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2801发布日期:2020-05-26 18:06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



背景技术:

我国神府、新疆等地是蕴藏大量不粘、弱粘和长焰煤等矿产资源的地区,尤其是位居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的神府地区,已建设了很多60万吨/年240万吨/年兰炭厂。这些兰炭厂采用大型直立炉生产工艺生产半焦,其入炉原料均为20mm80mm不粘、弱粘或长焰煤块煤。兰炭厂将买来的块煤进行筛选,取20mm80mm块煤作为直立炉生产原料,而筛下约占煤量15%20%的粉煤,只能作为廉价的动力煤卖掉,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煤矿生产来看,由于大规模开采和机械化作业,其块煤率仅为30%-35%,而粉煤量很大达到开采量的65%以上,随着块煤的供应不足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兰炭厂的正常生产。关于不粘、弱粘和长焰煤等非炼焦煤的粉煤利用技术,有大连理工大学的流化床粉煤低温干馏技术,该技术已在陕西神木地区一公司投入了生产试验。该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输送设备磨损严重;(2)煤气中粉尘量大,所回收的焦油难分离等问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机构、煤炭企业对煤的半焦工艺、设备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主要分为内热式、外热式干馏工艺;熄焦有湿法和干法熄焦;但存在的问题不少,如设备工艺复杂、污水污气污染严重、设备的密封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产出的油气焦质量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传热更均匀,传热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它包括布煤装置、换热器装置、出焦装置、装焦车和往复顶焦装置。

所述布煤装置包括往复布煤器煤斗和布煤器底座,所述布煤器底座设置在往复布煤器煤斗的下方,所述往复布煤器煤斗内设有粉煤,所述布煤器底座底部与换热器装置连接;所述换热器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的向右偏移单元和向左偏移单元,所述向右偏移单元和向左偏移单元均包括四层间隔布置的换热模块,所述向右偏移单元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换热模块设置在上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5-1/10的煤厚距离,第四层换热模块设置在上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5-1/10的煤厚距离,所述向左偏移单元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换热模块设置在上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5-1/10的煤厚距离,第四层换热模块设置在上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5-1/10的煤厚距离;最上层的换热模块顶部与布煤器底座底部连接,最下层的换热模块底部与出焦装置连接;所述出焦装置下方设置可移动的装焦车,所述装焦车下方设置往复顶焦装置,所述往复顶焦装置包括顶出装置和设置在顶出装置上的活动顶板。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换热模块包括等距均匀布置的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为顶部设有分流锥的箱体,箱体内设有2块不锈钢耐热板,在箱体内形成三层通道,最上层和中部通道的尾端连通形成往复气流通道,最下层通道为分馏气体通道,所述上层的往复气流通道在换热单元正面的一端设置换热气出口,下层的往复气流通道在换热单元正面的一端设置换热气进口。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换热器装置四面设有集气罩,所述集气罩内设有若干固定分隔板,所述固定分隔板设置在每个换热单元的底部与集气罩外壁之间,所述集气罩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分馏气体出口,所述分馏气体出口设置在固定分隔板下方。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换热单元的往复气流通道内壁设有内换热片,外壁设有外换热片。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出焦装置内设有与最下层的换热模块的换热单元位置相对应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有叶片开关。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布煤器底座内设有与下方连接的换热模块的换热单元位置相对应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设有两层,上层设有烟气出口,下层设有烟气进口,所述烟气进口与下方连接的换热模块的换热单元的换热气出口连接。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最下层的换热模块的换热单元的换热气进口与鼓风机连接,所述烟气出口导出至鼓风机。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换热器装置中的其中一层换热模块的换热单元的换热气出口与燃气锅炉的进气口连接,该层的上层的换热模块的换热单元的换热气进口与燃气锅炉的出气口连接。

