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液回收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90869发布日期:2020-11-10 18:1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液回收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加工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液回收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零部件在加工位置处喷洒冷却液是机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既能降低刀具温度又能清洗工件,冷却液一般会进行回收重复利用,但随着冷却液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其内的废油废渣会越来越多,直至无法使用后需要更换新的冷却液。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对冷却液内废油废渣过滤的装置,其中废渣的过滤较为简单,可以通过过滤网直接过滤,但对废油的过滤较为困难,过滤效果并不理想,且过滤设备的结构比较复杂,成本高昂。

已有技术中,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3342527u所提供的“一种冷却液过滤装置”,包括油箱、过滤装置和油泵,所述油箱包括一级油箱和二级油箱,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一级过滤装置、二级过滤装置和三级过滤装置,所述油泵包括一级油泵和二级油泵,依次连接一级油箱、一级过滤装置、一级油泵、二级过滤装置、二级油箱、二级油泵和三级过滤装置,所述一级过滤装置与二级过滤装置之间还设有油水分离装置,采用多级过滤和油水分离装置相结合的结构,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过滤效果,但整体结构较大、成本过高,需要大量的动力源输送冷却液,不利于节约能源。又譬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9155302u所公开的“一种机加工行业冷却液乳化液一体式再生过滤机”,包括箱体、过滤机构、控制系统,过滤机构设置在箱体内,箱体上设有混液入口,过滤机构包括粗过滤机构、精过滤机构、沉淀过滤机构、浮油机构和油液过滤机构、臭氧杀菌系统组成;沉淀过滤机构设置在箱体下部,包括依次排列的四级隔池,四级隔池之间相互隔离,采用了一体式多级过滤的结构并对液面的浮油进行收集和处理,虽然结构较小且较为紧凑,节约了大量占地面积,但是整体的过滤效果较差,特别是对废油的收集和处理速率较慢,不利于冷却液在加工过程中的过滤。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过滤效果好,能够快速对废油废渣进行过滤的冷却液回收净化装置。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冷却液回收净化装置,有助于改进冷却液的吸取结构来减少电源设备的使用进而简化整体结构和降低成本,有利于优化对废油的过滤结构来提高废油的过滤效果和速度,有效地延长了冷却液的使用寿命和更换周期,减少了废油排放并保护了环境。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冷却液回收净化装置,包括一架体、一设置在架体上的真空桶、一设置在真空桶上方并与真空桶连通的过滤桶、一固定在架体上的滤油箱、一与真空桶连通的溢流气泵和一与真空桶和滤油箱连通的滤油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箱的底部设置有一与滤油气泵连接的气液混合装置,所述滤油箱的型腔内分隔有多个相互连通的过滤腔和围隔有一底部与过滤腔连通的出液腔,所述的气液混合装置与其中一过滤腔的底部连通,在所述过滤腔内分别设置有一气泡结合装置,所述气泡结合装置包括一组上下间隔并左右交错设置的气泡结合隔板、一对上下穿设在一组气泡结合隔板上的螺杆和一组与螺杆连接并分别设置在相邻两气泡结合隔板之间的螺母,所述的气泡结合装置通过螺杆支撑在对应过滤腔的底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真空桶的上方设置有一与真空桶密封连接的真空桶盖,在所述真空桶盖上设置有一抽气管和一吸液管;所述过滤桶的底部下方设置有一滤桶出液管,该滤桶出液管与吸液管相连通。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桶的型腔内可拆卸地连接有一滤网,所述过滤桶的一侧侧壁上并位于滤网上方的位置处安装有一用于与冷却液箱连通的进液接口,所述过滤桶的上方盖设有一过滤桶盖,该过滤桶的桶口四周在与过滤桶盖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圈密封圈。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腔分别由一上滤液板、一下滤液板、一位于滤油箱中部的分隔板和滤油箱箱体的侧板围构而成,所述上滤液板的高度低于下滤液板的高度,在所述下滤液板高度方向的下方开设有进液口,所述的过滤腔分别通过进液口与出液腔以及相邻的过滤腔连通,所述滤油箱箱体、分隔板的高度均高于所述下滤液板的高度,在所述滤油箱箱体的一侧板的壁体上且对应于下滤液板上边沿的位置处开设有至少一出油孔,在所述出油孔上且位于滤油箱外侧的位置连接有一出油管。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真空桶的一侧设置有一下出液接口和一上出液接口,所述上出液接口位于下出液接口的上方,所述滤油气泵通过一滤油气泵进液管与下出油接头连接,所述滤油气泵的上方构成有一与气液混合装置连接并向滤油箱内供液的滤油气泵出液管,所述溢流气泵通过一溢流泵进液管与上出液接口连接,所述溢流气泵的上方构成有一溢流气泵出液管,所述的架体上安装有一溢流接头,所述溢流气泵出液管与溢流接头连接,该溢流接头通过管路与冷却液箱连通。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滤油箱在与气液混合装置相对的一过滤腔内设置有一进液弯管,该进液弯管的一端与气液混合装置的一端连通、而另一端在过滤腔内向上延伸并形成有一向下的弯头;所述滤油箱的出液腔下方的壁体上构成有一滤液出液管,所述的架体上固定有一用于与冷却液箱连通的滤液接头,所述的滤液出液管与滤液接头连接,所述的出液腔在与滤液出液管连通的位置处向上延伸有一上端开口并与滤液出液管连通的滤液管,该滤液管的高度与下滤液板的高度相平齐。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滤油箱的底部设置有一清洁排污管,所述滤油箱的一侧还固定有一推行把手。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架体的外侧固定有将真空桶、过滤桶、滤油箱、溢流气泵和滤油气泵包围的外壳,该架体的下方安装有一组滚轮。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滤油箱的上方开口处铰接有一滤油箱盖。

