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芯分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8374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衬芯分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装置,具体讲是一种衬芯分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制动软管总成金属焊接接头的衬芯101如图1所示,所述衬 芯101 —端的外圆周面上加工有多个环形凹槽103,在其另一端上安装有铜圈102。这样在 安装时,需要对衬芯的两端进行辨别和调整,以保证铜圈正确安装到衬芯上。现有技术在安 装,一般通过手工对衬芯进行辨别和调整,这样加工效率低、正确率低、加工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效率高、正确率高、加工成本低的 衬芯分类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衬芯分类装置,它包括基板 和固定在基板上的设有导料槽的挡板、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接料块、第一软管、 第二软管、第三软管、旋转装置;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与导料槽内的衬芯配合挡住 或远离的第一挡销,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与导料槽的出料口落下的衬芯配合挡住 或远离的第二挡销,所述导料槽的出料口设有能对经过导料槽落下的衬芯拍摄的摄像头, 所述导料槽的出料口两侧设有能感应导料槽内的衬芯的光纤传感器,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 杆上设有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与接料块连接,所述接料块位于导料槽的下方的位置设 有供衬芯落下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接料块与基板滑配合,所述第一软管的进料口 与接料块的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软管的进料口与接料块的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软 管的出料口与旋转装置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第三软管的进料口与旋转装置的出料口连通, 所述摄像头和光纤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衬芯经过输送装置 被送至挡板的下料槽,到达下料槽尾部时,被第二挡销阻碍,停于该处,原本接通的光纤传 感器被衬芯挡住,本专利设有两根光纤线路,一根为出光光纤,另一根为进光光纤,当其中 间没有物体时,从出光线路射出的光线正好打在进光线路端口,有物体时则被物体挡住,光 线断开;之后,与该装置连接的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气缸工作,第一气缸内的第一挡销受气压 作用突出,第一挡销前端与落下的衬芯接触,抵住衬芯,使衬芯不下落;于此同时,第二气缸 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进行工作,当第一气缸内的第一挡销突出时,第二气缸上的第二挡 销在第二气缸的作用下回位,衬芯无阻碍,往下落入接料块相应的通孔内,随软管被送至所 需部位。衬芯落下后,光纤两线路间无物体,光线连通,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气缸及第二气缸 工作,第一挡销回位,被其抵住的衬芯落下,到达下料槽尾部时,被与第一挡销回位的同时 突出的第二挡销阻碍,两路光纤线断开,如此重复上述动作。当衬芯停留于下料槽尾部时, 其前方的摄像头快速给衬芯拍照,并将图像迅速传送至控制系统,经处理,控制系统做出判 断,控制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工作。若衬芯安装焊料部位朝下,第四气缸则减压,第一推杆后退,同时第三气缸增压,第二推杆前进,接料块受其推力而前进,致使与第一软管对应的 第一通孔与下料槽对应,衬芯则被第一软管送至其所需部位。若衬芯进入下料槽时为其凹 槽部位朝下,则为第三气缸减压,第二推杆后退的同时第四气缸增压,第一推杆前进,将接 料块向上述反向推进,使与第二软管的对应的第二通孔与下料槽对应,衬芯随第二软管进 入到旋转装置,随即旋转装置动作,之后落至的第三软管中,经第三软管送至所需部位。当 旋转装置旋转180度时,第二软管内的衬芯落入孔内,落至第三软管内输送走。本专利重复 上述动作以完成对衬芯正反向的辨别及调整工作,属一种全自动装置,加工效率高、正确率 高、加工成本低。作为改进,所述旋转装置包括旋转轮、套合在旋转轮外周壁的定位套、齿轮、与齿 轮啮合的齿条、与齿条固定的滑块、与滑块滑配合的导轨、第五气缸、第三推杆、限位螺栓、 能感应第二软管内有衬芯的感应器;所述旋转轮与定位套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轮的一端设 有两个与外壁连通的径向盲孔,所述两个盲孔的轴线为旋转轮的同一直径且开口方向相 反,所述定位套设有两个分别与对应盲孔同轴线并连通的接料孔,所述两个接料孔分别与 第二软管、第三软管连通,所述定位套固定在基板上,所述齿轮固定在旋转轮的另一端,所 述第五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三推杆固定,所述第三推杆与滑块连接,所述限位螺栓固定在第 五气缸的一端并与滑块相抵,所述感应器设在定位套的进料口上方并与控制系统连接,以 上旋转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好。作为改进,所述基板还设有第四气缸和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第四气缸 的活塞杆固定,所述第一推杆另一端与接料块相抵,能保证接料块来回往复动作,可靠性 好。

