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调整的配给体积的移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82126发布日期:2021-12-01 00:0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具有可调整的配给体积的移液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调整的配给体积的移液器。


背景技术:

2.移液器尤其是在实验室中用于配给液体。为此,移液器尖端利用其上端部夹紧在移液器的座部上。所述座部大多是相对于移液器的壳体锥形的或柱形的突出部,移液器尖端可通过其管状的本体的上开口夹紧在该突出部上。通过移液器的管状的本体的下开口,移液器尖端可容纳并输出液体。气垫式移液器包括用于空气的排挤装置,排挤装置通过在座部中的开口与移液器尖端连通地连接。借助于排挤装置使气垫移动,从而将液体吸入移液器尖端中并且从移液器尖端中推出。为此,排挤装置具有带有可移动的排挤元件的排挤腔室。排挤装置大多是具有可在其中移动的活塞的缸。
3.在使用之后,将移液器尖端与座部分离并且更换新的移液器尖端。由此,在随后的配给时可避免通过液体转移产生的污染。移液器大多具有脱除装置,脱除装置实现在不握住移液器尖端的情况下通过操纵按钮脱除移液器尖端。用于单次使用的移液器尖端大多由塑料制成。
4.活塞与用于使活塞在缸中移动的驱动装置耦联。驱动装置具有行程杆,行程杆可利用挡靠元件在上止挡件和下止挡件之间移动。在开始将空气吸入缸中时,挡靠元件位于下止挡件上。在开始从缸中挤出空气时,挡靠元件贴靠在上止挡件上。所容纳或输出的液体量与行程杆在下止挡件和上止挡件之间的行程相关。
5.在固定体积移液器中,在上止挡件和下止挡件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在具有可调整的配给体积的移液器中,上止挡件的位置可变化。已知的移液器具有在丝杠(该丝杠可在固定地布置在壳体中的丝杠螺母中调整)的下侧上的上止挡件。为了调整丝杠,存在与用于显示所调整的配给体积的以计数器的形式的显示装置耦联的调整装置。
6.专利文献de 43 35 863 c1、ep 0 649 678 b1和us 5,531,131描述了一种移液器,其中,操纵按钮在上部从壳体中伸出并且与行程杆的上端部连接,行程杆在下端部上与活塞连接。行程杆被引导穿过丝杠和下止挡件的穿通通道。行程杆具有以向外伸出的凸起部的形式的挡靠元件,凸起部限制行程杆在丝杠下部上的上止挡件和下止挡件之间的运动。通过克服回位弹簧的力按压操纵元件,使活塞更深地运动到缸中,直至挡靠元件贴靠在下止挡件上。在松开操纵元件之后,活塞由于回位弹簧的作用返回其初始位置中,在初始位置中,挡靠元件贴靠在丝杠上。用于调整丝杠的调整装置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中的调整套筒,调整套筒在上部从壳体中伸出并且操纵按钮可在调整套筒中轴向移动。调整套筒通过在调整套筒的内周边上的轴向槽和径向地从丝杠的上端部伸出的带动件与丝杠防止转动地连接。通过调整套筒的转动,可调整丝杠连同上止挡件以及进而调整配给体积。调整套筒在下端部上具有正齿轮,该正齿轮通过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具有在共同的轴上的两个联接正齿轮)与计数器的正齿轮形锁合地联接。借助于切换装置可使支承两个联接正齿轮的轴移动,以分离联接装置。由此实现了移液器的工厂校准。不利的是,该校准需要迭代
的方法,因为在不测量相应调整的行程的情况下通过在调整套筒的上端部上的转动来调节上止挡件是不准确的。
7.在上述文献中描述了已知的在工厂方面的校准,其中,调整在用于活塞行程的调整装置和计数器之间的滑动联接。为此,在移液器壳体中存在开口,通过该开口可将螺丝刀引导到由锥齿轮组组成的滑动联接器上。通过固定体积设定并且转动螺丝刀或者相反,可改变体积设定和计数器的耦合。可通过对移液的质量称重来检查由此实现的精确度偏差(在容纳的和显示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差)。不利的是,移液器修正系数的调整不能很好地从外部访问,并且大多仅仅用于在工厂方面调整或者在特殊情况下由用户使用。此外不利的是,在调整计数器时,滑动联接器的摩擦锁合元件持久地一起转动,从而需要固定行程杆系统以使其不被移动。此外,摩擦锁合元件的持续的摩擦接触导致系统中的显著磨损。
8.专利文献de 10 2005 033 378 b4、ep 1 743 701 b1和us 8,133,453 b2描述了以上所述类型的移液器,该移液器附加地具有用于调整保持下止挡件的支架相对于缸的位置的调整装置和用于显示支架位置的显示装置。由此,对于用户简化了校准的改变和重新找到工厂校准。
