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8775发布日期:2019-08-16 22:4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为一种适于工业应用的脱水机。



背景技术:

脱水机的主要部件是内筒体,内筒体四周布有小孔,待脱水的物料就放在内筒体中,并通过电动机带动内筒体高速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料上的水分因此通过内筒体上的小孔被甩出去,被收集后统一排出。

现有技术中,脱水机的脱水过程是,需要人工往脱水机的内筒体中加入物料,再启动电机带动内筒体高速旋转,待脱水完成后再取出物料,整个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较高,工作效率低,不适于工业应用。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脱水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水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脱水机对劳动力的需求较高、工作效率低以及不适于工业应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脱水机,包括支架、驱动电机、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的外筒体和驱动电机均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外筒体的底部后再与所述内筒体的底部相连,所述外筒体的上方经铰接件铰接有盖体,所述外筒体的底部连接有排液管;还包括夹持装置和卸料装置,所述的夹持装置和卸料装置均安装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夹持装置位于所述的外筒体和卸料装置之间,所述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内筒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所述内筒体并将其运送至所述卸料装置上,所述卸料装置锁紧并带动所述内筒体翻转完成卸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所述内筒体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脱水时,使所述的内筒体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之间处于连接状态,得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内筒体转动对物料进行脱水;脱水完成后,使所述的内筒体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之间处于拆卸状态,得以通过夹持装置夹住所述内筒体,并将所述内筒体运送至所述卸料装置上,所述卸料装置得以带动所述内筒体翻转,从而倒出物料;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对劳动力需求低且工作效率高,适于工业应用。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内筒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是指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锁紧组件,所述第一锁紧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电感线圈、第一推动块、第一锁紧销、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壳体的下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推动块沿所述第一壳体的上下端方向活动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的侧面设有垂直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锁紧销通过所述第一弹簧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第一弹簧用于迫使所述第一锁紧销向所述第一容纳腔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推动块的下端面通过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下表面相连,所述第一推动块的上端通过挤压迫使所述第一锁紧销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推动块的内部填充有铁磁类物质,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外周并固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内筒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壳体进出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锁紧销进出的第二凹槽。其优点是,通过给所述第一电感线圈通电,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产生的磁场对所述第一推动块内部的铁磁类物质产生吸引力,迫使所述第一推动块向下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二弹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推动块的上端作用在第一锁紧销上的挤压力消失,则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紧销向所述第一容纳腔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锁紧销得以缩回至所述第一通孔内部,此时将所述第一壳体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使所述第一电感线圈断电,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推动块向上运动,从而挤压所述第一锁紧销迫使其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锁紧销伸出所述第一通孔,并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从而完成所述的内筒体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之间的连接;在需要拆卸所述内筒体时,也只需给所述第一电感线圈通电,使得所述第一锁紧销缩回至所述第一通孔内,从而可完成所述的内筒体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之间的分离。

优选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底座、升降臂、水平连接臂、吊臂和机械手,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升降臂的下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升降臂的上端与所述水平连接臂的一端相连,所述吊臂的上端沿所述水平连接臂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水平连接臂上,所述吊臂的下端与所述机械手相连,所述的内筒体的上端设有与所述机械手相匹配的挂把。其优点是,通过转动调节所述升降臂,滑动调节所述吊臂,使得所述机械手位于所述内筒体的正上方,降下所述升降臂,所述机械手得以夹持住所述挂把,然后升起所述升降臂,再转动所述升降臂将所述内筒体运送至所述卸料装置上,放下所述内筒体并升起所述升降臂。

优选的,所述升降臂的下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是指所述升降臂的下端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底座相连,且所述升降臂的下端通过第一电机与所述支架相连。其优点是,只需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即可控制所述升降臂的转动。

优选的,所述吊臂的上端沿所述水平连接臂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水平连接臂上是指所述水平连接臂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滑轨,所述吊臂的上端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接于所述滑轨,且所述的水平连接臂和滑块之间设有用于推动所述滑块滑动的第一气缸。其优点是,只需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气缸的行程,即可控制所述吊臂的水平横移。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内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挂把位置的位置传感器。其优点是,通过所述电机内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出转子的位置,从而反应出所述挂把的位置,以确保所述机械手对所述挂把的精确定位。

