高氨水气液分离的效率。同时,为了去除氨水在气液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泡沫和氨水中氨气在挥发的过程中混合的水蒸气,在罐体内从上至下分别设置有吸水层和除沫层,除沫层用于去除漂浮在氨水上方的泡沫,吸水层用于去除与氨气混合的水蒸气,从而对氨气进行干燥;具体的,除沫层设置在第二空腔的上方,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罐体上开设有密封门,从而便于对除沫层进行更换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架1、罐体2、罐盖3、吸水层4、除沫层5、环形档条6、第一空腔7、第二空腔8、密封门9、进水管10、出水管11、进氨管12、出氨管13、排污管14、搅拌轴15、叶片16、电机17、液位传感器18、温度传感器19、氨气回收管20、安全阀21、阀门22、过滤接头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氨水气液分离系统,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罐体2和设置在罐体2顶部的罐盖3,罐盖3与罐体2是密封的,罐体2底部设有位于罐体2内的搅拌组件,罐体2内设有氨气处理组件,氨气处理组件包括从上至下分别设置在罐体2内的吸水层4和除沫层5,吸水层4为碱石灰层,主要用于去除氨气中混合的水蒸气,除沫层5为丝网除沫器,主要用于去除罐体2内的泡沫;罐体2内壁上从上至下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环形档条6,吸水层4和除沫层5分别放置在环形档条6上,可理解为:环形档条6有两个,吸水层4设置在除沫层5的上方,分别放置在两个环形档条6上,便于更换和拆卸。

罐体2的侧壁上从上至下分别设有第一空腔7和第二空腔8,第一空腔7内盛有冷却液,冷却液可为水,第二空腔8内设有电热丝,电热丝对罐体2内的氨水进行加热,加快氨水中氨气的挥发,冷却液对罐体2内挥发出来的氨气进行降温,避免回收的氨气温度较高。第一空腔7设置在罐体2的上部,第二空腔8设置在罐体2的下部,第一空腔7和第二空腔8之间的罐体2上铰接有密封门9,这里设置密封门9主要是因两个环形档条6的设置导致无法更换和拆卸除沫层5,而为了便于密封门9的打开和关闭,可在密封门9的外壁上固接一个把手。进一步的,吸水层4也可以与密封门9相对应,从而通过密封门9更换或拆卸吸水层4和除沫层5。罐体2上部侧壁上设有与第一空腔7相连通的进水管10和出水管11,进水管10和出水管11可相互更换,即进水管10出水,出水管11进水,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进水管10和出水管11可连接一个储水箱,使第一空腔7内的水能够循环,从而对罐体2内的气体进行循环冷却,也节约了水资源;罐体2下部侧壁上设有与罐体2相连通的进氨管12,进氨管12设置在除沫层5的下方,进氨管12穿过了第二空腔8,主要往罐体2内通入氨水;罐体2的底部分别设有与罐体2相连通的出氨管13和排污管14,出氨管13排出稀氨水,排污管14排除罐体2内残留的杂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空腔7和第二空腔8之间的罐体2为实体,并不是空腔,并在该罐体2上开设密封门9,密封门9与除沫层5是相对应的,且密封门9的弧长为罐体2内壁周长的一半,能够使除沫层5通过密封门9取出和放置。

为了进一步加快氨水中氨气的挥发,在罐体2底部设有位于罐体2内的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对氨水进行缓慢搅拌,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15和设置在搅拌轴15上的叶片16,搅拌轴15的一端设置有电机17,电机17位于罐体2外,搅拌轴15通过密封轴承与罐体2的底部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搅拌轴15的长度要小于除沫层5距离罐体2底部的距离,且位于除沫层5下方的罐体2内。

进一步的,除沫层5的下方分别设有液位传感器18和温度传感器19,分别监测罐体2内氨水的温度和液位的高度,从而判断是否对继续加入氨水和对氨水是否继续加热,氨水加热的温度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限定即可,液位传感器18设置的位置可优选为与进氨管12的出液口相对应。由于对罐体2内氨水进行加热,氨气在挥发出来时,会改变罐体2内的压力,为了保持罐体2内压力的稳定,在罐盖3的顶部设有安全阀21。而氨气则通过设置在罐盖3顶部的氨气回收管20进行回收。进一步的,可无需设置液位传感器18,在进氨管12上设置一流量计,根据除沫层5下方、罐体2的容积,通过流量计监控进入罐体2内的氨水的量,为避免氨水穿过除沫层5,氨水的加入量要小于除沫层5下方、罐体2的容积。

更进一步的,为了对各个管路进行控制,在进水管10、出水管11、进氨管12、出氨管13、排污管14和氨气回收管20上分别设有阀门22。为了对通过罐体2内的氨水进行除杂,在进氨管12上设有过滤接头23,进氨管12上的阀门22和过滤接头23的设置的位置和顺序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常规设置。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罐体2的底部安装好搅拌组件,然后放置吸水层4,打开密封门9,放置除沫层5,关闭密封门9;通过进氨管12向罐体2内通入氨水,液位传感器18监控通入氨水的液位高度,当其检测到氨水到达液位传感器18的位置时,停止通入氨水;此时,对第二空腔8内的电热丝进行加热,并启动电机17,对氨水进行搅拌;同时,通过进水管10向第一空腔7内通入水,当水注满第一空腔7内后,打开出水管11,保持进水管10的进水速度和出水管11的出水速度一致,从而使第一空腔7内的水达到循环的状态。氨水在加热和搅拌的过程中会产生泡沫,泡沫在与除沫层5接触时被阻挡在除沫层5的下方,氨气通过除沫层5向上升,由于对氨水进行了加热,此时的氨气中还混合有水蒸气,氨气和水蒸气混合气在通过吸水层4时,水蒸气被吸收,干燥后的氨气进入了第一空腔7所在的罐体2内,循环冷却水则对氨气进行降温处理,最终使氨气通过氨气回收管20被回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