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果籽壳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9232发布日期:2018-12-14 22:46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茶果籽壳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料预处理加工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油茶果籽壳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木本油料作物,栽培面积在3.33×106hm2以上,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个省。油茶籽含油率高达40%以上,榨取的油茶籽油是优质食用油,营养价值较高,素有“油中之王、液体黄金”的美称。近年来,油茶树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油茶籽的产量也逐年增加。油茶果采收后一般放在室内堆沤3~7天,然后靠晴天摊晒,油茶果壳开裂后,靠人工过筛扬净,效率低下,且人工成本日益增加,尤其是很难适应大批量处理油茶果的需要。虽然,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机械脱壳设备,但籽壳分离效果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茶果籽壳分离装置,该装置能够均衡、有效地实现油茶果籽和壳的分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油茶果籽壳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机架、驱动电机、链轮组合、圆筒筛转轴、内筒筛板、环形支撑板、支撑板、中筒筛板、第一圆筒筛垫板、外筒筛板和第二圆筒筛垫板;所述机架底部设置有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经所述链轮组合与位于所述机架上部的所述圆筒筛转轴连接;所述内筒筛板前端固定设置有所述环形支撑板,后端固定设置有所述支撑板;所述圆筒筛转轴穿过所述内筒筛板且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内筒筛板后端经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圆筒筛转轴上;所述内筒筛板外部套设有所述中筒筛板,所述中筒筛板前端固定在所述环形支撑板上,后端经所述第一圆筒筛垫板固定支撑在所述内筒筛板后端;位于所述中筒筛板外部套设有所述外筒筛板,所述外筒筛板前端固定在所述环形支撑板上,后端经所述第二圆筒筛垫板固定支撑在所述中筒筛板后端。

进一步,所述内筒筛板后端底部与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出壳口虚应连接;所述中筒筛板后端底部与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出籽口虚应连接;所述外筒筛板后端底部与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二出籽口虚应连接,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二出壳口,所述第二出壳口环绕在所述外筒筛板下方。

进一步,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进料斗,所述内筒筛板前端中部设置有与所述进料斗连接的进料口。

进一步,所述内筒筛板、中筒筛板和外筒筛板均采用螺栓固定在所述环形支撑板上。

进一步,所述环形支撑板包括支撑板本体和连接板;所述支撑板本体采用空心圆板,空心位置处与所述内筒筛板的前端对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本体上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有第一个所述连接板、第二个所述连接板和第三个所述连接板,各所述连接板均垂直固定在所述支撑板本体上;所述内筒筛板前端固定连接在位于最内侧的第一个所述连接板上;所述中筒筛板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二个所述连接板上;所述外筒筛板固定连接在位于最外侧的第三个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圆筒筛垫板和第一圆筒筛垫板均由环形连接板和若干立柱构成;两所述环形连接板之间通过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环形连接板通过螺栓与相邻的筛板后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内筒筛板上的筛孔采用圆孔,所述中筒筛板上的筛孔采用半圆形孔,所述外筒筛板上的筛孔采用半环形孔。

进一步,所述内筒筛板上的圆孔直径为30mm,所述中筒筛板上的半圆形孔半径为25mm。

进一步,所述外筒筛板上半环形孔的排列方式采用Z型排列,或采用U型排列。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将破裂后的油茶果壳和籽混合物通过进料斗送到内筒筛,在筛板的滚动作用下,混合物料逐级通过各层筛板,实现籽壳分离。2、本实用新型的三层筛板构成一套组合筛,并在三层筛板上根据籽和壳形态学上的差别,分别设置不同形状的筛孔,能够均衡、有效地实现油茶果籽和壳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圆筒筛环形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圆筒筛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内筒筛板上筛孔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筒筛板上筛孔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外筒筛板上筛孔呈Z型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外筒筛板上筛孔呈U型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油茶果壳的生物形态特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茶果籽壳分离装置,其包括机架1、驱动电机2、链轮组合3、圆筒筛转轴4、内筒筛板5、环形支撑板6、支撑板7、第一出壳口8、中筒筛板9、第一圆筒筛垫板10、第一出籽口11、外筒筛板12、第二圆筒筛垫板13、第二出籽口14和第二出壳口15。