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所述布煤器底座上设有煤温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粉煤的位置传感器,所述换热单元上设有煤温传感器和气体温度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炉膛采用了模块拼装式结构,对换热模块a、b排列后使换热单元呈不规则的蜂窝状结构,使传热更均匀,传热效率更高;由于每个换热单元上都有分馏气体的出口,使煤在整个半焦过程中最大化的得到了分馏,使半焦中的含水量、挥发物大大降低,且分馏的气体可择优利用;由于干燥、干馏、熄焦在一个炉膛内,煤从加入到出焦只有一个向下缓慢平稳降落的过程,无搅动的过程,因此大大减少粉煤的飞扬,使油、气质量得到了提高。出焦为干熄焦的方式,提高了半焦的品质;充分利用了熄焦过程中半焦的热量,节约了能源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实用新型可对难处理的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性烟煤的粉煤进行半焦处理,使煤的利用达到最优化;同时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对油页岩得到更优的分馏。本实用新型的独特之处是,没有干燥段、分馏段、熄焦段之分,在由换热器模块组成的加热段中,不管煤的含水量多大挥发份多少,是以换热器模块上的温度传感器和蒸馏气体的成分来区分干燥段与分馏段的;冷却段的最上面的几个换热器模块由于温度乃处在分馏温度内,因此可视为分馏段;对于分馏的气体而言只要在气体的出口处安装上有用的气体与无用的气体的三通阀门就可对分馏的气体进行处理,无用的排放(水汽),有用的回收(有机挥发物)。可通过多种方法控制不同煤质半焦的成品质量,一是可随时调整燃气锅炉燃气的进气量,使气体温度上升或下降;二是控制下方鼓风机的冷却空气的进气量,使加温段加温速度加快或减慢;三是控制出焦速度。只要通过这三个步骤的调整,就可对各种不同煤种进行半焦的最优化处理,使半焦的品质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大优势是:在整个半焦过程中无需用水,只有在下一道工艺处理蒸馏的有机气体时才用到水,节约了用水;燃气锅炉加热的热烟气经过加温段冷却后可直接排放或再利用,熄焦是干熄焦方式;因此在整个半焦生产过程中无废气、废水排放,节约了废气、废水的处理费用。

本实用新型还可用于对工业粉体的加温干燥以及对农作物的干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布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粉煤流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粉煤流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比例1的粉煤流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出焦装置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出焦装置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往复布煤器煤斗1、粉煤1.1、布煤器底座2、烟气出口2.1、烟气进口2.2、换热器装置3、a型换热模块3.1、b型换热模块3.2、分馏气体通道3.3、分馏气体出口3.3.1、换热气出口3.4、换热气进口3.5、换热单元4、内换热片4.1、外换热片4.2、分流锥4.3、分馏角4.4、出焦装置5、转动轴5.1、叶片开关5.2、装焦车6、往复顶焦装置7、活动顶板7.1、顶出顶杆7.2、集气罩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10,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它包括布煤装置、换热器装置3、出焦装置5、装焦车6和往复顶焦装置7。

所述布煤装置包括往复布煤器煤斗1和布煤器底座2,所述布煤器底座2设置在往复布煤器煤斗1的下方,所述往复布煤器煤斗1内设有粉煤1.1,所述布煤器底座2底部与换热器装置3连接。

所述换热器装置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的向右偏移单元和向左偏移单元,所述向右偏移单元和向左偏移单元均包括四层间隔布置的a型换热模块3.1和b型换热模块3.2,换热模块之间的间距相同,即煤厚距离;最上层的a型换热模块3.1顶部与布煤器底座2底部连接,最下层的b型换热模块3.2底部与出焦装置5连接。所述换热器装置3的四面设有集气罩8。

所述a型换热模块3.1包括7个换热单元4,b型换热模块3.2包括8个换热单元4,所述换热单元4为顶部设有分流锥4.3的箱体,所述分流锥4.3呈三棱柱状,形成一个分馏角4.4,箱体内设有2块不锈钢耐热板,在箱体内形成三层通道,最上层和中部通道的尾端连通形成往复气流通道,最下层通道为分馏气体通道3.3,所述上层的往复气流通道在换热单元4正面的一端设置换热气出口3.4,下层的往复气流通道在换热单元4正面的一端设置换热气进口3.5,所述集气罩8内设有若干固定分隔板,所述固定分隔板设置在每个换热单元4的底部与集气罩8外壁之间,所述集气罩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分馏气体出口3.3.1,所述分馏气体出口3.3.1设置在固定分隔板下方。

所述向右偏移单元的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一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5的煤厚距离,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二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5的煤厚距离,第四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三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5的煤厚距离;所述向左偏移单元的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一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5的煤厚距离,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二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5的煤厚距离,第四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三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5的煤厚距离。

