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旋流板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1067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式旋流板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产物处理设备,特别是一种复式旋流板除尘器。
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防止污染大气,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燃烧产生的烟气必须进行净化。习用的旋风式干法除尘由于除尘效率低、对烟气净化效果差,已被限期淘汰。目前广泛采用各种湿法除尘器对工业烟气进行净化。这些除尘器通常采用单一净化手段,虽然结构简单,但不仅除尘效果差,而且净化后的气体携水极为严重,造成以风机及烟囱的严重腐蚀,尽管采用多种脱水手段,但仍屡有因堵塞及阻力增大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除尘效率高、使用性能好的复式旋流板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由外壳、内筒、除尘旋流板、水膜结构、激雾套、脱水结构及除雾旋流板组成,外壳为构成密闭腔的中空壳体,其上部设有与密闭腔贯通的排气管;内筒为顶部设有进气管的套状筒体,内筒置于外壳的密闭腔内,其筒体外周与外壳的内壁之间构成脱水环腔,并令其顶部进气管穿过外壳与外界相通;除尘旋流板的外径与内筒筒体内径相对应,其置于筒体内,并位于筒体与进气管的衔接处;水膜结构具有外径略小于内筒筒体内径的环状封闭套,其外壁均设复数个溢水孔及进水管,水膜结构置于内筒筒体内并位于除尘旋流板的下方,其上进水管穿过内筒筒体及外壳;激雾套呈喇叭口状,激雾套置于外壳的密闭腔内位于内筒下方,并令其内壁面与内筒筒体底部外缘构成环状激雾间隙;脱水结构由两组以上环形折流板组成,环形折板间隔设置在内筒筒体外壁及外壳内壁上;除雾旋流板的外径与外壳的排气管内径相对应,并置于排气管内。
由于本实用新型由设有排气管的外壳、设有进气管的内筒、除尘旋流板、水膜结构、呈喇叭口状激雾套、两组以上间隔设置在筒体外壁及外壳内壁上的环形折流板组成的脱水结构及除雾旋流板组成,内筒及激雾套依次置于外壳内,并令激雾套的内壁与内筒筒体底部外缘构成环状激雾间隙;除尘旋流板及除雾旋流板分别置于筒体及排气管内。结构简单。使用时,在外壳内注入除尘用水,液面高度略低于内筒筒体底面,并位于内筒与激雾套构成的环状激雾间隙处,再经水膜结构的进水管对水膜结构供水,使水经水膜结构环状封闭套外壁上的溢水孔流出,并沿内筒筒体内壁形成水膜。燃烧产生的烟气经内外筒顶部的进气管进入内筒,经除尘旋流板使其形成向外旋转烟气流,利用离心力分离出烟气中大直径尘粒并落入外壳下部的除尘水中,进行干式除尘;旋转烟气流沿筒体内壁旋转向下,与水膜接触,使烟气中部分尘粒及二氧化硫溶入水中,进行湿式除尘;旋转烟气通过筒体流向除尘水液面及从内筒与激雾套构成的环状激雾间隙处冲出并激起水雾,旋转烟气中的微小尘粒及二氧化硫溶入水雾中,再次进行湿式除尘;净化后的气体进入筒体外周与外壳的内壁之间构成脱水环腔,经脱水结构的两组以上间隔设置在筒体外壁及外壳内壁上的环形折流板折流向上,使水滴从净化气体中分离,进行脱水;脱水后的净化气体上升进入排气管,经除雾旋流板使其形成向外旋转气流,再次利用离心力分离出气体中的残留雾滴及尘粒,完全净化及脱湿的气体从排气管的出口经抽风机排出,不仅除尘效率高、而且使用性能好,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剖面图。
图2、为
图1中的A向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外壳1、内筒2、除尘旋流板3、水膜结构4、激雾套5、脱水结构6及除雾旋流板7组成,外壳1为构成密闭腔11的中空壳体,其上部设有与密闭腔11贯通的排气管12,排气管的出口端设有二次灰室13,并在二次灰室13的上、下分别设有与抽风机连接的出气口131及出灰口132;外壳1的下部依次构成呈截顶倒锥体状的储水腔14及灰室15,储水腔14与灰室15之间设有阀门16,灰室15的底部设有出灰口151;外壳1外周设有灰位检测结构17及溢流结构18,灰位检测结构17由灰位板171、导管172、挠性件173、导轮174及重锤175组成,灰位板171置于灰室15顶部内侧,导管172的直线部分设有刻度,导管172的一端与灰室15顶部连接,并与灰室15贯通,导轮174安装在导管172的另一端,挠性件173的一端与灰位板171连接,其另一端穿过导管172、绕经导轮174后与重锤175连接;溢流结构18位于预定液面高度处。