附图1为衬芯(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共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衬芯分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挡板与第一气缸的连接俯视图。附图4为图3的A-A剖面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装置的轴向局部剖面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衬芯分类装置的底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01、衬芯,102、铜圈,103、凹槽,1、基板,2、挡板,3、第一气缸,4、第二气 缸,5、第三气缸,6、接料块,7、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第三软管,10、第一挡销,11、第二挡 销,12、摄像头,13、光纤传感器,14、第二推杆,15、旋转轮,15. 1、盲孔,16、定位套,16. 1、接 料孔,17、齿轮,18、齿条,19、导轨,20、滑块,21、第五气缸,22、第三推杆,23、限位螺栓,24、 感应器,25、第四气缸,26、第一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衬芯分类装置,它包括基板1和固 定在基板1上的设有导料槽2. 1的挡板2、第一气缸3、第二气缸4、第三气缸5、接料块6、第 一软管7、第二软管8、第三软管9、旋转装置;所述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上设有与导料槽2. 1内的衬芯配合挡住或远离的第一挡销10,所述第二气缸4的活塞杆上设有与导料槽2. 1的 出料口落下的衬芯配合挡住或远离的第二挡销11,所述导料槽2. 1的出料口设有能对经过 导料槽2. 1落下的衬芯拍摄的摄像头12,所述导料槽2. 1的出料口两侧设有能感应导料槽 2. 1内的衬芯的光纤传感器13,所述第三气缸5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推杆14,所述第二推杆 14与接料块6连接,所述接料块6位于导料槽2. 1的下方的位置设有供衬芯落下的第一通 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接料块6与基板1滑配合,所述第一软管7的进料口与接料块6的第一 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软管8的进料口与接料块6的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软管8的出料口 与旋转装置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第三软管9的进料口与旋转装置的出料口连通,所述摄像 头12和光纤传感器13均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旋转装置包括旋转轮15、套合在旋转轮15外周壁的定位套16、齿轮17、与齿 轮17啮合的齿条18、与齿条18固定的滑块20、与滑块20滑配合的导轨19、第五气缸21、 第三推杆22、限位螺栓23、能感应第二软管8内有衬芯的感应器24 ;所述旋转轮15与定位 套16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轮15的一端设有两个与外壁连通的径向盲孔15. 1,所述两个盲孔 15. 1的轴线为旋转轮15的同一直径且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定位套16设有两个分别与对应 盲孔15. 1同轴线并连通的接料孔16. 1,所述两个接料孔16. 1分别与第二软管8、第三软管 9连通,所述定位套16固定在基板1上,所述齿轮17固定在旋转轮15的另一端,所述第五 气缸21的活塞杆与第三推杆22固定,所述第三推杆22与滑块20连接,所述限位螺栓23 固定在第五气缸21的一端并与滑块20相抵,所述感应器24设在定位套16的进料口上方 并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基板1还设有第四气缸25和第一推杆26,所述第一推杆26 —端与第四气缸 25的活塞杆固定,所述第一推杆26另一端与接料块6相抵。所述光纤传感器13包括分别设在挡板2的下料槽2. 1两侧的进光光纤和出光光纤。所述摄像头12、光纤传感器13、感应器24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 为现有技术,故不在此赘述。本实用新型的衬芯分类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衬芯经过输送装置被送至挡板2的 下料槽2. 1,到达下料槽2. 1尾部时,被第二挡销11阻碍,停于该处,原本接通的光纤传感器 13被衬芯挡住,本专利设有两根光纤线路,一根为出光光纤,另一根为进光光纤,当其中间 没有物体时,从出光线路射出的光线正好打在进光光纤端口,有物体时则被物体挡住,光线 断开;之后,与该装置连接的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气缸3工作,第一气缸3内的第一挡销10受 气压作用突出,第一挡销10前端与落下的衬芯接触,抵住衬芯,使衬芯不下落;于此同时, 第二气缸4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进行工作,当第一气缸3内的第一挡销10突出时,第二 挡销11在第二气缸4的作用下回位,衬芯无阻碍,往下落入接料块6相应的通孔内,随软管 被送至所需部位。衬芯落下后,光纤两线路间无物体,光纤连通,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气缸3及第二气 缸4工作,第一挡销10回位,被其抵住的衬芯落下,到达下料槽2. 1尾部时,被与第一挡销 10回位的同时突出的第二挡销11阻碍,两光纤线断开,如此重复上述动作。当衬芯停留于 下料槽2. 1尾部时,其前方的摄像头12快速给衬芯拍照,并将图像迅速传送至控制系统,经 处理,控制系统做出判断,控制第三气缸5和第四气缸25工作,若衬芯安装焊料部位朝下,第四气缸25则减压,第一推杆26后退,同时第三气缸5增压,第二推杆14前进,接料块6 受其推力,滑动前进,致使第一软管7对应的第一通孔6. 1与下料槽2. 1对齐,衬芯则被第 一软管7送至其所需部位。