将一个煤厚距离视作6路,粉煤1.1经过第一层时,第1路和第6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二层时,第4路和第5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三层时,第1路和第2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四层时,第3路和第4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至此一个煤厚距离的6路粉煤1.1均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

a型换热模块3.1和b型换热模块3.2的偏移设置使换热单元4呈不规则的蜂窝状交错布置,此不规则的比规则的蜂窝状结构能使粉煤1.1在移动中内外层得到更好的交换,使煤或半焦得到更均匀的加热或冷却,使煤中的分馏气体分馏的更充分。

所述换热单元4的往复气流通道内壁设有对气体换热的内换热片4.1,所述换热单元4的外壁设有对煤或半焦的外换热片4.2,所述换热单元4上均设有煤温传感器和气体温度传感器。

所述出焦装置5内设有与最下层的b型换热模块3.2的换热单元4位置相对应的转动轴5.1,所述转动轴5.1上设有叶片开关5.2,所述转动轴5.1由plc控制伺服电机转动,使叶片开关5.2有序的打开。

所述出焦装置5下方设置可移动的装焦车6,所述装焦车6下方设置往复顶焦装置7,所述往复顶焦装置7包括顶出装置7.2和设置在顶出装置7.2上的活动顶板7.1,所述顶出装置7.2为4根顶杆,顶杆由plc控制。

所述布煤器底座2内设有与下方连接的a型换热模块3.1的换热单元4位置相对应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设有两层,上层设有烟气出口2.1,下层设有烟气进口2.2,所述烟气进口2.2与下方连接的a型换热模块3.1的换热单元4的换热气出口3.4连接。所述布煤器底座2上设有煤温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粉煤1.1的位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供plc电脑选择参数,煤位传感器的作用是在布煤器底座中煤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能及时加煤。

所述最下层的b型换热模块3.2的换热单元4的换热气进口3.5与鼓风机连接,便于新鲜的冷空气进入冷却半焦;所述中间层的换热单元4的换热气出口3.4与燃气锅炉的进气口连接,燃气锅炉的出气口与上一层的换热模块3.1的换热单元4的换热气进口3.5连接,充分利用熄焦的热量,因为上下两层里面的半焦的温度基本相同,因此从底层进入的冷空气经续步升温后到中间层的空气出口温度已接近其上一层的进气温度,进入燃气锅炉后稍加热就可进入上一层进行加温,大大节省了燃气。燃气锅炉进气口上方的即为加温段,出气口下方的即为冷却段,可根据需求改变燃气锅炉的位置从而改变加温段和冷却段的长度。加温段根据自上而下温度的不同还可分为干燥段和蒸馏段。

在燃气锅炉与各个换热单元4的连接处以及鼓风机与换热单元4的连接处均设有空气调节阀,空气调节阀用于调整换热单元4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使温度尽量均匀。

所述布煤器底座2的烟气出口2.1的气体导出后接入鼓风机。

从布煤器底座2到与燃气锅炉进气口连接的换热模块层向下3-6层的换热模块外部均设置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的低温干馏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

(1)由往复布煤器煤斗1将粉煤1.1均匀布置于布煤器底座2中,通过位置传感器使布煤器底座2中的粉煤1.1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粉煤1.1通过自由落体全部充满炉膛直到出焦装置5,炉膛内错开交叉布置的a型换热模块3.1和b型换热模块3.2使粉煤1.1落下过程中持续发生位移,使粉煤1.1得到均匀加热与冷却;

(3)将燃气锅炉的出气口接入加温段底部的换热器模块中的每一个换热单元4,进气口接入冷却段顶部的换热器模块中的每一个换热单元4,并将上面的换热单元4的进出口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加温段,将下面的换热单元4的进出口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冷却段;

(4)运行鼓风机并由燃气锅炉将热烟气加热到550-650度,根据每个换热器模块上安装的测温传感器及每个换热器模块中分馏气体通道3.3的气体来判定加热段中的干燥段和分馏段;干燥段将粉煤中的水分大部分去除,干燥段最上方的烟气出口2.1的温度控制在80度以下,控制的方法是加大或减小空气流量和调节出焦量的大小;分馏段中每个换热器模块中分馏出的气体的成份有所不同,从分馏气体通道3.3导出后对其分析后分别组合加以回收利用;