9.专利文献de 10 2012 003 846 b和ep 2 633 915 b1描述了一种移液器,其中,用于调整下止挡件的位置的调整装置具有与以上描述的移液器相比以更少的构件实现的结构,由此,为用户实现了具有更好的校准精度的校准。


技术实现要素:

10.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简化校准的移液器。
11.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的移液器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移液器的有利的实施形式。
12.具有可调整的配给体积的根据本发明的移液器包括:
13.·
杆形的壳体,
14.·
用于可松开地将移液器尖端保持在壳体的下端部上的至少一个座部,
15.·
排挤装置,所述排挤装置包括排挤腔室,该排挤腔室具有可在其中移动的排挤元件,
16.·
将排挤腔室与在座部中的开口连接的连接通道,
17.·
在下端部上与排挤元件耦联的、可在纵向上在壳体中移动的用于使排挤元件在排挤腔室中移动的行程杆,
18.·
与行程杆的上端部连接的并且从壳体中伸出的操作按钮,
19.·
在行程杆的外周边上的挡靠元件,
20.·
用于挡靠元件的上止挡件和用于挡靠元件的下止挡件,以用于限制行程杆的行程,
21.·
用于调整上止挡件在壳体中的位置的调整装置,
22.·
用于显示所调整的配给体积的显示装置,
23.·
其特征在于在调整装置和显示装置之间的形锁合的联接装置,联接装置构造成,在接合的状态中将调整装置与显示装置联接并且在脱开的状态中使调整装置与显示装置脱开联接。
24.在根据本发明的移液器中,显著简化了在工厂中、通过服务人员并且通过顾客进行的校准(校正)。这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可在形锁合的联接装置脱开的状态中调整显示装置,而此时不改变借助于调整装置调整的行程杆的行程。即,通过脱开形锁合的联接装置,使调整装置与显示装置分离,从而通过借助于校正装置调整显示装置不调整上止挡件的位置。由于在调整装置和校正装置之间的联接装置是形锁合的联接装置,保证在脱开的状态中不将显示装置的调整传递到上止挡件上。为此,不需要通过附加的措施,例如借助于从外部引入的工具固定或锁止而固定上止挡件或行程杆系统。此外,在调整显示装置时,在联接装置中没有磨损。通过以下方式简化校正,即,可直接将显示装置调整到重量分析测量的结果上,由此相对于迭代的方法实现了显著的时间节省。此外,本发明实现了彼此独立地调整显示装置和上止挡件的位置。为此,在联接装置脱开的状态中,可调整显示装置并且与此无关地借助于调整装置调整上止挡件的位置。
25.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联接装置构造成,可从壳体的外侧脱开和接合联接装置。这实现了在不必为此打开或拆开移液器的情况下校准移液器。但是,本发明也包括这样的实施形式,即,其中,联接装置构造成,仅能在打开壳体或拆开移液器的情况下脱开和接合联接装置。为此,例如可将移液器的构件装配在壳体上并且壳体由多个为了校准可部分地取下的壳体部件组成,和/或移液器的构件完全或部分地装配在为了校准可从壳体中取出的移液器的底架(框架)上。
26.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联接装置构造成,使得所述联接装置能通过从壳体的外侧将校正工具插入壳体中来脱开和接合。通过使用校正工具,简化了联接装置的脱开和接合,并且防止意外的脱开和接合。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联接装置与可从壳体的外侧操纵的机械开关或另一操纵装置耦联,从而可通过操纵该操纵装置脱开和接合联接装置。
27.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移液器包括校正装置,校正装置构造成,在联接装置脱开时改变显示装置的设定。通过校正装置可简化显示装置的调整。为此,根据另一实施形式,校正装置构造成,可从壳体的外侧改变显示装置的设定。在备选的实施形式中,在联接装置脱开的状态中,可通过直接调整显示装置改变显示装置的设定。这例如在构造成(辊式)计数器的显示装置中是可行的。为此,例如可借助于工具或者用手调整(辊式)计数器的驱动小齿轮或输入滚轮。优选地,为此,可部分地取出壳体或者从壳体中取出带有移液器的构件的底架。
28.根据另一实施形式,校正装置构造成,在联接装置脱开时,可借助于校正工具从壳体的外侧改变显示装置的设定。由此,简化了显示装置的调整,并且防止意外地调整显示装置。在另一实施形式中,校正装置与调整滚轮或另一可从壳体的外侧调整的调整机构耦联,从而通过从壳体的外侧调整该调整机构进行显示装置的调整。