优选的,所述卸料装置包括支撑板和用于锁紧所述内筒体的第二锁紧组件,所述支撑板可翻转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锁紧组件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电感线圈、第二推动块、第二锁紧销、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推动块沿所述第二壳体的上下端方向活动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的侧面设有垂直且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锁紧销通过所述第三弹簧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第三弹簧用于迫使所述第二锁紧销向所述第二容纳腔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推动块的下端面通过所述第四弹簧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下表面相连,所述第二推动块的上端通过挤压迫使所述第二锁紧销向远离所述第二容纳腔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推动块的内部填充有铁磁类物质,所述第二电感线圈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壳体可活动进出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锁紧销可活动进出所述第二凹槽。其优点是,所述第二锁紧组件的锁紧原理与所述第一锁紧组件的锁紧原理相同,从而完成所述的内筒体和支撑板之间的锁紧和分离。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可翻转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是指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连接有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共轴布置且均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支架相连,两个所述转轴均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支架上。其优点是,通过同时控制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从而实现所述支撑板的可翻转性,当所述支撑板上锁紧有所述内筒体时,则翻转所述支撑板可使所述内套体的开口朝下,从而将物料倒出至指定区域。

优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板逆时针翻转的第一限位块和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板顺时针翻转的第二限位块。其优点是,避免因操作不当使得所述内筒体内物料洒落至非指定区域。

优选的,还包括自动开盖组件,所述自动开盖组件包括第二气缸和翘杆,所述第二气缸铰接于所述外筒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气缸的顶出端与所述翘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翘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相连,且所述的翘杆通过铰接件与盖体之间形成杠杆结构。其优点是,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气缸的顶出端顶出,从而推动所述翘杆绕所述铰接件向上翻转,在杠杆结构的作用下,所述盖体关闭;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气缸的顶出端缩回,从而拉动所述翘杆绕所述铰接件向下翻转,在杠杆结构的作用下,所述盖体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脱水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脱水机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的另一状态下(即第一壳体和第一凹槽分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和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机械手的动作原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脱水机(机械手位于内筒体内部的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脱水机(内筒体位于卸料装置上的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脱水机(卸料过程)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脱水机,包括支架1、驱动电机2、外筒体3、内筒体4、夹持装置6和卸料装置7,所述的外筒体3和驱动电机2均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支架1上,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外筒体3的底部后再与所述内筒体4的底部可拆卸连接(现有技术中心,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和所述外筒体3之间应当设置密封性轴承33,防止脱水工作时液体从所述的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和外筒体3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驱动电机2的内部);所述外筒体3的上方经铰接件30(所述铰接件30优选为铰链)铰接有盖体31,所述外筒体3的底部焊接有排液管32;所述的夹持装置6和卸料装置7均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且所述夹持装置6位于所述的外筒体3和卸料装置7之间,所述夹持装置6用于夹持所述内筒体4并将其运送至所述卸料装置7上,所述卸料装置7 锁紧并带动所述内筒体4翻转从而完成卸料。

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锁紧组件5,所述第一锁紧组件5包括第一壳体51、第一电感线圈52、第一推动块53、第一锁紧销54、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所述第一壳体51的下端通过联轴器21与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相连(其中,联轴器21和所述第一壳体5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联轴器21和所述驱动电机2之间通过键连接),所述第一壳体51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推动块53沿所述第一壳体51的上下端方向(上下端方向是指附图图纸的上下端方向,下同) 活动的第一容纳腔511,所述第一壳体51的侧面设有垂直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腔511的第一通孔 512,所述第一锁紧销54通过所述第一弹簧55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512内且所述第一弹簧55用于迫使所述第一锁紧销54向所述第一容纳腔511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推动块53的下端面通过所述第二弹簧56与所述第一容纳腔511的下表面相连,所述第一推动块53的上端通过挤压迫使所述第一锁紧销54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511的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推动块53的上端具有一个面向所述第一锁紧销54的第一斜面531,所述第一锁紧销54上具有一个与第一斜面531相匹配的第二斜面 541,如图4或图5所示,则当所述第一推动块53向上运动时,向上的推力通过第一斜面531作用在第二斜面541上,从而迫使所述第一锁紧销54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511);所述第一推动块53的内部填充有铁磁类物质(铁磁类物质在附图中为画出,下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52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 2的输出轴的外周并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支架1上,则给所述第一电感线圈52通电后,其产生磁场对所述第一推动块53内部的铁磁类物质产生吸引力,得以吸引所述第一推动块53向下运动;所述内筒体4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壳体51进出的第一凹槽41,所述第一凹槽4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锁紧销54进出的第二凹槽42。其中,为保证所述内筒体4转动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凹槽41的内表面应当与所述第一壳体51的外表面相匹配,所述第二凹槽42的内表面应当与所述第一锁紧销54的外表面相匹配;另外,所述第一壳体51的形状可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或六棱柱等柱状结构,从而保证其每一个侧面均可设置一个所述第一通孔512;所述第一壳体51优选为四棱柱状结构,则所述第一壳体51的四个侧面均可开设一个所述第一通孔512,从而可安装四个所述第一锁紧销54;为保证所述第一推动块53的上端同时推动四个所述第一锁紧销54,所述第一推动块53 的上端也应当为四棱柱状结构,得以设置四个第一斜面531。如图4、5所示,给所述第一电感线圈52 通电后,其产生的磁场对所述第一推动块53内部的铁磁类物质产生吸引力,吸引所述第一推动块53 向下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二弹簧56,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推动块53的上端作用在第一锁紧销54上的挤压力消失,则在所述第一弹簧55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紧销54向所述第一容纳腔511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锁紧销54得以缩回至所述第一通孔512内部,此时所述第一壳体51得以安放于所述第一凹槽41 内;再使所述第一电感线圈52断电,在所述第二弹簧5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推动块53向上运动,从而挤压所述第一锁紧销54迫使其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511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锁紧销54伸出所述第一通孔512,并伸入所述第二凹槽42内(其中,所述第一锁紧销54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511的一端应进行倒角处理,使其更加容易的深入所述第二凹槽42内部,也不容易划伤所述第二凹槽42),从而完成所述的内筒体4和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之间的连接;在需要拆卸所述内筒体4时,也只需给所述第一电感线圈52通电,使得所述第一锁紧销54缩回至所述第一通孔512内即可。

