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003712发布日期:2024-02-09 12:4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包括驱动电机(1)、鼓风机(2)、真空泵(3)、两个磁悬浮传动装置(4)、冷却器(5)、第一吸脱附罐(6)、第二吸脱附罐(7)和缓冲罐(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部件(405)包括第一筒体(4051),第一简体(4051)与转体笼(401)同轴设置,第一简体(4051)与转体笼(401)端部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筒体(4051)的一端沿轴向连通永磁体(404)与导体(403)之间的空气间隙,第一筒体(4051)的另一端设有连通第一筒体(4051)内部的进气口(4052),所述进气口(4052)通过管路连通鼓风机(2)的出风口,转体笼(401)邻近第一筒体(4051)的部位设有多个进气孔(40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4052)位于第一筒体(4051)的外周部分,进气口(4052)沿第一筒体(4051)外壁切向连通第一筒体(4051)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由设置进气口(4052)的端部向着邻近转体笼(401)的端部的方向,第一筒体(4051)的直径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部件(406)包括第二筒体(4061),第二筒体(4061)与转盘(402)同轴设置,第二筒体(4061)与转盘(402)端部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筒体(4061)与转盘(402)相邻的表面设有环形开口,第二筒体(4061)内部设有环形隔板(4062),环形隔板(4062)将第二筒体(4061)内部分隔为位于外环部分的稀氧空气收集区和位于内环部分的富氧空气收集区,环形隔板(4062)端部将环形开口分隔为位于外环部分的稀氧空气进口(4065)和位于内环部分的富氧空气进口(4063),第二筒体(4061)外周部分设有稀氧空气出口(4066),第二筒体(4061)远离转盘(402)的表面且邻近中央部分的位置设有富氧空气出口(406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体笼(401)远离转盘(402)的端部中央设有驱动轴固定件(4011),所述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与驱动轴固定件(4011)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转盘(402)远离转体笼(401)的端部中央设有负载轴固定件(4021),所述鼓风机(2)的输入轴和真空泵(3)的输入轴的其中之一与负载轴固定件(4021)可拆卸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还包括过滤器(9)、第一消音器(10)、第二消音器(11)和防喘振阀(12),所述过滤器(9)与鼓风机(2)的进风口通过管路连通,真空泵(3)的排气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消音器(10)排空,所述防喘振阀(12)设置在冷却器(5)的出口端与第二吸脱附罐(7)之间的管路上,防喘振阀(12)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消音器(11)排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还包括多个切换阀,至少一个切换阀设置在冷却器(5)的出口端与第一吸脱附罐(6)之间的管路上,至少一个切换阀设置在冷却器(5)的出口端与第二吸脱附罐(7)之间的管路上,至少一个切换阀设置在真空泵(3)与第一吸脱附罐(6)之间的管路上,至少一个切换阀设置在真空泵(3)与第二吸脱附罐(7)之间的管路上,至少一个切换阀设置在第一吸脱附罐(6)与缓冲罐(8)之间的管路上,至少一个切换阀设置在第二吸脱附罐(7)与缓冲罐(8)之间的管路上。

9.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的真空变压吸附制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真空变压吸附制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具有第三氧气含量的空气后进入冷却器(5)之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的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包括驱动电机、鼓风机、真空泵、两个磁悬浮传动装置、冷却器、第一吸脱附罐、第二吸脱附罐和缓冲罐;驱动电机具有两个方向相对且同轴设置的输出轴,其中一个输出轴通过一个磁悬浮传动装置驱动鼓风机,另一个输出轴通过另一个磁悬浮传动装置驱动真空泵;每个磁悬浮传动装置包括转体笼、转盘、导体、永磁体、进气部件和导气部件,转体笼套设于转盘外,导体设于转体笼内壁,永磁体设于转盘外壁且与导体相对,永磁体与导体之间具有空气间隙。本发明提高进入冷却器及后续吸脱附罐的空气的含氧量,提高系统的空气分离效果且有效利用磁悬浮传动装置的能耗,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奔,宛希政,陈寺海,杨文元,邹志俊,王舒丙,何柏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中泰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