在本发明的更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溢流气泵和滤油气泵一侧的架体上分别固定有一滤气调压阀和一调压阀,所述滤器调压阀的一侧构成有一进气管、而另一侧连接有一分管器,该分管器的一端与溢流气泵连接供气、而另一端与调压阀连接,所述的调压阀与滤油气泵连接供气。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首先,由于采用了真空桶负压抽取过滤桶和冷却液箱内液体并通过两个气泵输送液体进入滤油箱和溢流接口的结构,因而极大地减少了电源设备的数量,有效地简化了整体结构并降低了设备成本;其次,由于采用了滤油箱下方设置气液混合装置并通过气泡结合装置提高微气泡与残渣和油液结合效率的结构,因而大大提高了油液的过滤效果和速度,有效地延长了冷却液的使用寿命和更换周期,减少了废油排放并保护了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另一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架体、11.滚轮、12.外壳;2.真空桶、21.真空桶盖、211.抽气管、212.吸液管、22.下出液接口、23.上出液接口;3.过滤桶、31.滤网、32.进液接口、33.滤桶出液管、34.过滤桶盖、35.密封圈;4.滤油箱、41.过滤腔、411.上滤液板、412.下滤液板、413.隔板、4121.进液口、42.出液腔、43.气泡结合装置、431.气泡结合隔板、432.螺杆、433.螺母、44.气液混合装置、441.进液弯管、442.弯头、45.滤液出液管、451.滤液管、452.滤液接头、46.出油孔、461.出油管、47.推行把手、48.清洁排污管、49.滤油箱盖;5.溢流气泵、51.溢流泵进液管、52.溢流气泵出液管、53.溢流接头;6.滤油气泵、61.滤油气泵进液管、62.滤油气泵出液管;7.滤气调压阀、71.进气管、72.分管器;8.调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目前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液回收净化装置,包括一架体1、一设置在架体1上的真空桶2、一设置在真空桶2上方并与真空桶2连通的过滤桶3、一固定在架体1上的滤油箱4、一与真空桶2连通的溢流气泵5和一与真空桶2和滤油箱4连通的滤油气泵6,前述滤油箱4的底部设置有一与滤油气泵6连接的气液混合装置44,该气液混合装置44采用的是日本专利号为jp2020015018所提供的一种“气液混合装置”,具体结构在本发明中不再赘述,该气液混合装置44在液体经过时能够自吸气并在液体中产生大量的微气泡,微气泡与液体中的残渣和油液相结合并使其浮于液体表面,前述滤油箱4的型腔内分隔有多个相互连通的过滤腔41和围隔有一底部与过滤腔41连通的出液腔42,前述气液混合装置44与其中一过滤腔41的底部连通,在前述过滤腔41内分别设置有一气泡结合装置43,前述气泡结合装置43包括一组上下间隔并左右交错设置的气泡结合隔板431、一对上下垂直穿设在一组气泡结合隔板431上的螺杆432和一组与螺杆432连接并分别设置在相邻两气泡结合隔板431之间的螺母433,前述气泡结合装置43通过螺杆432支撑在对应过滤腔41的底部。

进一步地,前述真空桶2的上方设置有一与真空桶2密封连接的真空桶盖21,在前述真空桶盖21上设置有一抽气管211和一吸液管212;前述过滤桶3的底部下方设置有一滤桶出液管33,该滤桶出液管33与吸液管21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过滤桶3的型腔内可拆卸地连接有一滤网31,前述过滤桶3的一侧侧壁上并位于滤网31上方的位置处安装有一用于与冷却液箱连通的进液接口32,前述过滤桶3的上方盖设有一过滤桶盖34,该过滤桶3的桶口四周在与过滤桶盖34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圈密封圈35。