29.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联接装置和校正装置构造成,可借助于同一校正工具将调整装置与显示装置脱开联接以及联接,并且可改变显示装置的设定。根据另一实施形式,为此,可从壳体的外侧将同一校正工具穿过壳体的同一壳体开口引入壳体中。
30.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联接装置和校正装置构造成,通过将校正工具引入壳体中,首先能脱开联接装置,并且通过随后更深地将校正工具引入壳体中并且通过接着转动校正工具能改变显示装置的设定。由此,进一步简化了移液器的校准。
31.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形锁合的联接装置是齿式联接器或爪式联接器。
32.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形锁合的联接装置包括:与调整装置耦联的、可绕转动轴转动地支承的、进行驱动的第一齿轮;可沿着转动轴的方向平移移动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轴承中的并且承载第一齿轮的轴;显示装置的与第一齿轮啮合的、被驱动的第二齿轮;具有被轴承载的第一传动元件和位置固定地布置在壳体中的第二传动元件的凸轮传动机构;以及防止转动地与第一传动元件连接的转动杠杆,其中,第一齿轮以防止在轴上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在轴上,并且第一传动元件以防止在轴上向下移动的方式保持在轴上,并且通过转动杠杆的摆动使轴平移移动到凸轮传动机构上方并且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脱开接合,以使得调整装置与显示装置脱开联接。该实施形式在简单的可操作性的情况下结合了可靠的功能。
33.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轴在端部上具有凸肩和/或槽,该槽具有可松开地保持在其中的固定环,并且第一齿轮通过凸肩或具有保持在其中的固定环的槽防止在轴上向上移动,并且第一传动元件通过另一凸肩或另一具有保持在其中的另一固定环的槽防止向下移动。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轴是可转动地支承的轴,并且或是第一齿轮防止转动地(转动固定地)与该轴连接并且第一传动元件和与该第一传动元件防止转动地连接的转动杠杆可转动地支承在该轴上,或是第一齿轮可转动地支承在该轴上并且第一传动元件和转动杠杆防止转动地与该轴连接。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可从壳体的外侧接近转动杠杆。尤其是可借助于校正工具或者用手使转动杠杆摆动。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可通过将校正工具引入壳体的开口中使转动杠杆摆动。
34.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第一传动元件是第一凸轮(kurve)和/或第二传动元件是第二凸轮。在一种备选的实施形式中,两个传动元件中的仅一个是凸轮并且另一传动元件是探测凸轮的探测元件。
35.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在轴和位置固定地布置在壳体中的支座之间布置第一弹簧装置,第一弹簧装置将带有第一齿轮的轴压入啮合第二齿轮的位置中,并且第一齿轮能克服第一弹簧装置的作用与第二齿轮脱开接合。优选地,当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时,第一弹簧装置被预紧。在该实施形式中,在联接装置脱开时,(进一步)预紧第一弹簧装置,从而在松开转动杠杆时,第一弹簧装置将轴压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的位置中。由此,在松开转动杠杆之后,自动地再次接合联接装置,由此进一步简化了操作。
36.根据另一实施形式,校正装置包括可绕转动轴转动地并且可沿着转动轴的方向平移移动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二轴承中的进行驱动的第一轮,所述第一轮可平移移动直至贴靠在被驱动的且与显示装置耦联的第二轮上,以通过第一轮的转动使第二轮转动,并且改变显示装置的设定。由此简化了显示装置的调整。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第一轮的转动轴垂直于第二轮的转动轴定向。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可从壳体的外侧使第一轮平移移动和转动。该实施形式尤其适合用于与上述形锁合的联接装置组合,该联接装置包括可从壳体的外侧接近的转动杠杆。
