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档案分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0991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档案分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档案管理用的装置,尤其是一种档案分拣器。



背景技术:

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包括: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见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提供利用。

现在的档案有很多采用电子标签(RFID标签),便于分类,但是人工分类比较复杂,不易分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档案分拣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档案分拣器,包括总控器、传送带、传送辊、设置在传送辊上的射频器、收纳箱,所述收纳箱有多个且分别设置在传送辊一侧和设置在传送辊末端,对应设置在传送辊一侧的收纳箱分别设有推动电机;所述总控器分别连接推动电机、射频器。

优选地,所述收纳箱包括设置在传送辊一侧的第一收纳箱、第二收纳箱和设置在传送辊末端第三收纳箱,第一收纳箱、第二收纳箱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推动电机、第二推动电机;所述第一推动电机、第二推动电机连接所述总控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收纳箱、第二收纳箱、第三收纳箱上分别设有第一计数器、第二计数器、第三计数器,所述第一计数器、第二计数器、第三计数器分别连接总控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收纳箱、第二收纳箱、第三收纳箱的侧部和顶部均开放为档案入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收纳箱、第二收纳箱、第三收纳箱倾斜设置,档案入口处略高。

优选地,所述第一推动电机、第二推动电机的输出轴均连接有推板。

优选地,所述射频器包括依次设置在传送辊上的第一射频器、第二射频器。

优选地,所述总控器为计算机或上位机。

优选地,所述传送带连接传送辊,传送带上设有总计数器,总计数器连接总控器。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射频器包括依次设置在传送辊上的第一射射频器、第二射频器。两个射频器便于比对读取的RFID标签信息。

计数器用于计数收纳箱中的档案份数。所述传送带连接传送辊,传送带上设有总计数器,总计数器连接总控器。便于核对档案的数量。

档案入口处略高,便于将档案推入收纳箱中。

将贴有RFID标签信息的档案依次单方在传送带,总计数器计数并传送给总控器。档案经过传送辊,传送辊上的第一射射频器、第二射频器依次读取RFID标签,并将读取信息传送给总控器。总控器根据分档需要,控制第一推动电机、第二推动电机动作,分到不同的收纳箱中,不符合分拣要求的进入传送辊尾部的收纳箱。本档案分拣器的分拣过程智能化、效率高、出错率低,适合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档案分拣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收纳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1、总控器,2、传送带,3、传送辊,4、第一射频器,5、第二射频器,6、第一收纳箱,7、第一计数器,8、第二收纳箱,9、第二计数器,10、第三计数器,11、第三收纳箱,12、第二推动电机,13、第一推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至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档案分拣器,包括总控器1、传送带2、传送辊3、设置在传送辊上的射频器、收纳箱,所述收纳箱有多个且分别设置在传送辊一侧和设置在传送辊末端,对应设置在传送辊一侧的收纳箱分别设有推动电机;所述总控器分别连接推动电机、射频器。总控器为计算机或上位机,内有电子标签(RFID标签)信息和对应的档案数据库。

如图1所示,收纳箱包括设置在传送辊一侧的第一收纳箱6、第二收纳箱8和设置在传送辊末端第三收纳箱11。第一收纳箱、第二收纳箱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推动电机、第二推动电机;所述第一推动电机、第二推动电机连接所述总控器。第一推动电机13、第二推动电机12的输出轴均连接有推板,推动面积大。

第一收纳箱、第二收纳箱、第三收纳箱上分别设有第一计数器7、第二计数器9、第三计数器10,所述第一计数器、第二计数器、第三计数器分别连接总控器。计数器用于计数收纳箱中的档案份数。所述传送带连接传送辊,传送带上设有总计数器,总计数器连接总控器。便于核对档案的数量。

第一收纳箱6、第二收纳箱8、第三收纳箱11的侧部和顶部均开放为档案入口。所述第一收纳箱6、第二收纳箱8、第三收纳箱11倾斜设置,档案入口处略高。便于将档案推入收纳箱中。

射频器包括依次设置在传送辊上的第一射频器4、第二射频器5。两个射频器便于比对读取的RFID标签信息。

将贴有RFID标签信息的档案依次单方在传送带,总计数器计数并传送给总控器。档案经过传送辊,传送辊上的第一射射频器、第二射频器依次读取RFID标签,并将读取信息传送给总控器。总控器根据分档需要,控制第一推动电机、第二推动电机动作,分到不同的收纳箱中,不符合分拣要求的进入传送辊尾部的收纳箱。本档案分拣器的分拣过程智能化、效率高、出错率低,适合广泛应用。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指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