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6包括底座61、升降臂62(所述升降臂62优选为液压升降臂)、水平连接臂63、吊臂64和机械手65,所述底座61焊接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升降臂62的下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61上,所述升降臂62的上端与所述水平连接臂63的一端焊接,所述吊臂64的上端沿所述水平连接臂63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水平连接臂63上,所述吊臂64的下端与所述机械手64 相连,所述的内筒体4的上端设有与所述机械手64相匹配的挂把43。其中,所述升降臂62的下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61上是指所述升降臂62的下端通过第一轴承611与所述底座61相连,且所述升降臂62的下端键连接有第一电机610,所述第一电机610优选为步进电机,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支架 1上,由于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则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机610的转动的角度,从而直接控制所述升降臂62的转动的角度;其中,所述吊臂64的上端沿所述水平连接臂63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水平连接臂63上是指所述水平连接臂63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滑轨631,所述吊臂64的上端焊接有滑块641,所述滑块641滑接于所述滑轨631内,且所述的水平连接臂63和滑块641之间设有用于推动所述滑块641滑动的第一气缸632。

实施例中,所述机械手65包括第三气缸651、三个夹爪652和三个连接杆654,所述第三气缸651 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吊臂64上,三个所述夹爪652的一端均铰接于所述吊臂64上,且三个所述夹爪 652之间等间隔分布,三个夹爪652的另一端均一体设置有挂钩653(相应的,所述挂把43的数量也为三个,呈等间隔分布);三个所述连接杆654的一端分别铰接于三个所述夹爪652,三个所述连接杆 654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三气缸651的顶出端。所述机械手65的工作原理:如图7、8所示,当所述第三气缸651的顶出端向下顶出时,所述第三气缸651的顶出端通过所述连接杆654拉动所述夹爪652收缩;当所述第三气缸651的顶出端向上缩回时,所述第三气缸651的顶出端通过所述连接杆654推动所述夹爪652,使所述夹爪652张开(应当注意的是,所述第三气缸651的顶出端在缩回的过程中,当所述连接杆654与所述第三气缸651的顶出杆垂直时,所述夹爪652的张开成度最大)。

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2内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挂把43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故所述驱动电机2 优选为无刷直流电机,因为无刷直流电机内装有位置传感器,其用来检测主转子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从而可通过使所述挂把43的位置与转子的位置处于同一竖直面,从而可通过改变转子停止转动时的位置,来改变所述挂把43随所述内筒体4转动后停止时的位置,从而保证在所述内筒体4停止转动后,所述挂把43的位置始终可以与所述机械手65落下的位置相匹配,以确保所述机械手65和所述挂把43之间的精确定位。

实施例中,所述卸料装置7包括支撑板71和用于锁紧所述内筒体4的第二锁紧组件72,所述支撑板71可翻转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即在所述支撑板71的两侧均连接有转轴711,两个所述转轴711 共轴布置且均通过第二轴承713与所述支架1相连,两个所述转轴711均连接有第二电机712,所述第二电机712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其中,所述第二电机712优选为步进电机,由于其可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可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进而可通过控制两个所述第二电机712 转动的角度,来精确控制所述支撑板71翻转的角度;所述第二锁紧组件72包括第二壳体721、第二电感线圈722、第二推动块723、第二锁紧销724、第三弹簧725和第四弹簧726,所述第二壳体721 的下端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支撑板7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壳体721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推动块 723沿所述第二壳体721的上下端方向活动的第二容纳腔7211,所述第二壳体721的侧面设有垂直且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7211的第二通孔7212,所述第二锁紧销724通过所述第三弹簧725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7212内且所述第三弹簧725用于迫使所述第二锁紧销724向所述第二容纳腔7211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推动块723的下端面通过所述第四弹簧726与所述第二容纳腔7211的下表面相连,所述第二推动块723的上端通过挤压迫使所述第二锁紧销724向远离所述第二容纳腔7211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推动块723的内部填充有铁磁类物质,所述第二电感线圈722通过螺钉安装于所述支撑板71的下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721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壳体721可活动进出所述第一凹槽41,所述第二锁紧销724可活动进出所述第二凹槽42。其中,所述第二锁紧组件72的各部件的结构形状与所述第一锁紧组件的各部件的结构形状相匹配,锁紧原理一致,从而完成所述的内筒体4和支撑板 71之间的锁紧和分离。