37.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可借助于附接在第一轮上的校正工具使第一轮移动直至第二轮处,并且通过插入第一轮的工具作用部中的校正工具的转动使第一轮转动,并且通过第一轮使第二轮转动。
38.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第一轮和第二轮是摩擦轮传动机构的摩擦轮。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第一轮和第二轮是齿轮,例如具有垂直于彼此定向的转动轴的锥齿轮。
39.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第一弹簧装置通过所述轴和被松开的转动杠杆将第一轮从第二轮压离,直至贴靠在第二轴承上。由此,在松开转动杠杆时,自动地将第一轮引入不与第二轮接触的位置中。
40.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在第一轮和位置固定地布置在壳体中的第二支座之间布置第二弹簧装置,第二弹簧装置将第一轮从第二轮压离并且克服第二弹簧装置的作用使第一轮移动直至贴靠在第二轮上。根据另一实施形式,当从第二轮压离第一轮直至贴靠在挡靠元件上时,第二弹簧装置被预紧。通过使第一轮移动直至贴靠在第二轮上,(继续)预紧第二弹簧装置,从而在松开之后第一轮自动回到其贴靠在挡靠元件上的初始位置中。由此,进一步简化了操作。
41.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联接装置和校正装置构造成用于借助于校正工具进行操纵,所述校正工具包括具有与第一轮的工具作用部相匹配的轮廓的杆部和与杆部防止转动地连接的把手,以便通过将杆部引入壳体的开口中使转动杠杆摆动,进入与第一轮防止转动的连接,通过继续引入杆部,使第一轮与第二轮摩擦锁合地连接,并且通过转动校正工具借助于第一轮使第二轮转动。
42.另一实施形式具有超行程弹簧通过超行程弹簧将下止挡件支撑在位置固定地布置在壳体中的超行程弹簧支承件上,以防通过在行程杆的外周边上的挡靠元件向下移动。由此,借助于排挤装置实现超行程,以用于从移液器尖端中吹出剩下的试样液体。
43.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移液器具有丝杠,在丝杠的下端部上构造上止挡件并且丝杠具有穿通通道,行程杆被引导通过该穿通通道。通过丝杠以上止挡件在丝杠螺母中的下端部上的布置方案,实现可调整的上止挡件。
44.根据另一实施形式,调整装置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中的调整套筒,调整套筒具有可从壳体的外侧接近的调整元件,调整套筒通过传动机构与上止挡件耦联。根据另一实施形式,传动机构包括在调整套筒的内周边上轴向伸延的槽,丝杠的上端部上的径向突出部接合到所述槽中。由此,通过转动调整套筒的在上部从壳体中伸出的端部实现简单地拨动丝杠。
45.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显示装置是(辊式)计数器。
46.这种超行程装置、具有丝杠螺母的丝杠、调整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在专利文献ep 0 649 678 b1、ep 1 743 701 b1和ep 2 633 915 b1中进行了描述。在这方面,参考专利文献ep 0 649 678 b1、ep 1 743 701 b1和ep 2 633 915 b1,由此其内容包含在本技术中。
47.最后,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或以上描述的另外的实施形式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液器以及校正工具的组件,其中,校正工具具有设有与第一轮的工具作用部相匹配的轮廓的杆部和与该杆部防止转动地连接的把手,以用于通过将杆部引入壳体的开口中使转动杠杆摆动,引起与驱动的第一轮防止转动的连接,通过继续引入杆部,使第一轮与第二轮摩擦锁合地连接,并且通过转动校正工具借助于第一轮转动第二轮。
附图说明
48.接下来根据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在图中:
49.图1以从左侧的纵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移液器;
50.图2以从右侧的纵剖视图示出了同一移液器;
