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脂反应用反应釜的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2573发布日期:2020-09-18 17:54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树脂反应用反应釜的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树脂生产用反应釜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树脂反应用反应釜的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树脂有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之分。合成树脂是指由简单有机物经化学合成或某些天然产物经化学反应而得到的树脂产物。工业生产中树脂的合成一般采用反应釜作为反应器皿。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反应釜100包括釜身,釜身靠近地面的一端开设有卸料口130,釜身远离地面的一端开设有投料口120,工作人员将物料从投料口120加入,将反应好的物料从卸料口130取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反应釜100作为树脂合成的反应器皿时,由于树脂合成反应的需要,工作人员一般会为反应釜100内液体进行加压加热,在反应过程中或反应结束后,工作人员需先取出部分物料来进行测试,但是釜内高压环境使得工作人员取料时卸料口130位置的物料流量不易控制,使得反应釜100内高温液体涌出,从而导致工作人员的取样安全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树脂反应用反应釜的取样装置,实现了提高工作人员取样安全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树脂反应用反应釜的取样装置,包括负压机、负压吸管、取料管、连接管,所述负压吸管一端插入反应釜内液面以下并与反应釜连通,另一端伸出反应釜与连接管连通,所述连接管另一端与负压机连接,所述负压吸管上开设有取料口,所述取料口与取料管连通,且取料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取料管内液体流量的第一阀门,所述负压吸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负压吸管内液体流量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位于取料口靠近反应釜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取样时,关闭第一阀门,打开第二阀门,启动负压机,使得连接管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得负压吸管内形成负压,反应釜内液体在负压吸管内负压作用下流入负压吸管内,关闭负压机与第二阀门,负压吸管内液体变为常压液体,此时打开第一阀门,负压吸管内液体流出取料管,完成工作人员的取样工作,从而实现提高工作人员取样安全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负压吸管伸出反应釜的一端设置有视杯,所述视杯设置为透明状,所述视杯位于取料口远离反应釜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视杯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观察液面高度,从而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关闭负压机与第二阀门,使得反应釜内液体不易与负压机接触,从而提高了负压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储料筒,所述储料筒上开设有与负压吸管连通的进料口,以及与连接管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储料筒位于视杯远离反应釜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料筒的设置进一步使得反应釜内液体不易与负压机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负压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储料筒上开设有排料口,所述储料筒上设置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与排料口连通,且排料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排料管内液体流量的第三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取完物料时,将第三阀门关闭,便于工作人员将储料筒内的物料从排料管排出,从而减少储料筒内的存留物料量;另外储料筒上设置排料管便于工作人员对同一样品时的多次取料,从而减少了负压机的开启次数,提高了负压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料口位于储料筒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料口位于储料筒的底部,进一步减少了储料筒内的物料残余量,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利用储料筒进行下一次取料。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储料筒底部设置为圆锥状,所述排料口位于圆锥状底部的最低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锥状底部的设置,使得物料集中向排料口汇集,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储料筒内的物料残余。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反应釜上开设有回料口,以便于工作人员将排料管插入回料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料口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将储料筒内存留的物料重新流回反应釜,从而减小了物料的浪费,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连接管管内流量的第四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四阀门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在视杯内物料达到需求时及时关闭第三阀门,从而减少了多余物料的取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工作人员取样时,关闭第一阀门,打开第二阀门,启动负压机,使得连接管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得负压吸管内形成负压,反应釜内液体在负压吸管内负压作用下流入负压吸管内,关闭负压机与第二阀门,负压吸管内液体变为常压液体,此时打开第一阀门,负压吸管内液体流出取料管,完成工作人员的取样工作,从而实现提高工作人员取样安全性的目的;

2.视杯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观察负压吸管内液体的液面高度,从而使得反应釜内液体不易流入负压机内,从而提高了负压机的工作稳定性;

3.储料桶的设置,进一步使得反应釜内液体不易流入负压机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负压机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储料桶与反应釜连通,便于工作人员将排料管插入回料口,打开第三阀门,以将储料桶内物料回收,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反应釜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反应釜;110、回料口;120、投料口;130、卸料口;200、负压吸管;210、取料管;211、第一阀门;220、取料口;230、第二阀门;240、视杯;300、连接管;310、第四阀门;400、负压机;500、储料筒;510、出料口;520、进料口;530、排料口;540、排料管;541、第三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树脂反应用反应釜的取样装置,包括与反应釜100连通的负压吸管200、与负压吸管200连通的连接管300、与连接管300连接的负压机400,负压吸管200一端插入反应釜100内液面以下,另一端穿出反应釜100后与连接管300连通。

参照图2和3,负压吸管200伸出反应釜100的一端开设有取料口220,且取料口220与取料管210连通,取料管210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取料管210内液体流量的第一阀门211。负压吸管200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负压吸管200内物料流量的第二阀门230,且第二阀门230位于取料口220靠近反应釜100的一侧,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在液体充满负压吸管200后,关闭第二阀门230,关闭负压机400,打开第一阀门211,实现反应釜100内物料的取出。

为了便于工作人员观察负压吸管200内液面高度,负压吸管200伸出反应釜100的一端设置有透明的视杯240,且视杯240位于取料口220远离反应釜100的一侧。

另外为了使得反应釜100内液体不易从负压吸管200流入连接管300,使得液体与负压机400接触,损坏负压机400,取样装置还包括储料筒500,储料筒500上开设有与负压吸管200连通的进料口520以及与连接管300连通的出料口510,储料筒500位于视杯240远离反应釜100的一侧。反应釜100内的液体流经负压吸管200后,进入储料筒500,使得反应釜100内的液体不易与负压机400接触,从而实现延长负压机400使用寿命的目的。

由于储料筒500内物料长期聚集会导致储料筒500内空间减小,从而使得储料筒500不能继续使用,因此储料筒500底部开设有排料口530。排料口530的设置使得负压机400工作时,排料口530处进风,从而使得负压吸管200内无法形成负压,因此排料口530上连通有排料管540,排料管540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排料管540内流量的第三阀门541,以便于工作人员取料时及时将第三阀门541关闭,从而提高了取料装置的可行性。

为了减小储料筒500内的物料残留量,储料筒500底部设置为圆锥状,且排料口530位于圆锥状底部的最低点。

为了减少储料筒500内物料的浪费,便于工作人员将储料筒500内物料回收,因此在反应釜100上开设有回料口110,以便于工作人员将排料管540插入回料口110打开第三阀门541,将储料筒500内物料回收。

为了进一步使得负压吸管200内液体不易流入负压机400内,连接管300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连接管300内流体流量的第四阀门310。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关闭第一阀门211、第三阀门541,开启第二阀门230、第四阀门310,开启负压机400,使连接管300内形成负压,使得负压吸管200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得反应釜100内液体流入负压吸管200内,观察视杯240内液体液面高度,当视杯240内液体液面达到要求时,关闭第二阀门230、负压机400,打开第一阀门211,使得负压吸管200内液体流出,从而完成取样。

对于流入储料筒500内液体,将排料管540插入回料口110打开第三阀门541,将储料筒500内物料回收。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