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重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8621发布日期:2020-09-18 20:3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重沸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然气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重沸器。



背景技术:

在天然气处理工艺中,尤其是天然气脱水、轻烃回收等环节均会用到重沸器。重沸器常设于分馏塔底,对分馏塔底液进行加热汽化,汽化物再返回塔内,进行分馏,使混合物达到高纯度分离,重沸器为分馏塔的分流过程提供热源。目前天然气生产上多采用u形管釜式重沸器进行生产,u形管使得加热介质在换热管中折回,待加热汽化液体与换热管的传热流动现象复杂,传热效率不稳定,易出现设计值与实际值偏差大,造成运行不稳定、难控制的问题。且釜式重沸器的u形管束是一端与壳体固定,管体与壳体底部相平行,管束处于亚稳定状态,当导热介质或待加热汽化液体快速流动时,管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造成管道损坏,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且会产生较大的噪音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传热稳定、传热效率高、结构稳定、不易震动损坏的卧式重沸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卧式重沸器,包括卧式筒体和换热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由若干两端开口的换热管组成,换热管束穿过所述筒体与筒体两端的筒节封头连通,一端筒节封头设热介质入口,另一端筒节封头设热介质出口;筒体上设液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液体入口设于筒体底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出口的筒节封头端,所述气体出口设于筒体顶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入口的筒节封头端;所述换热管束上套设有管板,所述管板经连接块与筒体内腔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束两侧的筒体内壁上设有相对的折流板,所述折流板固定于筒体内壁上,且与换热管束相切。

进一步地,管板为圆形板,其上设有供换热管穿过的通孔;连接块有多块,与管板一体成型,沿管板边缘向外延伸。

进一步地,还设有垫块,所述垫块固定安装于筒体内壁上,所述连接块经垫块与筒体内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设有多对,所述折流板与所述管板相互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侧壁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位置高于换热管束的顶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卧式重沸器,两端开口,加热介质经加热管从一端流向另一端,待加热汽化液体与加热介质相向对流进行热交换,传热流动简单,热交换效率高;管板将加热管束进行限位固定,连接块将管板与筒体固定连接,加强加热管之间及加热管束整体的定位固定,减少加热管的震动损伤,增加设备安全性及设备使用寿命;设置折流板,改变待加热汽化液体的流动方向,将两侧腔体的待加热汽化液体导向加热管束中,使液体受热更加充分、均匀,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

本技术:
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部分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b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筒体;11:液体入口;12:气体出口;13:溢流口;2:换热管束,21:换热管;3:筒节封头;31:热介质入口;32:热介质出口;4:管板;40:通孔;41:连接块;42:垫板;5:折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卧式重沸器,包括卧式筒体1、换热管束2和筒节封头3等。筒节封头3有两个,位于筒体1的两端,换热管束2位于筒体内,与两端的筒节封头3连通。

换热管束2由若干相互平行的换热管21组成,换热管21笔直且两端开口,组成的换热管束2呈圆柱形状,穿过筒体1内腔,与筒体1两端的筒节封头3相连通。

筒节封头3直径小于筒体1,如图1所示,左端筒节封头3顶部设有热介质入口31;另一端的筒节封头3,即右端筒节封头3,其底部设有热介质出口32。筒体1上设有液体入口11和气体出口12,液体入口11设于筒体1的底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出口32的筒节封头3端,即液体入口11设于筒体1的右端底部;气体出口12设于筒体1的顶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入口31的筒节封头3段,即气体出口12设于筒体1的左端顶部。工作时,加热介质由左端筒节封头3上的热介质入口31进入,流经加热管束2进行热交换,再从左端筒节封头3下部的热介质出口32流出;待加热汽化液体由筒体1右下部的液体入口11进入筒体1内腔内,与换热管束2接触进行热交换,使液体加热汽化,经筒体1左上端的气体出口12排出回到分馏塔内。左端筒节封头3底部还设有排污口。筒体1左下部设有液体出口,用于排出待加热汽化液体和作为排污口使用。筒体1上还设有溢流口13,溢流口13位于筒体1的侧壁上,位置高于换热管束2的顶部,用于排出筒体1内过多的热汽化液体,控制筒体1内的液位高度。

如图2所示,换热管束2上套设有管板4,管板4为圆形板,其上设有供换热管21穿过的通孔40。管板4经连接块41与筒体1内腔固定连接,连接块41有多块,与管板4一体成型,沿管板4边缘向外延伸。优选,连接块42与筒体1连接处还设有垫块42,垫块42设于筒体1和连接块42之间,垫块42固定安装于筒体1内壁上,连接块41经垫块42与筒体1内壁固定连接。管板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

如图1和图3所示,换热管束2两侧的筒体1内壁上设有相对的折流板5,折流板5固定安装于筒体1内壁上,其内侧边缘与换热管束2相切。折流板5是成对对称设置的,设有多对,折流板5与管板4相互错开安装,保证待加热汽化液体可在筒体1内腔内正常流过。



技术特征:

1.一种卧式重沸器,包括卧式筒体(1)和换热管束(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2)由若干两端开口的换热管(21)组成,换热管束(2)穿过所述筒体(1)与筒体(1)两端的筒节封头(3)连通,一端筒节封头(3)设热介质入口(31),另一端筒节封头(3)设热介质出口(32);筒体(1)上设液体入口(11)和气体出口(12),所述液体入口(11)设于筒体(1)底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出口(32)的筒节封头(3)端,所述气体出口(12)设于筒体(1)顶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入口(31)的筒节封头(3)端;所述换热管束(2)上套设有管板(4),所述管板(4)经连接块(41)与筒体(1)内腔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束(2)两侧的筒体(1)内壁上设有相对的折流板(5),所述折流板(5)固定于筒体(1)内壁上,且与换热管束(2)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重沸器,其特征在于,管板(4)为圆形板,其上设有供换热管(21)穿过的通孔(40);连接块(41)有多块,与管板(4)一体成型,沿管板(4)边缘向外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卧式重沸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垫块(42),所述垫块(42)固定安装于筒体(1)内壁上,所述连接块(41)经垫块(42)与筒体(1)内腔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5)设有多对,所述折流板(5)与所述管板(4)相互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侧壁上设有溢流口(13),所述溢流口(13)位置高于换热管束(2)的顶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重沸器,包括卧式筒体和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由若干两端开口的换热管组成,换热管束穿过所述筒体与筒体两端的筒节封头连通,一端筒节封头设热介质入口,另一端筒节封头设热介质出口;筒体上设液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液体入口设于筒体底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出口的筒节封头端,所述气体出口设于筒体顶部,靠近设有热介质入口的筒节封头端;所述换热管束上套设有管板,所述管板经连接块与筒体内腔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束两侧的筒体内壁上设有相对的折流板,所述折流板固定于筒体内壁上,且与换热管束相切。本实用新型的重沸器传热稳定、传热效率高、结构稳定、不易发生震动损坏,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

技术研发人员:卢青松;蔡秋菊;张小红;赵晓娟;琚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油天然气广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9
技术公布日:2020.09.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