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渣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8806发布日期:2020-05-20 02:46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废渣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基钻屑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渣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油基钻屑是深油井、页岩油气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浆体污染物,含有石油烃类、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若不及时有效处理,将对土壤、大气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油田产生的油基钻屑每年高达上百万吨,油基钻屑的油含量为10%~30%,水含量为20%~50%,按平均油含20%计,每年约有十万多吨的油沉积在油基钻屑中,造成了石油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废弃钻井液、含油污泥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弃物。随着我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大量油基钻屑已成为油气田的沉重负担。

目前,油基钻屑主要采用焚烧、填埋、固化、溶剂萃取、生物修复、离心分离或热解析等处理方式,其中焚烧、填埋、固化等方式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溶剂萃取、生物修复等方式处理成本较高且效率低,不适合经济规模化处理;离心分离技术仅适用于对于油基钻屑的初步处理,处理后的废渣体含油率仍大于2%,不能满足国家环保要求。为达到国家环保要求,热解析技术已成为主导新型技术,经过热解后的废渣的含油率可达到1%以下。

关于热解析技术,目前已有微波加热、热烟气加热、间接炉体加热、直接炉体加热等热解析技术,专利cn201310645168.3《一种废弃油基泥浆中泥浆及柴油基的回收装备制造方法》及专利cn201720631428.5《一种含油钻屑基油资源化回收系统》均公开了利用离心过滤-离心沉降耦合工艺回收油基泥浆,分离的低含油固相通过浸取-蒸脱设备实现柴油基的回收;专利cn201710056323.6《一种污泥热解脱附装置》公开了采用高温热烟气加热的方式对于污泥热解处理;专利cn201810070920.9《一种油基钻屑连续式微波热解设备及工艺》及专利cn201410309267.9《一种用于微波热解析含油钻屑装置及其方法》均以微波加热的方式对油基钻屑进行热解;专利cn201410805630.6《含油固废间接加热热解析处理装置及方法》是采用直接给炉体加热的方式。虽然经以上方式热解后油基钻屑的废渣的含油率可能达到1%以下,但是设备较复杂,投资大,且运行成本较高,多年来,国内一直没有一套技术与经济可行处理油基钻屑的方法和装置。专利公布号cn108625821a《油基钻屑处理方法》提出以“导热油+电”间接加热方式处理油基钻屑,使油基钻屑热解后的废渣含油在0.3%以下,该方法所采用的热解析设备包括热解炉、进料装置、出料装置、除尘装置、冷凝分离装置以及加热锅炉装置,其中,出料装置即废渣排出装置是重要部件之一,根据工艺要求,外界的空气不能够通过进料装置或者出料装置进入热解炉,同时也要避免热解炉内的油、水蒸汽通过出料装置排出,因此需要保证出料装置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废渣排出装置,用于热解炉的废渣排出,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热解炉,同时防止热解炉内的油、水蒸汽通过废渣排出装置排出,以满足工艺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废渣排出装置,包括竖直的排渣管,所述排渣管的上端通过封口件封口,下端连接有管式螺旋输送机,封口件下方的排渣管侧壁设置有进渣口,所述排渣管内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片,搅拌轴的上端贯穿封口件并连接有动力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进渣口下方的排渣管内设置有上物位传感器和下物位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排渣管外壁设置有第一加热管和热电偶。

进一步地,所述排渣管外包覆设置有保温罩。

进一步地,所述封口件包括圆筒和设置在圆筒两端的端板,所述圆筒位于排渣管内并与排渣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内设置有第二加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封口件的上方设置有轴承座,所述搅拌轴通过轴承安装于轴承座。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机构为电动马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热解炉中的废渣通过进渣口落入排渣管,然后堆积在排渣管的底部形成废渣塞,将排渣管的底部堵住,可避免外界的空气通过管式螺旋输送机进入排渣管。同时,利用动力机构带动搅拌轴和搅拌片转动,将废渣颗粒进行破碎,降低废渣颗粒的粒径,减小废渣颗粒之间的间隙,提高废渣塞的密封性。当废渣塞的高度增加至设定的位置时,再启动管式螺旋输送机,将废渣输送至管式螺旋输送机外,当废渣塞的高度降低至设定位置时,则停止管式螺旋输送机的运行,保证废渣塞始终具有足够的高度,保证良好的密封性,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热解炉,同时防止热解炉内的油、水蒸汽通过废渣排出装置排出,以满足热解炉的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300—排渣管;301—封口件;3011—圆筒;3012—端板;3013—第二加热管;302—管式螺旋输送机;303—进渣口;304—搅拌轴;305—搅拌片;306—动力机构;307—上物位传感器;308—下物位传感器;309—第一加热管;310—热电偶;311—保温罩;312—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废渣排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竖直的排渣管300,所述排渣管300的上端通过封口件301封口,下端连接有管式螺旋输送机302,封口件301下方的排渣管300侧壁设置有进渣口303。排渣管300可采用不锈钢管等管材,其上端封口,避免粉尘和油、水蒸气从排渣管300的上端口进入外界的空气中。管式螺旋输送机302包括管道和设置在管道内部的螺旋形输送板,管式螺旋输送机302倾斜设置,排渣管300的下端与管式螺旋输送机302的下端密封连接,当热解炉中的废渣通过进渣口303进入排渣管300后,会落到排渣管300的底部并堆积,废渣逐渐填满排渣管300的下端,随着废渣的增加,废渣在排渣管300的底部形成废渣塞,废渣塞可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热解炉,同时防止热解炉内的油、水蒸汽通过废渣排出装置排出。