(5)从底层的换热气进口3.5进入新鲜的冷空气对换热器模块中的半焦进行换热冷却,空气温度自下往上升高,至冷却段最上面的换热器模块出口处时空气温度已接近煤的干馏温度,进入燃气锅炉后稍加温后就可送入加热段;在冷却段的换热器模块中的半焦自上而下续步降温,在温度比较高的换热器模块中还可析出可燃气体,可接入分馏段的出口处加以利用;

(6)换热器模块中的热传感器到达设定温度后,即可打开出焦装置5中的叶片开关5.2,让煤下降流出炉膛,出焦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叶片开关5.2挡住了半焦的移动,等待装焦车6就位后装焦车6内的焦车活动顶板7.1被顶出顶杆7.2快速顶到位后,出焦装置中的转动轴5.1由plc控制伺服电机转动,使叶片开关5.2有序的打开,打开的过程中不能使上面的物料在移动中有脉动现象,到打开后半焦在活动顶板7.1落定后,活动顶板7.1根据设定的速度均速向下移动;顶出顶杆7.2为4根顶杆,顶杆由plc控制,具有快进功能;以缩短装焦车替换时的时间;

出焦速度由往复顶焦装置控制,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0-100mm,出焦温度由空气流量、锅炉燃气温度、出焦速度及烟气出口2.1的温度来调节,出焦温度应控制在150度以下;鼓风机鼓入的空气对冷却段进行冷却;灼热的半焦由上而下得到冷却后经过出焦装置落入半焦车内再运出。

煤的半焦最佳的工艺为:在常压下干燥蒸馏冷却、隔离空气、加温冷却均匀、蒸馏气体能及时顺利的析出、减少蒸馏气体的含尘量、减少分馏气体的二次裂解、外加温方式、干法熄焦、余热利用最大化、减少或消除废水废气的产生;同时能对煤的规格要求低,能处理5mm以下粉煤能力的工艺。

工作原理:

整个炉膛采用模块拼装式结构,加温、冷却的换热器模块结构基本相同,只要变换加温热气与熄焦热气的进出口就可分加温段和冷却段,在常压下干燥、干馏、熄焦,并在一个炉内完成,减少了工艺流程,成为一体化后便予实现自动化。加温、冷却由换热单元热交换,为外加温方式。

充分利用熄焦的热量,因为加温段下一换热器模块就是冷却段,里面的半焦的温度与上面加温段换热器模块内形成的半焦温度基本相同,因此从冷却段下方进入的冷空气经续步升温后到此处的空气出口温度已接近加温段的进气温度,由燃气锅炉稍加热就可进入加温段,最大化的利用了熄焦的热量,大大节省了燃气。干馏干燥在一个炉内,对干馏段加温的余热烟气直接进入干燥段加温,提高了余热的利用效率。

整个炉膛内的煤的运动由出焦装置来控制开与关,出焦量由活动顶板、顶出装置来控制,活动顶板均匀缓慢的向下运动,炉膛内的煤就均匀缓慢的下降,使煤在整个下降过程中无脉动现象,可大大减少煤在焦化过程中的煤尘,提高了油气质量。

整个炉膛用了换热器模块后,由于每个换热器模块中的换热单元上都有蒸汽、干馏气出口通道,在加热段中,由于自下而上的温度不同,分馏的气体成份也不同,用这种方式可对不同的气体分别利用,易析出的气体首先析出,排出炉外,避免了分馏气体的二次裂解,提高了气体的利用价值;在冷却段的干熄焦过程中还是有油气分离的,用这种方式可使在熄焦过程中产生的油气得到回收,提高了油气的质量和产量。

熄焦过程全在换热器模块内进行,每个换热器模块上都有单独的分馏气体出口,使半焦在干熄的过程中尽量将半焦中的水、气分离出来,使半焦的质量得到提高。

换热器模块分a型和b型,a型换热器模块和b型换热器模块的换热单元排列的位置不同,上面a型换热器模块中二个换热单元4之间的煤或半焦移动到b型换热器模块中,移动到b型换热器模块中的煤或半焦被b型换热器模块中的换热单元上的分流锥分流,使上面二个换热单元之间的煤或半焦内外得到置换,使煤或半焦得到均匀的加热或冷却,提高了半焦的产量与质量。

二个换热单元之间的煤流入下一换热器模块中的煤,在换热单元下方存在一个煤的堆放安息角,相邻两个安息角上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型的空间,此空间与分馏气体通道组成分馏气体析出通道,由物料安息角产生的气体经过分馏气体通道从换热单元背面汇集至集气罩内,再由分馏气体出口导出。

