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致涡激的油脱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8042发布日期:2019-11-08 23:3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致涡激的油脱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利用四棱柱产生的涡激振动,将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在提供给油脱水装置进行脱水工作的实施。



背景技术:

油气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多数油田已经工作数年,随着开采时间的不断增加,油品的含水率越来越高,同时为了提高才有率,三次采油等新的采油技术的出现,使得采出油的含水率不断升高,同时由于破乳剂种类的不断增加,使得形成稳定的油水乳状液。通过自然沉降的方式无法实现对工业的要求。因此,油脱水工艺的工作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发展比较成熟的油脱水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微波加热法,生物剂法,超声波法,以及电脱水法。其中,电脱水法由于其适应性广,易实现等特点,目前在工程上被广泛应用。电脱水法主要包括直流电脱水、交流电脱水、脉冲电场脱水,静电场脱水是应用比较成熟的一种电脱水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其电能的消耗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本着节能高效的目标,实现一种效率高、耗能低、结构简单经济的油脱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水致涡激的油脱水装置,主要包括:长方体集油罐、蓄电池电源、进液管、排水管、出油管、排气管、四棱柱(两个)、压电材料,弹簧。所述蓄电池电源是一个可充电电源,其电能是由涡激振动装置上的压电材料通过导线传递而来。长方体集油罐的上底面和下底面是两个电极板,分别连接蓄电池电源的正极和负极。集油罐顶部装有排气管,能够随时排出所产生的气体。集油罐的左上部是进液管,右下部是排水管和出油管。

所述四棱柱,两个四棱柱在同一轴线上平行放置,由上部的端板固定住,两个四棱柱的下部分别通过两个弹簧与下底板固定。

所述压电材料,是一种可变形材料,当流体流动通过两个四棱柱时,所产生的涡流会带动压电装置运动所产生形变,同时将流体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连接在压电材料两端的导线传输到蓄电池里。

所述进液管、出油管、排水管、排气管是圆形管。

所述出油管和排水管都在集油罐右侧,且排水管的位置稍高一些,出油管在集油罐稍靠底部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运用的是可充电的蓄电池来给装置提供电能,适应范围广,不受含水浓度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电能,是利用装置内部流体本身的运动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化而来的电能。

3、本实用新型所用的装置,简单易操作,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其运动方式也会改变,操作性强,适应范围广。

4、本实用新型的电能是装置自己内部产生的,并且涡激流对于液滴的聚并也有促进作用。因此不仅在能量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也增强了脱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涡激自发电的油脱水结构。

图2:本实用新型产生涡激振动发电装置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产生涡激振动发电装置侧视图。

图中:1-进液管,2-排气管,3-排水管,4-出油管,5-长方体集油罐,6-上电极板,7-下电极板,8-涡激振动发电结构,9-蓄电池,10-端板,11-左四棱柱,12-左弹簧,13-弹性压电材料,14-右四棱柱,15-右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3所示的涡激自发电的油脱水结构,包括进液管1、排气管2、排水管3、出油管4、长方体集油罐5、上电极板6、下电极板7、涡激振动发电结构8、可充电的蓄电池9、四棱柱11、14、弹性压电材料、弹簧结构12、15、端板10。

所述长方体集油罐装置内设上下两个电极板,电极板通过导线联接可充电蓄电池,由此通过蓄电池给电极板提供电能,在电极板上放置一个涡激发电装置,装置主要是由两个四棱柱和弹性压电材料,它们通过端板联接在一起,其中心轴线在同一水平线上,弹性压电材料在两个四棱柱的中间,弹性压电材料的两端由两根导线与蓄电池相连。端板的下部分通过弹簧与下电极板联接,可以顺应四棱柱和电极板的振动。排气口在集油罐顶部,排水管和出油管都在集油罐右端,排水管在出油管上部。

在工作过程中,当油水乳状液通过进液口流入到集油罐时,其流过涡激振动发电装置时,由于四棱柱的钝体表面,对流体产生扰流作用,在棱柱下游产生旋涡脱落现象,旋涡在脱落过程中会对棱柱有一个交替作用,使棱柱产生周期性振动。此时与四棱柱联接成一个整体的弹性压电材料也会发生周期性振动,同时在涡流的作用下,弹性压电材料会更加变形。在振动和变形的双重作用下,弹性压电材料产生良好的变形作用,通过压电效应,将动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导线,将电能传递到蓄电池里,再由蓄电池将电能作用到集油罐的电极板上。同时四棱柱所产生的涡流,对液滴具有一定的剪切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液滴的聚并过程。在电场和涡激振动的双重作用下,将大大促进液滴的聚并,并减少作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