废渣为颗粒状,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为了减小废渣颗粒之间的空间大小,提高废渣塞的密封效果,所述排渣管300内设置有搅拌轴304,所述搅拌轴304上设置有搅拌片305,搅拌轴304的上端贯穿封口件301并连接有动力机构306。具体地,所述封口件301的上方设置有轴承座312,所述搅拌轴304通过轴承安装于轴承座312,保证搅拌轴304的稳定安装和转动。所述动力机构306为电动马达,电动马达带动搅拌轴304按照一定的速度转动时,搅拌轴304上的搅拌片305将排渣管300内的废渣进行破碎,使废渣的粒径更小,从而可以提高废渣塞的密封性。

本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废渣塞始终要具有一定的高度,才能够满足密封要求,为了便于控制管式螺旋输送机302的启动和停止已完成废渣外运,同时避免废渣塞的高度过高或者过低,本实用新型在进渣口303下方的排渣管300内设置有上物位传感器307和下物位传感器308,当废渣塞的高度到达上物位传感器307时,启动管式螺旋输送机302,当废渣塞的高度到达下物位传感器308,则关闭管式螺旋输送机302,上物位传感器307和下物位传感器308的具体位置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确定。

当废渣从热解炉中进入排渣管300时,油、水蒸气也会通过进渣口303进入排渣管300,为了避免油、水蒸气在排渣管300内遇冷液化,从而导致油、水蒸气的浪费以及废渣中含油量的增加,所述排渣管300外壁设置有第一加热管309和热电偶310。第一加热管309为电加热管,热电偶310用于检测排渣管300内的温度,当排渣管300内的温度降低至某个值时,第一加热管309通电发热,使排渣管300内的温度升高,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油、水蒸气冷凝液化,保证油水的回收率。

所述排渣管300外包覆设置有保温罩311,保温罩311可以是陶瓷纤维材质或者玻璃纤维材质等常用的保温材料,可降低热损耗,保温罩311将排渣管300和第一加热管309包裹住,减小第一加热管309的能耗,同时可避免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排渣管300而被烫伤。

封口件301可以是端盖,优选的,封口件301包括圆筒3011和设置在圆筒两端的端板3012,所述圆筒3011位于排渣管300内并与排渣管300相连,圆筒3011可与排渣管300螺纹连接、焊接连接或者通过螺钉等连接件进行连接。所述圆筒3011内设置有第二加热管3013,第二加热管3013用于对圆筒3011内端的端板3012进行加热,使端板3012处于较高的温度,避免油、水蒸气接触端板3012时冷凝。

第二加热管3013和第一加热管309可采用控制器进行控制,热电偶310将温度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第二加热管3013和第一加热管309的通电和断电,实现自动化控制。

综上,本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防止空气进入热解炉内,保证热解炉工作安全:通过上物位传感器307和下物位传感器308控制管式螺旋输送机302启停,保证排渣管300内的废渣塞至少保持一定高度,形成物料塞用来隔绝空气,搅拌轴304旋转将结块废渣打碎成粉末,有利于保证废渣塞的气密性。

2).最大可能地减少废渣含油率,保证废渣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在排渣管300内及封口件301内布置电加热管用于腔体及封口件加热,防止油、水蒸汽冷凝后夹杂在废渣中。

3).保温节能效果好:热电偶310可检测排渣管300的腔体温度,用于控制第二加热管3013和第一加热管309启停,保持腔体温度恒定即可,不需让电加热管一直开启;在排渣管300外壁安装隔热保温罩311,一是为了排渣管300腔体保温节能,二是防止操作人员被烫伤。

4).该发明装置结构紧凑且体积小,可与油基污泥热解吸设备有机结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