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及干熄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2736阅读:8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及干熄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熄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及干熄炉。



背景技术:

熄焦是焦炭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干法熄焦是指采用惰性气体将红焦降温冷却的一种熄焦方法。干熄炉是干熄焦装置中的主要设备,在干熄炉中炽热的红焦与冷惰性气体逆向接触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现有的干熄炉系统中,干熄炉装焦主要通过装入装置和炉顶水封盖配合操作完成。装入装置安装在干熄炉炉顶的操作平台上,主要由炉盖台车和带料钟的装入料斗台车组成,上述两个台车连在一起,并由电动缸驱动。装焦的时候,炉盖台车能自动打开干熄炉水封盖,带料钟的装入料斗台车同时移动装入溜槽至干熄炉口,配合提升机将红焦装入炉内,装完红焦后复位。装焦时,水封盖打开后大量的空气吸入炉内,很容易导致循环气体中的可燃烧组分发生爆炸或爆鸣,并且干熄炉内的气体会外溢,不但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需要较大的除尘设施。

为此,中国专利文献CN205258367U公开了一种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及干熄炉,该密封装置包括启闭装置,其中启闭装置具有带有物料通过孔的基件,及在垂直于所述物料流动方向的平面内移动地安装在基件上并能封闭及打开所述物料通孔的封盖,其中,上述基件为密封盘,封盖为通过连接轴安装在密封盘中心的密封叶片,该连接轴可带动密封叶片进行旋转从而实现密封装置的开启与封闭。上述密封装置改变了干熄炉顶的水封式密封模式,不需要在装焦前先打开封盖,避免了装焦前至装焦过程中大量的空气吸入炉内、高温气体溢出的问题,降低了炉体内混入空气或炉内气体向外泄露的风险。但由于上述密封装置中承插连接的连接轴在生产操作中易被损坏,制造加工难度大,高温变形严重,造成上述装置存在故障率高、维护量大和维护成本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现有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所存在的故障率高、维护量大和维护成本高的缺陷,进而提供一种故障率低、维护方便、实施简单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及干熄炉。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包括,启闭装置,所述启闭装置包括带有物料通孔的中间焦槽基板和炉盖,所述启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焦槽基板和炉盖之间的旋转阀板,所述旋转阀板与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旋转阀板的周向外缘处设置有导向轮,且所述旋转阀板能封闭及打开所述物料通孔。

在所述导向轮的底部还设置有用来支撑所述导向轮的轨道。

所述物料通孔为分别绕所述中间焦槽基板和所述炉盖中心周向均匀布置的若干通道,且所述中间焦槽基板和所述炉盖的通孔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

所述旋转阀板在开启状态与所述物料通孔对应的部位开有对应的物料通道。

在所述炉盖上设置有密封气体流动通道,所述密封气体流动通道包括密封气体入口、设置于所述炉盖内部的密封气体流动腔和设置于所述炉盖上表面的密封气体喷射孔,所述密封气体从密封气体入口进入炉盖内部的密封气体流动腔内并由炉盖顶部的密封气体喷射孔溢出。

所述中间焦槽基板与中间料槽的底部密封连接,所述炉盖与干熄炉的入料口密封连接。

所述干熄炉顶部的外缘周向设置有干熄炉水封槽,该干熄炉水封槽用来密封干熄炉内气体。

所述炉盖的外缘沿周向设置有炉盖水封槽,该炉盖水封槽用来密封启闭装置内的密封气体。

所述中间焦槽基板上设置的物料通道数量为2~8个。

一种干熄炉,包括上述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通过将旋转阀板与驱动装置连接,并在旋转阀板的的周向外缘处设置有导向轮,由此旋转阀板和导向轮可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物料通孔的开启与封闭,最终实现了在密封状态下将红焦装入干熄炉,上述设置改变了旋转阀板需要通过连接轴带动进行旋转的模式,避免了连接轴在生产操作中易被损坏,制造加工难度大,高温变形严重,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量大和维护成本高的缺陷。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在炉盖上还设置有密封气体流动通道,其中密封气体流动通道包括密封气体入口、密封气体流动腔和密封气体喷射孔,密封气体从密封气体入口进入炉盖内部的密封气体流动腔内并由炉盖顶部的密封气体喷射孔溢出,该密封气体可在装焦前对密封装置进行密封,同时也可避免装焦过程中干熄炉内的气体溢出和外界空气吸入炉内的缺陷。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通过设置中间焦槽基板与中间料槽底部密封连接,装焦前将启闭装置上的物料通道设置为密封状态,装焦时将红焦装入中间料槽中,然后物料通道打开使红焦落入干熄炉中完成装焦,通过上述装置,改变了传统的干熄炉顶的水封式密封打开炉盖的模式,不需要在装焦前先打开封盖,避免了大量的空气吸入炉内、高温气体溢出的问题,降低了炉体爆炸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提供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落料状态下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在封料状态下的A-A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所示:

1-中间焦槽基板;2-炉盖;3-旋转阀板;4-导向轮;5-驱动装置;6-轨道;7-密封气体入口;8-中间料槽;9-干熄炉;10-干熄炉水封槽;11-炉盖水封槽;12-物料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包括:

启闭装置,具有带有物料通孔的中间焦槽基板1和炉盖2,物料通孔为分别绕中间焦槽基板1和炉盖2中心周向均匀布置的若干通道12,且中间焦槽基板1、炉盖2和旋转阀板3的圆心位于同一轴线上。在本实施例中,物料通道12的数量为6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将物料通道12的数量设置为2~8之间的任意数值。中间焦槽基板1与中间料槽8的底部密封连接,炉盖2与干熄炉9的入料口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启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中间焦槽基板1和炉盖2之间的旋转阀板3,旋转阀板3与炉盖2之间留有转动间隙,旋转阀板3的周向外缘处设置有导向轮4,且旋转阀板3同时与驱动装置5连接,在导向轮4的底部还设置有用来支撑导向轮4的轨道6,旋转阀板3在开启状态与物料通道12对应的部位开有对应的物料通道。由此旋转阀板3和导向轮4可在驱动装置5的带动下在轨道6上转动,请参见图2,在旋转阀板3的转动过程中,当中间焦槽基板1、炉盖2和旋转阀板3上的物料通道12轴向中心重合时,此时可将物料通道12开启,实现将红焦从中间料槽8落入干熄炉9;然后请参见图3,在旋转阀板3的转动过程中,当旋转阀板3上的物料通道12与中间焦槽基板1、炉盖2上的物料通道12相互错开时,此时可将物料通道12封闭,结束落焦,上述设置改变了旋转阀板3需要通过连接轴带动进行旋转的模式,避免了连接轴在生产操作中易被损坏,制造加工难度大,高温变形严重,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量大和维护成本高的缺陷。

进一步地,在炉盖2上设置有密封气体流动通道,该密封气体流动通道包括密封气体入口7、设置于炉盖2内部的密封气体流动腔和设置于炉盖2上表面的密封气体喷射孔,所述密封气体从密封气体入口7进入炉盖内部的密封气体流动腔内并由炉盖顶部的密封气体喷射孔溢出,该密封气体可在装焦前对密封装置进行密封,也可避免装焦过程中干熄炉内的气体溢出和外界空气吸入炉内的缺陷;同时可对旋转阀板3和炉盖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与此同时,干熄炉9顶部外缘沿周向设置有干熄炉水封槽10,该干熄炉水封槽10用来密封干熄炉9内气体,从而避免干熄炉9内气体外溢污染环境;炉盖2的外缘沿周向设置有炉盖水封槽11,该炉盖水封槽11用来密封启闭装置内的密封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炉盖2、旋转阀板3均采用隔热材料。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中间焦槽基板与中间料槽底部密封连接,装焦前将启闭装置上的物料通道12设置为密封状态,装焦时将红焦装入中间料槽中,然后物料通道12打开使红焦落入干熄炉中完成装焦,通过上述装置,改变了干熄炉顶的水封式密封打开炉盖的模式,不需要在装焦前先打开封盖,避免了大量的空气吸入炉内、高温气体溢出的问题,降低了炉体爆炸的风险。

本实施例提供的干熄炉装焦密封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1)在装红焦前旋转阀板上的物料通道处于密封状态,密封气体从密封气体入口进入炉盖内部的密封气体流动腔内并由炉盖顶部的密封气体喷射孔溢出,该惰性气体可在装焦前对密封装置进行密封;

(2)将装满红焦的焦罐,提升到中间料槽顶部并落到中间料槽上;

(3)驱动装置驱动旋转阀板旋转、导向轮在轨道上滚动,使旋转阀板上的物料通道开启,焦炭落入干熄炉中;

(4)装焦完毕后,反向转动导向轮,使旋转阀板复位。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