51.图3.1至3.4以从右侧的侧视图(图3.1),以前视图(图3.2),以从左侧的侧视图(图3.3)以及以后视图(图3.4)放大地示出了同一移液器的调整机构;
52.图4.1至4.4以从右侧的侧视图(图4.1),以前视图(图4.2),以从左侧的侧视图(图4.3)以及以后视图(图4.4)放大地示出了切换到另一切换级中的相同的调整机构;
53.图5.1至5.4以从右侧的侧视图(图5.1),以前视图(图5.2),以从左侧的侧视图(图5.3)以及以后视图(图5.4)以分解的方式示出了相同的调整机构;
54.图6以侧视图示出了具有联接装置、校正装置和计数器的组合部件;
55.图7以倾斜从下方且从侧向的立体视图示出了相同的组件的凸轮传动机构;
56.图8以底部视图示出了具有布置在之前的校正工具的相同的组件;
57.图9以底部视图示出了具有用于脱开联接装置的部分地使用校正工具的相同的组件;
58.图10以前视图示出了在相同情况中的相同的组件;
59.图11以底部视图示出了具有完全用于调整计数器的校正工具的相同的组件;
60.图12以倾斜从上方的立体视图示出了在相同情况中的相同的组件。
61.具体实施形式
62.在本技术中,术语“上方”和“下方”、“之上”和“下方”,“俯视图”和“底部视图”,由此衍生的概念例如“下侧”和“上侧”以及“水平的”和“竖直的”涉及移液器的定向,其中,具有座部的壳体垂直向下定向。在该定向中,为了吸入或输出液体,安装在座部上的移液器尖端指向位于其下方的容器。
63.根据图1和2,根据本发明的移液器1具有杆形的壳体2,壳体2具有壳体下部件3和壳体上部件4。壳体下部件3在上方具有管状的基体5,所述管状的基体具有锥形的底部,细长管状的、稍微锥形的延长部分6从锥形的底部向下伸出,所述延长部分在下端部上具有用于插上移液器尖端8的座部7。在延长部分6中构造柱形形状的排挤腔室9,该排挤腔室通过连接通道10与在座部7下侧中的开口11连接。
64.此外,壳体下部件3包括以排挤装置的活塞为形式的排挤元件12,活塞通过在底部的下侧上的密封系统13被引导到缸11中。排挤元件12在上端部上具有盘形件14,盘形件在上侧上在中心具有半球形的凹部。在盘形件14和底部的上侧之间布置以螺旋弹簧的形式的第一弹簧装置15。第一弹簧装置15使盘形件14从下方压靠封闭盖16,所述封闭盖与基体5连接并且在中心具有通过部,可通过该通过部从上方接近盘形件14。
65.壳体上部件4包含行程杆17,行程杆贴靠在盘形件14的上侧上。行程杆17的下端部接合到盘形件14的凹部中。在行程杆17上,在上方固定操作按钮18,操作按钮从壳体2的上端部向外伸出。
66.行程杆17被引导穿过布置在壳体上部件4中的丝杠20的中心的丝杠孔19。丝杠20在外部具有外螺纹21,外螺纹可拧入行程体23的内螺纹22中,行程体在下部被保持在壳体上部件4中的第一载体24上。行程体23形成丝杠螺母。
67.丝杠20的下端侧是用于挡靠元件26的上止挡件25,所述挡靠元件是在行程杆17的外周边上的环形的凸起部的形式。
68.丝杠20在上端部上防止转动地与带动件27连接,带动件借助于径向向外伸出的肋部28(见图5)接合到带动件套筒30的轴向槽29中。带动件套筒30布置成与丝杠20同心并且可转动地支承在行程体23的外周边上。带动件套筒30在下边缘上在外周边上具有环绕的第一齿部31。这尤其是在图3至5中示出。
69.调整套筒32被推到带动件套筒30上。调整套筒32可转动地支承在带动件套筒30的外周边上并且以可在轴向上在两个限界部之间移动的方式在带动件套筒30上被引导。调整套筒32的上端部从壳体2的上端部向外伸出。在此,调整套筒32在外周边上具有调整环33,调整环在外周边上具有沟纹。
70.调整套筒32在下边缘上具有在外周边上环绕的第二齿部34并且在更上方具有在外周边上环绕的第三齿部35。第一齿部31和第二齿部34具有相同的直径和相同的齿数。第三齿部35具有比第二齿部34更大的直径和更多的齿数。
71.第二齿部34在上侧上并且第三齿部35在下侧上通过位于其间的盘36封闭。盘36的下侧形成用于调整套筒32的移动的下限界部37并且盘36的上侧形成用于调整套筒32的移动的上限界部38。
72.除了带动件套筒30和调整套筒32,在第一载体24上可转动地支承传递轴39。传递轴39在下部设有第四齿部40,在第四齿部上方设有第五齿部41并且在第五齿部上方设有第六齿部42。第四齿部40和第五齿部41具有相同的直径和相同的齿数并且结合成一个唯一的齿部43。第六齿部42布置成与第五齿部41间隔开。第六齿部具有比第五齿部41更小的直径和更少的齿数。
73.传递轴39在上部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二载体44中,第二载体固定在壳体上部件4中。
74.此外,在第一载体24和第二载体44之间保持以辊式计数器的形式的计数器45。辊式计数器的计数滚轴46在下部支承在第一载体24中并且在上部支承在第二载体44中。第二载体44在上部支撑在壳体中的突出部上。附加地,在第一载体24上,驱动齿轮47可转动地支承在轴上,驱动齿轮包括两个防止转动地相互连接的具有不同直径的正齿轮48、49。具有较小的直径的正齿轮48与带动件套筒30的第一齿部31啮合,并且具有较大的直径的正齿轮49与在辊式计数器的起始滚轮上的驱动小齿轮50啮合。