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板71逆时针翻转的第一限位块73和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板71顺时针翻转的第二限位块74(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分别指的是图3中图纸的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通过所述的第一限位块73和第二限位块74对所述支撑板71的翻转进行限位,避免因操作不当使得所述内筒体4内物料洒落至非指定区域。

实施例中,还包括自动开盖组件8,所述自动开盖组件8包括第二气缸81和翘杆82,所述第二气缸81铰接于所述外筒体3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气缸81的顶出端与所述翘杆82的一端铰接,所述翘杆 82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31相连,且所述的翘杆82通过铰接件30与盖体31之间形成杠杆结构。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气缸81的顶出端顶出,从而推动所述翘杆82绕所述铰接件30向上翻转,使所述盖体 31关闭;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气缸81的顶出端缩回,从而拉动所述翘杆82绕所述铰接件30向下翻转,使所述盖体31打开。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气缸81的顶出端缩回,从而拉动所述翘杆82绕所述铰接件 30向下翻转,使所述盖体31打开;向所述内筒体4内倒入待脱水的物料,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气缸81 的顶出端顶出,从而推动所述翘杆82绕所述铰接件30向上翻转,使所述盖体31关闭。然后,启动所述驱动电机2带动所述内筒体4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料中的水分通过所述内筒体4上的筛孔进入所述外筒体3内,水分经所述外筒体3收集后再从所述排液管32排除。直至脱水完成后关闭所述驱动电机2并打开所述盖体31,在关闭所述驱动电机2的过程中,通过所述位置传感器感应出转子的位置(即所述挂把43的位置),从而确保所述驱动电机2停止转动后,所述挂把43的位置始终如图9 所示;给所述第一电感线圈52通电,其产生的磁场对所述第一推动块53内部的铁磁类物质产生吸引力,吸引所述第一推动块53向下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二弹簧56,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推动块53的上端作用在第一锁紧销54上的挤压力消失,则在所述第一弹簧55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紧销54向所述第一容纳腔511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锁紧销54得以缩回至所述第一通孔512内部,所述的第一壳体51和第一凹槽41才可以分离;再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机610带动所述升降臂62转动,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气缸632带动所述滑块641沿所述滑轨631滑动(即控制所述吊臂64沿所述水平连接臂63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保证所述机械手65位于所述内筒体4的正上方,降下所述升降臂62使所述机械手 65位于所述内筒体4内且保证所述挂钩653位于所述挂把43的下方,再通过控制所述第三气缸651 缩回,使所述夹爪652张开并保证三个所述挂钩653分别位于三个所述挂把43的正下方,升起所述升降臂62,所述挂钩653得以勾住所述挂把43,从而提起所述内筒体4,使所述内筒体4与所述第一锁紧组件5发生分离。待所述内筒体4的下部高于所述外筒体3的上部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机610 转动180°,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气缸632推动所述吊臂64,使得所述内筒体4底部的所述第一凹槽 41定位于所述第二锁紧组件72的正上方。接着通过降下所述升降臂62使所述内筒体4下落,并同时给所述第二电感线圈722通电,其产生的磁场,使所述第二推动块723压缩所述第四弹簧726,则在所述第五弹簧725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锁紧销724缩回至所述第二通孔7212内部;直至所述第二壳体 721进入所述第一凹槽41内,再使所述第二电感线圈722断电,在所述第四弹簧726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推动块723向上运动,从而挤压所述第二锁紧销724,使其伸出所述第二通孔7212并伸入所述第二凹槽42,得以完成对所述内筒体4的锁紧;再通过控制所述第三气缸651,使得所述夹爪652收缩 (即所述挂钩653与所述挂把43分离),如图10所示;最后,通过升起所述升降臂62,使得所述机械手65的下部高于所述内筒体4的上部;再通过控制所述第二电机712转动,使得所述支撑板71顺时针翻转,从而使得所述内筒体4的开口朝下(如图11所示),得以倒出脱水后的物料(此时,可以在所述内筒体4的下方设置传动带用于传输物料,或者通过在所述内筒体4的下方设置储料桶,并在储料桶上套袋,从而对脱水后的物料进行装袋);同理,又可以通过所述夹持装置6将所述内筒体4 运送至所述外筒体3内与所述第一锁紧组件5锁接,得以继续进行脱水工作。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对劳动力需求低且工作效率高,适于工业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