机架1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2,驱动电机2输出端经链轮组合3与位于机架1上部的圆筒筛转轴4连接。内筒筛板5前端固定设置有环形支撑板6,内筒筛板5后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7;圆筒筛转轴4穿过内筒筛板5且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架1上,内筒筛板5后端经支撑板7固定在圆筒筛转轴4上,进而使内筒筛板5随圆筒筛转轴4转动;内筒筛板5后端底部与固定在机架1上的第一出壳口8虚应连接。内筒筛板5外部套设有中筒筛板9,中筒筛板9前端固定在环形支撑板6上,中筒筛板9后端经第一圆筒筛垫板10固定支撑在内筒筛板5后端;中筒筛板9后端底部与固定在机架1上的第一出籽口11虚应连接。位于中筒筛板9外部套设有外筒筛板12,外筒筛板12前端固定在环形支撑板6上,外筒筛板12后端经第二圆筒筛垫板13固定支撑在中筒筛板9后端;外筒筛板12后端底部与固定在机架1上的第二出籽口14虚应连接。位于外筒筛板12下方,在机架1上设置有第二出壳口15,第二出壳口15环绕在外筒筛板12下方。

上述实施例中,机架1上还设置有进料斗16,内筒筛板5前端中部设置有与进料斗16连接的进料口;由进料斗16将物料送入内筒筛板5。

上述各实施例中,内筒筛板5、中筒筛板9和外筒筛板12均采用螺栓固定在环形支撑板6上。

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环形支撑板6包括支撑板本体61和连接板62。支撑板本体61采用空心圆板,空心位置处与内筒筛板5的前端对应设置;在支撑板本体61上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有第一个连接板62、第二个连接板62和第三个连接板62,各连接板62均垂直固定在支撑板本体61上。内筒筛板5前端固定连接在位于最内侧的第一个连接板62上;中筒筛板9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二个连接板62上;外筒筛板12固定连接在位于最外侧的第三个连接板62固定连接。

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第二圆筒筛垫板13和第一圆筒筛垫板10结构相同,均由环形连接板板17和位于两环形连接板17之间的若干立柱18构成,两环形连接板17之间通过立柱18固定连接,立柱18起连接和固定两环形连接板17的作用。环形连接板17通过螺栓与相邻的筛板后端固定连接,例如:位于内缘处的环形连接板17与内筒筛板5后端固定连接,位于外缘处的环形连接板17与中筒筛板9后端固定连接。

上述各实施例中,内筒筛板5上的筛孔采用圆孔(如图7所示),中筒筛板9上的筛孔采用半圆形孔(如图8所示),外筒筛板12上的筛孔采用半环形孔(如图9、图10所示)。

根据试验统计分析得出,油茶果尺寸在25~50mm范围内的数量占到总数量的91%~97%,油茶果壳的厚度在9mm以内,油茶籽的最小尺寸在8mm以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内筒筛板5上的圆孔直径d优选为30mm,中筒筛板9上的半圆形孔半径R优选为25mm。

上述实施例中,外筒筛板12上半环形孔的排列方式采用Z型排列(如图9所示),或采用U型排列(如图10所示)。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出壳口8、第一出籽口11和第二出籽口14均采用弧形型结构,第一出壳口8的出口与第二出壳口15的出口均位于机架1同一侧,第一出籽口11和第二出籽口14的出口位于机架1的另一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首先将破裂后的油茶果籽和壳混合物料通过进料斗16送到内筒筛板5,内筒筛板5在圆筒筛转轴4的带动下转动,进而带动中筒筛板9和外筒筛板12转动。在筛板的滚动作用下,混合物料中的大壳从第一出壳口8排出,余下的混合物料进入中筒筛板9,较大油茶籽(主要是圆形)经过半圆孔的筛选,从第一出籽口11排出。余下的混合物料进入外筒筛板12,在半环形筛孔的筛分下,油茶果壳(条形、环形)从第二出壳口15排出,茶籽从第二出籽口14排出,最终逐层实现油茶果籽和壳的有效分离。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结构、尺寸、设置位置及形状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实用新型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