75.正齿轮49和轴是以下还将解释的形锁合的联接装置的组成部分。
76.可通过在壳体上部件4中的窗口52从壳体2的外侧看到计数器45的数字滚轮51,窗口具有透明的覆盖部53(见图2)。
77.在壳体上部件4中,在行程体23下方布置罐形的支架54。支架54具有外螺纹55,该外螺纹被拧入固定在壳体2中的第三载体57的内螺纹56中。
78.支架54包含帽形的下止挡件58,该下止挡件被保持在支架54的向下弯曲的、上边缘59下方。以支撑在支架54的底部61上的螺旋弹簧的形式的超行程弹簧60使下止挡件58压靠上边缘59。行程杆17被引导穿过下止挡件58的中心的通过部,穿过超行程弹簧60并且穿过在支架54的底部61中的中心的通过部。
79.调整套筒32是驱动轴,带动件套筒30是从动轴,并且传递轴39是构造成正齿轮传动机构62的切换传动机构63的副轴。通过将调整套筒32轴向推到在图3和4中示出的下部的
切换位置(精调位置)和在图4中示出的上部的切换位置(快调位置)中,引起在不同切换级之间的切换。在图3的精调位置中,调整套筒32最多被向下推到直至下限界部37贴靠在第五齿部41的上侧上,并且在快调位置中,调整套筒32最多被向上推到直至上限界部38贴靠在第六齿部42的下侧上。由此,调整套筒32同时是切换传动机构的切换装置64,其中,调整环33是切换装置64的切换元件65。
80.在该实施例中,切换传动机构63没有优先位置,从而切换传动机构相应地保持最后调整的切换级。本发明包括具有切换传动机构的优先位置的其它实施形式,例如借助于第二弹簧装置实现该优先位置。
81.在调整套筒32转动时,相应于相应调整的切换级使带动件套筒30一起转动。通过带动件套筒30,旋拧固定于壳体上的内螺纹22中的丝杠20,并且上止挡件25根据转动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由此,调整在上止挡件25和下止挡件58之间的距离,该距离确定配给体积。可在计数器45上读出相应调整的配给体积,由带动件套筒30通过驱动齿轮47驱动计数器45。
82.在壳体上部件4的上边缘区域上,除了调整套筒32之外,脱除按钮66配合在脱除杆67上。脱除杆67平行于行程杆17伸延穿过壳体上部件4。脱除杆的下端部与脱除套筒69的侧向的固定延长部分68连接,脱除套筒可移动地布置在延长部分6上。
83.在壳体上部件4中布置构造成螺旋弹簧的脱除弹簧70,脱除弹簧在一个端部上支撑在壳体2中并且在另一端部上作用在脱除杆67上。脱除弹簧70将脱除杆67向上压,从而脱除套筒67贴靠在延长部分6上。
84.壳体下部件3和壳体上部件4通过咬合连接71相互连接。
85.在吸移之前,使用者可调整期望的配给体积。为此,使用者转动调整环33,直至由计数器45显示期望的配给体积。为了调整配给体积,使用者可在两个速度级之间选择。尤其是当最后调整的配给体积与待调整的配给体积显著不同时,使用者首先可选择快速切换级。如果切换传动机构尚未被调整到快速切换级中,则使用者此时握住调整环33并且将调整套筒32从图3的精调位置中继续略微从壳体2中拉出以进入在图4中示出的快调位置中。
86.在快调位置中,带动件套筒30的第一齿部31与传递轴39的第四齿部40啮合,并且调整套筒32的第三齿部35与传递轴39的第六齿部42啮合。由此,将调整套筒32的转动速度转换成带动件套筒30的更高的转动速度,从而使用者可快速地将配给体积调整到待调整的配给体积附近。
87.为了准确地调整期望的配给体积,使用者可选择缓慢的切换级。为此,使用者在调整环33上将调整套筒32更深地按入壳体2中,直至进入在图3中示出的精调位置。在该位置中,第一齿部31与第四齿部40啮合并且第二齿部34与第五齿部41啮合。其结果是,调整套筒32以确定的转动速度转动,引起带动件套筒30以比在快速切换级中更小的速度转动。在该实施例的齿部中,调整套筒32的转动速度等于带动件套筒30的转动速度,因为第一齿部31和第二齿部34以及第四齿部40和第五齿部41分别具有一致的齿数和直径。
88.在准确地调整配给体积之前或者之后,通过使用者将移液器1以座部7压入移液器尖端8的上开口72中,使用者可将移液器尖端8夹紧在移液器1上。为了吸移,使用者首先向下按压操作按钮18,从而使挡靠元件26从上止挡件25向下止挡件58移动。在此,行程杆17将排挤元件12向下压并且使第一弹簧装置15预紧。随后,使用者将移液器尖端8以其下开口73
浸入试样液体中,并且松开操作按钮18。因此,第一弹簧装置15将排挤元件12和行程杆17向上压,直至挡靠元件26贴靠在上止挡件25上。在此,将相应于所调整的配给体积的液体量吸入移液器尖端8中。
89.为了输出该液体量,使用者将移液器尖端8以下开口73放到另一容器上方并且重新向下按压操作按钮18。在达到下止挡件58之后,使用者在克服超行程弹簧60的阻力的情况下更深地按压操作按钮18,以便将剩余液体量从移液器尖端8中推出。