若衬芯进入下料槽2. 1时为其凹槽部位朝下,则为第三气缸5 减压,第二推杆14后退的同时第四气缸25增压,第一推杆26前进,将接料块6向上述反向 推进,使第二软管8的对应的第二通孔6. 2与下料槽2. 1对应,衬芯随第二软管8通过定位 套16上的接料孔16. 1进入到旋转轮15的一端盲孔15. 1内,每个盲孔15. 1深恰好为一个 衬芯总长,中间不相通,当旋转轮15中的衬芯积累到同其上方的感应器24相齐平时,感应 器24感应到衬芯,控制系统控制基板背面的第五气缸21工作,第五气缸21增压,第三推 杆22前进的同时推动滑块20沿导轨19的方向前进,被固定与滑块20上的齿条18亦同时 前进,带动齿轮17旋转,因齿轮17与旋转轮15连接在同一轴上,齿轮17旋转的同时,旋转 轮15也随其做了 180度旋转,旋转轮15 —端内衬芯正好被调头,随即,落至旋转轮15下方 的第三软管9中,被第三软管9送至所需部位。当旋转轮旋转180度时,旋转轮15另一端 的盲孔15. 1与第二软管8恰好对应,第二软管8内的衬芯落入孔内,当第五气缸21减压, 各关联部件回位时,盲孔15. 1内的衬芯又被调头,落至第三软管9内输送走。
权利要求1.一种衬芯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基板(1)和固定在基板(1)上的设有导料 槽(2. 1)的挡板(2)、第一气缸(3)、第二气缸(4)、第三气缸(5)、接料块(6)、第一软管(7)、 第二软管(8)、第三软管(9)、旋转装置;所述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上设有与导料槽(2. 1) 内的衬芯配合挡住或远离的第一挡销(10),所述第二气缸(4)的活塞杆上设有与导料槽 (2. 1)的出料口落下的衬芯配合挡住或远离的第二挡销(11),所述导料槽(2. 1)的出料口 设有能对经过导料槽(2. 1)落下的衬芯拍摄的摄像头(12),所述导料槽(2. 1)的出料口两 侧设有能感应导料槽(2. 1)内的衬芯的光纤传感器(13),所述第三气缸(5)的活塞杆上设 有第二推杆(14),所述第二推杆(14)与接料块(6)连接,所述接料块(6)位于导料槽(2. 1) 的下方的位置设有供衬芯落下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接料块(6)与基板(1)滑配合, 所述第一软管(7)的进料口与接料块(6)的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软管(8)的进料口与 接料块(6)的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软管(8)的出料口与旋转装置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第 三软管(9)的进料口与旋转装置的出料口连通,所述摄像头(12)和光纤传感器(13)均与 控制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芯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包括旋转轮(15)、 套合在旋转轮(15)外周壁的定位套(16)、齿轮(17)、与齿轮(17)啮合的齿条(18)、与齿条 (18)固定的滑块(20)、与滑块(20)滑配合的导轨(19)、第五气缸(21)、第三推杆(22)、限 位螺栓(23)、能感应第二软管(8)内有衬芯的感应器(24);所述旋转轮(15)与定位套(16) 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轮(15)的一端设有两个与外壁连通的径向盲孔(15. 1),所述两个盲孔 (15. 1)的轴线为旋转轮(15)的同一直径且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定位套(16)设有两个分别 与对应盲孔(15. 1)同轴线并连通的接料孔(16. 1),所述两个接料孔(16. 1)分别与第二软 管(8)、第三软管(9)连通,所述定位套(16)固定在基板(1)上,所述齿轮(17)固定在旋转 轮(15)的另一端,所述第五气缸(21)的活塞杆与第三推杆(22)固定,所述第三推杆(22) 与滑块(20)连接,所述限位螺栓(23)固定在第五气缸(21)的一端并与滑块(20)相抵,所 述感应器(24)设在定位套(16)的进料口上方并与控制系统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芯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还设有第四气缸 (25)和第一推杆(26),所述第一推杆(26) —端与第四气缸(25)的活塞杆固定,所述第一 推杆(26)另一端与接料块(6)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芯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传感器(13)包括分别 设在挡板(2)的下料槽(2. 1)两侧的进光光纤和出光光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衬芯分类装置,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一挡销(10),第二气缸(4)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挡销(11),导料槽(2.1)的出料口设有摄像头(12),导料槽(2.1)的出料口两侧设有光纤传感器(13),第三气缸(5)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推杆(14),第二推杆(14)与接料块(6)连接,接料块(6)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软管(7)的进料口与接料块(6)的第一通孔连通,第二软管(8)的进料口与接料块(6)的第二通孔连通,第二软管(8)的出料口与旋转装置的进料口连通,第三软管(9)的进料口与旋转装置的出料口连通。该装置加工效率高、正确率高、加工成本低。
文档编号B07B13/00GK201783467SQ20102020803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董阿能 申请人:宁波市鄞州亚大汽车管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