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建工程用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60213发布日期:2020-05-15 18:00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建工程用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辅材运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土建工程施工时需要用到两种原料,一种是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和水的混合物,俗称a料,另一种是维生素c、巯基乙酸和水的混合物,俗称b料,a料的使用需要b料参与来与之反应融合,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将上述所有的物料直接混合起来然后再通入反应釜中进一步混合、反应,对反应釜进行加热并再次通入清水使得所有物料混合,在反应釜中反应时,除了a、b料本身因其接触充分性而导致反应效率有待提升外,a料和b料混合时,融合较慢,由于接触面积不够均匀充分,单靠传统的机械性物理搅拌来混合接触,导致反应效果较差,导致a料在b料的参与下的混合反应不够充分,影响制备的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土建工程用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该土建工程用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可以使得a料与b料因为混合更加均匀而具有较为充分的反应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土建工程用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包括与预料槽连通的反应釜,所述预料槽盛有a料,所述反应釜为双层结构且其夹层被拦腰分隔为上下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上腔室与b料池通过上水管路连接,下腔室通过热油管路与导热油加热罐连接;在内层釜靠上腔室的釜壁上密布有与上腔室连通的布料孔;

还包括伸入内层釜中的搅拌部件,搅拌部件包括喷射管和搅拌部,喷射管同轴地安装在内层釜内且其露出反应釜的一端与驱动其自转的驱动装置连接,喷射管上端与所述预料槽连通,喷射管上密布有喷射孔的管段位于内层釜具有布料孔的部分的内部,喷射管底端封闭并与搅拌部固定连接,所述搅拌部包括,搅拌轴、上搅拌片、下搅拌片以及中搅拌片,其中,搅拌轴同轴地固定于喷射管的封闭端,上搅拌片、中搅拌片、下搅拌片在搅拌轴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且上搅拌片呈朝上凸起的圆弧片状,中搅拌片由两支波浪状的钢片交叉呈χ型地固定于搅拌轴上,下搅拌片两侧分别与内层釜釜底的曲面光滑接触,中部朝上隆起并与搅拌轴的底端固接;

在反应釜底部最低处还设有用于放出物料的放料阀,放料阀的入口正对下搅拌片朝上隆起处,以使得放料阀入口位于搅拌部件旋转时所述隆起处旋转所形成的空间区域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双层釜的设计结构,在内层釜上部开设布料孔,使得被送入上腔室内的水可以均匀地朝内层釜中央沿径向喷出,形成一个圆筒罩状的立体水幕,而水幕中的喷射管道又同时正对布料孔地喷出a料混合物,二者类似雾化交织,使得清水与a料之间接触均匀、充分,融合更好,充分实现预先的快速混合,这相对于现有的传统搅拌混合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尤其这种同轴的两个液幕之间的交织混合,更是独创性地改变了a料与b料的混合方式,比目前其他领域,诸如生化药品领域的单纯雾化而无序的自由混合要效果好得多,均匀得多。在高速喷射混合后再落入到内层釜的下部,再次接受搅拌部件的搅拌,提升制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具体运用中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溢流管道安装在反应釜上的俯视图。

图4为上搅拌叶片的分流搅拌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内层釜1、布料孔2、喷射管3、插入喷射管端部的管段4、喷射孔5、上腔室6、下腔室7、搅拌轴8、上搅拌叶片9、中搅拌叶片10、下搅拌叶片11、隆起处12、溢流管道13、电机14、计量罐15、预料槽16、转料泵17、高位罐18、b料池19、回水管路20、导热油加热罐21、转油泵22、上水管路23、自吸泵24、放料阀25、转料泵2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土建工程用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包括与预料槽16连通的反应釜,所述预料槽16盛有a料,所述反应釜为双层结构且其夹层被拦腰分隔为上下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上腔室6与b料池19通过上水管路23连接,下腔室7通过热油管路与导热油加热罐21连接;在内层釜1靠上腔室6的釜壁上密布有与上腔室6连通的布料孔2。

