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6984发布日期:2020-09-23 00:35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氯乙酸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



背景技术:

当下国内生产氯乙酸多为使用硫磺法来生产;在反应釜中加入冰醋酸与硫磺粉后,加热到特定温度后通入氯气,反应釜多为在反应釜的底部通入氯气,气体通过溶液后积存在溶液上方,由于氯气与溶液接触面积较小,反应釜内上方的氯气无法循环通入溶液中溶解,所以通入氯气的时间会达到几个小时,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采用设置有电机、中轴、轴套、第一传动腔、第一平齿轮、第一齿轮轴、扬水叶、扬水孔的配合,实现了电机带动第一齿轮轴和扬水叶转动,使反应釜内上部的液体可以被扬水叶带到釜体上方积存的氯气中,通过扬水孔挥洒出,增加氯气与溶液接触面积,加速氯气溶解的功能,解决了氯气与溶液接触面积小,反应慢的问题;采用设置有第二传动腔、第二平齿轮、第二齿轮轴、气动隔膜泵的配合,实现了可以通过吸气管道将反应釜上部分积存的氯气抽入溶液底部,通过第一环形排气管重新通入溶液反应的功能,解决了反应釜内上方的氯气无法循环通入溶液中溶解,浪费时间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釜体;所述釜体上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与釜体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有中轴;所述电机输出轴与中轴之间采用销接;所述中轴远离电机一端设置有搅拌叶;所述中轴与搅拌叶之间采用卡接;所述中轴外侧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与釜体之间采用焊接;所述轴套远离电机一侧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第一传动腔内设置有第一平齿轮;所述第一平齿轮与中轴之间采用卡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周向等距设置有四个第一齿轮轴;所述第一齿轮轴靠近中轴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平齿轮之间采用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轴远离中轴一端两侧设置有扬水叶;所述第一齿轮轴与扬水叶之间采用焊接;所述扬水叶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扬水孔;所述轴套在第一传动腔下侧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二传动腔内设置有第二平齿轮;所述第二平齿轮与中轴之间采用卡接;所述第二传动腔一侧设置有第二齿轮轴;所述第二齿轮轴靠近中轴一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平齿轮之间采用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轴远离中轴一端设置有偏心盘;所述釜体内相对第二齿轮轴一侧设置有气动隔膜泵;所述气动隔膜泵与釜体之间采用焊接;所述偏心盘输出轴与气动隔膜泵输入轴一端转轴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上侧设置有吸气管道;所述吸气管道远离气动隔膜泵一端设置有阻液板;所述吸气管道相对阻液板一侧竖直等距设置有四个吸气孔;所述气动隔膜泵下侧设置有出气管道;所述出气管道远离气动隔膜泵一端设置有第一环形排气管;所述第一环形排气管上侧周向等距设置有许多第一排气孔;所述釜体下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在釜体内设置有第二环形排气管;所述第二环形排气管上侧周向等距设置有许多第二排气孔。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釜体上侧设置有进料口;所述釜体下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釜体一侧设置有液位计。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气动隔膜泵输入轴远离偏心盘一端设置有隔膜;所述气动隔膜泵内一侧设置有气压腔;所述气压腔内上侧设置有第一锥形阀;所述第一锥形阀锥形口一端设置有第一球体;所述第一锥形阀另一端与吸气管道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内下侧设置有排气腔;所述排气腔内设置有第二锥形阀;所述第二锥形阀锥形口一端设置有第二球体;另一端与气压腔连接;所述排气腔与排气管道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隔膜为橡胶材质;所述隔膜四周与气动隔膜泵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齿轮轴一端两侧的扬水叶沿第一齿轮轴原点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采用设置有电机、中轴、轴套、第一传动腔、第一平齿轮、第一齿轮轴、扬水叶、扬水孔的配合,实现了电机带动第一齿轮轴和扬水叶转动,使反应釜内上部的液体可以被扬水叶带到釜体上方积存的氯气中,通过扬水孔挥洒出,增加氯气与溶液接触面积,加速氯气溶解;采用设置有第二传动腔、第二平齿轮、第二齿轮轴、气动隔膜泵的配合,实现了可以通过吸气管道将反应釜上部分积存的氯气抽入溶液底部,通过第一环形排气管重新通入溶液反应。