进一步地,前述过滤腔41分别由一上滤液板411、一下滤液板412、一位于滤油箱4中部的分隔板413和滤油箱4箱体的侧板围构而成,前述上滤液板411的高度低于下滤液板412的高度,在前述下滤液板412高度方向的下方开设有进液口4121,前述过滤腔41分别通过进液口4121与出液腔42以及相邻的过滤腔41连通,前述滤油箱4箱体、分隔板413的高度均高于前述下滤液板412的高度,在前述滤油箱4箱体的一侧板的壁体上且对应于下滤液板412上边沿的位置处开设有至少一出油孔46,本实施例中示意了一个,在前述出油孔46上且位于滤油箱4外侧的位置连接有一出油管461。

进一步地,前述真空桶2的一侧设置有一下出液接口22和一上出液接口23,前述上出液接口23位于下出液接口22的上方,前述滤油气泵6通过一滤油气泵进液管61与下出油接头22连接,前述滤油气泵6的上方构成有一与气液混合装置44连接并向滤油箱4内供液的滤油气泵出液管62,前述溢流气泵5通过一溢流泵进液管51与上出液接口23连接,前述溢流气泵5的上方构成有一溢流气泵出液管52,前述的架体1上安装有一溢流接头53,前述溢流气泵出液管52与溢流接头53连接,该溢流接头53通过管路与冷却液箱连通。

进一步地,前述滤油箱4在与气液混合装置44相对的一过滤腔41内设置有一进液弯管441,该进液弯管441的一端与气液混合装置44的一端连通、而另一端在过滤腔41内向上延伸并形成有一向下的弯头442;前述滤油箱4的出液腔42下方的壁体上构成有一滤液出液管45,前述的架体1上固定有一用于与冷却液箱连通的滤液接头452,前述的滤液出液管45与滤液接头452连接,前述的出液腔42与滤液出液管45连通的位置处向上延伸有一上端开口并与滤液出液管45连通的滤液管451,该滤液管451的高度与下滤液板412的高度相平齐。前述滤油箱4的底部设置有一清洁排污管48,前述滤油箱4的一侧还固定有一推行把手47,前述滤油箱4的上方开口处铰接有一滤油箱盖49。

进一步地,前述架体1的外侧固定有将真空桶2、过滤桶3、滤油箱4、溢流气泵5和滤油气泵6包围的外壳12,该架体1的下方安装有一组滚轮11。

进一步地,前述的溢流气泵5和滤油气泵6一侧的架体1上分别固定有一滤气调压阀7和一调压阀8,前述滤器调压阀7的一侧构成有一进气管71、而另一侧连接有一分管器72,该分管器72的一端与溢流气泵5连接供气、而另一端与调压阀8连接,前述的调压阀8与滤油气泵6连接供气。

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图2和图3,当需要对冷却液进行过滤时,先打开外界气泵通过前述的抽气管211对真空桶2抽真空并产生负压,前述真空桶2内的负压为过滤桶3提供从进液接口32吸取冷却液箱内液体的动力,经进液接口32吸入的冷却液经过前述滤网31过滤后从滤桶出液管33和吸液管212进入真空桶2内,前述真空桶2内的液面开始上升,当液面升高并超过前述下出液接口22的位置高度时,前述的滤油气泵6抽取真空桶2内该液位处的冷却液并由滤油气泵出液管62通入气液混合装置44,冷却液经过前述气液混合装置44产生大量的微气泡并通过进液弯管441进入滤油箱4中的其中一过滤腔41内,该过滤腔41内的液面不断升高并分别通过上滤液板411的上方边沿和下滤液板412下方的进液口4121流入相邻的过滤腔41内,在这一过程中,冷却液中的微气泡一层层积聚在各气泡结合隔板43的下方并逐渐上浮,不仅放慢了上浮速度,还增加了微气泡与残渣和油液的结合率,进而分离并过滤更多冷却液中的残渣和油液,经过滤的冷却液经过重重过滤腔41后从下方的进液口4121进入出液腔42中,直至前述出液腔42中的液面超过滤液管451的高度时,冷却液从滤液管451经滤液出液管45后由滤液接头452处通过管路回入冷却液箱中,而前述滤油箱4内浮于液面表面的结合有残渣和油液的微气泡则通过出油孔46从出油管461处向外排出,从而完成冷却液的整个过滤过程。由于前述真空箱2的吸液速率始终快于滤油气泵6吸液和滤油箱4的过滤速率,当真空箱2内的液面会持续上升并超过上出液接口23的位置时,由溢流气泵5抽取真空桶2内该液位处的冷却液并通过溢流接口53回流入冷却液箱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