本实施例还包括伸入内层釜1中的搅拌部件,搅拌部件包括喷射管3和搅拌部,喷射管3同轴地安装在内层釜1内且其露出反应釜的一端与驱动其自转的驱动装置连接,喷射管3上端与所述预料槽16连通。喷射管3上密布有喷射孔5的管段同轴地位于内层釜1具有布料孔2的部分的内部,喷射管3底端封闭并与搅拌部固定连接,所述搅拌部包括,搅拌轴8、上搅拌片、下搅拌片以及中搅拌片,其中,搅拌轴8同轴地固定于喷射管3的封闭端,上搅拌片、中搅拌片、下搅拌片在搅拌轴8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且上搅拌片呈朝上凸起的圆弧片状,当最底部的布料孔2距离上搅拌叶片9顶部的间距大于上搅拌叶片9距离内层釜1釜底时,a料b料具有充分的混合时间和下落距离且不会被搅拌部搅拌的物料剧烈飞溅而影响“雾化”规律性的融合效果,但是,此时,上搅拌叶片9的横截面结构如图4所示,在上搅拌叶片9的两侧对称地设有大致呈c型的圆弧形截面的分流槽,该分流槽的槽底由上部的倾斜平面a和下部的圆弧凹面b构成,且圆弧凹面b的截面圆弧曲线的中点低于截面圆弧曲线的圆心o所在高度,即二者之间形成高度差值h不小于0,且宜处于上搅拌叶片9的该截面处最低点距离其正下方的内层釜1釜底之间高度k的1/12~1/7,其具体值根据上搅拌叶片9的高度灵活确定,该参数结构下的上搅拌叶片9使得迎面而来的物料沿上述分流槽分别上下流动,且更加符合最底部的布料孔2距离上搅拌叶片9顶部的间距大于上搅拌叶片9距离内层釜1釜底的设计结构要求,朝上分流涌出的角度大于朝下涌出的角度,混合效果更佳。同时,本实施例的中搅拌叶片10由两支波浪状的钢片交叉呈χ型地固定于搅拌轴8上,即钢片呈“~”状,下搅拌片两侧分别与内层釜1釜底的曲面光滑接触,中部朝上隆起并与搅拌轴8的底端固接。为了反应后充分排料,在反应釜底部最低处还设有用于放出物料的放料阀25,放料阀25的入口正对下搅拌片朝上隆起处12,以使得放料阀25入口位于搅拌部件旋转时所述隆起处12旋转所形成的空间区域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土建工程用a料b料混合反应装置在使用时,先将a、b料预先分别称量放置在相应容器中,将预料槽16内的a物料通过管道输入到喷射管3内,使得物料从喷射管3上的喷射孔5朝四周旋转射出,当遇到从反应釜的上腔室6射出的水雾状b料溶液后二者预先融合、反应,并逐步落入到内层釜1的下部,经过搅拌部件的搅拌后进一步使得物料反应充分。在搅拌部搅拌时,由于其上搅拌叶片9和下搅拌叶片11的特殊形状使得二者之间搅入的物料又再次与χ型的中搅拌叶片10碰撞、混合,充分接触搅匀,实现了大大提升反应效率的目的,反应更加充分。

作为更进一步的具体实施细节,如图1,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包括电机14,电机14通过齿轮啮合驱动喷射管3自转,结构简单可靠。如图2,而上述预料槽16内的物料分别通过两个计量罐15计量后送入到预料槽16内,可以加速a料的释放量,保证喷射孔5在管道内的集中喷射速度,所述喷射管3通过高位罐18、转料泵26与预料罐连接,以更好地将物料转运至预料罐内缓存。

为了确保密封性,连接预料槽16和喷射管3的管道同轴地插入到喷射管3内并与喷射管3内壁形成动密封,插入喷射管3端部的管段为刚性管道。具体可以将刚性管道插入到喷射管3内,喷射管3内壁上嵌有若干o型圈,刚性管道穿过o型圈并与o型圈挤压接触,从而实现动密封,结构简单可靠,可实施性强。此外,本实施例还包括如图3所示的溢流管道13,该溢流管道13呈扇形状的扁管,所述溢流管道13插入内层釜1并位于上搅拌片和喷射孔5布置区域之间,以便确保内层釜1的反应物不从上腔室6的布料孔2窜出,使得清水和预料罐出来的ab混合料进入反应釜的量更好控制,不会因为控制不当导致反应物从布料孔2流入夹层空间而影响反应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