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的剖面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一种用于生产氯乙酸的助溶装置的气动隔膜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釜体;2、电机;3、中轴;4、搅拌叶;5、轴套;6、第一平齿轮;7、第一齿轮轴;8、第二平齿轮;9、第二齿轮轴;10、气动隔膜泵;11、吸气管道;12、出气管道;13、第一环形排气管;14、进气口;15、第二环形排气管;16、进料口;17、出料口;18、液位计;501、第一传动腔;502、第二传动腔;701、第一齿轮;702、扬水叶;703、扬水孔;901、第二齿轮;902、偏心盘;1001、输入轴;1002、隔膜;1003、气压腔;1004、第一锥形阀;1005、第一球体;1006、排气腔;1007、第二锥形阀;1008、第二球体;1101、阻液板;1102、吸气孔;1301、第一排气孔;1501、第二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4所示,包括釜体1;所述釜体1上端设置有电机2;所述电机2与釜体1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电机2输出轴连接有中轴3;所述电机2输出轴与中轴3之间采用销接;所述中轴3远离电机2一端设置有搅拌叶4;所述中轴3与搅拌叶4之间采用卡接;所述中轴3外侧设置有轴套5;所述轴套5与釜体1之间采用焊接;所述轴套5远离电机2一侧设置有第一传动腔501;所述第一传动腔501内设置有第一平齿轮6;所述第一平齿轮6与中轴3之间采用卡接;所述第一传动腔501内周向等距设置有四个第一齿轮轴7;所述第一齿轮轴7靠近中轴3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701;所述第一齿轮701与第一平齿轮6之间采用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轴7远离中轴3一端两侧设置有扬水叶702;所述第一齿轮轴7与扬水叶702之间采用焊接;所述扬水叶702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扬水孔703;所述轴套5在第一传动腔501下侧设置有第二传动腔502;所述第二传动腔502内设置有第二平齿轮8;所述第二平齿轮8与中轴3之间采用卡接;所述第二传动腔502一侧设置有第二齿轮轴9;所述第二齿轮轴9靠近中轴3一端设置有第二齿轮901;所述第二齿轮901与第二平齿轮8之间采用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轴9远离中轴3一端设置有偏心盘902;所述釜体1内相对第二齿轮轴9一侧设置有气动隔膜泵10;所述气动隔膜泵10与釜体1之间采用焊接;所述偏心盘902输出轴与气动隔膜泵10输入轴1001一端转轴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10上侧设置有吸气管道11;所述吸气管道11远离气动隔膜泵10一端设置有阻液板1101;所述吸气管道11相对阻液板1101一侧竖直等距设置有四个吸气孔1102;所述气动隔膜泵10下侧设置有出气管道12;所述出气管道12远离气动隔膜泵10一端设置有第一环形排气管13;所述第一环形排气管13上侧周向等距设置有许多第一排气孔1301;所述釜体1下侧设置有进气口14;所述进气口14在釜体1内设置有第二环形排气管15;所述第二环形排气管15上侧周向等距设置有许多第二排气孔1501;所述釜体1上侧设置有进料口16;所述釜体1下侧设置有出料口17;所述釜体1一侧设置有液位计18;所述气动隔膜泵10输入轴1001远离偏心盘902一端设置有隔膜1002;所述气动隔膜泵10内一侧设置有气压腔1003;所述气压腔1003内上侧设置有第一锥形阀1004;所述第一锥形阀1004锥形口一端设置有第一球体1005;所述第一锥形阀1004另一端与吸气管道11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10内下侧设置有排气腔1006;所述排气腔1006内设置有第二锥形阀1007;所述第二锥形阀1007锥形口一端设置有第二球体1008;另一端与气压腔1003连接;所述排气腔1006与排气管道连接;所述隔膜1002为橡胶材质;所述隔膜1002四周与气动隔膜泵10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轴7一端两侧的扬水叶702沿第一齿轮轴7原点对称设置。

使用时,结合图1-4所示,通过进料口16放入适量的配料,合适温度后通过进气口14通入氯气,氯气通过第二环形排气管15进入反应釜,开启电机2,电机2带动搅拌叶4旋转加速氯气的溶解,电机2带动中轴3转动,带动第一平齿轮6,带动第一齿轮轴7,带动扬水叶702转动,反应釜内溶液通过扬水孔703挥洒到反应釜内上部积存的氯气中,加到接触;同时中轴3带动第二平齿轮8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轴9的偏心盘902转动,驱动气动隔膜1002泵10输入轴1001水平移动,将反应釜上部积存的氯气抽到出气管道12,压进第一环形排气管13再次排出,重新与溶液反应,溶液反应结束后将物料通过出料口17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设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