整个炉膛是由多个独立的换热器模块组成,与外界的空气完全隔绝,上下模块的密封是依靠模块中的粉煤来实行的;如果内部煤中有少量的空气,空气也将被蒸馏的气体所带出,炉内始终处于正压状态,因此在整个干馏过程中安全可得到保障。

从换热和气体分馏的效果看,换热单元上设一个换热气通道为好,即b换热器模块上设一个进气道,a换热器模块设一个出气道;这样可减低换热器模块的高度,在整个炉体中可增加a、b换热器模块的排列组合次数,使换热和分馏气体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采用的是换热单元上都有一进一出二个换热气通道,这样在炉体上可方便布置,换热单元4的一端分别连接上下a、b换热器模块进出气道;另一端可全部安装集气罩8,有利于将分馏出口的分馏气体组合起来。

在最下面的新鲜空气进入口,由鼓风机将空气压入一大容器内,大容器与最下面的换热器模块中的每个换热器单元上的进气口连接,每个连接口之间安装有调节空气流量的调节阀,当那一个换热器模块上的进气口所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上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就调节进气口的进气量;上面的从燃气锅炉出的热气到加温段的进口是同样结构和同样原理。

换热器模块的尺寸为3300*3000毫米,高度为660毫米;每个换热器模块安装了7个换热器单元,二个换热单元之间的距离也是煤的厚度为240mm,侧换热器模块单个的煤的容积为3.33立方米,煤按0.8t/立方算则为266t,半焦以0.5t/立方计算则为1.66t。进入加热段的燃气温度设定为650度,在整个炉中能达到使煤焦化的温度(480-600度)段是锅炉热气进口上方的五排换热器模块和下方冷却段的三排换热器模块共八个;8个加起来为8x0.66米=5.28米,如果设定煤在设定的温度下分馏焦化2小时,则下面出焦装置的出焦速度为半小时二个换热器模块中的焦,也就是每小时四个换热器模块中的焦,则每小时的产焦量为4*1.66=6.64t。

换热器模块a、b的排列方式为:在b换热器模块中的换热单元上的分流锥对准上一层a换热器模块中的二个换热单元中间的基础上,将第2层b第3层a换热器模块向右平移240/5=48mm,将第6层b第7层a换热器模块向左平移48mm,以此顺序排列到出焦装置,出焦装置可与上面任一个b换热器模块连接。

实施例2:

参见图1-10,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均匀高效传热的蜂窝式半焦炉,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向右偏移单元的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一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7的煤厚距离,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二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7的煤厚距离,第四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三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7的煤厚距离;所述向左偏移单元的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一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7的煤厚距离,第二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二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左偏移1/7的煤厚距离,第四层换热模块的分馏角4.4设置在第三层的两个换热模块的中间位置向右偏移1/7的煤厚距离。

将一个煤厚距离视作12路,粉煤1.1经过第一层时,第1路和第12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二层时,第8路和第9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三层时,第2路和第3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四层时,第6路和第7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五层时,第1路和第12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经过第六层时,第4路和第5路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至此一个煤厚距离的12路粉煤1.1均直接与换热单元4的两侧接触。

换热器模块a、b的排列方式为:在b换热器模块中的换热单元上的分流锥对准上一层a换热器模块中的二个换热单元中间的基础上,将第2层b第3层a换热器模块向右平移240/7=34.3mm,将第6层b第7层a换热器模块向左平移34.3mm,以此顺序排列到出焦装置,出焦装置可与上面任一个b换热器模块连接。

图7中可看出煤流1-12路都与换热单元有直接接触,1-12路煤流都可经过煤的自由安息角,每层煤流厚度为240/13=18.5mm,使换热单元呈不规则的蜂窝状的结构,具有好的换热和气体分馏效果。

对比例1:

参见图8,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换热器装置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的a型换热模块3.1和b型换热模块3.2,上下相邻两排的换热单元4交错布置,换热单元4的顶部处于上层的两个换热单元底部之间的中间位置。

将一个煤厚距离视作6路,其中第1、3、4、6路在图中可看出能与换热单元4直接接触,而第2路和第5路始终在中间位置,不能直接与换热单元4接触,因此换热与分馏效果一般。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