90.随后,可以相同的方式吸移更多的液体量,或者为了更换试样液体通过按压脱除按钮66向下脱除移液器尖端8。在此,脱除套筒69使移液器尖端8从座部7上脱下。在松开脱除按钮66之后,脱除弹簧70使脱除杆67移回所示出的初始位置中。
91.随后,可以相同的调整的配给体积或者以重新调整的配给体积进行继续吸移,其中,可如以上描述的那样进行调整。
92.接下来,根据图6至12详细解释为了简化在图1至5中省去的联接装置74和校正装置75。
93.联接装置74包括轴76,两个正齿轮48、49以可绕转动轴77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轴上。轴76以可沿着转动轴77方向平移移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一轴承78中,第一轴承构造在第一载体24和第二载体44中。具有较大直径的正齿轮49防止转动地与具有小直径的正齿轮78连接,并且形成联接装置74的进行驱动的第一齿轮79。与正齿轮49啮合的驱动小齿轮50形成用于驱动计数器45的被驱动的第二齿轮80。
94.此外,联接装置74包括凸轮传动机构81,凸轮传动机构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轴76上的以第一凸轮83的形式的第一传动元件82和位置固定地在壳体7中构造在第一载体24的下侧上的以第二凸轮85的形式的第二传动元件84。
95.第一传动元件82在下部防止转动地与转动杠杆86连接,转动杠杆具有凸轮形的端部87。在轴76上引导的以螺旋弹簧89的形式的第一弹簧装置88在下部支撑在第一载体24上并且在上部支撑在正齿轮49的下侧上。第一载体24形成用于第一弹簧装置88的支座90。第一弹簧装置88将正齿轮49压入正齿轮与驱动小齿轮50啮合的位置(见图6)中。
96.可通过克服第一弹簧装置88的作用使轴76向下移动,使正齿轮49与驱动小齿轮50脱开接合。
97.校正装置75包括以轴承体92的形式的第二轴承91,所述轴承体在水平剖视图中具有u形的横截面并且在基部94中具有圆形的第一穿通孔93。轴承体92安装在第一载体24的侧面上。校正装置75的第一轮95可转动地且可轴向移动地支承在轴承体92中。第一轮95在外侧上具有伸出的空心柱体96,该空心柱体可转动地且可平移移动地支承在轴承体92的第一穿通孔93中并且从轴承体92的外侧向外伸出。在空心柱体96中构造工具作用部97。工具作用部97具有圆形的第二穿通孔98的形状,该第二穿通孔具有圆弦形的周边区段。
98.第一轮95是摩擦轮传动机构100的第一摩擦轮99并且例如由金属或塑料制成。
99.此外,校正装置75具有第二轮101,该第二轮在数字滚轮51下方防止转动地与计数器45的起始滚轮连接。第二轮101是摩擦轮传动机构100的第二摩擦轮102。第二轮例如通过由橡胶制成的环构成。
100.移液器1的壳体2具有壳体开口103,壳体开口居中地朝向第一和第二穿通孔93、98
定向。
101.校正工具104具有杆部105,杆部具有与第一轮95的工具作用部97相匹配的轮廓。为此,杆部105在穿过杆部105的横截面中具有圆形的轮廓,该轮廓具有弦形的区段。把手106与杆部105的外端部连接。
102.在图8中示出了在插入移液器1中之前的校正工具。正齿轮49与驱动小齿轮50啮合,并且轴76最大程度地被向上推并且通过第一弹簧装置88保持在该布置结构中。通过凸轮传动机构81使转动杠杆86转动到如下位置中,即,在该位置中转动杠杆压靠第一轮95的内侧并且使第一轮压靠轴承体92的基部94的内侧。
103.根据图6和9,将校正工具104侧向引入移液器1的壳体开口103中,从而杆部105接合到第一轮95的工具作用部97中。通过杆部105和工具作用部97的彼此一致的轮廓,杆部和工具作用部转动固定地(防止转动地)相互连接。在插入杆部105时,杆部105使转动杠杆86摆动。由此,使凸轮传动机构81的第一凸轮83移动到第二凸轮85上方并且将轴76平移地向下移动一段(见图7)。由此,使正齿轮49与驱动小齿轮50脱开接合(见图10)。
104.最后,通过继续将校正工具104推入移液器1中实现,把手106碰到空心柱体96上,并且使第一轮95继续向内移动到轴承体92中。在此,也可使转动杠杆86继续摆动(见图11)。在此,第一轮95与第二轮101接触,从而通过转动校正工具104可改变计数器43的设定(见图12)。
105.由于计数器45与调整套筒32和上止挡件25脱开,在此不调整移液器1的行程杆系统。但是,计数器45与调整装置的脱开也可用于,通过对调整套筒32进行调整来调整行程杆系统。
106.在拉出校正工具104之后,通过第一弹簧装置88再次使正齿轮49与驱动小齿轮50啮合,并且通过凸轮传动机构81使转动杠杆86和第一轮95移动到根据图8的位置中。于是,重新校正了移液器1并且使得该移液器可用于吸移。
107.附图标记列表
[0108]1ꢀꢀꢀꢀꢀ
移液器