内筒2为顶部设有与其呈T形相交的进气管21的套状筒体22,进气管21为盲管,内筒2置于外壳1的密闭腔内11,其筒体22外周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构成脱水环腔23,并令其顶部进气管21的进口端211穿过外壳1与外界相通;除尘旋流板3的外径与内筒2的筒体22内径相对应,除尘旋流板3置于筒体22内,并位于筒体22与进气管21的衔接处;如图2所示,水膜结构4为外径略小于内筒2的筒体22内径的环状封闭套,其外壁均设复数个溢水孔41及进水管42,水膜结构4置于内筒2筒体22内并位于除尘旋流板3的下方,其上进水管42穿过内筒2的筒体22及外壳1;激雾套5呈具有弧形内壁面51的喇叭口状,激雾套5置于外壳1的密闭腔11内位于内筒2的下方,并令其内壁面51与内筒2的筒体22底部外缘构成环状激雾间隙52;脱水结构6由三组环形折流板61、62、63组成,环形折流板61、62、63分别间隔设置在内筒2的筒体22外壁及外壳1的内壁上,并令环形折流板61、63朝下倾斜;除雾旋流板7的外径与外壳1的排气管12的内径相对应,并置于排气管12内,其盲板71为大直径盲板,其旋流叶片72为大倾角旋流叶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与烟气接触的部件的表面皆涂覆KP1耐热耐酸防腐胶泥。
权利要求1.一种复式旋流板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外壳、内筒、除尘旋流板、水膜结构、激雾套、脱水结构及除雾旋流板组成,外壳为构成密闭腔的中空壳体,其上部设有与密闭腔贯通的排气管;内筒为顶部设有进气管的套状筒体,内筒置于外壳的密闭腔内,其筒体外周与外壳的内壁之间构成脱水环腔,并令其顶部进气管穿过外壳与外界相通;除尘旋流板的外径与内筒筒体内径相对应,其置于筒体内,并位于筒体与进气管的衔接处;水膜结构具有外径略小于内筒筒体内径的环状封闭套,其外壁均设复数个溢水孔及进水管,水膜结构置于内筒筒体内并位于除尘旋流板的下方,其上进水管穿过内筒筒体及外壳;激雾套呈喇叭口状,激雾套置于外壳的密闭腔内位于内筒下方,并令其内壁面与内筒筒体底部外缘构成环状激雾间隙;脱水结构由两组以上环形折流板组成,环形折板间隔设置在内筒筒体外壁及外壳内壁上;除雾旋流板的外径与外壳的排气管内径相对应,并置于排气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式旋流板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的下部依次构成呈截顶倒锥体状的储水腔及灰室,储水腔与灰室之间设有阀门,灰室底部设有出灰口;外壳外周设有溢流结构及灰位检测结构,溢流结构位于预定液面高度处;灰位检测结构由灰位板、导管、挠性件、导轮及重锤组成,灰位板置于灰室顶部内侧,导管的一端与灰室顶部连接,并与灰室贯通,导轮安装在导管的另一端,挠性件的一端与灰位板连接,其另一端穿过导管、绕经导轮后与重锤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式旋流板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的出口端设有二次灰室,并在二次灰室的上、下分别设有与抽内机连接的出气口及出灰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式旋流板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雾套具有弧形内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式旋流板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雾旋流板的盲板为大直径盲板,其旋流叶片为大倾角旋流叶片。
专利摘要一种复式旋流板除尘器。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除尘效率高、使用性能好的除尘器,提出本实用新型,它由设有排气管的外壳、设有进气管的内筒、除尘旋流板、水膜结构、呈喇叭口状激雾套、两组以上间隔设置在筒体外壁及外壳内壁上的环形折流板组成的脱水结构及除雾旋流板组成,内筒及激雾套依次置于外壳内,并令激雾套的内壁与内筒筒体底部外缘构成环状激雾间隙;除尘旋流板及除雾旋流板分别置于筒体及排气管内。
文档编号B01D53/00GK2278521SQ9624469
公开日1998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10日
发明者叶湛 申请人:叶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