[0109]2ꢀꢀꢀꢀꢀ
壳体
[0110]3ꢀꢀꢀꢀꢀ
壳体下部件
[0111]4ꢀꢀꢀꢀꢀ
壳体上部件
[0112]5ꢀꢀꢀꢀꢀ
基体
[0113]6ꢀꢀꢀꢀꢀ
延长部分
[0114]7ꢀꢀꢀꢀꢀ
座部
[0115]8ꢀꢀꢀꢀꢀ
移液器尖端
[0116]9ꢀꢀꢀꢀꢀ
排挤腔室
[0117]
10
ꢀꢀꢀꢀ
连接通道
[0118]
11
ꢀꢀꢀꢀ
开口
[0119]
12
ꢀꢀꢀꢀ
排挤元件
[0120]
13
ꢀꢀꢀꢀ
密封系统
[0121]
14
ꢀꢀꢀꢀ
盘形件
[0122]
15
ꢀꢀꢀꢀ
弹簧装置
[0123]
16
ꢀꢀꢀꢀ
封闭盖
[0124]
17
ꢀꢀꢀꢀ
行程杆
[0125]
18
ꢀꢀꢀꢀ
操作按钮
[0126]
19
ꢀꢀꢀꢀ
丝杠孔
[0127]
20
ꢀꢀꢀꢀ
丝杠
[0128]
21
ꢀꢀꢀꢀ
外螺纹
[0129]
22
ꢀꢀꢀꢀ
内螺纹
[0130]
23
ꢀꢀꢀꢀ
行程体
[0131]
24
ꢀꢀꢀꢀ
第一载体
[0132]
25
ꢀꢀꢀꢀ
上止挡件
[0133]
26
ꢀꢀꢀꢀ
挡靠元件
[0134]
27
ꢀꢀꢀꢀ
带动件
[0135]
28
ꢀꢀꢀꢀ
肋部
[0136]
29
ꢀꢀꢀꢀ

[0137]
30
ꢀꢀꢀꢀ
带动件套筒
[0138]
31
ꢀꢀꢀꢀꢀ
第一齿部
[0139]
32
ꢀꢀꢀꢀꢀ
调整套筒
[0140]
33
ꢀꢀꢀꢀꢀ
调整环
[0141]
34
ꢀꢀꢀꢀꢀ
第二齿部
[0142]
35
ꢀꢀꢀꢀꢀ
第三齿部
[0143]
36
ꢀꢀꢀꢀꢀ

[0144]
37
ꢀꢀꢀꢀꢀ
下限界部
[0145]
38
ꢀꢀꢀꢀꢀ
上限界部
[0146]
39
ꢀꢀꢀꢀꢀ
传递轴
[0147]
40
ꢀꢀꢀꢀꢀ
第四齿部
[0148]
41
ꢀꢀꢀꢀꢀ
第五齿部
[0149]
42
ꢀꢀꢀꢀꢀ
第六齿部
[0150]
43
ꢀꢀꢀꢀꢀ
齿部
[0151]
44
ꢀꢀꢀꢀꢀ
第二载体
[0152]
45
ꢀꢀꢀꢀꢀ
计数器
[0153]
46
ꢀꢀꢀꢀꢀ
计数滚轴
[0154]
47
ꢀꢀꢀꢀꢀ
驱动齿轮
[0155]
48、49 正齿轮
[0156]
50
ꢀꢀꢀꢀꢀ
驱动小齿轮
[0157]
51
ꢀꢀꢀꢀꢀ
数字滚轮
[0158]
52
ꢀꢀꢀꢀꢀ
窗口
[0159]
53
ꢀꢀꢀꢀꢀ
覆盖部
[0160]
54
ꢀꢀꢀꢀꢀ
支架
[0161]
55
ꢀꢀꢀꢀꢀ
外螺纹
[0162]
56
ꢀꢀꢀꢀꢀ
内螺纹
[0163]
57
ꢀꢀꢀꢀꢀ
第三载体
[0164]
58
ꢀꢀꢀꢀꢀ
下止挡件
[0165]
59
ꢀꢀꢀꢀꢀ
上边缘
[0166]
60
ꢀꢀꢀꢀꢀ
超行程弹簧
[0167]
61
ꢀꢀꢀꢀꢀ
底部
[0168]
62
ꢀꢀꢀꢀꢀ
正齿轮传动机构
[0169]
63
ꢀꢀꢀꢀꢀ
切换传动机构
[0170]
64
ꢀꢀꢀꢀꢀ
切换装置
[0171]
65
ꢀꢀꢀꢀꢀ
切换元件
[0172]
66
ꢀꢀꢀꢀꢀ
脱除按钮
[0173]
67
ꢀꢀꢀꢀꢀ
脱除杆
[0174]
68
ꢀꢀꢀꢀꢀ
固定延长部分
[0175]
69
ꢀꢀꢀꢀꢀ
脱除套筒
[0176]
70
ꢀꢀꢀꢀꢀ
脱除弹簧
[0177]
71
ꢀꢀꢀꢀꢀ
咬合连接
[0178]
72
ꢀꢀꢀꢀꢀ
上开口
[0179]
73
ꢀꢀꢀꢀꢀ
下开口
[0180]
74
ꢀꢀꢀꢀꢀ
联接装置
[0181]
75
ꢀꢀꢀꢀꢀ
校正装置
[0182]
76
ꢀꢀꢀꢀꢀ

[0183]
77
ꢀꢀꢀꢀꢀ
转动轴
[0184]
78
ꢀꢀꢀꢀꢀ
第一轴承
[0185]
79
ꢀꢀꢀꢀꢀ
第一齿轮
[0186]
80
ꢀꢀꢀꢀꢀ
第二齿轮
[0187]
81
ꢀꢀꢀꢀꢀ
凸轮传动机构
[0188]
82
ꢀꢀꢀꢀꢀ
第一传动元件
[0189]
83
ꢀꢀꢀꢀꢀ
第一凸轮
[0190]
84
ꢀꢀꢀꢀꢀ
第二传动元件
[0191]
85
ꢀꢀꢀꢀꢀ
第二凸轮
[0192]
86
ꢀꢀꢀꢀꢀ
转动杠杆
[0193]
87
ꢀꢀꢀꢀꢀ
凸轮形的端部
[0194]
88
ꢀꢀꢀꢀꢀ
第一弹簧装置
[0195]
89
ꢀꢀꢀꢀꢀ
螺旋弹簧
[0196]
90
ꢀꢀꢀꢀꢀ
支座
[0197]
91
ꢀꢀꢀꢀꢀ
第二轴承
[0198]
92
ꢀꢀꢀꢀꢀ
轴承体
[0199]
93
ꢀꢀꢀꢀꢀ
第一穿通孔
[0200]
94
ꢀꢀꢀꢀꢀ
基部
[0201]
95
ꢀꢀꢀꢀꢀ
第一轮
[0202]
96
ꢀꢀꢀꢀꢀ
空心柱体
[0203]
97
ꢀꢀꢀꢀꢀ
工具作用部
[0204]
98
ꢀꢀꢀꢀꢀ
第二穿通孔
[0205]
99
ꢀꢀꢀꢀꢀ
第一摩擦轮
[0206]
100
ꢀꢀꢀꢀ
摩擦轮传动机构
[0207]
101
ꢀꢀꢀꢀ
第二轮
[0208]
102
ꢀꢀꢀꢀ
第二摩擦轮
[0209]
103
ꢀꢀꢀꢀ
壳体开口
[0210]
104
ꢀꢀꢀꢀ
校正工具
[0211]
105
ꢀꢀꢀꢀ
杆部
[0212]
106
ꢀꢀꢀꢀ
把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